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说园(五)(节选)
余既阐造园动观静观之说,意有未尽,续畅论之。动静二字,本相对而言,有动必有静,有静必有动,然而在园林景观中,静寓动中,动由静出,其变化之多,造景之妙,层出不穷,所谓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若静坐亭中,行云流水,鸟飞花落,皆动也。舟游人行,而山石树木,则又静止者。止水静,游鱼动,静动交织,自成佳趣。故以静观动,以动观静,则景出。“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景与人同。”事物之变,概乎其中。若园林无水、无云无影、无声、无朝晖、无夕阳,则无以言天趣,虚者,实所倚也。
静之物,动亦存焉。坐对石峰,透漏具备,而皴法之明快,线条之飞俊。虽静犹动。水面似静,涟漪自动。画面似静,动态自现。静之物若无生意,即无动态。故动观静观,实造园产生效果之最关键处,明乎此,则景观之理得初解矣。
质感存真,色感呈伪,园林得真趣,质感居首,建筑之佳者,亦有斯理,真则存神,假则失之。园林失真,有如布景。书画失真,则同印刷。故画栋雕梁,徒眩眼目。竹篱茅舍,引人遐思。《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曹雪芹借宝玉之口,评稻香村之作伪云:
“此处置一田庄,分明是人力造作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无脉,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那及先处(指潇湘馆)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呢?虽种竹引泉,亦不伤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恐非其地而强为其地,非其山而强为其山,即百般精巧,终非相宜。”所谓“人力造作”,所谓“穿凿”者,伪也。所谓“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者,真也。借小说以说园,可抵一篇造园论也。
郭熙谓“水以石为面”“水得山而媚”,自来模山范水,未有孤立言之者。其得山水之理,会心乎此,则左右逢源。要之此二语,表面观之似水石相对,实则水必赖石以变。无石则水无形、无态,放浅水露矾,深水列岛。广东肇庆七星岩,岩奇而水美,矶濑隐现波面,而水洞幽深,水湾曲折,水之变化无穷,若无水,则岩不显,岸无形。故两者决不能分割而论,分则悖自然之理,亦失真矣。
一园之特征,山水相依,凿池引水,尤为重要。苏南之园,其池多曲,其境柔和。宁绍之园,其池多方,其景平直。故水本无形,因岸成之,平直也好,曲折也好,水口堤岸皆构成水面形态之重要手法。至于水柔水刚,水止水流,亦皆受堤岸以左右之。石清得阴柔之妙,石顽得阳刚之健,浑朴之石,其状在拙;奇突之峰,其态在变,而丑石在诸品中尤为难得,以其更富于个性,丑中寓美也。石固有刚柔美丑之别,而水亦有奔放宛转之致,是皆因石而起变化。
荒园非不可游,残篇非不可读,须知佳者虽零锦碎玉亦是珍品,犹能予人留恋,存其珍耳。龚自珍诗云:“未济终焉心飘渺,万事都从缺陷好;吟到夕阳山外山,世间难免余情绕。”造园亦必通此消息。
“春见山容,夏见山气,秋见山情,冬见山骨。”“夜山低,晴山近,晓山高。”前人之论,实寓情观景,以见四时之交。造景自难,观景不易。“泪眼问花花不语”,痴也。“解释春风无限恨”,怨也。故游必有情,然后有兴,钟情山水,知己泉石,其审美与感受之深浅,实与文化修养有关。故我重申:不能品园,不能游园。不能游园,不能造园。
造园综合性科学、艺术也,且包含哲理,观万变于其中。浅言之,以无形之诗情画意,构有形之水石亭台,晦明风雨,又皆能促使其景物变化无穷,而南北地理之殊,风土人情之异,更加因素增多。且人游其间,功能各取所需,绝不能从幻想代替真实,故造园脱离功能,固无佳构;究古园而不明当时社会及生活,妄加分析,正如汉儒释经,转多穿凿。因此,古今之园,必不能陈陈相因,而丰富之生活,渊博之知识,要皆有助于斯。
一景之美,画家可以不同笔法表现之,文学家可以不同角度描写之,演员运腔,各抒其妙,那宗那派,自存面貌。故同一园林,可以不同手法设计之,皆由观察之深,提炼之精,
特征方出。余初不解宋青绿山水以朱砂作底,色赤,上敷青绿,迨游中原嵩山,时值盛夏,土色皆红,所被草木尽深绿色,而楼阁参差,金碧辉映,正大小李将军之山水也。其色调皆重厚,色度亦相当,绚烂夺目。中原山川之神乃出。而江南淡青绿山水,每以赭石及草青打底,轻抹石青石绿,建筑勾勒间架,衬以淡赭,清新悦目,正江南园林之粉本。故立意在先,协调从之,自来艺术手法一也。
余尝谓苏州建筑与园林,风格在于柔和,吴语所谓“糯”。扬州建筑与园林,风格则多雅,皆欲现怡人之园景,风格各异,存真则一。风格定始健。如宋代姜夔词,以“健笔写柔情”能言局部单体,宜亭斯亭,宜榭斯榭。山叠何派,水引何式,必须成竹在胸,才能因地制宜,借景有方,亦必循风格之特征,巧妙运用之。选石择花,动静观赏,均有所据,故造园必以极镇静而从容之笔,信手拈来,自多佳构。所谓以气胜之,必整体完整矣。
造园可以遵古为法,亦可以洋为师,两者皆不排斥。古今结合,古为今用,亦势所必然,若境界不究,风格未求,妄加抄袭拼凑,则非所取。故古今中外,造园之史,构园之术,来龙去脉,以及所形成之美学思想,历史文化条件,在在须(需)进行探讨,然后文有据,典有征,古今中外运我笔底,则为尚矣……
