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苏超”之所以引起社会的关注热潮,不乏其通过多元互动机制将群众活力转化为赛事动能的原因。“笔画保卫战”等自娱方式吸引了大众的热烈讨论,激发出全民参与的互动热情,形成线上线下良性互动。通过社交媒体裂变传播,这些话题互动不仅提升了赛事热度,更展现出体育赛事在促进社会交流方面的独特价值,进而促进了城市活力、赛事活力与群众活力之间高效度的互相转化。以“村BA”“村超”为参照,体育赛事对群众互动热情的激发无疑是它们出圈的重要原因。郑少雄描述了群众体育赛事的在地性特征:“自发形成、全员参与的赛场环境叠加上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如‘村BA’与苗族传统的‘吃新节’相互嵌入,产生了社会学所强调的‘集体欢腾’的共同体节庆氛围以及极度奇观化的效果。”通过将体育赛事融入在地社会结构,与传统民俗相结合,使得社会互动不仅局限于赛事本身,也扩展到了在地生活的多个层面。
在数字时代,亲身在场不再是必要的,点赞、转发、分享、评论、弹幕之类的网络互动形式构成一种“虚拟共同在场”的互动仪式链。互动仪式链的生成则包含一个复杂的过程:人们将其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上,并通过相互传达该关注焦点,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其中,共同关注焦点的产生是互动仪式链生成的起点。
在“苏超”的媒介话语构建过程中,其以自娱式城市营销创造出一众隐喻化的网络热词,这些热词进而成为一种媒介空间中的城市符号,也是“苏超”互动仪式链同关注焦点的基本来源。“苏超”中自娱的具体方式是“玩梗”。“玩梗”是一定时期或特定场景社会大众心理状态的折射和群体情绪的流露,也是青年群体解读并再造文化的新景观。因“梗”的隐喻性质及其背后文化表达的多义性特征,它有很强的可玩性。“玩梗”作为一种独特的话语表达方式,将球迷、媒体、公众等多元主体紧密联系在一起,围绕“苏超”赛事形成了一个共享符号系统。这种符号系统的共享性,使得不同主体在参与“苏超”相关讨论时,能够迅速找到共同话题和互动点,进而形成共同关注焦点。“玩梗”行为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球迷对“苏超”赛事的情感投入,促使媒体和公众不断挖掘和创造新的“梗”,以保持对赛事的持续关注和讨论互动。在这个过程中,“苏超”赛事本身也成了一个不断被丰富和扩展的符号系统,其文化内涵和外延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共同关注焦点的形成,进一步促进了“苏超”互动仪式链的生成和巩固。
这一互动仪式链的效应不仅体现在个体情感能量的持续积淀,更在于通过仪式互动实现群体情感的深度整合。借助媒介叙事的表达机制,“苏超”实现了对城市认同、赛事认同与体育精神的有机整合。这种情感整合为驱动城市活力、赛事活力与群众活力高效转化提供了动能,同时也使“为城而战”的集体凝聚力升华为一种城市共同体意识。在赛事的热烈氛围中,观众不仅为各自的城市加油助威,更在共同的热爱与追求中找到了共鸣。他们通过社交媒体、现场互动等方式,分享着观赛的心得与感受,进一步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这种跨越地域、超越胜负的情感纽带,成为推动江苏各城市在竞争中凝聚深层共识的重要力量,进而为“超级江苏”共同体的建设赋能。
(摘编自孙文波等《从散装到超级:“苏超”赋能城市共同体建设的文化叙事》,有删改)
材料二:
“村超”以“足球文化+民族文化”为内容特色,不仅吸引了职业足球联赛的固定受众,还聚合了众多被热情洋溢的民族文化感染的观众,具有圈层性与破壁性的双重张力。为了有效调和这一内在张力,“村超”综合运用象征性符号和标志性符号两套表意系统。前者基于已有的文化共识,用于表达特定文化群体间的专属情感;后者重在借助文字、声音、影像等综合性媒介形态,向受众传递“快乐足球”“全民健身”的价值观。
圈子是由情感、利益、兴趣等因素维系的具有特定关系模式的人群聚合,对某一特定圈子、群体的归属与认同,影响着信息的流通程度及其价值判断。2023年,“村超”爆火后,著名解说员韩乔生、中国前国脚范志毅等亲自到场,并通过互联网分享自己的体验。抖音《老范的村超行》栏目获得了12.2万次播放量。范志毅在“村超”之旅中,始终以纯粹、快乐、热爱等关键词来评价现场氛围。专业视角的意见输出为观众提供了认知素材,在这一过程中,受众的自我情感体验与专业解读实现互动与调整,为认知共情提供了有效渠道。
