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七教育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黑胸茧蜂_百科图片_饲养繁殖_雌雄鉴别

黑胸茧蜂_百科图片_饲养繁殖_雌雄鉴别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黑胸茧蜂:别名,为膜翅目、茧蜂科、茧蜂属动物,原产于亚洲东部,我国分布于湖北、江西、安徽、上海、江苏、河南、山西、陕西等地。成虫有趋光性,迂飞能力强,嗜食甜性物质,在500米范围内,可明确辨认方向,顺利返巢,超过500米则常迷途忘返。红铃虫幼虫被其刺后,呈现黑斑,但有约30%左右的红铃虫仅被刺死,而不寄生。每只雌蜂在1只红铃虫上的产卵量,通常为2-4粒,也有多达11粒的,一生产卵量平均35粒,最多可达70粒。

我国重要的寄生性天敌益虫,主要寄主为危害棉花的红铃虫。仅寄生三龄以上的高龄幼虫。成虫羽化后,寻找红铃虫幼虫,找到寄主后,以产卵管刺入体内,使其麻醉,然后抽出产卵管,在红铃虫体表产卵,故为体外寄生。

科目分类:蜂类 ;生存环境:农田 ;颜色分类:黑色_黄色 ;居住环境:树栖 ;最大体型:0.5cm ;性情分类:温和 ;寿命年限:0.5年 ;适宜温度:24℃±5℃ ;食物饲料:昆虫

黑胸茧蜂形态特征:

雌蜂体长0.4cm左右,翅展0.8-0.9cm。体平滑具光泽,生有微黄色短柔毛。头黑色,横宽。触角鞭状,上颚及复眼前外方有一近圆形深褐色斑。体有黑、黄两种不同生态型颜色。腹部第一背板长大于宽。第2背板后缘凹陷。第2、3节间缝窄而深,第3背板比第2背板长,第4背板与第五背板等长,其余各节背板短。产卵管与腹部约等长,浅褐色,产卵管鞘黑色,从腹部尖端的前方伸出。

黑胸茧蜂生活习性:

每年可发生11代,各代历期9-36天不等。气温12-13℃时,出蛰活动,16-18℃时开始筑巢,秋后气温降至6-10℃时越冬。以老熟幼虫在棉花枯铃内、棉仓、红铃虫的茧或籽棉内红铃虫尸体周围结茧越冬,越冬幼虫于翌年4月开始羽化。春季中午气温高时活动最勤,夏季中午炎热,常暂停活动。晚间归巢不动。有喜光习性。风力在3级以上时停止活动。相对温度在60-70%时最适于活动,雨天停止外出。

黑胸茧蜂饲养方法:

蛹茧呈不规则的长筒形,刚结茧包浅黄,以后随着茧层的增厚茧色加深呈棕色。产卵时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雌蜂寿命长于雄蜂,其寿命的长短随着季节的不同而不同。如4月份,当平均气温22℃时,雌蜂寿命9天,雄蜂6天,平均气温在27℃,雌蜂寿命为8天,雄蜂为5天,平均气温14℃时,雌蜂寿命为38天,雄蜂为18天。

黑胸茧蜂雌雄分辨:

雄蜂体型略小,体长0.35cm左右,翅展0.6-0.7cm。幼虫体纺锤形,无足,老熟幼虫体长3-4mm。初孵幼虫白色,两头透明,以后体色由白色变为淡黄色或深红色,并逐渐加深,全身布满不规则白斑。头部有1对可收缩的触角,3节,平时隐而不现。

黑胸茧蜂繁殖方式:

雌蜂一生交配一次,雄蜂有多次交配习性。产卵期较长,通常10-15天,最长可达22天,绝大部分交配后第二天开始产卵。停止产卵后,尚能存活几天,也有产卵后当天死亡的。卵似香蕉形,初产时乳白色,两端透明,以后透明部分逐渐扩大,中间变淡黄色,孵化前为黄白色。待孵幼虫有明显13个体节。孵化后的幼虫在卵壳大头处咬一小孔,破壳而出。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