(摘编自陈从周《说园》)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以“静坐亭中观云鸟”为例,阐释“静观”之理,强调静观是园林审美的主要方式。
B.引用《红楼梦》宝玉评稻香村“人力造作”,意在批判园林设计脱离自然规律的伪饰现象。
C.提出“造园是综合性科学、艺术”,表明古今园林需在统一风格下融合中外技法。
D.在作者看来,宋人青绿山水“以朱砂作底”的画法,证明观察自然是创作的唯一途径。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水得山而媚”等句,揭示山水互为映衬的关系,论证造园需遵循自然完整性。
B.引龚自珍诗证“荒园亦存珍趣”,赋予残缺美以哲学内涵。
C.“泪眼问花”两句,意在表明具备情感、文学素养能理解景物象征意义。
D.结尾“古今结合”的倡议,其根本目的是要解决当代园林抄袭成风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园林中水的形态取决于岸的设计:苏南之园池岸多曲,以是 ① ;而宁绍之园池岸多方,所以 ② 。石亦影响水势:石清则水显 ③ 。
4.请结合稻香村之例,概括造园“存真”的内涵。(4分)
5.有人认为,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在“天人合一、动静交织、虚实相生”等审美追求维度上与《说园》有共性,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9题。
俗世奇人·洋(杨)掌柜
冯骥才
文本一
杨掌柜和洋掌柜是同一个人,一人二姓,音同字不同。这因为他有两个古董店,开在不同地方。在租界那边他叫杨掌柜,店名叫杨记古董铺,专卖中国的老东西。在老城这边他叫洋掌柜,店名叫洋记洋货店,只卖洋人的洋东西。
洋人喜欢中国人的老东西,中国人喜欢洋人的洋东西。头一个看明白这些事的是他,头一个干这种事的也是他。于是,他拿中国的东西卖给洋人,再弄来洋人的东西卖给中国人。这事他干得相当成功,不少赚钱。关键是他还有许多诀窍。
要想把东西卖得好,首先要把店铺、车马、行头都做得像模像样。租界那边的杨记古董铺看上去无奇不有,老城这边的洋记洋货店看上去㖖怪离奇。杨记古董铺在戈登堂西边街对面,戈登堂东边是利顺德大饭店,来天津办事或游玩的羊人都住在利顺德大饭店里,走出饭店便能瞧见古色古香的杨记古董铺了。洋记洋货店在海河边娘娘宫前广场旁的一条横街上,到娘娘宫来上香的人很容易逛到洋货店。两边店铺的选址都好,风水宝地,人气旺足,买卖好做。
他更着意在自己的行头上做文章。
在租界那边,他把自己扮成一个地道的中国人。一身袍子马褂,缎帽皮靴,材料上等,做工考究,关键是样子一定要古里古气,大拇指套着鹿骨扳指,叫洋人看得好奇。在老城这边,他胸前总垂着一根怀表的金链子,脖子上系一根深红色细绳领带,洋里洋气;洋人看不伦不类,中国人看洋气十足。还有,他身上总冒一股子只洋人才用的香水味儿。这一来,他就成了店铺里最招人的肉幌子。
他刚刚干这买卖时,不缺中国古董,就缺洋货。他想出了一招————以物易物。这招很得用,若是洋人喜欢上哪一样中国的老东西,不用钱买,拿件洋东西来交换即可。然后他把这些从租界那边换来的洋货,再拿回到老城这边的洋货店来卖。两边的货源都不缺,买卖都好做。尤其是,洋人不懂中国东西的价钱,中国人也不懂洋东西的价钱。中间的差价全由他随机应变,怎么合适怎么来,这种无本买卖干起来就太容易了。
没有几年,他就在粮店前街买了一块挺宽敞的空地,六七亩,盖一座两进的大瓦房,磨砖对缝的高墙,石雕门楼,比得上东门里的徐家大院。他还买了一辆新式轿车,去到宫前或租界全都舒舒服服坐在自家的车上。有多少钱享多大的福。在海河两岸上干古董这行的,没人不羡慕他。有人骂他吃里扒外,吃洋饭,卖祖宗,可是你有他这种本事——一手托两家,两头赚,来回赚,华洋通吃吗?人家杨老板还下功夫学了几句洋话呢,谁行?再说,在租界里开古董店,人家是第一家,在老城这边开洋货店,人家也是头一号。过去天津人知道嘛叫洋货店吗?都是人家杨老板开的头儿。别听人骂他,这帮人一边骂他,一边学他,也开洋货店。如今在他周边至少冒出六七家洋货店来。这条原本不知名的小街,人人都称作“小洋贸街”了。
洋货店多了,争嘴的人多了。做买卖的人都是各显其能,各出招数,渐渐使他的洋记洋货店变得平平常常。同时,租界里的洋人们更喜欢跑到南门外的破烂市上淘老东西,那边的杨记古董铺也不新鲜了。
这事难了他,却难不住他。一年后,他忽然在两边古董店各花一笔钱,各使出了一招,这招别人同样想不到。
他从租界花钱请来一个法国人,叫马尔乐。人高腿长,金色鬈发和胡须,尖鼻子可以扎人八哥赛的蓝眼睛,胳膊上长了许多金毛,个头至少比中国人高两头。这种人若是发起疯来,会不会咬人?但是马尔乐分外和蔼可亲,总是迷人地笑着,身上散出一种特殊的既不好闻也不难闻的气味。他用磕磕巴巴的中国话,耐心向买家解释每一件洋货。他还挺会开玩笑,这很适合天津人的口味。
洋人才能把洋货说明白。马尔乐的出现,表明只有洋记洋货店里的洋货才是地道的洋货。别的店里的洋货都是靠不住的。于是,杨家的大旗再一次在老城这边飘扬。
他租界这边也用了一个奇招。
他花钱把杨记古董铺后边一个空仓库买下来,打通了隔墙。这仓库铁顶木墙,高大宽阔,纵深很深。他从老城那边找了三四十个倒腾古玩的小商贩在这里摆摊。待小商贩们把中国人的老东西五彩缤纷、五花八门地一铺开,这仓库就像一个魅力十足的古玩市场。租界里的洋人不用再跑到老城那边去找古玩市场了。它开在了洋人身边,一扭身就进去了。半年之后,这里便成了洋人们来天津必来逛一逛、十分好玩和必有收获的“黄金去处”。杨掌柜一句话切中其中的奥秘:“洋人最喜欢自己来发现。”
