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文官制度研究
金代文官制度是金代官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领域尚需探讨的问题有文职官和散官的关系、设置的演变、入仕途径的演变、文官的授职和迁转、文官的职权、政治作用、特点。本文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金代文官方面的史料,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更加具体、细致得探讨。
第一章主要说明金代文官体系。首先,点明金代文官分为文散官和职事官两大类,散官象征了的个人身份,并不负责具体职能,也不作为进入仕途的标准。
在担任机构中具体职务的官吏被称作职事官,负责具体事务,而本文研究主体是文职类职官制度。其次,总结了金朝建国以后官制的转变,金代官制经历了由辅政勃极烈制到汉官制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天眷初年和正隆元年的官制改革最具有代表性。
最后,较为详细的论述了金代机构及文官的设置以及金代地方行政区划和地方文官的设置。第二章主要内容是金代文官的入仕途径,金代的科举制度是本章的论述重点,包括汉人与女真科举的起源、完善与衰落。
金代汉人科举开始于金太宗(1123年),经过几代皇帝的完善,章宗时代达到顶峰,随着金王朝的覆灭而消亡。本文认为,汉人科举中的“南北选”在熙宗前后经历了地理区域上的改变。
女真进士科开始于大定十三年,与汉人科举的命运相同,在金王朝末代皇帝哀宗时走向衰亡。除了汉人科举和女真进士科以外,金代还存在着门荫、吏员出职、军功、女真字补官等文官入仕途径。
第三章重点论述了金代文官的授职与迁转,主要探讨以科举入仕的授职与迁转制度。由于金代为女真人政权的特殊性,本章分为汉人与女真人两部分,
并举例论证了尽管女真进士初授职品阶尽管并不高,但是其后的迁转方面却要优于汉人进士。
同时,配合迁转,对考课略有涉及。天会六年,南北选之后文官的授官改变之前受地方统帅节制的状况,变得制度化。
金代释褐授官和迁转中都存在着“重北轻南”的现象。女真进士在迁转中优势比汉人要大,升任宰相所花费的平均年限要远远小于汉进士。
金代有史可查的考课在天会十年,随着金代官制的发展,到金世宗时,考课制度趋于完备。第四章主要论述在基础的事务性权限之外,金代文官尤其是高级文官的几种主要的政治职权。
主要包括定礼仪制度,劝谏君主,举荐贤能,辅祐新君,对外交聘,参议军事等职能。这些职权不在《金史·百官志》的职权范围之内,但是通过各皇帝本纪和人物传记,可以分析出这些也是文官所必须承担的职责和拥有的职权。
第五章论述的内容是金代文官的政治作用。以世宗朝为金代文官制度的分水岭,在此之前文官的政治作用主要是接收辽、宋旧臣,缓和。
世宗朝之后,金朝汉化程度加深,重用文官尤其是汉人文官成为皇帝加强集权的重要手段。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由京师与郡县之争逐渐演变为皇权与臣权之争,可以说,文官系统形成了金代皇权的重要制约装置。
女真统治集团在文官制度日益完善的推动下逐渐实现汉化是贯穿于金代一朝的重要发展线索,金代统治者通过不断学习儒家文化,汉化、封建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到金世宗时代,随着文官制度的臻于完善而达到高潮。
第六章主要论述的内容是金代文官制度多民族性的特点。金代文官制度的产生适应了金代多民族的政权性质,金朝是一个以女真族为主,多民族共同参与的
政权。
“以女真为本”是金朝统治者一以贯之的民族,其他民族长期处于被支配、被决定的消极弱势地位。但是,随着女真宗族内部的矛盾日益激化和权力失落、汉人的逐渐归附,契丹、汉人等异族人在政治之中的地位逐渐上升,其中汉人通过文官制度在金代政治的影响尤为突出。
第七章为结论。金代文官制度的发展是一个伴随着金王朝由原始部落制向主义集权制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汉人科举制度和女真进士科实现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完备的过程。
文官制度在官职结构、入仕、授职、迁转、考课等方面逐渐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发挥它选拔人才、缓和社会、节制皇权等主要的职能和政治作用,为金王朝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