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七教育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四章 劳动法概述

第四章 劳动法概述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第四章 劳动法概述

第一节 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一、劳动法的概念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1、狭义劳动法:我国现行劳动法是1994年7月5日公布,1995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2、广义劳动法

3、劳动法学或劳动法课程

二、劳动法中劳动的概念

劳动法中的劳动,属于劳动力所有者将其劳动力有偿地提供他人使用的劳动。

内涵:

1、以职工或雇工身份所从事的劳动。

2、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的职业劳动

3、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劳动

4、用人单位的集体劳动

三、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一)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力所有者(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用人单位)之间,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一方有偿提供劳动力由另一方用于同其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关系。

1、特征

(1)当事人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为用人单位或雇主;

(2)以劳动力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为核心;

(3)是一种人身关系属性和财产关系相结合的社会关系;

(4)是一种平等性质与不平等性质兼有的社会关系;

(5)是对抗性质与非对抗性质兼有的社会关系。

2、类型

(1)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标准

(2)以劳动者特定身份为标准

(3)以劳动关系所在产业为标准

(4)以劳动岗位地点为标准

(5)以劳动关系确立方式为标准

3、范围

(1)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2)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3)部分事业单位与实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员间的劳动合同关系。(《劳动合同法》第96条)

(4)非典型劳动关系。(《劳动合同法》第五章)

讨论案例:

A公司主要从事床上用品的生产、销售,生产季节性较强,每年7月至9月是生产旺季。朱某自2001年以来,每逢生产旺季,自带其本人的小货车至该公司从事运输等工作。双方约定A公司每月支付朱某报酬2000元,油费、过路费、违章罚款等费用均由A公司

支付。期间,朱某日常生活起居均在公司内。某日,朱某受A公司制排在购买发动机途中发生交通事故死亡。朱某之妻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申请工伤认定。劳动部门审查后认为朱某自备劳动工具为A公司提供劳动服务,具有临时性、短期性的特点,且双方不存在管理与被管理的社会关系。遂作出工伤调查结论,认定朱某与A公司之间是劳务关系而非劳动关系,不属于该局管辖范围。朱某之妻不服,起诉至,请求依法撤销劳动部门作出的工伤调查结论。

问题:试分析朱某与A公司之间的关系

4、劳动关系与其他关系的区别

(1)与个体劳动者个人劳动

案例:李某有一个3岁男孩,因无人照顾,从保姆市场雇佣保姆于某,月薪600元。后双方产生纠纷,李某解雇了于某,但拖欠于某薪金1200元,于某申请仲裁。但仲裁机构以其纠纷不属于受理范围为由不受理其仲裁请求。于某不服,起诉到人民,判决李某偿付拖欠于某的薪金1200元。

问题:保姆起诉,应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受理,还是由人民受理?

(2)与承揽关系

(3)与劳务关系

①社会关系性质不同

②劳动力支配权不同

③风险责任不同

④劳动报酬性质不同

案例:张某系宏大商厦劳动合同制工人,从事售货员工作,因待岗而被商厦派往急需售货员的鸿运商场工作。宏大商厦与鸿运商场达成书面协议,约定由商厦为张某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由商场负责发放张某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张某经宏大商厦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数月后,张某因奖金、津贴发放问题与鸿运商场发生争议,双方协商不成,张某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问题:1、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张某的申诉应否受理?理由何在?

2、张某因奖金、津贴的发放问题与鸿运商场发生争议应如何解决?

(二)附随劳动关系

即在劳动关系运行过程中及其前后为实现劳动关系而发生的社会关系。

1、特征

(1)当事人一方是劳动者或用人单位,而另一方是劳动关系相关人,或者双方均为劳动关系相关人或用人单位。

(2)它的目的是实现劳动关系。

2、内容

3、性质

(1)劳动行政关系

(2)劳动服务关系

(3)劳动团体关系

(4)劳动争议处理关系

第二节 劳动法的地位和基本特征

一、地位

劳动法是在统帅下与行、民法、经济法并列的一个法律部门。

(一)表现:

1、具有特定的调整对象。

2、具有其他法律部门不可取代的功能和重要性。

3、具有作为法律部门的传统。

(二)与民法、经济法、行的关系

二、劳动法的基本特征

1、公法与私法的兼容

2、劳动者保与劳动管理法的统一

3、劳动关系协调法与劳动标准法的结合

4、实体法与程序法的配套

第三节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一、概念及特征

指集中体现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主导整个劳动法体系,为劳动法调整劳动领域的社会关系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特征:全面的涵盖性、高度的权威性、相当强的稳定性。