他目光如炬,能够看中买家的心理,买卖必然是战无不胜了。他还不时把马尔乐调到租界这边来,帮着洋人寻宝淘宝。洋人信洋人,真叫他玩活了。
北京那边干古董的,都羡慕他;但那边没有杨掌柜这种人。
(选自《小说月报》2023年3月)
文本二
《俗世奇人》写出了我心里想要的人物形象 (节选)
冯骥才
《俗世奇人》写的是中国的传统。中国的文学传统是先有了故事,后有了文学性的小说。以前小说大部分都是故事,唐宋以来的小说一般来讲不管写得多世俗乡土,用的都是文人的笔墨。文人的笔墨就涉及一个语言问题,从文学史来讲,因为诗歌的成熟在前,散文的成熟在后,散文受诗歌的影响,它讲究练字,就是多一字少一字都不可,得特别精炼。
写小说的人物故事,我的经验就是三个情节才能把人物撑起来。如果少一个情节,这个人物就立不起来。你得从不同的面把人物性格撑起来,立住。
(选自《辽宁日报》2016年2月1日)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开头对比杨掌柜在租界与老城的店铺名、商品定位,暗示其商业智慧,为后文经营策略埋下伏笔。
B.文本一写杨掌柜“身上总冒一股子洋人才用的香水味儿”,表现了他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C.文本一通过“骂他吃里扒外”的议论,直接批判杨掌柜唯利是图、背叛传统的行为。
D.中国文学“先有了故事,后有了文学性小说”,而文本一写的如“选址”“行头”等几个简单故事,文学性不强。
7.关于文本一中杨掌柜的经营策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址戈登堂旁”和“娘娘宫附近”,体现他精准捕捉目标客户群体的商业眼光。
B.“以物易物”模式降低货源成本,利用信息差定价,凸显其灵活应变能力。
C.面对竞争困境,他直接抄袭周边店铺策略,通过降价促销夺回市场。
D.雇佣洋人马尔乐、改造仓库市场等创新,反映其洞悉消费者心理的核心竞争力。
8.文本一画线句“洋人最喜欢自己来发现”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4分)
9.文本二提出,塑造人物需“三个情节才能撑起来”。请结合文本一,分析作品是如何通过三个关键情节逐步树立起杨掌柜“奇人”形象的。(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庄子》言:“野马也,尘埃也。”乃是两物。古人即谓野马为尘埃,如吴融云:“动梁间之野马。”又韩偓云:“窗里日光飞野马。”皆以尘为野马,恐不然也。野马乃田野间浮气耳,远望如群马,又如水波,佛书谓“如热时野马阳焰”,即此物也。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野马与尘埃》)
材料二
前史称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放肆不法,李白为之作《蜀道难》。按孟棨所记,白初至京师,贺知章闻其名,首诣之白出《蜀道难》读未毕称叹数四。时乃天宝初也,此时白已作《蜀道难》。严武为剑南乃在至德以后肃宗时,年代甚远。盖小说所记,各得于一时见闻,本末不相知,率多舛误,皆此文之类。李白集中称“刺章仇兼琼”,与《唐书》所载不同,此《唐书》误也。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蜀道难>之误》)
材料三
周亚夫距吴、楚,坚壁不出。军中夜惊,内相攻击扰乱,至于帐下。亚夫坚卧不起。顷之,复定。吴奔壁东南陬,亚夫使备西北。已而果奔西北,不得入。《汉史》书之,以为亚夫能持重。按,亚夫军细柳时,天子先驱至,不得入。文帝称其不可得而犯。今乃有军中夜惊相攻之事,安在其能持重乎?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周亚夫》)
材料四
今人喷嚏不止者,必唉唾祝云“有人说我”,妇人尤甚。予按《终风》诗:“寤言不寐,愿言则嚏。”郑氏笺云:“我其忧悼而不能寐,女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今俗人嚏,云‘人道我’,此古之遗语也。”乃知此风自古以来有之。
(节选自《容斋随笔·喷嚏》)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首A诣之B白C出《蜀道难》D读E未毕F称叹G数四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对、正确,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夫子喟然叹曰”的“然”意义不同。
B.率,大概、大多,与《六国论》“率赂秦耶”的“率”意义相同。
C.乃,副词,竟然,与《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的“乃”意义和用法相同。
D.愿,思念、想念,与《卖炭翁》“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愿”意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受庄子影响把“野马”当作尘埃,而沈括却认为“野马”实为田野间浮动的雾气,状如群马或水波,是两物。
