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水稻在长江中下游完成了驯化,并伴随人群交流、文化交融进入周边地区,这一过程促成了早期中国文化格局的形成和区域文明的发展。可以说,稻米之路谱写出“何以中国”的最初篇章。
在距今6000—5000年,中原、关中乃至甘肃东部地区就已陆续出现稻作遗存。这些稻作因素的北传及粟黍南传,促使中国大范围内形成稻粟混作的农业形态。尽管不同区域因气候环境条件不同,稻粟的比例差异很大,但因地制宜的混合种植模式成为中国传统谷物农业持续发展的坚实土壤,也为中国历史核心区形成“五谷丰登”的农业模式奠定了基础。
距今4500年左右,随着农业发展和人口增长,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各地区均形成了复杂社会和区域文明,中国进入了古国时代(特指中华文明起源加速阶段中距今5800—3800年前后的时期)。同时,稻作农业向古国之外的区域持续传播发展,使长江上游、东南沿海、岭南地区、云贵高原都逐步成为新兴的山地稻作农业区。一方面,农业化扩展奠定了早期中国的文化格局和地理版图;另一方面,这些区域逐步发展出各有特点的山地梯田式稻作农业,也形成了不同于长江中下游粒食传统的饮食文化,米粉、糍粑就来自这些农业化进程中的山川民族。
距今4000年前后,日趋加强的区域融合互动成为龙山时期的特征,接续发展兴起的二里头文化是早期中国走向一体化的时间坐标。水稻进一步成为体现社会等级差异的作物,在二里头遗址和青铜时代都邑型聚落中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其他同时期村落遗址。自龙山时期开始,随着礼制的发展,日趋复杂的宴飨和葬仪活动中,米酒成为重要的祭祀和消费内容,稻米的价值体现在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各个层面。
从最初向黄河流域的传播,到塑造早期中国的地理格局,再到成为中国多元一体进程中的重要基础之一,稻米之路为我们讲述了“何以中国”的千年历程。
在人类历史上,农业传播是塑造世界文化地理格局的重要动力。农业背后,是物种、技术、观念的传播与交流,更是人群、语言、文化的发展与融合。不同地区和时代发现的炭化稻谷,为我们串联起人群与文化的世界之旅。
向东北亚和中南半岛传播的水稻,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并非东亚物种传播的领跑者。粟黍农业先于稻作。
尽管如此,稻作的东传和南传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社会复杂化和国家化进程。最重要的是,稻作从此生根发芽,为地区民众奠定了共同的饮食文化传统。
稻作农业传播也是南岛语族起源和扩散的主要表现之一。考古学者曾经提出过著名的农人—语言扩散理论,认为这一语族的形成是在稻作农业和家畜饲养基础上,由农业族群扩散传播的结果。尽管新的考古学和遗传学研究在不断补充和修正这一观点,但不可否认,稻作遗存的出现和东南亚岛屿的新石器化进程具有同步性。因此,稻的传播是南岛语族扩散形成中的标志性特征,稻米之路也是整合太平洋岛屿考古、语言学和遗传学研究的重要线索。
自万年前古人选择了河岸边的这株植物开始,从驯化到发展传播,从定居到文化融合,稻谷的旅程是早期文明起源的基础,是“何以中国”的索引,亦是世界文化交流碰撞的历史见证。
摘编自秦岭《稻米之路,文明之光》
材料二:
花生在中国已知的最早有时间的记录来自1539年江苏常熟县的地方志,常熟位于苏州以北,就在长江之南。何炳棣认为,要么是葡萄牙人直接引进花生,要么是福建商人将它从东南亚带来,而此前葡萄牙人已将花生引进了东南亚。美洲作物在引进中国一些年头之后,可能才出现在任何的书面记录中。对于花生的引进来说,十六世纪二十年代是合理的估计。
甘薯从两个方向进入中国,是在1594年之前的几十年间,而这个时间是之前学术研究所给出的。1594年甘薯引起了福建巡抚的注意,不过,根据其他史料,很显然在巡抚注意之前,甘薯已经得到种植。引进的路线之一可能是通过海路进入福建,另一条可能是从缅甸经陆路进入云南。1563年的一部云南地方志是已知中国最早记录甘薯的。同样,甘薯出现在地方志之前,很可能至少已种植了十年,所以有理由相信它的引进是在十六世纪五十年代。
何炳棣将1555年河南的一部县志确定为中国最早记录玉米的材料。他指出:“此地远离东南沿海以及滇缅边境这两个可能是新大陆作物由此进入中国的地区,既然对于一种新作物来说,要花相当长时间的种植才能达到被地方志记录的程度,因此有理由认为玉米引进中国,至少是在它第一次被记录的前二三十年。”这将玉米的引进设定在十六世纪二三十年代。
