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七教育网
山楂树下 孩子们的秋日小欢喜——济南市槐荫区第三实验幼儿园梦世界园
责编:五一七教育网2025-11-07
导读秋风起,山楂红。孩子们早已按捺不住期待,每日绕着园里的山楂树打转,盼着果实再红一点、再大一点。终于,枝头缀满了 “小红灯笼”,这份秋日的馈赠如期而至。一、活动背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自然发生。教育者应珍视游戏与生活的教育价值,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秋日来临,幼儿园里的山楂树挂满果实,孩子们每日路过时总会驻足观望,兴奋地讨论山楂的颜色、形状。随着山楂逐渐变红,孩子们对这一自然景象的好奇愈发浓厚,“山楂能吃吗?”

秋风起,山楂红。

孩子们早已按捺不住期待,

每日绕着园里的山楂树打转,

盼着果实再红一点、再大一点。

终于,枝头缀满了 “小红灯笼”,

这份秋日的馈赠如期而至。

一、活动背景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自然发生。教育者应珍视游戏与生活的教育价值,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

秋日来临,幼儿园里的山楂树挂满果实,孩子们每日路过时总会驻足观望,兴奋地讨论山楂的颜色、形状。随着山楂逐渐变红,孩子们对这一自然景象的好奇愈发浓厚,“山楂能吃吗?”“怎么把山楂摘下来?” 等问题不断涌现。结合班级自然探索主题,一场围绕山楂的秋日活动就此开启。

二、活动过程与实录

(一)初识红果果:解锁自然奥秘

1.山楂知多少

“老师,山楂是红红的、圆圆的!”

“树叶边缘有小锯齿呢!”

“它们总三五个挤在一起生长!”

“老师,山楂是圆的!”“它的叶子边上有小牙齿!” 孩子们围在山楂树下,你一言我一语分享发现。

为进一步满足幼儿的探究欲,教师借助图片、视频,和孩子们一起了解山楂的生长特点—— 多簇生、果实呈圆形、果皮鲜红,还知道了山楂未成熟时是绿色,成熟后会变成红色,为后续探索积累基础认知。

?当幼儿对山楂表现出关注时,教师及时抓住教育契机,通过直观的方式将抽象的自然知识转化为幼儿可感知的经验,既帮助幼儿掌握山楂的基本特征,更呵护了他们对自然的探索热情,为活动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2.我的山楂发现

在观察基础上,孩子们化身 “小小记录员”,用画笔将自己眼中的山楂画下来。有的画出挂满枝头的山楂簇,有的细致描绘出带锯齿的树叶,还有的在画纸旁写下自己的发现 ——“山楂是红红的”“一片叶子有好多小锯齿”。

?这一环节中,幼儿将对山楂的直观认知转化为具象的绘画作品,既锻炼了观察力与表现力,又加深了对山楂特征的记忆。绘画过程中,幼儿主动梳理观察所得,展现出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也为后续采摘活动做好了认知准备。

(二)山楂树下:体验丰收乐趣

摘山楂

基于对山楂的了解,孩子们开始讨论 “怎么摘下山楂”。“可以跳起来摘!”“用梯子爬上去!”“拿长杆子把它打下来!” 孩子们纷纷提出想法,并把自己的采摘方案画在设计图上。

随着一声 “出发”,孩子们奔向山楂树。

随着一声 “出发”,孩子们奔向山楂树,采摘活动正式开始。

孩子们分成小组,有的踮起脚尖摘低处的山楂。

有的负责捡拾落在地上的山楂。

还有的在同伴帮助下爬上梯子够高处的果实。

“这个篮子好重,我帮你抬!”“小心点,别摔了!” 合作的声音此起彼伏,大家齐心协力将装满山楂的篮子运回教室。

?从设计采摘方案到实际动手采摘,幼儿经历了 “思考——实践” 的过程。在采摘中,幼儿自主运用 “踮脚、攀爬、合作搬运” 等动作与技能,既锻炼了身体协调性,又学会了分工合作。面对 “篮子太重” 的问题,幼儿主动互帮互助,进一步培养了团队意识与责任感。

(三)红果果变身:感受动手快乐

想一想山楂可以做成哪些好吃的呢?

我吃过山楂片,还有山楂卷!

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还可以做成哪些好吃的?

经过讨论,孩子们决定把红红的山楂制作成甜甜的冰糖葫芦!

将山楂清洗赶紧,用竹签穿上。

将糖和水放入锅内进行搅拌,熬制糖稀。

将山楂裹满糖稀。

一颗颗山楂裹上晶莹的糖衣,

酸甜碰撞出双倍快乐。

?在制作冰糖葫芦的过程中,幼儿主动参与清洗、串山楂等环节,锻炼了手部精细动作与动手能力。熬制糖稀时,幼儿通过观察糖稀的变化,直观感知物质的形态转变,积累了生活经验。同时,分工协作让幼儿学会倾听与配合,进一步提升了社会交往能力。

(四)分享甜蜜:传递温暖心意

美食要与大家共享!孩子们捧着亲手做的冰糖葫芦,送给老师、食堂阿姨和保安爷爷。甜甜的滋味在舌尖散开,感恩的种子也悄悄在心底发芽。

?分享环节不仅让幼儿体验到美食带来的甜蜜,更在赠送与表达的过程中,将感恩的种子播撒在心底。幼儿主动与他人分享劳动成果,学会表达感谢,社会情感得到进一步发展,也让活动的教育意义更加丰富。

三、活动价值与特点

(一)幼儿 —— 度能力提升

1.认知发展

通过看、说、做,幼儿摸清山楂的生长特点与吃法,把抽象的自然知识变成具体体验,观察和认知能力明显提高。

2.动手创造

画山楂、想采摘办法、做冰糖葫芦,幼儿灵活动手、反复调整,既练了精细动作,也培养了创造力。

3.问题解决

面对摘山楂、串山楂等难题,幼儿一起讨论、自己尝试,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逻辑思维更强了。

4.社会情感

采摘、制作时从独自行动到分工合作,幼儿懂得尊重、互助,团队意识和责任感增强;分享环节还学会感恩,提升了交往能力。

(二)教师 —— 科学支持,适度引导

1.尊重主体

活动全程围绕幼儿兴趣,从认山楂到分享,让幼儿主导,做活动的 “小主人”。

2.抓教育契机

幼儿好奇时给图片、视频支持,遇难题时用提问引思考,不直接给答案,做好支持与引导。

3.重经验迁移

引导幼儿记录发现、分享过程,帮幼儿把这次活动经验变成可复用的学习方法,为后续探索打基础。

丰富美食,拓展探索:除冰糖葫芦,可教幼儿做山楂片、山楂酱,提供去核器、模具,让幼儿探索更多做法,提升动手与创造能力。

结合生活,深化认知:带幼儿了解山楂其他用途,比如简单讲山楂能入药,或看超市里的山楂制品,让自然探索联系生活,拓宽认知。

秋意渐浓,山楂树下的故事暂告一段落。

但自然的馈赠、劳动的乐趣与分享的温暖,

已深深印在孩子心里。

孩子在触摸自然中成长,

在实践体验中塑品格,

这便是秋天最珍贵的教育礼物。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