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取餐 乐享“食”趣
等待老师的分餐
开学后,老师的一次分餐中,孩子们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恩汐
老师我肚子饿了,你能不能快点打餐。
还要排好长的队伍才轮到我。
月月
秀景
能不能自己取餐,那样我们就不用排队。
我们长大了,老师可以让我们自己取菜了吧。
思齐
基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午餐环节是重要的生活环节,其中蕴含多种教育活动,于是我抓住契机,决定让幼儿对自主取餐进行一次深度的探索与实践。
孩子眼中的取餐
老师
自助取餐前要做些什么呢?
恩汐
要像自助餐厅一样把每样菜摆出来。
我吃过自助餐,自己拿盘子装,想吃多少拿多少。
月月
潼潼
我们可以在老师的分餐台上取餐。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从讨论中发现,在思考自主取餐时孩子们会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自助餐厅的取餐,可见,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他们会迁移到幼儿园活动中。《纲要》中提出,通过生活经验引导,幼儿能够在亲身参与和体验中积累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于是孩子们开始第一次自主取餐的尝试。
初试取餐
孩子们有了讨论的经验,开始行动了。取餐前将菜盆摆在分餐台上,盛饭桶放在餐车上,取完餐后有部分孩子发表了想法。
仁杰
我取菜的时候都要踮起脚来。
我的菜都洒在外面了。
天行
妙涵
我的手要抬得高高的有点费劲。
我不知道先取菜还是先取饭。
皓琨
子茹
我觉得太挤了,还有人想插队。
我取完饭去取菜的时候餐盘会碰到别人。
心心
我们的问题一:
怎样的餐台适合取餐
孩子们在实践中发现了问题,究竟什么样的取餐台适合的呢?餐后我组织了讨论。
俊彦
可以饭和菜放在我们的书桌上呀。
放在我们的椅子上也不错。
晨鑫
恩汐
我觉得可以放在的平常放汤的餐车上试试看。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通过实验发现菜盆放椅子上太小太矮,打菜需弯着腰;发现课桌每天要移动,放桌上不方便,所以孩子们一致认为的移动餐车最合适。《指南》中指出,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其实我们的每一位孩子们都是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老师应该创造机会让孩子们自己实践。我决定让他们自己解决这两个问题。
(椅子) (桌子) (移动餐车)
我们的问题二:
合理的取餐顺序是怎样的
确定了取餐台,接下来孩子们商讨取餐的顺序。
老师
为什么心心取餐时会和其他小朋友碰撞?
云灏
因为他们走不一样的路线,一个过去,一个过来。
对,要规定一条路线。
思齐
梓潼
我觉得应该不用规定,哪里人少去哪里。
可是不规定路线这样就会碰撞在一起。
子烨
楚涵
应该是先取完饭再去取菜,这样就可以去吃饭了。
我们可以在地上做一个取餐路线的标志图。
月月
孩子们能在取餐过程发现取餐顺序不一致,会出现碰撞的问题,于是想出用环境提示来解决取餐顺序的问题。
再次取餐
确定了取餐前的准备工作,自主取餐又一次热火朝天的开始了。孩子们先取了饭,接着取了菜,可是新的问题出现了。
新的问题一:嘈杂的等待取餐
取餐时,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拿起餐盘,你推我挤的排起了队伍。“你的餐盘碰到我的屁股啦。”“今天吃什么呀?”只见排在第二个的小朋友探出脑袋查看。突然,“哐当”一声,有孩子的餐盘掉在地上。好一番热闹的场景啊。午饭后,我将今天取餐热闹非凡的场景进行回放。
老师提出了问题:怎样才能不拥挤和等待呢?
雨琳
吃饭前可以请一部分小朋友先洗手取餐,剩下的小朋友晚点收玩具再去洗手取餐。
取餐的时候,饭和菜放在一起拥挤了,可以分开放。
云灏
可心
我们还可以多加两个菜勺,两边同时取菜。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孩子们的方法是多样的,经过讨论我们决定增加两个菜勺,取餐台两边同时进行取餐,有效的减少了等待时间和拥挤的现象。
(改进后的取餐示意图)
(由最初的一队变成两队)
新的问题二:逃跑的饭粒和菜汁
在取餐的过程中取餐台上洒出了许多饭粒,不仅造成了浪费,还把餐台弄脏。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把孩子们取餐的过程录制成视频,让孩子们观看,一起讨论饭菜是怎样洒出来的。
(饭粒和汤汁洒出来了)
宏毅
视频里月月取菜时,小手握饭勺的方式不正确。
应该要像我们拿小汤勺的方式一样。
仲瑾
芯雅
我发现把菜洒出来的小朋友一直没有把菜舀起来。
一直在舀,最后菜都跑出来了。
悠然
小朋友手上的餐盘没有靠近菜盘装,这样就洒出来了。
悠然
(正确取餐:将餐盘靠近菜盘)
解决方法
1.社区游戏练习握夹子
2. 区域游戏中练习正确握勺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从取餐中发现孩子们握勺的姿势不正确,手部力量不够,手眼不协调,导致了饭粒和菜汁洒落,因此需要通过其他活动进行练习。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他们握手的正确姿势和手眼协调的能力。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不仅体现在集中活动中,也可以利用游戏和区域活动进行强化练习。
新的问题三:食材与工具不匹配
通过一日活动中各种形式的练习,孩子们取餐时很少再出现饭菜洒出来的现象。可是渐渐的孩子们对取餐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在用饭勺取面条时,面条滑落回去。馒头和鸡腿这些大块头的食物用扁平的菜勺不好取易掉落。在取咖喱牛肉等汁水较多的菜时,扁平的勺子不好舀汤会溢出怎么办?
