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七教育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工程制图》教案

《工程制图》教案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工程制图》教案

第一章 制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课 题:1、本课程的研究对象

2、本课程的任务和学习方法

3、图纸幅面的规定、比例、字体、图线 4、尺寸注法 5、线段和圆周的等分 6、绘图工具和仪器的使用方法 7、斜度和锥度 8、圆弧的连接 9、椭圆的画法 10、平面图形的绘制 11、绘图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课堂类型:讲授

教学目的:1、讲解图样的概念及形成

2、介绍本课程的任务、特点和学习方法

3、介绍图纸幅面、图框格式和尺寸、标题栏格式和内容、常用的比例和字体

4、介绍图线的种类、应用和画法

5、介绍尺寸注法的基本规则

6、讲解常用尺寸的注法

7、讲解斜度和锥度的概念、计算、画法和标注

8、讲解各种形式圆弧连接的作图方法和步骤

9、介绍用同心圆法和四心圆弧法画椭圆

10、讲解平面图形的尺寸分析、线段分析和平面图形的作图步骤。

1

11、讲解仪器绘图和徒手绘图 教学要求:1、了解本课程的任务和性质 2、领会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3、掌握图样上的一般规定

4、掌握九种图线的应用和画法

5、掌握常用尺寸的标注方法 6、会正确使用绘图工具和仪器

7、掌握对线段、角度、圆周的等分和正多边形的作图方法 8、掌握斜度和锥度的区别(包括在概念、计算、画法上的区别)