B.通过考证李白作《蜀道难》的时间和严武任职的时间,沈括指出《唐史》记载李白因严武不法而作此诗的说法存在错误。
C.《汉史》记载周亚夫在细柳治军严明,连天子先驱都不得入,但其营却发生“夜惊”之事,可见其“持重”形象不真。
D.洪迈引用《诗经·终风》及郑玄注解,证明民间打喷嚏时念叨“有人说我”的习俗源头可追溯至《诗经》时代。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军中夜惊,内相攻击扰乱,至于帐下。(4分)
(2)我其忧悼而不能寐,女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4分)
14.综合四则材料,简要概括沈括和洪迈在考证事物时共同的治学方法或态度。(5分)
(四)阅读IV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5~16题。
夜起煮茶
孙一元
碎擘月团细,分灯来夜缸。
瓦铛然野竹,石瓮泻秋江。
水火声初战,旗势已降。
月明犹在壁,风雨打山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开头写在微弱灯光下掰碎茶饼将水入缸,描绘了“煮茶”动作。
B.野竹在瓦铛下燃烧,倾倒出水流宛如秋日江水,紧扣“煮茶”场景。
C.茶叶在水火交战中翻腾,就像是战败的士兵,强调了“煮茶”过程。
D.整首诗叙写一件日常琐事,既表现出了雅趣,又突出其内心的状态。
16.诗歌结尾两句广为时人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 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进入高三复习以来,老师常常引用《离骚》(节选)“ , ”两句,要求我们把“好修”作为人生常态。
(2)当我们有时陷入困局时,就应该学习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面对强敌却能有“ , ”的从容气度。
(3)秋天是历代文人墨客热爱表现的季节。现在已经进入秋季,请你为其他同学推荐描绘祖国大地秋天美妙的诗句“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怎样进行文学教育呢?目前我们倾向于减少课程,不倾向于增加,那么可以暂时不单独开设文学课。语文课可以编两种读本。一本《文学读本》,多点拨学生认真读,少“析”(赏析、浅析、试析等),如果一定要个名目,我还是赞成“导读”,老师导一导,学生自己去读,不要总是老师析来析去的。多着眼于思维训练,少发挥“微言大义”,让学生自己在读之中去“悟”出来,①那样,②“微言大义”才能起更大的作用;③老师析多了,④发挥多了。⑤进而会削弱其作用。⑥选材面不妨破坏很狭义的“文学”框框。严复《译天演论自序》《郑成功传》《林则徐传》《寇准罢宴》(从史传中摘编)等等都可以酌选;《桃花源记》《阿房宫赋》《醉翁亭记》之类可有,不妨少些。以读为主,当然不绝对排除写,可不作硬性要求,尤其不要只写抒情散文,要鼓励多写点切实的东西,如“廉政议”“买鞋记”“我家比小李家和睦”“多看电视有利有弊论”“我不能成为华罗庚第二吗?”等等。
另一本就叫作《语文读本》吧。里边讲点简要的语言、文字知识,多作些练习。可以作《语法修辞讲话》式的练习,也可以把方向倒过来,作正面的积极性的练习,前者以改错为主,“匡语正俗”;后者以选优为主,“正本清源”。也可以选些文章。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多种语体的实用文,如公文书、契约、合同、通知、照会、诉状、判词等等;一种是像吕叔湘先生《语文常谈》《未晚斋语文漫谈》中那些短文,还有像周有光先生讲语文现代化的论文,还有像各种《语文趣谈》那些书里的文章。 。以上两本读本轮流上课,如果每周四节语文课,各用两节,只要老师少析一些,少灌一些,多导一导,足够了。语文课一本《语文读本》,一本《文学读本》,(),各有任务,又不混杂,语文教学就会从空中楼阁式的教学中解脱出来,同现代化建设对语文的需要端端正正的接上轨了。
18.文中段落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1) 序号: 修改:
(2) 序号: 修改:
19.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总之,这一本更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练习的针对性。
B.总之,掌握语言规则是进行有效语文应用的基础。
C.总之,这就使得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语文实践紧密结合。
D.总之,这一本就是讲语文应用的。
20.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成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双管齐下
B.等量齐观
C.并驾齐驱
D.齐头并进
