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假的高考题,是因为出题人读不懂论文?还是假题才能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当瞎编乱造高考题已经成常态,科学性荡然无存,这教学还有什么意义?培养“人才”岂不是笑话?
且不说很多论文本身就缺乏科学性,就算论文是科学的,不知道出题人为什么连论文的意思都要曲解?难道只有假题,才能考察学生的地理思维?
出题官方是这样解析题目的:
第18题第(1 )⼩题:本⼩题的要求为“分别指出甲、⼄的海岸侵蚀地貌类型,并从位置⾓度说明甲、⼄海岸侵蚀的强弱”。海岸地貌是⾼中地理必备知识,且指向海岸侵蚀地貌类型,联系常见海岸侵蚀地貌类型,结合图中海岸地貌形态征 ,可判定甲为海蚀平台,⼄为海蚀崖。关于甲、 ⼄海岸侵蚀作⽤强弱的理解,可基于逆向思维判断。⾸先 ,“⽕⼭熔岩在海岸形成陡崖”中内⼒作⽤下形成的海岸“陡崖”是两地海岸侵蚀的初始状态,其后期变化 是外⼒作⽤的结果。其次,对⽐两地发现,甲地的海蚀平台已与初始陡崖形态相较⼤,并向 陆地后退,说明此地经历了较强的侵蚀作⽤,⽽⼄地的海蚀崖只有底部受到侵蚀,说明侵蚀 弱,因两地同处于海岸地区,说明甲海岸侵蚀⽐⼄海岸强。为何甲海岸侵蚀⽐⼄海岸强?设 问中“甲、⼄海岸的⽕⼭熔岩形成于同⼀时期”排除了岩性差异对侵蚀作⽤的影响,并明确 了“从位置⾓度”的设问指。 海岸侵蚀的主要动⼒条件是海浪强弱或风⼒⼩ ,进⽽思考位置如何影响风⼒⼤⼩ , 基于迎风处风⼒⼤⽽背风处风⼒⼩的基本知识,要求考⽣准确判断风向。在没有具体地区风向的信息下,要求考⽣从经纬度位置风带 ,依据⽓压带风带分的 必备知识,可以判断出该岛主要受东北信风影响。最后 ,结合甲、 ⼄两地局部位和地形形 态,可得出甲海岸为迎风处,⼄海岸为背风处。 可将以上思路组织成基本思维过程:东北信风(依据经纬位置)⼀风⼒⼤⼩( 依据甲、⼄位置对应迎风、背风 )- - 海浪侵蚀强弱( 依据侵蚀动) ⼀甲海岸侵蚀强于⼄海岸 。
Fig.6. 耶罗岛海岸线上宽度小于25 米和大于25 米的海岸平台区域分布。剖面图1-10 代表海岸的典型部分,主要由熔岩流堆积而成,高度和距离均匀。最宽阔的平台(宽度大于25 米)对应于最活跃的海洋侵蚀(剖面图1、3、5、8 和10),而最窄的平台(宽度小于25 米)位于海浪冲击较为减弱的区域(剖面图2、4、6、7 和9)。
论文说:
“海岸线的岩性和结构(熔岩流堆积)被认为基本均匀,但从岛屿西端和北端高度暴露的地区到岛屿南部(Mar de las Calmas)、中北部和东部受保护的海岸,波浪能量各不相同。随着波浪能量的增加,受影响区域的宽度也会增加(图6)。因此,架宽度与波浪暴露直接相关,正如在其他火山海岛观察到的那样,例如亚速尔群岛的法亚尔岛(Quartan 等人,2010 年;Zhao 等人,2019 年)和特塞拉岛(Quartan 等人,2014 年) ,以及加那利群岛的拉戈梅拉岛(Llanes 等人,2009 年)。然而,这种普遍的环境显示出局部例外,在波浪袭击较为减弱的地区出现了一些宽度超过 25 米的海岸平台。这些差异与熔岩流整体堆积体不同的地质特征有关,例如,由于存在火山渣锥或受大型滑坡痕迹影响的区域(例如,图6中剖面8的Las Playas滑坡)。另一种可能性是,当代的海岸平台可能在先前的平台上发育,这或许可以解释图6中剖面3所示的异常位置,该位置位于El Golfo大型滑坡的中心。”
论文的意思是,这个岛屿的岩性和结构被认为基本均匀,由于不同位置的风力大小引起的波浪能量各不相同。随着波浪能量的增加,受影响区域的海岸平台宽度也会增加(图6)。因此,海岸平台宽度与波浪大小直接相关。也就是一般情况下,波浪越大海岸平台越宽。然而,注意,后面还有个“然而”,然而,也有例外,在一些波浪较弱的地区也出现了宽度超过25米的海岸平台。比如图6中的剖面8和剖面3,风浪都比较弱,但是海岸平台却比较宽。
这就是说明,海岸平台的宽度,即使在岩性一致的情况下,也不一定是波浪强的地方就一定宽,因为还有其他影响因素。高考题的这个结论:“东北信风(依据经纬位置)⼀风⼒⼤⼩( 依据甲、⼄位置对应迎风、背风 )- - 海浪侵蚀强弱( 依据侵蚀动) ⼀甲海岸侵蚀强于⼄海岸 ”并不是必然的、绝对的、肯定的。
再看:剖面6,东北信风迎风坡,海岸平台窄。
剖面10,位于东北信风背风坡,但海岸平台却比剖面6宽。
可见:
高考题的这个结论:“东北信风(依据经纬位置)⼀风⼒⼤⼩( 依据甲、⼄位置对应迎风、背风 )- - 海浪侵蚀强弱( 依据侵蚀动) ⼀甲海岸侵蚀强于⼄海岸 ”真的很鬼扯。
人家论文的作者根本不是这个意思,论文上的例子也不是要得出这个结论。出题人起码应该尊重论文原意吧?能这样篡改人家的意思吗?
真的离谱。
真不知道这样瞎编乱造题目能培养学生的什么地理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