9、掌握各种形式圆弧连接方法

10、用四心圆弧法画椭圆

11、会画中等难度的平面图形。

教学重点:1、图样的形成及与立体图的比较

2、粗实线、细实线、虚线和细点画线的画法

3、比例的概念和应用

4、常用尺寸的标注方法

5、圆周的等分方法和斜度和锥度的画法 6、圆弧连接和用四心圆弧法画椭圆 7、平面图形的尺寸分析

第二章 投影法和点、直线、平面的投影

课 题:1、投影法的基本知识

2、三视图的形成与投影规律 3、点的投影及其标记 4、点的三面投影规律 5、点的三面投影与直角坐标 6、特殊位置点的投影 7、两点的相对位置 8、直线的投影图

2

9、直线对于一个投影面的投影特性 10、各种位置直线的投影特性

11、一般位置直线的实长和对投影面的倾角 12、直线上点的投影 13、两直线的相对位置 14、直角投影定理 15、平面的表示法

16、平面对于一个投影面的投影特性 17、各种位置平面的投影特性 18、换面法的概念 19、点的投影变换 20、直线的投影变换 21、平面的投影变换

22、换面法投影变换应用举例

课堂类型:讲授

教学目的:1、介绍投影法的概念、种类、应用 2、讲解正投影法的基本性质

3、介绍三投影面体系和三视图的形成、投影规律

4、介绍空间点及其投影的标记标记符号

5、讲解点的三面投影规律 6、讲解特殊位置点的投影

7、讲解两点的相对位置和重影点

8、讲解三种投影面平行线和三种投影面垂直线的投影特性

9、讲解用直角三角形法求一般位置直线的实长和倾角

10、熟练掌握求一般位置直线的实长及其对各投影面倾角的直角三角形法 11、讲解直线上点的投影特性

12、讲解两直线各种相对位置(平行、相交、交叉)的投影特点 13、讲解用直角投影定理

14、介绍平面的两种表示法

15、讲解三种投影面平行面和三种投影面垂直面的投影特性

3

16、讲解换面法的投影变换规律 17、讲解换面法的四个基本作图方法

教学要求:1、掌握正投影法的基本性质

2、理解并掌握三视图的形成和投影规律

3、理解并掌握在两面和三面投影图中点的投影规律

4、熟练掌握点的投影与与其直角坐标的关系以及由点的两个投影求作第三投影

的方法

5、掌握由点的轴测图作投影图和由点的投影图作轴测图的方法 6、根据两个点的投影,能够理解并判别该两点在空间的相对位置 7、掌握重影点的概念及其可见性的判别方法

8、理解并掌握各种位置直线的投影特性,并能根据投影特性判别直线对投影面

的相对位置

9、理解并掌握直线投影的定比性的解题方法

10、会根据两直线的投影判断它们的相对位置,并熟练掌握两直线平行、相交的

作图问题

11、理解并掌握直角投影定理的特点和解题思路 12、熟悉平面在投影图上的表示法

13、理解并掌握各种位置平面的投影特性,并能根据投影特性判别平面对投影面

的相对位置

14、理解并熟练掌握一次换面、二次换面中点的投影的作图规律 15、掌握换面法的四个基本作图方法,并能够应用于解题实践

教学重点:1、正投影法的基本性质 2、三视图的投影规律

3、在两面和三面投影图中点的投影规律

4、重影点的概念和两点的相对位置

5、各种位置直线的投影特性

6、直角三角形法、直角投影定理

7、两直线各种相对位置(平行、相交、交叉)的投影特点

8、各种位置平面的投影特性

9、换面法的四个基本作图方法

4

第三章 立体的投影

课 题:1、平面立体的投影及表面取点

2、曲面立体的投影及表面取点 3、截交线的性质 4、平面与平面立体相交 5、平面与曲面立体相交 6、曲面立体的投影及表面取点 7、基本体的尺寸标注 8、相贯线的性质

9、相贯线的画法

10、相贯线的特殊情况

课堂类型:讲授

教学目的:1、讲解平面立体和曲面立体的种类及其三视图画法 2、讲解在平面立体和圆柱体表面取点、取线的作图方法

3、讲解圆锥体和圆球体的三视图画法及表面取点、取线的作图方法 4、讲解基本体的尺寸标注 5、介绍截平面与截交线的概念 6、讲解截交线的两个基本性质 7、讲解平面立体截割的截交线的投影 8、讲解曲面立体截割的截交线的投影 9、介绍相贯线的概念

10、讲解相贯线的两个基本性质

11、讲解两个曲面立体相贯的相贯线的投影

教学要求:1、能够熟练掌握平面立体和圆柱体的三视图画法

2、能够熟练运用利用点所在的面的积聚性法和辅助线法在平面立体和圆柱体表面取点、取线

3、能够熟练运用辅助面法在平面立体和圆柱体表面取点、取线

5

4、能够正确标注基本体所需的尺寸 5、了解截交线的两个基本性质

6、熟练掌握求平面立体截交线的方法,即利用在立体表面上取点、取线的方法7、绘制截交线和截切后的平面立体的投影

8、熟练掌握圆柱体、圆锥体、圆球体截割的截交线的作图方法 9、了解相贯线的两个基本性质

10、熟练掌握求曲面立体相贯线的方法,即求两个曲面立体表面上共有点的投影,

然后把各点的同名投影依次光滑连接起来

教学重点:1、平面立体和曲面立体的种类及其三视图画法。 2、在平面立体和圆柱体表面取点、取线的作图方法

3、圆锥体和圆球体的三视图画法及表面取点、取线的作图方法 4、基本体的尺寸标注 5、平面立体截交线的画法 6、圆柱体截割的截交线的画法

7、利用立体投影的积聚性求作两个圆柱体相贯的相贯线的画法

第四章 组合体的视图与尺寸标注

课 题:1、组合体的组合形式和表面连接关系 2、形体分析法 3、组合体的画法

4、讲解组合体的组合形式和表面连接关系 5、讲解形体分析法 6、讲解组合体的画法 7、读图的基本要领

8、读图的基本方法

9、尺寸基准

10、标注尺寸要完整、清晰

6

11、常见结构的尺寸注法 课堂类型:讲授

教学目的: 1、讲解读图的基本要领

2、讲解读图的基本方法之一——形体分析法 3、讲解读图的基本方法之二——线面分析法 4、讲解尺寸基准和尺寸种类 5、讲解完整、清晰地标注尺寸的方法 6、介绍常见结构的尺寸注法

教学要求:1、了解组合体的组合形式,掌握表面连接关系

2、掌握用形体分析法分析组合体 3、掌握组合体的画法 4、掌握读图的基本要领

5、掌握形体分析法在读图中的实际应用 6、掌握尺寸基准和尺寸种类 7、会完整、清晰地标注组合体的尺寸 8、掌握常见结构的尺寸注法

教学重点:1、形体分析法

2、组合体的画法

3、线面分析法在读图中的实际应用 4、形体分析法在读图中的实际应用 5、尺寸基准和尺寸种类 6、完整、清晰地标注尺寸的方法

第五章 轴测图

课 题:1、轴测图的基本知识 2、平面立体的正等测图的画法

3、圆的正等测图的画法

4、曲面立体的正等测图的画法

7

5、斜二轴测图 6、简单体的测图

课堂类型:讲授

教学目的:1、介绍轴测图的基本知识

2、讲解平面立体的正等测图的画法 3、讲解圆的正等测图的画法 4、讲解曲面立体的正等测图的画法 5、讲解斜二测图的画法 6、讲解简单体的轴测图的画法

教学要求:1、了解轴测图的种类,理解轴测图的基本性质

2、了解正等测图的形成、轴间角和轴向变形系数 3、熟练掌握平面立体的正等测图的画法 4、掌握平行于投影面的圆的正等测图的画法 5、掌握常见曲面立体的正等测图的画法 6、掌握长立体的圆角的正等测图的画法 7、了解斜二测图的形成及参数 8、掌握斜二测图的画法