此外,“村超”赛事还突破了群众体育赛事的圈层,使地方性的文化庆典演变为全国性的节日狂欢。在视觉传播时代,通过短视频平台,“村超”利用风格化的视觉符号、创意性的文本内容及民族性的风格设计,打造了极具感染力的文化符号,积极回应观众的想象。在球队入场仪式和比赛间隙,现场观众被引导参与到非遗文化表演、侗族蜡染刺绣制作等互动活动中,不仅传播了赛场的精彩瞬间,还将视角对准了台下的文化盛宴。通过创新共识性符号与修辞,“村超”将区域性话语转化为能够引发情感共鸣的社会观念,激活了更多受众的关注点。
(摘编自赵烁《共情视角下的“村超”赛事传播策略探析》,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群众体育赛事具有明显的在地性特征,地方特色可以在不同程度上为体育赛事助力。
B.数字时代构建的互动仪式链不再需要亲身在场,只需点赞、转发、共享等网络互动。
C.玩梗是独特的话语表达形式,“苏超”中“梗”的热度体现了对体育赛事的关注度。
D.“村超”具有圈层性,但在视觉传播时代可依靠有效设计和合理引导突破圈层。
2.下列对材料内容和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多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来证明观点,使论证过程更严密。
B.材料二中“抖音直播范志毅的村超行”一例是为了论证社交媒介的强大力量。
C.材料一重视体育赛事的裂变传播,材料二却不太关注大众情感的裂变式感染。
D.材料一和材料二均为区域性话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成功方案。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二中“象征性符号”描述的一项是(3分)
A.“村超”闭幕仪式上,千人演唱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
B.“苏超”赛事中掀起关于南京与南通之间的“南哥之争”。
C.“苏超”八强淘汰赛获顶级配置,可在央视体育频道直播。
D.“村超”周边开设驿站,售卖带有“村超”IP的文化T恤。
4.“苏超”的“玩梗”与“村超”的“足球+民族文化符号”在赛事传播中各自扮演了怎样
的角色?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有人说“苏超”“村超”的成功难以超越,但某些经验可复制。请结合材料谈一谈其他体育赛事可从中汲取哪些经验。(6分)
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贺文龙的文稿
师陀
“被毁伤的鹰啊,你栖息在小丘顶上,劳瘁而又疲倦。在你四周是无际的平沙,没有生命的火海,鹊族向你叮喙,鼠辈对你攻击,万物皆向你嘲笑。你生成的野物毅然遥望天陲,以为叮喙、攻击与嘲笑全不值一顾……”一天夜里贺文龙的家人睡了,他在一个刚订起来的本子上这样写。
贺文龙——一个细长、苍白、浓眉、寡言笑的年轻人,果园城的小学教师,他读书时也跟大多数年轻人一般抱过大希望。正是所谓上天好生,欲成其大志,必先劳其筋骨,接着他就跟不幸的全中国人一同吃了苦了。等到他不得不把自己委曲在一个小学教师的职务下面,看出别的全无希望,他将自己的全部希望付给一种既不用资本也不必冒险的事业——做个作家。
这一天就是他的事业的开始。他坐在小窗下面,一盏煤油灯前面。昏黄的灯光照到他疲劳的脸上,值得全世界赞美的夜晚在进行着,打更的铜锣声远远响着;风轻轻在窗纸上呼吸;他的太太在隔壁打鼾……他倾听着只有在一些小城市中才会惹人注意的各种声音,一种宁静感,一种操劳后的安慰,铜锣声于是把他带到城外去了。他想到他的辉煌的将来——为什么他不该有个好的将来呢?难道他的忍耐力不够强,他的聪明不逮别的什么人吗?那么他将从这无休无止、任重吃苦的生活中挣扎出来,有一天,这个被人轻视的、一天到头像叫化子一样在讲台上叫嚷的小学教员将有他自己的高山,他自己的大海,他自己的广野……
美丽的幻境摆在前面,正像摆在鹰的翼下。接着他忽然惊醒,他太太的鼾声使他抬起头来了。当他预备从新去继续他的文稿,他发现灯里的油快熬完了。况且困倦的眼泪早已在他眼里,睡眠多甜蜜啊!