秀景
面条细细长长的所以会滑落回去。
那我们可以换一个工具啊。
子月
小船
可以用筷子夹面条,这样就不会掉了。
不能用筷子,我们会很慢的。
恩汐
梓潼
那就把筷子换成夹子吧,我们夹水果的那种。
鸡腿和馒头也可以夹子呀。
静好
仁杰
有汁的菜怎么办呢?
那就找一个可以装汤的勺子取菜。
宏熠
杨睿
我知道了,大汤勺。
工具使用后经常会滑到菜里。
媛馨
汐月
我们可以把菜勺用完后盖在菜盘上就不会滑落了。
由于不同食材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在取餐时应根据食材选择适合的工具。经过讨论,大家决定通过投票的方式确定使用工具。
(取餐工具投票)
根据结果统计,咖喱牛肉和煮面条有汤汁类食物,票数最多的是汤勺。炸鸡腿和炒面条无汤汁长条状食物,夹子作为取餐工具。青菜类的食物,菜勺票数最高。最后决定咖喱牛肉汤汁类的食物用汤勺取,炒面条和炸鸡腿类的食物用夹子取,青菜类的食物就用菜勺取。
自制的投票记录表不仅体现了孩子们能用图表的形式分类记录,而且能感受到不同特征的食材与工具之间的关系。老师可以在活动中鼓励和引导孩子们做简单的记录,还可以提供各种特征的食材和多样工具,支持孩子们探索。
新的问题四:取多少量才是适宜的
经过不断实践,孩子们逐渐对取餐流程、取餐路线、取餐工具有清晰的认识。在一次取“糖醋龙利鱼”的午餐中,出现前面幼儿打得太多吃不完,后面幼儿不够吃的现象怎么打?
心心
应该要安排一个监督员,这样就不会有人舀太多菜。
对,要有人监督。
梓潼
悠然
可以少盛多添。
嗯,可以做个标识。比如,青菜舀多少;肉舀多少。
恩汐
可心
我们一起制定一个取餐公约吧。
(“取餐公约”示意图)
?
✅
一次的取餐量
《指南》中指出:“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幼儿的尝试与努力给子肯定,不因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办代替。”
教师应该把握教育契机,聚焦出现的问题,群策群力,在分享交流中生成班级取餐公约,进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学会珍惜粮食,控制餐量,按需取餐,吃多少盛多少,杜绝浪费,遵循“少打多添”的方式。用完及时还原归位,养成良好的取餐习惯。
流畅的自主取餐
通过孩子们一次又一次的不断尝试,不断调整,每人都成了取餐小能手,自主进餐的小主人。快快让我们一起看看我们的取餐小能手在取餐时的表现吧。
活动价值分析:《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提供有利于幼儿生活自理的条件,指导幼儿学习和掌握生活自理的基本方法。”自主取餐是在传统教师分餐基础上,自主盛饭,按需取量,快乐主动地进餐。我尝试突破传统的分餐方法,采取“自主管理、自主取餐”的模式。让幼儿从被动的“要我吃”化为主动的“我要吃”。
在探索自主取餐活动中,孩子们收获满满。表现如下:
适量取餐自我管理。取餐形式的变化,使幼儿能根据自己的食量自主决定取餐多少,实行少量多次原则,更有利于促进幼儿自主管理,科学进餐。这种形式还增进了幼儿食欲,养成不浪费食物的好习惯。
精细动作协调发展。幼儿在自主使用餐具取餐的过程中,通过一手拿餐盘或碗,一手使用餐具,进一步锻炼了对于手部肌肉的控制,有助于幼儿身体协调性的发展。
有序等待谦和礼让。在自主取餐过程中,孩子们在排队中学会了等待,在自主取餐中感受了谦让与协作的重要性,学会了等待和体谅他人。
取餐形式的小小改变,让孩子获得自主选择的机会,劳动教育渗透在一日活动的点滴中,孩子们从饭来张口到自己动手,体验到不一样的生活,无形中增强了自我服务的意识,提高了自理能力,体验到自主的愉悦。让幼儿真正成为生活的小主人。
撰稿:范康婷
初审:张丽萍
复审:江小静
终审:范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