9、掌握讲解简单体的轴测图的画法

教学重点:1、平面立体的正等测图的画法

2、曲面立体的正等测图的画法 3、斜二测图的画法

4、简单体的轴测图的画法

第六章 机件常用的基本表示法

课 题:1、基本视图 2、向视图 3、局部视图 4、斜视图

5、剖视图的形成

8

6、剖视图的画法 7、剖视图的标注 8、画剖视图应注意的问题

9、剖视图的分类

10、剖切面的种类

11、断面图的基本概念

12、断面图的分类 13、剖切位置与标注

14、其他表达方法

15、第三角画法简介 课堂类型:讲授

教学目的:1、讲解基本视图、向视图、局部视图、斜视图的形成、视图配置、画法、标注

规定和应用场合。

2、介绍剖视图的形成和金属剖面线的画法 3、讲解剖视图的画法和标注

4、讲解全剖视图、半剖视图、局部剖视图的画法、标注方法和应用场合 5、讲解阶梯剖视图、旋转剖视图、斜剖视图的画法、标注方法和应用场合 6、了解复合剖视图的画法、标注方法和应用场合 7、介绍断面图的概念和分类 8、讲解断面图的概念和分类

9、介绍局部放大图、简化画法和规定画法 10、介绍第三角画法

教学要求:1、了解六面基本视图的名称、配置关系和三等关系

2、掌握向视图的画法

3、掌握局部视图和斜视图的画法和标注方法 4、理解剖视图的形成 5、掌握金属剖面线的画法

6、掌握剖视图的画法和标注方法以及画剖视图应注意的问题

7、掌握全剖视图、半剖视图、局部剖视图的画法、标注方法和应用场合 8、掌握阶梯剖视图、旋转剖视图、斜剖视图的画法、标注方法和应用场合

9

9、熟悉复合剖视图的画法、标注方法和应用场合 10、理解断面图的概念和分类 11、掌握断面图的画法和标注方法

12、局部放大图、简化画法和规定画法,要求达到简单应用的层次 13、了解第一角画法与第三角画法的异同

教学重点:1、基本视图的配置关系和各视图之间的三等关系 2、局部视图和斜视图的画法和标注方法

3、剖视图的画法和标注方法

4、三种剖视图的的画法、标注方法和应用场合

5、各种剖切面的剖视图的画法、标注方法和应用场合

6、移出断面图的画法 7、局部放大图

8、有关肋板、轮辐等结构的画法 9、较长机件的折断画法

第七章 标准件和常用件

课 题:1、螺纹的形成和基本要素 2、螺纹的规定画法

3、螺纹的标注方法

4、螺纹紧固件及其连接

5、键连接

6、销连接

7、直齿圆柱齿轮 8、直齿圆锥齿轮

9、蜗杆、蜗轮简介

10、滚动轴承 11、弹簧

10

课堂类型:讲授 教学目的:1、介绍螺纹的形成

2、讲解螺纹的基本要素 3、讲解螺纹的规定画法 4、讲解螺纹的标注方法 5、介绍螺纹紧固件的规定标记 6、讲解螺纹紧固件的连接画法

7、介绍齿轮的作用和常见的齿轮传动形式

8、讲解直齿圆柱齿轮的的画法和啮合画法;各部分的名称与尺寸关系9、讲解键的作用、型式,普通平键的画法和标记 10、介绍销的作用、型式、规定标记和连接画法 11、简单介绍直齿圆锥齿轮和蜗杆、蜗轮的画法 12、讲解滚动轴承和弹簧的种类、用途和规定画法