21.作者鼓励要多写“切实的东西”,并且列出了多个写作题目(如“买鞋记”),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如荀子《劝学》或朱自清《背影》等,谈谈你的理解。(4分)
22.本文围绕“如何进行文学教育”展开论述。请仿照“怎样进行文学教育呢?”的问句形式,写出后续论证中依次解决的另外三个核心问题(每个问句不超过15字)。(4分)
三、写作 (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3)(祖逖)中夜闻荒鸡鸣,蹴(刘)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晋书·祖逖传》)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高三9月起点考试
语文参及解析
一、阅读(72分)
1. B。
【解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信息筛选能力。预估中
A 项错误,原调“动静相生”,未说“静观是主要方式”;
B项正确,引用《红楼梦》中宝玉对稻香村“人力造作”的批判,正是为了否定脱离自然规律的伪饰设计,符合原文“存真去伪”的观点;
C项错误,原文“造园是综合性科学、艺术”强调的是造园需融合多元素,而非“统一风格下融合中外技法”;
D项错误,宋人青绿山水的例子是为说明艺术创作应源于对自然的观察,而非“唯一性”。
2. D。
【解析】本题考查文本观点分析与评价能力。预估中
选项A“水得山而媚”等句强调山水相互依存、彼此映衬,体现自然景观的整体性,这与造园需遵循自然完整性的论证逻辑一致,分析正确。
选项B龚自珍的诗常蕴含对残缺、本真的思考,引用其诗佐证“荒园亦存珍趣”,将残缺美从现象层面提升至哲学层面 (如对自然本真、不完美之美的肯定),分析正确。
选项C“泪眼问花”(如欧阳修词中意境)通过情感与景物的交融,表明理解园林景物的象征意义,既需文学素养(感知意象内涵),也需情感投入(共情景物承载的情思),分析正确。
选项D“古今结合”的倡议,根本目的应是传承园林文化精髓、赋予传统园林现代生命力,而非简单解决“抄袭成风”的问题,评价错误。
因此,不正确的一项是D。
3.①水境柔和(其境柔和)②(景致平直)其景平直 ③阴柔之妙(阴柔之美)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提取与概括能力。预估易
依据原文“苏南之园,其池多曲,其境柔和。宁绍之园,其池多方,其景平直”“石清得阴柔之妙”,直接提炼即可补全语句。
4.①遵循自然规律,避免人力刻意造作;②与周边环境协调,符合自然之理;③富有自然意趣,不做穿凿之举。
【解析】本题考查概念内涵概括与例证分析能力。预估中
从宝玉对稻香村“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无脉,临水无源”的批判(违背自然规律),及对潇湘馆“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的肯定,可概括“存真”内涵为:遵循自然规律、与环境协调、具自然意趣。意思理解准确即可,任意两条即可满分。
5.①诗中“空山”“松间”“石上”等自然意象与“浣女”“渔舟”人类活动和谐共存,体现人与自然统一,呼应《说园》“天然图画”之理;
②诗中“明月松间照”(静)与“竹喧”“莲动”(动)相衬,《说园》提出“静寓动中,动由静出”,皆重动静结合;
③诗中“空山”为虚,“清泉”“明月”为实,《说园》言“虚者,实所倚也”,均体现虚实相依;
④审美追求:两者都崇尚自然真趣,反对刻意伪饰。
【解析】本题考查跨文本比较与审美鉴赏能力。预估稍难
结合《山居秋暝》诗句与《说园》核心观点,从“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动静交织”(静景与动景结合)、“虚实相生”(虚境与实景相依)、“审美追求”(崇尚自然真趣)四个维度逐一对应分析即可。意思理解准确即可满分。
6. A。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筛选、主旨推断能力。预估易
B 项错误:“香水味”是杨掌柜刻意营造的“肉幌子”形象 (吸引顾客的商业伪装),并非盲目崇拜西方文化。
C项错误:“骂他吃里扒外”是他人评价,作者通过反问句“你有他这种本事吗?”暗含对其商业才能的肯定,而非批判。
D项错误:“选址”“行头”等细节是文学性描写的组成部分,通过场景与人物塑造增强故事真实感,符合文本二“精炼笔墨”的文学传统。
7. C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对比、逻辑推理能力。预估易
C项错误:杨掌柜面对竞争时创新性雇佣洋人马尔乐、改造仓库市场,并未抄袭周边店铺策略,原文明确写他“各使出了一招,这招别人同样想不到”。
8.
①从表面上看,将仓库改造为古玩市场,让洋人自主“淘宝”(2分);
②从杨掌柜角度看,满足洋人探索欲,吸引他们主动参与购物(2分)
③从深层次看,隐含殖民者对东方文化的优越感,认为“亲自发现”能彰显其鉴别力。(2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本深层意蕴解读的能力。预估中
需结合上下文,摘取原文关键词(如“自主淘宝”“吸引参与”)即可。还可以从表层策略、深层文化、人物心理三方面分层作答。每点2分,任意答满2点即满分。
9.