中国最早的烟草种植记录来自福建,时间是在1611年。这一资料的作者姚旅(1573—1620年),声称烟草是从吕宋(位于菲律宾)引进,当时产量很高,以至于反而向吕宋出口。卡罗尔·本尼迪克特(Carol Benedict)认为烟草如上面讨论的其他作物一样,要达到这样的产量水平,应该在之前的十六世纪五十年代引进中国并得以种植。可以说,这四种美洲作物很可能是在十六世纪二十年代到六十年代间引进中国的。一些先从陆路经由缅甸进入云南,一些沿中部或东南海岸进入。对于这种沿海的引进,葡萄牙或福建商船极可能是最初的联络者。
摘编自达白安《吃辣:辣椒的中国史》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稻的传播促使中国形成稻粟混作农业形态,为“五谷丰登”农业模式奠基,这对早期中国文化格局发展意义重大。
B. 距今4500年左右中国进入古国时代,稻作农业向更多区域传播,奠定了早期中国文化格局和地理版图。
C. 材料二对花生等美洲作物引进中国的时间和路线的研究,主要运用了实地考察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D. 花生、甘薯、玉米、烟草等美洲作物通过海路或陆路传入中国,葡萄牙或福建商船可能是沿海引进的最初联络者。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水稻的驯化传播到美洲作物的引进,可见物种的交流传播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文明。
B. 水稻向东北亚和中南半岛传播虽晚于粟黍农业,但促进了当地社会发展和饮食文化形成,说明中华文明对外传播的影响力并不取决于传播先后顺序。
C. 材料一以时间为线索,清晰展现了稻米之路对早期中国以及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材料二则聚焦美洲作物引进中国的相关探究。
D. 从材料一及材料二中不同地区食物传播的过程来看,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只会让彼此变得更加相似,最终趋向单一文化模式。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在日本,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当地形成了以大米为主食,搭配各类海鲜、蔬菜的独特饮食文化,如寿司、饭团等美食深受喜爱。
B. 有研究表明,古代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丝绸、瓷器等商品的贸易,也推动了不同地区农作物品种的交换与传播。
C. 考古发现,在东南亚一些岛屿上出土的文物中,有与中国古代稻作农业相关的农具,其年代与当地新石器化进程相近。
D. 某学者研究指出,玉米在传入中国后,迅速在各地广泛种植,成为许多地区的重要粮食作物,改变了当地的农业种植结构。
4. 根据材料二内容推断,作者在后文可能会用怎样的研究方法来确定辣椒进入中国的时间和路线。
5. 学校组织“中华文明面面观”展示活动,你和同伴准备以“饭桌上的中华文明”这个话题将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介绍给大家。请简要陈述你的演讲稿要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玉兰苑(节选)
陈世旭
玉兰苑这两幢楼,建筑合同规定的工期是一年。但承建的公司凭它在建筑行业的优势,项目拿到手就成了被求的一方。他们手上的项目一大把,贪多嚼不烂,人手永远不够。政府机关又不肯行贿,工程就不死不活拖着。甲方催急了,他们就以转手包给野鸡建筑队要挟,其质量绝无保证。甲方只好闭嘴。工地上最先打下去的地界桩子长成了小树;砖石、木料、水泥、钢材被当地不法分子搬去造了新屋;已经征用的土地上重新种了菜、栽了树、搭了鸡埘、盖了猪栏,每一次打算动工,都要付一次赔偿费。渐渐地,望眼欲穿、三天两头来看工程进度的人连叹息也懒得叹息了。唯独老商始终保持着高昂热情。
文艺圈什么能人没有?副省长方博分管他们这一摊,有人居然弄到了他家里的电话号码,抄给老商。从此,方博住宅电话的使用率几乎翻了一倍。停电、停水、闹市堵车、奶粉变质……他都给方博去电话。省政府办公厅多次给文化局办公室电话,请他们转告下属单位的干部职工:欢迎反映情况,但要有点分寸,该反映到哪儿就反映到哪儿,不要事无巨细都找省长。
老商听到转告,当时痛快接受,但一受鼓动又忘得一干二净。局办公室主任急了,跟他发火,他的火更大,脸一直红到胸口。“电话是我打的,我负责任,你何必吓成这样!副省长又怎么样!”就是说,他给方博打电话,是给了方博荣幸。就像贝多芬教训奥国大公爵:你可以造一个朝臣、一个枢密使,但你绝对造不出一个歌德、一个贝多芬!给方博的电话照打不误。
那个电话是半夜以后打的。
“这位同志,都什么时候了!怎么就不考虑考虑该给别人一点尊重呢?”方博妻子早已熟悉了老商的声音。
“我怎么不尊重了?我给老方打电话是相信他对知识分子的尊重。这信任不是尊重?”