教学要求:1、零件螺纹各基本要素的术语和螺纹的基本制造过程

2、熟练掌握螺纹的规定画法 3、掌握螺纹的标注方法

4、掌握常用螺纹紧固件的规定标记,熟悉它们的查表方法 5、熟练掌握常用螺纹紧固件的连接画法 6、了解齿轮的种类、用途及模数的定义

7、掌握直齿圆柱齿轮的的画法、尺寸标注和啮合画法 8、掌握直齿圆柱齿轮的各部分的名称、定义和尺寸计算方法 9、熟悉平键的规定标记、查表方法

10、掌握键连接的装配画法和零件上键槽的画法和尺寸标注 11、掌握销的规定标记、查表方法和销连接的装配画法 12、了解直齿圆锥齿轮和蜗杆、蜗轮的画法 13、熟悉滚动轴承的种类、用途和规定画法 14、熟悉弹簧的种类、用途和规定画法

教学重点:1、螺纹的规定画法

2、常用螺纹紧固件的连接画法 3、键连接的画法和规定标记

11

4、销连接的画法

5、直齿圆柱齿轮的的画法、尺寸标注和啮合画法 6、滚动轴承的种类、用途和规定画法

7、弹簧的种类、用途和规定画法

第八章 零件图

课 题:1、零件图的作用 2、零件图的内容

3、零件表达方案的选择 4、典型零件图的作用视图表达 5、零件图的尺寸标注 6、零件常见的工艺结构 7、表面粗糙度 8、极限与配合 9、形状和位置公差 10、零件测绘 11、读零件图

课堂类型:讲授

教学目的:1、简单介绍零件图的作用和内容

2、讲解零件的视图选择的基本要求 3、讲解零件的主视图选择的两个基本原则

4、讲清基准的概念、种类和选择,以及标注尺寸时应注意的事项5、介绍尺寸配置的形式,常见零件图形上孔的尺寸注法。 6、讲解常用的零件铸造工艺结构和机械加工工艺结构 7、介绍表面粗糙度的概念和评定参数 8、表面粗糙度代号在图样上的标注方法 9、极限和配合的基本术语

10、讲解极限与配合代号在图样上的标注方法

12

11、介绍形状和位置公差的基本概念和有关术语 12、讲解形状和位置公差代号在图样上的标注方法 13、讲解零件测绘的方法和步骤 14、讲解零件尺寸的测量方法 15、介绍读零件图的要求 16、讲解读零图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要求:1、了解零件图的作用和内容

2、深入理解零件的主视图选择的两个基本原则 3、掌握选择零件表达方案时应注意的问题 4、简单介绍零件的四个种类 5、讲解四类零件的表达方案选择

6、掌握合理选择尺寸基准的方法。标注的尺寸除了应满足正确、完整、清晰的要求外,还应知道合理,即知道要考虑设计和加工工艺的要求

7、熟悉零件上常见的工艺结构,知道它们的用途,掌握它们的查表方法和尺寸

标注

8、掌握表面粗糙度代号的注法,能了解代号中各种符号和数字的含义 9、能正确理解极限和配合的基本术语 10、掌握极限与配合代号在图样上的标注方法 11、能正确理形状和位置公差的基本概念和有关术语

12、掌握形状和位置公差代号的标注方法,能了解代号中各种符号和数字的含义。 13、了解零件测绘的方法和步骤。能用正确的画图步骤徒手绘制零件草图,并能

根据零件草图用仪器绘制零件图

14、掌握读零图的方法和步骤,能读懂中等复杂的四类典型零件图(视图数伟4~

5个,尺寸数目为20~30个)

教学重点:1、零件的主视图选择,四类零件的表达方案选择

2、合理地选择基准,标注零件尺寸。

3、零件上常见的铸造工艺结构和机械加工工艺结构

4、表面粗糙度符号和高度参数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的标注和识看 5、极限和配合的基本术语

6、零件图上极限与配合代号的标注和识读

13

7、形状和位置公差的项目和符号

8、零件图上形状和位置公差代号的标注和识读

9、零件测绘时,零件视图表达方案的选择和在教师指导下初步按设计和加工工

艺要求合理地标注零件尺寸及有关技术要求。

第九章 装配图

课 题:1、装配图的作用和内容 2、装配图的表达方法

3、装配图的零、部件编号与明细栏

4、装配图的尺寸标注和技术要求

5、装配结构

6、部件测绘

7、画装配图

8、读装配图的基本要求

9、读装配图的方法和步骤 10、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

11、读装配图的方法和步骤 12、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

课堂类型:讲授

教学目的:1、介绍装配图的作用和内容。

2、讲解装配图的规定画法和特殊表达方法 3、介绍装配图的零、部件编号与明细栏

4、讲解装配图的尺寸标注,介绍装配图的技术要求。5、讲解装配工艺结构。

6、讲解装配体测绘的意义和方法步骤 7、讲解画装配图的方法与步骤

8、讲解读装配图的基本要求、方法和步骤 9、讲解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应注意的问题

