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东蚁蛉:别名地牯牛,为脉翅目、蚁蛉科、东蚁蛉属动物,原产于亚洲中部,我国分布于华北、东北、西北。外观酷似豆娘,有一对长触角,许多人常误以为是长角蜻蜓。近几十年来,我国和世界上许多其它国家都已将脉翅目昆虫成功地应用于害虫的生物防治。可入中药,能平肝熄风、祛瘀散结、截疟、健脾理气、拔毒消肿,治小儿惊风、癫痫、中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小儿消化不良、便秘、腹泻、痈疮肿毒、骨髓炎、中耳炎。
成虫形态与豆娘很相似,翅狭长,翅痣不明显,有长形的痣下翅室。幼虫后足开掘沙坑,埋伏在漏斗状的陷阱底部,等待猎物,偶有在地面追逐猎物,捕食掉进陷阱中的蚂蚁和其它昆虫。因幼虫倒退着行进挖坑,故又叫“倒退虫”,
科目分类:脉翅 ;生存环境:农田 ;颜色分类:褐色_灰色 ;居住环境:地栖 ;最大体型:3.2cm ;性情分类:凶猛 ;寿命年限:2年 ;适宜温度:26℃±6℃ ;食物饲料:昆虫
中华东蚁蛉形态特征:
体长2.4-3.2cm。头部黄色多黑斑,额大部分为黑色,下颚须短小,下唇须很长且末端膨大。触角短,末端膨大,黑色,头顶有6个大黑斑。胸部黑褐色,前胸背板两侧及各有1黄色纵纹,近端部还有1对小黄点。中、后胸几乎都是黑褐色。腹部黑色,第4节以后各节后缘有细黄边。足基节黑色,转节黄色,腿节和胫节黄褐色有黑斑。翅透明,有许多小褐点。翅痣黄色,翅脉大部为黑色,问杂有黄色部分。
中华东蚁蛉生活习性:
大型脉翅目昆虫,体翅狭长,脉密如网,有点像豆娘,但静止时四翅并不平展也不合竖背上,而是前翅覆盖在后翅上,左右靠近夹持腹部呈屋脊状。脉翅目昆虫包括草蛉、蚁蛉、螳蛉、粉蛉、水蛉等,成虫和幼虫大多陆生,均为捕食性,捕食蚜虫、蚂蚁、叶螨、蚧壳虫等软体昆虫及各种虫卵,对于控制昆虫种群、保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东蚁蛉饲养方法:
成虫黄昏时飞行于草丛中。幼虫生活在沙土地带或山地悬崖斜面、屋檐、墙角、大树干基部等沙土或细土中。幼虫会做好陷阱等待路过的小昆虫掉入,待吸干汁液后便将躯壳丢出来,周而复始。
中华东蚁蛉雌雄分辨:
幼虫体粗状,腹背隆起,身上多毛,上颚发达,长而弯且内侧有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