“他也是知识分子啊。”方博妻子尽力克制。
“我知道,不就是大学读到博士毕业嘛,这又怎样!我没有上过大学,并不等于我没有受过教育,并不等于我没有文化,并不……”
“请您谈正题吧,请问您今天……”
“其实老方也未必没有不如我的地方,他懂繁复对位吗?懂音集、音串、音簇、音块吗?”
“您要给我上音乐课吗?”
刚刚从办公室回来的方博一边揉着太阳穴,一边从妻子手上接过电话。“这时间也太绝了。”
“您好,老方。”那边的老商欢欣鼓舞,“对不起,这么晚打扰您。不过我不是跟您开玩笑,我想请您听一听。”
“听什么?”
“您自己听吧。”电话里是一片含混不清的杂音。
“我说老商,有话直说嘛,莫装神弄鬼嘛。”方博是个急性子。
“您耐烦些。”方博用力摇摇头,让自己清醒了些,渐渐听出电话里传出的风声、滴水声、玻璃和瓦片碎裂的声音。
“不错不错,您的听觉很灵敏,应该搞音乐……”
“你那里到底出了什么事?”
“我现在就站在楼道里,这里的人都没有睡,屋子里头的风雨跟外面差不多。”
“……我知道了。”方博嗓音沙哑。“我明天就派人去。”
第二天方博本人来了。这是旧戏班老板的遗产,一幢带天井的旧式楼房,原先住一户人家的空间,现在塞进了十几户,号称“十八窠”。十几只煤球炉集中在天井,烟雾和硫黄味呛人眼鼻。凡能充塞的空间都被各家各户用废布景、旧道具、三合板、包装箱纸板、油毛毡之类塞满。年久失修,就连检漏、补窗户之类的小修小补也顾不上。
“到你府上看看。”方博对老商说。
他们在电话里神交已久,见面却是第一次。老商腆腹昂首,气度不凡,像是陪同来访总统检阅的德国皇帝。
“欢迎。”
老商住的那间房在楼上。这种旧建筑朝外没有窗户,天井的光线一旦不好,屋子里大白天也要开灯。人们拥进去,脚底下一片丁零当啷作响。昨天晚上接漏的缸子、盆子和雨伞之类还没有收起。老商挺身上前,用脚把乱七八糟扫到屋子的一角。
屋子里计有:一张单人板床;一张抽屉条桌,一张老式门柜;一口破破烂烂的藤箱,箱盖没有合拢,露出洗过和没洗过的衣裤和袜子。唯一的奢侈品是一床底的空酒瓶;唯一的装饰是五线谱纸糊的木格窗户上,一帧炭笔贝多芬头像,头像下面是舒曼的一段话:用一百棵百年老栎树在平原上排成他的名字,或者立一座如马乔列湖的圣·保罗美奥巨像那样大的他的雕像,让他如生前那样俯视群山;而当莱茵河上的船路过此地,外国人问巨人的名字时,每个孩童都能回答——那是贝多芬。他们一定以为这是一个德国皇帝的名字。一长串老鼠沿着窗户上的凹槽呼啸而过,所有人都吓了一跳。
同方博一起来的人很多。上楼时,大家没有注意脚下,下楼时,连着几块楼板突然断了,摔坏了省电视台的一台摄像机。
“不像话!”方博还有很重的书生气。一上车他就让秘书给省建的负责人打电话,让他们马上去省政府他的办公室。
多少个红头文件如泥牛入海,老商一个疯疯癫癫的电话就像翻转酒杯一样翻转了地球,人们对老商大歌大颂了一番。等到分房子的时候,大家记得的是老商独身一人,并且家具极少,把他套里两居室的一间挖给了隔壁的大老罗。大老罗是戏剧所的勤杂工,一家三代,两室一厅住不下。
“可以可以,房间多了搞卫生麻烦。”老商像是减轻了负担。
拿到房门钥匙的当天,老商就搬了家。一辆三轮车跑两三趟就完事了。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玉兰苑工程承建公司态度恶劣,长期拖延工期,老商为此找到了副省长方博电话,想通过领导施压解决问题。
B. 老商与方博妻子的对话非常简短,但方妻却充满不耐烦,寥寥几笔塑造出了这样一个有些傲慢的官太太形象。
C. 老商频繁给方博打电话,不顾他人劝阻,表现出他的执着,也从侧面反映出他对改善居住环境的强烈渴望。
D. 老商将房间让给大老罗,说明他为人善良,他的行为也是为了树立良好声誉,以便获得更多资源和机会。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将老商的执着与其他人对工程进度的无奈叹息进行对比,突出了老商的性格特点,同时也深化了文章的内涵。
B. 文中写老商在电话里与方博妻子的对话,言辞犀利,既表现了老商的独特个性,又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
C. 新房建成老商居功至伟,但分房时却少分了一间,小说用这样“反转”式的结尾讽刺了同事们自私丑陋的一面。
D. 文中对旧楼居住环境的描写细致入微,如“十几只煤球炉集中在天井,烟雾和硫黄味呛人眼鼻”等,生动地展现了环境的恶劣。