14

10、读装配图的基本要求 11、讲解读装配图的基本要求、方法和步骤 12、讲解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要求:1、了解装配图在生产与设计中的作用和装配图的内容。

2、掌握装配图的表达方法,并能用以绘制装配图和读装配图的实践 3、熟悉装配图的零、部件编号与明细栏

4、掌握装配图的尺寸标注,能够区分其与零件图的尺寸标注的不同。5、掌握常见的装配工艺结构。 6、掌握装配体测绘的方法步骤

7、掌握装配图视图选择的方法和画装配图的方法步骤。 8、掌握读装配图的基本要求、方法和步骤。 9、掌握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应注意的问题。 10、掌握读装配图的基本要求、方法和步骤。 11、掌握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点:1、装配图的规定画法和特殊表达方法

2、装配图的尺寸标注。

3、装配工艺结构的合理性。

4、根据装配示意图和零件图拼画装配图 5、根据装配示意图和零件图拼画装配图 6、读装配图的方法和步骤。 7、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 8、读装配图的方法和步骤。 9、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

15

绪论

一、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性质:

1.性质:用投影法研究、绘制、阅读机械工程图样,及解决空间几何问题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学科。

2.工程图样是表达和交流技术思想的工具,是工程技术部门和产品生产企业的一项重要技术文件,是一门工程语言。

3.《画法几何》研究空间几何问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机械制图》研究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 二、本课程的任务: 1、研究投影的理论和方法。

2、培养空间几何问题的图解能力,培养空间想象和分析能力。 3、培养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能力。 4、培养认真和细致的工作作风。 三、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1、空间想象和空间思维及投影分析和作图过程紧密结合。 2、理论联系实践,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技能。 3、加强标准化意识和对国家标准的学习。 4、和工程实际结合。

第一章 制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并遵守《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的基本规定 2、掌握常用的几何作图方法

3、掌握平面图形的线段、尺寸分析方法、会标注平面图形的尺寸 4、训练平面图形的画法 二、教学方法:

黑板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三、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相结合 四、学时分配:

讲课学时为4学时,大作业学时为2学时 五、重点、难点:

1-1、1-3、1-4重点讲解,1-2自学

难点:平面图形的尺寸分析和画图步骤与方法 六、作业布置:

p1 一、1-1(一)、(二),P2,P3 大作业(一)线型 A4: 1:1 课后交图 七、辅导安排: 课后安排辅导 八、教学内容

1-1制图的基本规定

一、图纸幅面和格式:(GB/T146-93) 1.图纸幅面:指图纸宽度与图纸长度组成的图面。 绘图时应优先采用表1-1所规定的基本幅面B*L。 必要是可采用加长幅面,如书图1-1。 2.图框格式:图纸上限定绘图区域的线框。

在图纸上必须用粗实线画出,其格式分留装订边和不留装订边两种,如书图1-2和1-3所示。 3.标题栏的方位和格式 每张图纸上必须有标题栏。

标题栏是由名称及代码区、签字区、更改区和其他区组成的栏目。 标题栏的格式如书图1-4所示。

二、比例:指图中图形与实物相应要素的线性尺寸之比。 1.比例的选取;国家标准GB/T14690-93

2.国家规定绘制图样时一般应采用表1-2中的比例,按国家标准规定选比例。

3.图样不论放大或缩小,在标注尺寸时,应按机件的实际尺寸标注。每张图样上均应在标题栏的“比例”一栏填写比例。

4.绘图样时,尽可能按机件的实际大小(1:1)画出,同一机件的各视图应采用相同的比例,对大而简单的机件可采用缩小比例,对小而复杂的机件则可采用放大的比例。 三、图线:(GB4457.4-84) 1、图线的线型:

国标规定了各种图线的名称、型式、代号如表1-4。 2、图线的尺寸 (1)图线的宽度

图线分为粗、细两种,粗线的宽度b应按图的大小和复杂程度在0.5-2mm之间选择;细线宽度约为b/3,图线宽度推荐系列为:0.13,0.18,0.25,0.35,0.5,0.7,1,1.4,2mm. (2)线素的长度

线素指的是不连续线的部分,如点、长度不同的画和间隔。 3、图线的应用:见表1-6

表1-6

4、图线的画法:

(1)同一图样中,同类图线的宽度应基本一致,虚线、点划线、双点划线的线段长短和间隔应各自大致相等

(2)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应不小于粗实线的两倍宽度,其最小距离不得小于0.7mm

(3)绘制中心线时,应超出轮廓线2-5mm,圆心应是线段的交点,首末两端应是线段而不是短划

(4)在较小图形上画点划线或双点划线有困难时,可用细实线代替 (5)点划线、虚线、粗实线相交时,应交于点划线或虚线的线段处

(6)虚线与粗直线相连时,在连接处应留有空隙,虚直线与虚半圆弧相切时,在虚直线处留有空隙,虚半圆弧画到对称中心线为止。 四、字体(GB/T14691-93) 1、基本要求

(1)、书写字体(汉字、字母、数字)必须做到:字体端正,笔划清楚,排列整齐,间隔均匀。 (2)、字体大小分为20、14、10、7、5、3.5、2.5、1.8八种号数,字体的号数即字体的高度,字宽约等于字高的 ,笔划粗度为字高的1/10,字体高度也可以按字高的 倍增加 (3)、汉字:

图样上的汉字应写成长仿宋体,并应采用国家正式公布推行的长仿宋字。

长仿宋字的基本笔划是:横、竖、撇、捺、点、挑、钩、折等,每一笔划要一笔写成,不宜勾描。 (4)、阿拉伯数字、罗马数字、拉丁字母和希腊字母:

有直体和斜体之分,一般情况下常采用斜体字,斜体字字头向右倾斜,与水平线约成75度角,分A、B型,A型笔划宽度是字高的1/14,B型为1/10。

2、图样中用作指数、分数、注脚、极限偏差等的字母和数字一般采用小一号字体。 五、尺寸标注(GB4458.4-84) 1.图样上标注尺寸的基本要求

(1)正确——尺寸注法要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 (2)完全——尺寸必须注写齐全,不泄露,不重复 (3)清晰——尺寸的布局要整齐清晰,便于阅读、查找

(4)合理——所注尺寸既能保证设计要求,又使加工、装配、测量方便 2.基本规则:

(1)机件的真实大小应以图样上所注的尺寸数值为依据,与图形的大小及绘图准确无关 (2)图样中的尺寸以毫米(mm)为单位时,不需标注计量单位的代号或名称,如采用其它单位则必须注明相应的计量单位的代号或名称

(3)图样中的标注的尺寸,为该图样所示机件的最后完工尺寸,否则令加说明 (4)机件的每一尺寸,一般只标注一次,并应标注在反映该结构最清晰的图形上 3.尺寸的组成:

尺寸:尺寸数字、尺寸线、尺寸界线、尺寸线的终端及符号组成

(1)尺寸数字:按标准字体书写,且同一张图上的字高要一致,一般注写在尺寸线的上方或尺寸的中断处,尺寸数字在图中遇到图线时,须将图线断开,位置不够时,可采用引出标注,写在尺寸线中部,水平方向尺寸字头向上,垂直方向尺寸标注在左边,朝左写,朝倾斜方向,字头朝上

(2)尺寸线:尺寸线用细实线绘制,尺寸线不能用其它图线代替,也不得与其它图线重合或画在其它图线的延长线上。在标注线性尺寸时,尺寸线必须与所标注的线段平行,相同方向的各尺寸线之间的距离要均匀,间隔应大于5mm

(3)尺寸线的终端:有两种形式:箭头、斜线、尺寸的起止,机械图中多采用箭头,同一张图上箭头大小要一致,一般采用同一种形式,箭头尖端应与尺寸界线接触,不得超出,也不得离开,当采用箭头位置不够时,允许用圆点或斜线代替箭头

(4)尺寸界线:表示尺寸的起止范围,用细实线绘制,尺寸范围,尺寸界线一般从图形的轮廓线、轴线或对称中心线引出,轮廓线、轴线或对称中心线可以用作尺寸界线,线性尺寸的尺寸界线一般应与尺寸线垂直 4.各类尺寸的注法:

线性尺寸、圆及圆弧尺寸、角度、弧度尺寸、曲线尺寸、简化注法及其它注法如表14-1

1-2尺规作图工具及其使用

学生自学

1-3尺规基本几何作图

一、过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书图1-28) 二、分直线段为任意等分(书图1-29) 三、正多边形及等分圆周 1.正六边形(图1-1): 2.正五边形(图1-2):

