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日,第八届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在上海浦东嘉里大酒店举办。大会以“数智赋能创新,教育启迪成长”为主题,开设十大教育论坛,旨在构建全球前沿智慧、激发创新思维的平台,现场汇聚了国内外百余位来自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专家与学者,交流创新教育成果,共享成功教育经验,携手探索教育领域的变革路径,促进教育生态高质量发展。大会吸引逾万名参会人员,线上观看人次突破1200万。
第八届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高中多元升学分论坛聚焦新高考改革和多元化升学背景,汇聚高校代表、专家和教育专家,探讨如何把握强基计划、综合评价、中外合作办学等多元路径,呈现全面的升学图景。
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刘骁主持。
出席本次高中多元升学论坛的嘉宾有: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育部教育大数据与教育决策实验室副主任周江林
▲复旦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主任石磊
▲上海交通大学招生办副主任郑成
▲上海科技大学本科招生办公室主任韩飞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招生组副组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宣传组组长虞正亮
▲大连理工大学上海招生组秘书刘颖
▲远播教育集团学生成长中心总经理梁吉德
▲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院务主任上海招生组副组长方奕森
▲上海纽约大学常务副校长办公室主任、运营规划办公室主任孟旭初
▲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
*以上嘉宾按出场顺序排列
周江林带来专题演讲《高校学科专业布局优化的演进逻辑与未来趋势》
周江林提出学科代表知识体系,专业是面向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载体,二者相互支撑、共同发展。专业布局受学科逻辑、市场逻辑、行政逻辑的三重影响,未来将向智能化、融合化、个性化发展,双学位与微专业将不断升温。
高校将重新审视教育价值,提升自主设置与质量保障能力。以企业为代表的社会协同机制将逐步成型,共同推动供需匹配和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为建设教育强国和创新型社会奠基。
从终身学习体系来看,孩子进哪所学校、选择哪个专业不单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而是让自己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行为。终身教育要让学生选择更多适配性的专业。
摘自周江林 IEIC现场分享
图 | 周江林
石磊围绕复旦大学近期教学教育改革,就《复旦大学“2+X+Y”立体交叉培养体系介绍》带来分享。
复旦大学在“2+X+Y”的新培养体系下,通识与专业并重,培养学生广博视野与专业深度;以微专业、双学位、本研融通等多元选择鼓励学生根据兴趣自由探索;以科教、产教融合的实验、实训和项目培养跨学科创新能力。
以“建立全国和全球最好的人工智能课程”为目标,复旦大学的AI-BEST课程体系覆盖全校、与各个学科交互,旨在帮助学生将人工智能运用于垂直领域的科研实践与创新中。
复旦大学给予所有学生放心大胆挑战自我的土壤,培养“卓越而有趣”的拔尖创新人才。
图 | 石磊
郑成以《拔尖创新人才发现与培养机制的探索》为主题,分享了为响应国家战略需求,交通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要素。
郑成提出拔尖创新人才有三方面素养要求,即高阶思维能力、情感价值观、通用能力。交通大学培养的是能引领未来科学前沿、造就未来产业、具有家国情怀和全球化视野的未来领军人物。
目前交通大学已经构建了“招生-培养-就业-校友”全链条体系,形成相互增益的育格局。通过开展大中衔接、强基计划、伯乐计划、致远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等项目,以多元路径适配不同特质的学生,培养基础研究与技术工程领域的卓越创新人才。
图 | 郑成
韩飞带来《上科大培养模式及最新招生说明》主题分享。
上海科技大学依托中国科学院,围绕上海市三大先导产业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进行布局,定位“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坚持精英化培养路径,每年保持小规模招生人数,实行小班化教学与学业导师制,校内三分之二课程使用国际原版教材并采用双语或全英文教学,50%以上学生参与国际交流。
作为全国最年轻进入“双一流”建设的高校之一,上科大正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范式。
图 | 韩飞
以《北航强基和普通批招生亮点抢先看》为主题,详细分享了北航的培育特色以及在上海的招生亮点。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为新中国首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拥有强大的学科实力,航空航天科学与技术、计算机、材料、软件等多个学科位居全球前列,并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低空经济、生物医学、机器人等前沿领域进行周密布局。