8. 阅读过程中同学们对后面情节进行了预测。有人认为后文老商可能会与邻居们产生冲突,有人认为不会。你赞同哪种说法?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阐明理由。
9. 文中画波浪线的一段,作者利用“反差”营造出强烈幽默感。请结合作品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七年,匈奴攻韩王信马邑,信因与谋反太原。白土曼丘臣、王黄立故赵将赵利为王以反,高祖自往击之。会天寒,士卒堕指者什二三,遂至平城。匈奴围我平城,七日而后罢去。
《史记·高祖本纪》
高帝乃使使间厚遗阏氏,阏氏乃谓冒顿单于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王亦有神,单于察之。”冒顿与韩王信之将王黄、赵利期,而黄、利兵又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亦取阏氏之言,乃解围之一角。于是高帝令士皆持满附矢外乡,从解角径出,竟与大军合。而冒顿遂引兵而去。
《史记·匈奴列传》
材料二:
或云:“陈平为高帝解平城之围,则言:‘其事密,世莫得而闻也。’此以工妙踔善,故藏隐不传焉。子能权知斯事否?”吾应之曰:“此策乃反薄陋拙恶,故隐而不泄。高帝见围七日,而陈平往说阏氏。阏氏言于单于而出之,以是知其所用说之事矣。彼陈平必言:汉有好丽美女,为道其容貌天下无有,今困急,已驰使归迎取,欲进与单于。单于见此人,必大好爱之;爱之则阏氏日以远疏,不如及其未到,令汉得脱去,去亦不持女来矣。阏氏妇女,有妒媔之性,必憎恶而事去之。此说简而要及得其用则欲使神怪故隐匿不泄也”
节选自桓谭《新论·述册》
材料三:
肇有人伦,是称家国。史氏有事涉君亲,必言多隐讳,虽直道不足,而名教存焉。其有舞词弄札,饰非文过,用舍由乎臆说,威福行乎笔端。斯乃作者之丑行,人伦所同疾也。亦有事每凭虚,词多乌有:或假人之美,藉为私惠;或诬人之恶,持报己仇。
(节选自刘知几《史通·内篇·曲笔》)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此说简A而要B及得其用C则欲使D神怪E故隐F匿不泄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会,意为恰逢,与《陈涉世家》中“会天大雨,道不通”中“会”字意义相同。
B. 遗,赠送,与《苏武传》中“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中的“遗”字意义相同。
C. 见,表被动,与《屈原列传》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中的“见”字意义相同。
D. 出,使动用法,与《鸿门宴》中“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的“从”字用法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一、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记载了高祖被困平城七日的事件,材料二则对陈平解围计策进行了推测,两者相互补充,丰富了历史细节。
B. 材料一中高祖被围平城的原因包括韩王信谋反、匈奴的军事行动以及当时的严寒天气等几者合力使高祖陷入困境。
C. 桓谭对陈平所出的计谋评价不高,他认为这条计策浅薄粗陋、很容易被人识破,所以才会被隐藏起来秘而不宣。
D. 材料二桓谭推测陈平利用阏氏的嫉妒心理,以美女之计说服阏氏帮助高祖脱困,这一推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高帝令士皆持满附矢外乡,从解角径出,竟与大军合。
(2)其有舞词弄札,饰非文过,用舍由乎臆说,威福行乎笔端。
14. 《高祖本纪》和《匈奴列传》对“平城之围”的记载,哪一种可能更接近桓谭心目中的真相?司马迁为什么要在两篇文章中采用不同的表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度分水岭
卢照邻
丁年游蜀道,颁鬓向长安。