贺文龙因此将规定的工作推到明天,明天又推到后天。并不是他懒惰,假使有人知道小学教员生活的十分之一,便不会责备可怜的贺文龙了。为着一个月能拿到二十多元的薪水,他每天须在五点半以前起床,六点钟他要到学校里监督学生早读;八点钟他走上讲台,然后——不管是深冬或盛夏,他必须像叫化子似的叫喊着,直到他累得白沫喷出,嗓子破哑。
人或许以为他喊了一天就可以去休息了。这是多荒唐的想法!等到他回到家里,他却又必须马上坐到桌子前面,原来成堆的课卷早已在等着他了。他要改正作文,看学生们的日记,等到他把工作一件一件做完(其实他到死也做不完!),呵欠又早已在他嘴角上等着他了。他的眼睛花了,手麻痹了,脊骨酸痛了,头脑昏眩了,简直像一阵旋风一样的了……那么,请想想,明天早晨五点半以前他就得起来,他还能去写作吗?
不得已,贺文龙的文稿或是说事业就这么着一天一天推下去。他的太太不久就要分娩,他打定主意等孩子出世后再动手,不幸的是孩子的出生让他更忙了。他的收入不够他雇用奶妈,在他的两项日常工作之外,从此又增加一件:他的太太为别的事情分不开手时,他必须去料理孩子。
贺文龙自然并不比别人缺少忍耐力。有一次他无意间在书堆下面翻出他的文稿,它已经像夹在纪念册里的花瓣变成焦黄。因此他又从新想起他的未来事业,他又重下决心,跟自己约定一年为期:“等孩子长的大点,会自己在地上爬,我就可以动手。”
然而上天从不肯加惠苦人,他以一年为期的,却是他的第二个以至第三个孩子。
他已经好久不提他的未完文稿和他的辉煌事业,现在连想到它们的时间都没有了。每天当他疲乏的像驴子似的回到家里,小贺们便爬到他的肩上膝上,叽叽喳喳地说叫个不停。另外一些时候,他回去常碰见他们躺在地上号哭,声音一个比一个大。贺文龙实在被他的孩子们给累坏了。贺文龙的脖子上好像被什么东西给勒着,贺文龙要透不出气了。
“谁还能帮助贺文龙呢?”他向空叹息。“纵然真的有一个上天,上天看着他也只有皱眉。并不是他不挣扎;他的挣扎无用,厄运像石头般接连向他砸下来,它注定他要从希望中一步一步落下去。”
最大的孩子终于进了学校。有一天,贺文龙看见小贺正用铅笔朝一个本子上涂抹——“又在乱画?”贺文龙将本子要过来,原来是他早已忘在背后的文稿,上面有几句已经被一只大眼睛公鸡遮住。
这是贺文龙看见他的文稿的最后一次。
“被毁伤的鹰啊……你生成的野物……以为叮喙、攻击与嘲笑全不值一顾……”他在心里念着这些好像是一种讽刺,他已经不能十分了解的文句。
如果他配称为鹰,这鹰的最后希望是断定了。一阵惆怅于是忽然占领了他,他感到人生草草,岁月匆忙,一转眼便都成过去。将来有一天他也许会从新想起他的文稿,也许——自今而后永不会想到它了。
一九四一年五月二十八日
(有删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贺文龙要等家人睡后才开始他的第一次写作事业,这深夜的片刻是他的写作理想能够短暂存活的必要条件,突出了他追求理想的艰难与可贵。
B.贺文龙在“别的全无希望”的情况下选择写作,说明他的梦想从起点就带着一种无奈的妥协和悲凉的底色,同时也暗示了他梦想的最终幻灭。
C.贺文龙读书时也“抱过大希望”,“接着他就跟不幸的全中国人一同吃了苦了”,直接点明并批判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制度就是其悲剧的根源。