①进行双店经营与以物易物,展现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与灵活的商业头脑,有“奇商”基础;
②在租界穿中式古装吸引洋人,在老城扮洋派(香水、怀表)吸引国人,凸显其精通顾客心理、善于自我营销的机巧,有“奇商”智商;
③面对竞争,雇佣洋人马尔乐增强店铺可信度,改造仓库打造“古玩市场”满足洋人探索欲,体现其应变力与前瞻性,最终完成“华洋通吃”的立体形象。
简答:
①开设双店并打造差异行头,体现其跨界经营的商业眼光(2分)
②首创“以物易物”模式,展现其解决货源的创新思维(2分)
③雇佣洋人、改造仓库,突出其应对竞争的灵活策略(2分)
【解析】本题考查情节结构分析、人物形象整合能力。预估中
从对应文本二理论(三个情节支撑人物)角度,筛选文本一中层层递进的典型事件。
基本格式:情节概括 (1分)+人物特质分析 (1分)。
10. BDF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断句能力。预估易
“首诣之”指贺知章首次拜访李白(“之”代李白),此处需断开(B处)。
“白出《蜀道难》”为主谓宾结构(李白拿出《蜀道难》),成句(D处)。
“读未毕”与“称叹数四”为顺承关系,描述贺知章行为,需在“毕”后断开(F处)。
正确断句:首诣之/白出《蜀道难》/读未毕/称叹数四。
11.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实虚词理解的能力。预估中
B项:材料二“率多舛误”的“率”意为“大概、大多”,《六国论》“率赂秦耶”的“率”意为“全、都”,意义不同,但选项称“意义相同”,故错误。
其他选项正确:
A项“恐不然也”的“然”意为正确(形容词),与《侍坐》中作词尾的“然”(……的样子)不同。
C项两个“乃”均表转折“竟然”(周亚夫“今乃有夜惊”/桃花源“乃不知有汉”)。
D项材料四“愿言则嚏”的“愿”意为“思念”,《卖炭翁》“愿天寒”的“愿”意为“希望”,意义不同。
12.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梳理筛选信息能力。预估中
洪迈质疑周亚夫“夜惊”事件与其“持重”形象的矛盾,但未否定细柳营治军严明之事,且“持重不真”属于过度推断。材料仅质疑《汉史》记载逻辑,故错误。
其他选项正确:
A 项符合材料一沈括对“野马”的考证;B项对应材料二沈括考证《蜀道难》创作时间与严武任职的矛盾;D项符合材料四洪迈引《诗经》证习俗源流。
13.译文:
(1)军营中夜间发生惊乱,士兵内部互相攻击骚扰,到了主帅营帐。
(2)我忧愁悲伤而不能入睡,你像这样思念我,我就会打喷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预估中
(1)关键点:“夜惊”夜间惊乱 (1分)“至于帐下”:“到了营帐前”(1分)
整个句子理解正确、通顺2分。
(2)关键点:“女”通“汝”,你(1分),“如是”像这样(1分)
整个句子理解正确、通顺2分。
14.
①注重证据考据(或引用文献、史实等佐证观点);
②质疑前人成说 (或对古籍记载或流行观点提出质疑);
③逻辑严谨 (或通过时间、事件矛盾等分析问题);
④溯源辨流 (追溯事物起源,辨析流变)。
答对任意2点即可满分,大意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要点的能力。预估难
1.重证据考据:
沈括引佛经证“野马”(材料一)、用时间线证《蜀道难》创作年代(材料二);
洪迈引《诗经》及郑玄注证喷嚏习俗(材料四)。
2.质疑精神:
沈括否定古人将“野马”等同尘埃(材料一),指正《唐书》之误(材料二);
洪迈质疑《汉史》对周亚夫“持重”的评价(材料三)。
3.逻辑分析:
沈括通过时间矛盾(天宝初 vs至德后)推翻前史记载(材料二);
洪迈对比周亚夫“细柳营严明”与“夜惊内乱”的行为矛盾(材料三)。
4.溯源辨流:
沈括追溯“野马”的物理本质(材料一);
洪迈考证喷嚏习俗源于《诗经》(材料四)。
命题设计说明:
四则均围绕“考证辨伪”主题,与高考真题材料四的学术精神一致。
附译文:
材料一:
《庄子》说:“野马也,尘埃也。”这是指两种不同的东西。古人却把“野马”当作尘埃,比如吴融的诗句说:“(尘埃)在屋梁间浮动(像野马一样)。”还有韩偓的诗句说:“窗里的日光中飞舞着野马(尘埃)。”他们都把尘埃当作野马,恐怕是不对的。“野马”其实是田野间浮动的雾气罢了,远远望去像成群的马,又像水波。佛经上说“如同炎热时节的野马和阳焰(日光下浮动的光影)”,指的就是这种东西。
材料二:
以前的史载说,严武担任剑南节度使时放纵不守法度,李白因此写了《蜀道难》来讽刺他。但根据孟棨《本事诗》的记载,李白初到长安时,贺知章听闻他的名声,最先去拜访他,李白拿出《蜀道难》给他看,还没读完,贺知章就多次赞叹。那时是天宝初年,此时李白已经创作了《蜀道难》。而严武担任剑南节度使是在至德年间以后(唐肃宗时期),年代相隔很远。大概小说家的记载,各自来源于一时的见闻,对事情的前因后果并不完全了解,所以大多有错误,都属于《蜀道难》创作背景这类误传的情况。李白诗集中称此诗是“讽刺章仇兼琼”的,这与《唐书》的记载不同,这是《唐书》错了。
材料三:
周亚夫抵御吴、楚叛军(七国之乱),坚守营垒不出战。军营中夜里发生惊扰,士兵内部互相攻击造成混乱,一直闹到主帅的营帐附近。周亚夫坚持躺着不起来(制止)。过了一会儿,混乱就平息了。吴军(佯攻)奔向营垒的东南角,周亚夫却下令加强西北角的防备。不久吴军果然主攻西北角,(因有防备)没能攻入。《汉书》记载了这件事,认为周亚夫能够沉稳谨慎(持重)。然而,考察周亚夫当年驻军细柳营时,天子的先导卫队到了营门都不能进入。汉文帝称赞他治军严整,不可侵犯。现在(七国之乱时)却发生了军营夜间惊扰、士兵互相攻击的事情,这哪里还能体现出他(一贯)的沉稳谨慎呢?