北航注重“大师引领、科研育人”,构建了“科教融通”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学生创新成果涌现。毕业生升学率高、就业质量高、就业去向落实率高、重点领域就业人数多。学校2025年在上海招生着眼于战略急需学科、基础学科拔尖计划、人工智能专业计划、以及中法合作的未来科技试验班。强基计划以支撑和引领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目标培养基础学科领域拔尖创新人才。
图 |
虞正亮以《中科大少年班学院的招生和培养》为主题带来精彩分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的所属学校,旨在培养一流的科学家和研究工程师,在量子技术、深空探测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居世界领先。学校近20个专业位列全国前三,保研比例全国前三。
1978年创立的少年班学院是最具代表性的英才教育基地,以“立德树人,追求卓越”为中心目标,实行小班化、个性化培养,聘选两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担任专业班主任和学业导师,实施“一生一方案”培养计划。2018-2025年间,中科大少年班在上海招生20人,少年班创新试点班招生53人,毕业生总体出境深造率达65.6%。
图 | 虞正亮
刘颖以《大连理工大学特色人才培养》为主题,向上海家长们详细介绍了这所老牌985的培育亮点。
大连理工大学是享有广泛声誉的四大工学院之一,工科领域学科规模仅次于清华大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采用“未来学习中心-未来学域书院- 未来技术学院”三位一体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分层施教、协同育人、拓展国际视野、企业行等方式,助力学子学业素质全方位发展,找准发展方向。
依托未来技术学院开设的大师班实行“一生一案”个性化培养方案,由院士及国家人才担任导师,全校专业任选,致力于培养真正有创新能力、有科研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图 | 刘颖
梁吉德围绕《高考筑基与强基攻坚,如何实现双向平衡》带来精彩分享。
基于高考趋势、多所高校的强基计划录取数据,梁吉德提出强基计划的分数线虽低于统招线,但录取绝非易事。
强基计划的优势在于高校顶尖的资源投入、精英化培养、本硕博贯通、专业前景广阔等,但同时也具备专业、录取即锁定、校测竞争激烈、高挑战性学习、严格考核及退出机制等特点。
图 | 梁吉德
方奕森带来关于《中文大学(深圳)招生动态全解析》的精彩分享。
港中深非常注重书院生活,融会贯通的通识课程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目前学校拥有八个学院、八个书院、三十个本科专业,三个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实验室,汇聚八百余名国际知名学者,形成“学院+书院”双线育人体系,致力于培养具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的人才。
学校与全球150多所高校合作,与哥伦比亚大合开设培养项目;与港中大携手开设本科“2+2”双主修项目——跨学科数据分析、航天科学与地球信息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此外港中深提供多个本硕连读及直博机会,毕业生升学率达84%,其中超七成进入世界前50名大学。
图 | 方奕森
孟旭初以《让世界成为你的课堂:上海纽约大学的探索》为主题分享上纽特色。
孟旭初从上纽大的口号“让世界成为你的课堂”谈起,提出在充满不确定性与变革的时代,大学要为学生准备的是未来面对世界的能力,孕育心智,培养思维能力、综合判断能力、洞察能力,最终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纽大通过跨学科课程、灵活专业选择和全球学习网络,给予学生充分的试错空间、探索资源,向内挖掘出自己真正的兴趣和天赋所在。学校已构建覆盖纽约、上海、阿布扎比三大门户校区及13个海外学习中心的全球教育体系,鼓励学生能看到全球机会、抓住全球的机会。看到世界的辽阔,这正是上纽大教育的核心使命。
图 | 孟旭初
熊丙奇压轴出场,以《多元化背景下,提前规划让升学更从容》为主题,围绕新高考改革下的生涯规划进行了深入分享。
熊丙奇提出新高考扩大了学生的选择权,但不少家长会被网络信息误导,或持有“不浪费一分”、“文理对立”、“盲从热门专业”、“出分再规划”的误区。
他指出生涯规划应当从高一起步,并建立在正确的认知与对信息的理性分析上。选择大学并非单看分数与排名,而需对其课程、师资、学习资源、服务进行全面了解。自我认知需包括成绩匹配、了解升学与多元升学路径、素质拓展等,探索兴趣、能力、与长远发展的综合匹配。
教育应回归学生个性与兴趣发展,通过系统的生涯教育,培养具备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图 | 熊丙奇
面对高考改革与未来不确定性,论坛上各方高校代表与专家的分享为家长们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参考。
精彩的论坛以外,此次IEIC特设高校咨询区,汇聚近20所高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科技大学(广州)、中文大学(深圳)、城市大学(东莞)、宁波诺丁汉大学、北师浸会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温州肯恩大学……
家长一站式了解来自多所城市的高校,就关心的问题与招办老师面对面交流,获得一手准确信息。
IEIC高中多元升学论坛 精彩瞬间
诚挚感谢所有嘉宾、合作伙伴的贡献和所有参会者的支持与参与。
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期待明年与您再次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