D.贺文龙在灯油将尽、精力枯竭时选择了眼前的“甜蜜”,本质上是放弃了理想的“苦涩”,这是他精神意志被身体本能和现实压力击溃的起点。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通过“打更的铜锣声”“窗纸上的风声”等夜间声响的多次呈现,营造出写作夜晚的宁静氛围,冲淡了现实处境带来的压抑感。
B.文中将贺文龙小学教员的工作比作“叫化子似的叫嚷”,主要目的是批判社会对底层知识分子的歧视,揭露了阶级对立的不公现象。
C.文稿中的文学性描写与作为小学教员的现实处境形成鲜明对比,意在凸显贺文龙作为小知识分子耽于空想、缺乏行动力的性格弱点。
D.小说不惜笔墨,以大量琐碎而真实的生活细节,层层叠加,具象化地展现了平庸琐碎的日常生活对个人理想与精神的缓慢吞噬过程。
8.文章以“手稿”为中心谋篇布局,请分析“手稿”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9.师陀和沈从文都是活跃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具有乡土情怀的作家,但创作风格迥异。
沈从文《边城》最后是这样结尾的“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本
文与《边城》结尾形式相似,意蕴不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张俭字元节,山阳高平人。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请为东部督邮。时中常侍侯览家在防东,残暴百姓,所为不轨。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俭所弃,并怀怨恚,遂上书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讨捕。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后流转东莱,止李笃家。外黄令毛钦操兵到门,笃引钦谓曰:“张俭知名天下,而亡非其罪。纵俭可得,宁忍执之乎?” 钦叹息而去。笃因缘送俭出塞,以故得免。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
(节选自《后汉书·党锢列传》)
材料二:
(范晔)论曰:逮桓、灵之间,主荒政谬,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婞直之风,于斯行矣。夫上好则下必甚,矫枉故直必过,其理然矣。若范滂、张俭之徒,清心忌恶,终陷党议,不其然乎?
(节选自《后汉书·党锢列传》序)
材料三:
党锢诸贤,或曰忠以忘身,大节也;或曰激以召祸,畸行也。言畸行者,奖容容之福以堕士气。言大节者,较为长矣,而犹非定论也。人臣捐身以事主,苟有裨于社稷,死之无可辟矣。暗主不用,谗臣交构,无所裨于社稷,而捐身以犯难,亦自靖之忱也。虽然,太上者,直纠君心之非而拂之以正;其次视大权之所倒持,巨奸之为祸本,而不与之俱生,犹忠臣之效也。然党锢诸贤之无所择而怒无所恤而过用其刑杀但与此曹争胜负不已细乎!