徒费周王粟,空弹汉吏冠。
马蹄穿欲尽,貂裘敝转寒。
层冰横九折,积石凌七盘。
重溪既下漱,峻峰亦上干。
陇头闻戍鼓,岭外咽飞湍。
瑟瑟松风急,苍苍山月团。
传语后来者,斯路诚独难。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丁年游蜀道,颁鬓向长安”,以时间对比,写出人生的漫长与旅途的艰辛。
B. “徒费周王粟,空弹汉吏冠”,借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仕途不顺的感慨。
C. “马蹄穿欲尽,貂裘敝转寒”,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绘出行的艰难与寒冷。
D. “传语后来者,斯路诚独难”,直抒胸臆,强调了这条道路的无比艰难。
16. “重溪既下漱,峻峰亦上干”这一句和李白《蜀道难》中哪一句意思相近?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卢与李二位诗人风格有什么差异?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_______,________”韩愈赞扬了学生李蟠勤奋好学,基本掌握了儒家典籍。
(2)《登泰山记》中,姚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登上泰山山顶时所见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刘明正在创作一篇小说,年过半百主人公看到落花满地,悲叹油生,于是不禁吟诵起前人的写景名句:“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陆游(A)一诗中的“分茶”,不是寻常的品茗,也不同于斗茶、茗战,而是宋代流行的一种 甲 的烹茶游艺。它是用泡沫表现字画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古人又称之为“水丹青”。
“水丹青”是把茶饼捻成粉末状,加以适量沸水调成糊状,水多一分或少一分都会严重影响茶汤的品质,真可谓 乙 。茶汤是“水丹青”的基础,用茶筅把茶汤调治成细腻均匀的泡沫状,形成的泡沫越多,表明茶汤越好。用沸水冲茶汤盏面,茶水交熔,激起的泡沫可以形成物像和文字。沸水冲出的图案幻灭后,(B),在同一茶汤中幻画出新的文字图案,可以重复至冲入沸水直接融入茶汤无法形成图案为止。
“水丹青”保存时间的长短是评判其水平的主要标准,(C),其品质便越好。汤花颜色也常用来评判水丹青的标准之一,能以沸水用同等质量的茶汤冲出纯白色汤花的人,技艺最为高超。此外就是看茶汤的品质,主要是要注意用水量,茶面与茶盏接触边缘看不见水痕的为最佳茶汤。
18. 文中第二段有三个错别字,请将其修改正确。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两处表述不当,请将其修改正确,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汤花颜色也常用来评判水丹青的标准之一,能以沸水用同等质量的茶汤冲出纯白色汤花的人,技艺最为高超。
21.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依据材料内容,给“晴窗细乳戏分茶”中“细乳”“分茶”作注释,每条注释不超过2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互联网的浪潮中,“李子柒现象”一度成为备受瞩目的文化现象。李子柒用多年时间沉淀自我,精心打造古风田园生活视频,以细腻的镜头展现中华传统文化与田园美学,在国内外收获海量粉丝。然而,商业合作中的利益纠葛、舆论场里的无端争议等风波接踵而至,使她陷入困境。她选择暂别大众视野,深入到田园生活的细节中。离开三年之后,她荣耀回归,不仅视频播放量屡创新高,在国内外社交平台上引发新一轮的传播热潮,还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传统文化产品的开发与热销。“子柒三年沉淀,回归依然王者”引发热议。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展现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山西省三晋卓越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质量检测