四、斜度与锥度

1.斜度:指直线或平面对另一直线或平面倾斜的程度斜度。

斜度的大小用两直线(或平面)间夹角的正切值来表示(图1-3)。 斜度=H:L=1:L/H=1:N

2.锥度:指圆锥的底圆直径与高度之比,如果是锥台,则为底圆直径与顶圆直径之差与高度之比(图1-4)。

锥度=D/L=(D-d)/L=2tanα

五、圆的公切线

1.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公切线(书图1-38) 2.作两圆的外公切线(书图1-39) 3.作两圆的内公切线(书图1-40) 六、圆弧连接

1.圆弧连接的三种情况:

(1)与已知直线相切的圆弧(半径为R)其圆心轨迹是一条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距离为R,从选定的圆心向已知直线作垂线,垂足为切点。

(2)与已知直线相切的圆弧(半径R),其轨迹为已知圆弧的同心圆,两圆弧的切点在连心线或其延长线与已知圆弧的交点处 2、在不同连接情况下作连接弧的方法:

(1)用半径为R的圆弧连接两已知直线,作图步骤为图1-5。

(2)用半径为R的圆弧连接两已知弧或已知线和一圆弧(如图1-6)。

2.含有圆弧连接的平面图形的作图步骤 1)平面图形的尺寸分析

a)定形尺寸:确定平面图形上几何元素的大小的尺寸。如直线的长短、圆的直径、圆弧的半径大小等。

b)定位尺寸:确定几何元素位置的尺寸。 2)平面图形的线段分析

(1)已知线段:注有完全的定形和定位尺寸,可直接画出

(2)中间线段:注有定形尺寸而定位尺寸不全,可根据与其他线段的连接关系画出

(3)连接线段:只有定形尺寸没有定位尺寸,只能在其他图线画出后,根据连接关系最后画出。 3)平面图形的作图步骤(书图1-49) (1)定图形基准线 (2)画出已知线段 (3)画出中间线段 (4)画出连接线段

4)平面图形的尺寸标注(书图14-18) (1)圆弧连接中标注尺寸的一般规律:

在两已知线段间,可以有任意条中间线段,但必须有,也只能有一条连接线段。 (2)标注尺寸的步骤:

a. 分析平面图形各部分的构成,即分析线段,确定基准; b. 注出定形尺寸 c. 注出定位尺寸 七、平面曲线

1、椭圆:自椭圆上任一点到两定点(焦点)的距离之和为一常数,恒等于椭圆的长轴。 (1)近似画法(如图1-7):

步骤:

①连接长、短轴的段点A、C,取CE1=CE=OA-OC

②作AE1的中垂线,与O1、O2、O3、O4为圆心,O1A、O2C、O3B、O4D,为半径作弧,拼成近似椭圆,切点为K、N、N1、K1。 (2)椭圆的同心圆画法。

步骤:以AB、CD为直径画同心圆,然后过圆心作一系列直径与两圆相交,自大圆交点作垂线,小圆交点作水平线,每两对应直线的交点即为椭圆上的点,顺序光滑连接各点得椭圆。

1-4 尺规绘图的一般操作步骤

一、作好准备工作; 二、选择图纸幅面; 三、固定图纸; 四、画图框及标题栏; 五、布图及绘制底稿; 六、检查修改和整理; 七、描黑: 步骤:

1、描黑粗实线:

(1)描黑所有的圆、圆弧和曲线; (2)丁字尺由上到下描黑所有的水平线;

(3)用丁字尺配合三角板从左到有描黑所有的垂直线; (4)描黑斜线

2、描黑虚线:顺序与描黑粗实线相同。 3、描黑中心线、绘制剖面线。 4、绘制尺寸线、尺寸界线及箭头。

八、注写尺寸数字,书写其他的文字、符号,填写标题栏。 九、检查、修饰、整理。

1-5徒手绘图

一、用途:

1、在设计开始阶段为节省时间,加快设计速度,常在构思时绘制草图

2、在仿制和修理机器时,经常要进行现场测绘,由于环境和条件的,缺少尺规仪器、计算机,一般要先画草图,再画正规图 二、徒手绘图方法:

基本要求:快、准、好,即画图速度快,目测比例要准,图面质量要好 1、直线画法: 2、圆及圆角的画法: 3、椭圆的画法: 三、目测的方法: 保持物体各部分的比例

1、在画中、小型物体时,可用铅笔直接放在物体上测定各部分的大小,然后画出草图;