直击严嵩,而椒山①之死以正;专劾魏阉,而应山②之死以光;党锢诸贤,其不得与二君子颉颃焉,无他,岑晊、张俭之流有以累之也欤!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桓帝》)
[注]①椒山:杨继盛,明朝中期著名谏臣。②应山:杨涟,明末著名谏臣
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然党锢诸贤A之无所择B而怒C无所恤而过D用其刑杀E但与F此曹G争胜负H不已细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译作“他”,与《孔雀东南飞》“好自相扶将”的“相”意义用法相同。
B.因,趁着,与《苏武传》中“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中“因”意义不相同。
C.横,放肆,与《燕歌行并序》中“男儿本自重横行”中的“横”意义不相同。
D.奖,激励,与《出师表》中“奖率三军,北定中原”中的“奖”意义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俭侯览而与之结怨,又被同乡朱并告发为朋党,于是遭到朝廷的缉拿追捕。
B.张俭望门投止,深受百姓敬重爱戴,后虽出塞得脱,然牵连甚广,多人因此殒命。
C.范晔认为,君主昏庸而宦官当道,士大夫不得不采取过激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立场。
D.有人认为党锢诸贤有忠义大节,也有人认为他们行为偏激,王夫之倾向认同前者。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4分)
(2)人臣捐身以事主,苟有裨于社稷,死之无可辟矣(4分)
14.材料三中王夫之评价张俭等人时说:“岑晊、张俭之流有以累之也欤”,这表现了王夫
之对张俭怎样的态度?理由是什么?(3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春怀示邻里
陈师道
断墙著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
剩欲出门追语笑,却嫌归鬓著尘沙。
风翻蛛网开三面,雷动蜂窠趁两衙①。
屡失南邻春事约,只今容有未开花。
[注]①衙:排列成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开头从寓居环境起笔,以“断墙”“老屋”凸显居所之破败与孤寂。
B.颔联“剩欲”与“却嫌”构成转折,似写春尘之厚,实则点出心绪矛盾。
C.颈联“风翻蛛网、蜂窠雷动”,含蓄地寄寓诗人对万物忙碌不休的批评。
D.尾句以揣测口吻作结,邻居家或许还有未开之花,暗含希望而余味悠长。
16.诗题中的“春怀”包含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体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语文老师讲到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时,引用了《论语·雍也》中“ , ”两句,说明如果偏重一方,就削弱作品的艺术效果。
(2)鱼因与人们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紧密相连,常在古诗词中游弋。鱼为信使可传递信息,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鱼尾灵动似声之韵律,李贺《李凭箜篌引》 ,写出音乐无限韵味。
(3)古诗词中经常用“流泪”“哭泣”表现悲哀之情,或表达家国之痛,或表达离愁别绪,或表达相思之苦,如“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地呼喊。“芦柴棒,去烧火!还躺着,猪猡!”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那种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那男人虎虎地在起得慢一点的“猪猡”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面,向着楼上的另一群生物呼喊:
“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
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作了她的名字。
18.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3分)