材料四:
现在的人如果喷嚏打个不停,必定(一边)吐口水 (一边)祝祷说“有人在说我”,妇女尤其如此。我查考《诗经·邶风·终风》这首诗:“(我)醒着无法入睡,(愿)你思念我时我就打喷嚏。”郑玄的笺注说:“我正忧伤得不能入睡,你如此地思念我的心意,(让我感应到),我就会打喷嚏了。现在俗人打喷嚏时,说‘有人(在)说我’,这是古代流传下来的说法啊。”由此可知这种风俗自古以来就存在了。
15. C。
【解析】考查理解诗歌字面含义及深层意蕴的能力。预估中
C项错误,“水火声初战”指水火相激发出声响,如同交战;“旗势已降”中“旗”喻指茶叶,写茶叶在水中逐渐舒展下沉,并非“茶叶在水火交战中翻腾,像战败的士兵”。选项对诗句的理解有误。
16.
①以景结情,月光映壁、风雨叩窗的画面收束全诗,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氛围;
②视听结合,“月明”是视觉所见,“风雨打窗”是听觉所闻,拓展了诗歌的意境层次;
③动静结合,“月明在壁”是静态的,给人以宁静之感;“风雨打窗”是动态的,增添了自然的生动;
④对比,风雨的外部扰动与室内煮茶的安然形成对比,暗含诗人不为外界所动的闲适心态。
【解析】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预估中偏难
结尾两句不直接抒情,而是以月光、风雨等意象价洁。“月明犹在壁”勾勒静谧夜景,“风雨打山窗”增添动态声响,视听交织中形成清幽氛围。风雨的外部扰动与室内煮茶的安然形成对比,暗含诗人不为外界所动的闲适心态,以景结情使诗意含蓄隽永。每点3分,手法1分,结合诗句内容2分;任意答对2点即可满分。
17.
(1)民生各有所乐兮 余独好修以为常
(2)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3)示例一: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示例二: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示例三: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示例四: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意】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不能给分,诗歌鉴赏中有。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诗文识记能力。预估易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18.⑤“进而”改为“反而”;⑥“破坏”改为“突破”或“打破”。
【解析】逻辑辨析与语病修改能力。预估中
需结合上下文,分析语句间的逻辑关系及用词准确性。
⑤“老师析多了,发挥多了”是与“学生自己悟”相反的做法,其结果“削弱作用”与前文的“真正起作用”形成转折,故用“反而”符合逻辑。“进而”表示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递进关系。但文中“老师析多、发挥多”与“削弱作用”并非递进关系,而是相反做法导致的反向结果,因此“进而”不适用。
⑥处“破坏”与“框框”搭配不当,应改为“打破”,搭配恰当;或者“突破”与“框框”也搭配恰当,逻辑也连贯。
19. D。
【解析】语句衔接与段落总结能力。需把握段落核心内容,选择最贴合的总结句。预估中
横线前主要介绍《语文读本》的内容:包含语言文字知识、练习及实用文、语文知识短文等,核心是“语文应用”。A项 “知识的系统性”原文未体现;B项 “语言规则是基础”偏离文段重点;C项 “知识学习与实践结合”虽有涉及,但不及 D 项 “讲语文应用”更直接概括核心内容;D项 “总之”总结,“讲语文应用”精准呼应前文,衔接最恰当。
20. B。
【解析】成语辨析与语境匹配能力。需结合成语含义与上下文逻辑判断。预估中
括号处需体现两本读本“各有任务,又不混杂”的协同关系。A“双管齐下”指两种方法同时施行,符合;C“并驾齐驱”比喻齐头并进,符合;D“齐头并进”指多方面同时推进,符合;B“等量齐观”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文中两本读本各有侧重,并非“同等看待”,与语境不符。
21.示例
示例一:如《劝学》,通篇都在论证“学习的重要性与方法”,运用大量比喻和实例进行切实有力的说理。
(2分)作者所列的“廉政议”“多看电视有利有弊论”等题目,正是鼓励学生像荀子一样,对某一现象或问题发表见解、展开论证,锻炼逻辑思维和理性表达能力。(2分)
示例二:如《背影》,通过对“父亲攀爬月台”这一具体、切实的细节白描,凝聚了深沉的父爱。(2分)同样,“买鞋记”这样的题目,就是引导学生去观察、记录和思考生活中的平凡事件,从中挖掘真情实感与生活哲理,避免无病呻吟。(2分)
【解析】考查文本理解、文本与教材关联分析能力。预估中
需结合题目特点,阐释其“切实性”的内涵。
准确解释作者所谓“切实的东西”是什么意思。(是什么)(1分)
结合至少两篇课文(最好各侧重一点),分析其如何体现“切实”的特质。(为什么)(2分)
进行总结升华,指出这种写作理念的好处或价值。(怎么样)(1分)
其他课文亦可。
22.答案示例:
①使用什么样的教材呢?(1分)
②如何进行教学呢?(1分)
③能达到什么效果呢?(1分)
(或更具体:教材应如何编选呢?教学中应注意什么?预期达成什么目标呢?)