语文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C 2. D
3. C 4. ①文献直接证明,如地方志等相关史料中找到相应记载;
②逻辑分析推理,如葡萄牙或福建商船很可能最早引入美洲作物,结合当时的中外贸易情况、交通路线等因素,推断辣椒的引进路线和时间。
5. ①中华文明起源早,水稻驯化可追溯至万年前。
②它对世界影响大,稻作传播推动多地发展。
③中华文明兼容并包,接纳花生、甘薯等美洲作物,融合外来文化,不断发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C 7. C
8. 老商的个性与新环境下的潜在矛盾源,都使得他与邻居产生冲突的可能性较大。(1)老商特立独行且性格执拗,容易与人产生冲突;(2)旧居环境差时一些潜在矛盾没有凸显,新的居住环境可能因大家生活习惯不同使矛盾爆发;(3)故事中大家比较贫穷,容易因琐事,如公共空间使用、费用分摊等产生矛盾。
老商不太可能与邻居产生冲突。(1)老商心地善良、豁达大度;(2)大家杂居时都没有产生多少矛盾,住进新单元房后,大家的生活空间更加独立,更不容易产生冲突。
9. ①少与多的反差:简单的陈设与一床底酒瓶形成的强烈反差;②简陋与高雅的反差:破败狭小的屋内环境中与高雅艺术元素的反差;③浪漫与现实的反差:“一长串老鼠呼啸而过”打破了之前因艺术元素带来的些许浪漫感,将现实的脏乱差又拉回读者眼前,和前面的艺术氛围再次形成强烈反差;④词语形成的反差:如“奢侈品”与“空酒瓶”等形成强烈反差。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BCE
11. D 12. C
13. (1)此时,汉高祖命令士兵们都张弓搭箭,箭头向外,从解除包围的角直冲出去,最后终于和汉军的大部队会合了。
(2)其中存在着玩弄文辞,掩饰错误、美化过失的情况,对材料的取舍凭借主观臆断,作威作福(随意褒贬)的行为体现在笔端之上。
14. ①桓谭或觉《匈奴列传》更近真相;
②《高祖本纪》因“为尊者讳”,隐去可能损高祖形象之内容;
③《匈奴列传》为述汉匈关系全貌,因秉持实录精神而详细记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C 16. 第一问:这两句与李白《蜀道难》中“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意思相近,都描绘了山峰高耸险峻的景象。
第二问:卢照邻诗句以较为平实、客观的笔触描写景物,注重对自然景观的具体刻画,呈现写实、沉稳的风格;李白诗句运用了极度夸张的手法,“不盈尺”突出山峰与天的距离之近,展现出李白诗歌豪放飘逸、意境奇幻的风格特点。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好古文 ②.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 苍山负雪 ④. 明烛天南 ⑤. 无可奈何花落去 ⑥. 似曾相识燕归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18~22题答案】
【答案】18. ①“捻成”改为“碾成”;②“调治”改为“调制”;③“交熔”改为“交融”。
19. 甲:别具一格(独树一帜) 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20. 汤花颜色也是评判水丹青的标准之一,茶汤质量相同的条件下,能用沸水冲出纯白色汤花的人,技艺最为高超。
21. A.《临安春雨初霁》 B.可继续重复上述步骤 C.汤花保持的时间越长
22. 细乳:一种乳白茶汤泡沫,它是由茶粉调糊后用茶筅搅出的。
分茶:一种烹茶技艺,是指宋代以泡沫在茶汤中作画写字的烹茶技艺。
四、写作(6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