A.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B.远看山顶的谷子丛密挺立,宛如人头上的怒发。
C.聂赫留朵夫大声说,但音调平得像背书一样。
D.声如炸雷哗啷啷直从人们头顶碾过,全场一个寒战。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几个蓬头、赤脚、睡眼惺忪的‘懒虫’一边扣着钮扣,从
楼上冲下来了。”语义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20.文中加点词是不同的人对这群“包身工”的称呼,寄寓了不同情感色彩,请结合选文内
容简要概括。(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20世纪以来,人类加快了海洋开发的步伐。 ① :资源与能源开发(海底石油、天然气、海底矿物、海浪发电、水产养殖等)、海洋空间利用(海上机场、海上城市、海洋公园等)和海底利用(海底隧道、海底基地等)。
为了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一些国家已经在海上修建了工厂、油库、发电站等,如美国在新泽西州的海面上建造了一座海上原子能发电站,面积达47英亩。为了减轻陆地上的空运压力,许多国家修建了海上机场,如日本的长崎机场、英国伦敦第三机场、美国纽约拉瓜迪亚机场、我国的大连金州湾国际机场等。这些海上机场不仅可以减少飞机噪音和废气对城镇的影响,而且可以使飞行员视野开阔,从而使起飞更加安全。 ② ,沟通了海峡两岸,如我国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全长5.6千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地面上任何角落的军事设施都避不开人造地球卫星的“耳目”,为了使军事设施不被发现,一些国家已开始在海底建造军事基地,因为 ③ 。
21.下列句子中“耳目”的含义不同,请按照词语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的顺序排序,并解释引申义、比喻义。(3分)
①地面上任何角落的军事设施都避不开人造地球卫星的“耳目”。
②狡猾的敌人眼见罪行败露,已经无法掩人耳目,只好俯首认罪。
③好的文艺作品,总是能够开拓人们的视野,使人耳目一新。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往往是这样,能够看得见、判得明过去的是非对错,却永远看不清自身的危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
1.B
“不再需要在场”错,原文是“亲身在场不再是必要的”。
2.D
没有对比论证。
“抖音直播范志毅的村超行”一例是为了证明圈层影响着信息的流通程度和价值判断。
C.裂变传播主要借助社交媒介完成,材料二也重视媒介的作用,重视群众情感的裂变感染。
3.C “象征性符号”跟文化相关,“央视直播”属于标志性符号系统。
4.“苏超”的“玩梗”:创造了一种共享的、可不断丰富的媒介符号系统(1分),将多元主体紧密联系,形成共同关注焦点,激发情感投入,巩固“互动仪式链”(1分)。
“村超”的“足球+民族文化符号”:作为一种兼具圈层性与破壁性的表意系统(1分),既能表达特定群体的专属情感,又能通过视觉化、风格化传播向大众传递“快乐足球”等普适价值观,引发情感共鸣(1分)。
5.①建立多元互动机制,激发全民参与活力;
②善用现代传播媒介,实现裂变式传播;
③深化文化融合创新,打造独特赛事品牌;
④创建特色城市符号,连接共同情感纽带。(一点2分,任意3点得6分)
6.C
文章的侧重点在于展现一种弥漫性的、由琐碎现实构成的生存压力是如何磨灭个人理想,这种压力是综合性的(包括贫困的职业、家庭的重担),其批判更为含蓄深沉,并非直接且单一地指向某种具体的社会制度。毕业后的贺文龙“跟不幸的全中国人一同吃了苦了”,巧妙地将个人的小叙事嵌入了国家的大历史之中,揭示了悲剧的普遍性和社会性。
7.D
A.“铜锣声”“风声”等夜间声响,反而强化了夜晚的寂静与主人公的孤独感,并未冲淡现实压抑,而是通过以动衬静的手法加深了人物内心的寂寥。
B.核心目的是表现贺文龙工作的艰辛与体力消耗,文中“假使你知道……便不会责备可怜的贺文龙了”等语句旨在引导读者理解其生存困境,而非直接批判“阶级对立”。
C.“意在凸显……性格缺陷”分析不当。作者意在通过这种对比展现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普遍悲剧,唤起的是对人物的同情,而非对其“性格缺陷”的批评。
8.①“手稿”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联起贺文龙从开始写作、一再推迟、最终被毁的全过程,使文章结构严谨。