(或:①文学教育是否需要单独设课?②两种读本应包含哪些具体内容?③文学教育应采用何种教学方
法? )
【解析】问题提炼与逻辑梳理能力。预估稍难
需基于原文论述脉络,概括核心问题。原文围绕“怎样进行文学教育”展开,后续论证依次解决:课程形式、内容(不单独设课,编两种读本:文学读本与语文读本的具体选材);教学方法(导读为主,少析多悟);预期达成的效果。
评分要求:必须采用问句形式。(1分)问题需围绕“如何进行文学教育/语文教学改革”这一核心议题展开。(1分)问题应体现论证推进的逻辑层次(2分,每个层次对应的问题各1分)大意正确即可。
三、写作(60分)
23.作文(60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预估中
【审题】
这是一则名言+故事组合型材料作文题。
本题由三则中华经典诗文材料组成,要求考生分析其内在关联并展开联想思考:
1.把握材料内涵:
(1)“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展现宏大宇宙视野下的深沉发问,核心是主宰历史、创造未来的责任担当与主体意识的觉醒。
(2)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凸显在漫长艰险的人生/理想征途中,不畏艰难、主动探索、执着追寻的精神。
(3)祖逖闻鸡起舞:“闻鸡”象征对时代召唤或内心使命的愈锐感知,“起舞”则是即刻付诸行动的果敢实践。强调知行合一,将理想与激情转化为具体行动。
2.寻找内在逻辑联系:三则材料看似,实则构成精神境界的递进与统一。
(1)叩问与觉醒:提出“谁主沉浮”的根本问题,激发个体对自身历史角色与价值的思考(认识层面)。
(2)探索与追寻:在觉醒的基础上,回答如何面对漫长征程————唯有主动“求索”(态度与方法层面)。
(3)行动与担当:将觉醒的认知与求索的精神,最终落实为闻令即动、奋发有为的具体实践(行动层面)。
3.提炼核心主题:综合三则材料,其核心指向个体(尤其是青年)如何认识自身使命、以何种精神姿态探索人生/时代长路,并最终将理想付诸实践以回应时代之问、担当历史责任。
4.关键词:使命觉醒、探索精神、行动力量、责任担当。
【立意】
基于此,以下立意方向可供参考:
1.叩问时代,求索不止,以行动作答历史之问:面对“谁主沉浮”的时代命题,个体当以屈原般的坚韧求索精神探明方向,并以祖逖闻鸡起舞般的行动力勇担责任,最终用实践行动给出自己的回答。
2.从觉醒到行动,青年精神成长的三重境界:剖析三则材料体现的精神递进关系——始于式的宏大叩问(唤醒主体意识),承于屈原式的执着求索(明确方向与态度),成于祖逖式的闻鸡起舞(果断实践),勾勒出一条从认知觉醒到勇于担当的完整精神成长与行动路径。
3.以“求索”为灯,以“起舞”为履,主时代沉浮:在漫长(“路漫漫”)且充满挑战(“修远”)的人生/时代征程中,唯有将内心永不熄灭的探索精神(“求索”)作为指引方向的明灯,并将时不我待的果敢行动(“起舞”)作为前进的双足,才能真正肩负起主宰历史沉浮(“主沉浮”)的重任。
【参考标题】
答案
1.在求索长路上作答苍茫(“作答苍茫”呼应“谁主沉浮”)
2.闻鸡非恶声,起舞主沉浮(化用材料三,点明行动与担当的关系)
3.始于问,成于行(清晰点出“问-行”逻辑,突出行动是最终答案)
4.路漫求索处,起舞应苍茫 (巧妙融合材料二与材料一、三,体现探索与行动共同回应时代)
5.觉醒·求索·奋起(点明材料递进逻辑,强调三者合一)
6.在时代长路上起舞(“起舞”点行动)
7.以“求索”为剑,破“苍茫”之问(比喻求索精神是破解时代命题的利器)
8.谁主沉浮?我辈闻鸡即行(设问开头,直接以“闻鸡即行”的行动宣言作答)
9.舞剑闻鸡处,求索答苍茫(意象组合,“舞剑闻鸡”浓缩祖逖精神,“求索”与“答苍茫”点明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