二、基本原则内容

(一)劳动既是公民权利又是公民义务的原则

(二)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

1、全面保护

2、平等保护

3、基本保护

4、发展偏重保护和优先保护

(三)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原则

第四节一、形式

(一)规范性文件

1、

2、法律

3、行规

4、部门规章

5、地方法规和经济特区法规

劳动法的形式和体系

6、地方规章

7、国际法律文件

(二)准规范性文件

1、劳动

2、劳动标准

3、抽象劳动行政行为

4、工会规章

5、规范性劳动法规解释

6、集体合同

二、体系

(一)所有制结构模式

(二)职能结构模式

(三)调整机制结构模式

(四)劳动过程结构模式

第五节 劳动法的作用

1、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维护劳动者基本。

4、维护社会安定。

新旧劳动法之比较:

参考文献:

1、郭捷:《劳动合同法适用范围解析 》,载《法学论坛》2008年第2期 2、邵 芬:《劳动立法问题之思考》,载《昆明大学学报(综合版)》2004,1

3、冯彦君 :《民法与劳动法:制度的发展与变迁》,载《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3期,复印资料2001年第8期转载。

4、刘俊海 谢增毅:《社会法理论前沿》,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7月

5、林嘉 :《社会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使命》,载《法学家》2007年第2期

6、董保华 周开畅:《也谈“从契约到身份”—对第三法域的探索 》,载《浙江学刊》2004 年第1 期 7、董保华 :《企业雇用在校大学生相关法律问题探讨 》,载《中国劳动》2007 年第6期

相关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2、16条(1994年7月国家令第28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2、12、251条(1999年3月国家令第15号)

3、《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1995年8月 劳部发【1995】309号)

4、《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意见》(2003年5月劳部发【2003】12号)

5、《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2号 )

6、《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07年6月国家令第65号)

7、《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2008年9月发布 )

8、《中华人民共和国直销管理条例》 (2005年8月发布 )

课后思考1:

2003年12月4日,原“保险代理人”刘某、杨某向南昌市劳动仲裁委员会状告平安保险南昌分公司一案开庭。保险公司与代理人关系问题成了庭审的焦点。原告在仲裁庭陈述理由时表示,原告在平安保险公司从事个人寿险的推销、服务、增员、辅导和管理工作,他们的任免、考核、待遇、福利、工作规范及奖惩均由公司按有关规定执行,而且必须遵守公司的劳动纪律、接受公司的协调、监督和管理。当事人双方在具体的劳动过程中实际履行了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是一种参加用人单位具体劳动过程而实现的既成事实的、客观存在的劳动关系。而保险公司坚持认为双方之间是《保险法》规定的委托代理关系,双方签订的《代理人合同书》明确规定“本合同书和其他文件的任何内容,均不直接或间接构成公司与代理人之间存在雇主和雇员关系”。保险公司每月付给代理人的佣金,与劳动者的工资报酬性质根本不同。在管理上代理人与公司员工也有差别。

问:“保险代理人”刘某、杨某与平安保险南昌分公司之间是何种关系?

课后思考2:

出租车司机与出租车公司、演员与经纪公司、直销员与直销企业之间是何种关系?认定劳动关系的关键是什么?

视频资料思考:

1、一般而言,雇主与保姆之间的关系有哪些类型?

2、片中马杰与赵家是何类型关系?赵家应否承担赔偿责任?为什么?

3、假设马杰是赵家的亲戚或朋友,自愿、不计报酬地到赵家帮忙,如果在帮忙期间受

到人身伤害(自己不小心所致或第三人侵害导致),又应如何处理?请说明理由?

论文搜索: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月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保障制度》(月刊);《中国劳动》(月刊)等。

相关网站:经济法网(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主办);中国劳动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网站;中国劳动争议网;广东劳动争议网;广州劳动网;国际劳工组织(ILO)网站;等等。

下章课前预习:

1、劳动法律关系与事实劳动关系的联系和区别。

2、劳动法律关系内容的特征。

3、劳动法律关系发生、变更、中止、延续、终止的含义。

4、劳动法律事实的特征。

5、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的制约因素。

6、公民的劳动者资格与民事主体资格的区别。

7、用利能力和用人行为能力的制约因素。

8、用人单位资格与民事主体资格的区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