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4 月,山西某地一学生家长在社交平台发声,称其七年级孩子被班主任体罚,具体为班主任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脱掉孩子裤子,用木棒殴打,导致孩子身心受创,家长提出赔偿要求。同时,家长表示自己和孩子已被移出班级群、家长群,孩子的教科书和书包由同学送回家中,并出示了急诊病历佐证。
然而,后续调查结果与家长描述存在明显差异。当地警方经调查认定无违法事实,决定终止调查。该市教育局在 2023 年 5 月 8 日通过 12345 平台回复详情:该生因多次未完成作业、课堂违反纪律,班主任用一截短木板在其屁股上敲打了下;强调老师完全出于教育目的,无恶意殴打,更不存在脱裤子殴打一事。此外,教育局还提及学校领导和老师曾登门看望学生,给出处理意见并两次接待家长,后因家长提出 3 万元赔偿的 “过分要求”,且带领无证件 “小报记者” 及非监护人欲进入校园,学校出于师生安全考虑予以拒绝。
各方立场:教育局回应获赞与家长行为引发讨论
(一)教育局 “硬气回应” 温暖教师群体
此次事件中,该市教育局的回应引发广泛关注与好评。过往类似教师惩戒学生事件,教育部门常以处分教师、安抚学生的方式处理,导致教师群体倍感压力。而此次教育局第一时间明确 “老师出于教育目的,无恶意殴打”,被认为是对教师责任心的保护,给足了教师教育的底气。不少声音表示,在家长疑似恶意编排教师时,教育局未选择 “和稀泥” 或 “一刀切” 处分教师,而是尊重教师教育初心,这种态度难能可贵,温暖了广大教师的心。
(二)家长诉求与行为引发争议
家长提出的 3 万元赔偿要求被教育局提及为 “过分要求”,其带领无证件人员欲进入校园的行为,也被学校以 “保障师生安全” 为由拒绝。这一系列行为引发部分网友讨论,认为家长在事件中可能存在夸大事实、不合理维权的情况,不应仅凭单方面描述就否定教师的教育行为。
媒体反思:拒绝 “流量至上”,还原事实
(一)谴责无良媒体的选择性发声
事件初期,部分媒体在未全面调查、未核实事实的情况下,偏听家长单方面描述,将 “教师体罚学生” 话题推至网络高点,引发对教师群体的铺天盖地指责与谩骂。而当调查结果出炉,教师未存在恶意体罚行为时,这些媒体却选择失声。这种 “流量至上” 的操作被强烈谴责,网友指出,媒体作为社会守望者,应多方了解情况,客观公正评定事件,而非为博眼球选择性发声,误导公众。
(二)呼吁媒体坚守实事求是原则
理性声音呼吁,媒体应摒弃 “极端化叙事”,还原事件真实面貌。事实上,从常理判断,中学班主任当着全班同学面脱学生裤子殴打,不符合正常教师的行为逻辑,但部分媒体却选择相信并传播这种极端描述。对此,媒体应深刻反思,坚守职业道德,多传播教育正能量,让大众看到教师的善意与教育的美好,让一线教师感受到社会的理解与支持,而非陷入 “动辄得咎” 的困境。
教育惩戒尺度:有规可依,需守分寸
(一)《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明确界定
2021 年 12 月,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既赋予教师一定的惩戒权,也明确区分了教育惩戒与体罚、变相体罚的性质。根据《规则》,教师可对轻微违规违纪学生实施点名批评、责令赔礼道歉、课堂内站立等惩戒;同时严格禁止以击打、刺扎等方式直接造成身体痛苦的体罚行为。这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划定了清晰边界,既保障教师能正常行使教育管理权,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二)对教师的忠告:手握戒尺,心怀分寸
尽管《规则》赋予教师惩戒权,但惩戒尺度一直是社会争论焦点。多数教师能够秉承师德,合理运用惩戒手段,但仍需把握分寸。一位有十几年教龄的教师分享经验:适当的惩戒是必要的,但核心是 “吓而不罚”,让学生认识到错误即可,而非造成身体或心理伤害。对此,给心怀教育情怀的教师提出忠告:“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手中可以有戒尺,但心中必须有分寸,既要对得起职业操守,也要对得起学生和家长的信任,做到尽力而为、问心无愧。
结语:理性看待教育惩戒,守护教育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