②“手稿”是贺文龙文学理想与精神世界的象征。它的从“新”到“焦黄”再到被“涂鸦”的过程,象征其理想从萌芽、到枯萎、直至彻底毁灭的悲剧。
③深化文章主旨,通过手稿的命运,揭示美好理想在沉重现实压迫下的脆弱性,增强了作品的悲剧色彩与批判意味。(一点2分,两点4分。)
9.(1)形式相似:
都以不确定的语气收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2分)
(2)意蕴不同:
①本文的“不确定”暗示贺文龙梦想的幻灭与终结,表现出作者对琐碎现实对个人吞噬的观察反思;(2分)
②《边城》的“不确定性”指向命运的无常,流露出作者的诗意哀伤。(2分)
10.CEH
11.D 意思相同,均为激励
12.D(王夫之只是认为相比于后者,前者的说法要好一些,但并不认同)
13.(1)他所经过的地方,遭受极刑的有几十人,宗族亲戚都被杀害(绝灭),郡县因此遭到严重破坏。(得分点为“所经历”“重诛”“殄灭”“残破”)
(2)臣子舍弃自身(生命)来事奉君主,如果对国家有益(好处),那么为此献出生命
也不会回避(得分点在“捐”“裨”“死之”“辟”)
14.王夫之持否定态度(1分)。忠臣应纠正君主过失,直言进谏(1分);也应以死抗争,不与奸臣共存(1分);张俭选择避难,并因此牵连无辜(1分)。(答出两点理由即可)
15.C (并无批评之意)
16.贫居潦倒(生活困顿)之悲;矛盾挣扎之苦(既渴望融入邻里,又因贫困而自惭形秽);愧疚与希望交织(屡次爽约的愧疚,自我宽慰的美好期待),每点2分)
17.(1)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2)鱼龙潜跃水成文 老鱼跳波瘦蛟舞
(3)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等
18. C
19. ①原文采用倒装句,突出了包身工起床时的仓促,忙乱,邋遢。②原文运用短句,节奏急促,与包身工起床时的紧张和狼狈情形相契合。③改后的句子节奏变缓,不能凸显包身工被奴役的形象特征。(答到前2点即给4分。如答第3点,给1分。)
20. ①“猪猡”是带工老板对他们的称呼,体现出带工老板对她们的侮辱。②“生物”是作者对他们的称呼,寓含着作者对包身工的同情及对包身工制度的愤慨。(1点2分,称呼主体1分,情感1分,第二点中同情、愤慨答出一点即可。)
21. 序号:②③①(1分)
引申义:指听到的、见到的,即见闻。(1分)
比喻义:比喻侦察手段。(1分)
22. ①海洋开发主要包括三部分/海洋开发主要包括以下方面(2分)
②许多国家还修建了海底隧道/一些国家还在海底修建了隧道(2分)
③海底是人造地球卫星的盲区/人造地球卫星发现不了海底目标(2分)
23.
(一)审题与立意
这是一则具有哲理思辨性的材料。材料共由三个分句构成,“人们往往是这样”是总起,揭示了某种普遍性的现象或行为。“能够看得见、判得明过去的是非对错”是说人们对“过去的是非对错”能够看得清楚、辨得明白,体现了人们看似清醒的头脑与认知,此处“过去的是非对错”可以指向自己,也可以指向历史。“却永远看不清自身的危机”表转折,是说人们在面对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关乎自身的威胁时,缺少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清醒的自知力,“永远看不清”体现了人们认知盲区的顽固性,揭示的是一种人性深层的困境。
综合而言,材料的关键矛盾在于“看得清过去”与“看不清自身”的认知悖论,材料可指向人们现实中缺少“以史为鉴”的自觉、易于遗忘的特征、难以认清自己的本质,也可指向人类认知的局限性、不对称性等本体特征,还可指向人们情感主客观介入的现象,能客观看待已发生的,却无法冷静审视自我问题。材料触及自我认知、自我发现、自我觉醒、自我审视的深层追问,可联想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笛卡尔怀疑精神等哲学思想。
学生应从材料主要内涵出发,阐释“认知悖论”现象,并能追根溯源,探究本质,最终走向正确认知。写作可围绕“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要正确认识自身危机”“看得见过去,认得清自我”“提升自我认知”“向内求索,突破认知困境”等角度展开论述,反思这种现象的根源及危害,进而明确自我认知、自我审视的重要性及正确的做法;也可以围绕材料讨论后知后觉、先知先觉的现象及意义;还可以对材料界定的内容质疑反思,对这一结论做出辩证思考,不否认有此事实,但较为片面,联系当代青年的自我觉醒加以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