2、在画较大物体时,用手握铅笔进行目测度量,在目测时,人位置保持不动,握铅笔的手要伸直,人和物的距离大小应根据所需图形的大小确定。

第三章 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

一、教学目的;

1、掌握点、直线、平面的三面投影及作图方法 2、掌握各种位置直线、平面的投影特性及作图方法

3、根据直线、平面的投影能判断直线、平面相对投影面的位置 二、教学方法:

黑板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三、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相结合 四、学时分配: 讲课学时为4学时 五、重点、难点:

3-1、3-2、3-3重点讲解

难点: 1.点的三面投影及直角作标的关系 2.判断直线、平面相对投影面的位置 3.平面上点和直线的作图方法 六、作业布置:

p6 二(1,2,3)、p7 .3.1、3.2(1,2)、P8 3.2(5,6) 七、辅导安排: 课后安排辅导 八、教学内容

投影的基本知识

一、投影法:

概念:是从自然现象中抽象出来的,用来使空间形体产生平面图形,并通过投影图分析空间形体,在预设平面上表示空间图形的方法。 1、中心投影法:

其模型由投影面P和投影中心S组成,SA为投影线,投影线SA与平面P交点a,即为空间点A的中心投影,中心投影不能反映空间物体的真实形状,比实形大。 中心投影法:投影线都从投影中心出发的投影法。

2、平行投影法:投影线都互相平行的投影法,所得投影为平行投影,平行投影法分为正投影法和斜投影法。

正投影法(直角投影法):投影方向垂直与投影面所得投影为正投影 斜投影法:投影方向倾斜于投影面,所得的投影为斜投影

机械图样中一般都采用正投影,反映空间形体的真实形状。(如图3-1)

二、正投影的基本性质:如图3-2 1、具有不变性

(1)空间点又有唯一投影,点的一个投影不能确定点的空间位置

(2)直线的投影一般情况下,仍为直线,点在直线上,点的投影必在直线上的投影上 (3)与投影面平行的直线的投影反映直线的实长 与投影面平行的平面的投影反映平面的实形 (4)空间平行的两线段,其投影仍然平行 2、等比性

(1)直线上点分割线段之比等于其投影长度之比 (2)两平行线段之比等于其投影长度之比 3、积聚性

(1)直线垂直与投影面,其投影积聚为一点 (2)平面垂直与投影面,其投影积聚为一直线 4、相似性

(1)直线倾斜于投影面,直线长度缩短,仍为直线 (2)平面倾斜于投影面,投影是类似形,面积缩小

总结:直线垂直投影面,投影积聚点,直线平行投影面把实形现,直线倾斜于投影面长度缩短,形不变。

3-1点的投影

点是最基本的几何元素,由正投影的特性可知,由于点的一个投影不能确定点的空间位置,因此我们常把几何形体放在两个或更多个互相垂直的投影面之间,向它们做投影形成多面投影 一、点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 1、三投影面体系的建立

水平投影面——H,正投影面——V,侧立投影面——W

2、点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如图3-3

(1)立体图:

空间点A向V面垂直的投影线,与投影面交于;;;a;, a;为点A的正面投影,向H、W面作垂直的投影线得水平投影a和侧面投影 。空间点用大写字母表示(如A、B…)水平投影用小写字母表示(a,b…)正面投影用( a′,b′…)表示,侧面投影用( a″,b″…)表示。 机械图样中用平面图形表达空间几何形体。 (2)投影图:

将三个投影面展成同一平面,将沿OY轴把H面、W面分开,将H面沿OX轴向下转 ,将W面沿OZ轴向后转 与V面展开成同一平面,OY轴分成H面上的OYH,W面上的OYW. 3、点的三面投影与直角坐标的关系:

可以把三面投影体系看成直角坐标系、坐标轴、坐标面、原点O,看作投影面、投影轴、点O。 点的坐标

已知点的两个投影就能确定点的坐标,也能确定第三个投影。 4、点的三面投影特性:

(1)点的投影连线垂直于投影轴

(2)点的投影到投影轴的距离等于点的坐标,等于点到相邻投影面的距离 二、特殊情况下点的投影如图3-4

1、投影面上的点:投影面上的点有一个坐标为零,在该投影面上的投影与该点重合,在相邻投影面上的投影分别在相应的投影轴上。 2、投影轴上的点

投影轴上的点有两坐标为零,在包含这条轴的两投影面上的投影都与该点重合,在另一投影面上的投影与点O重合。 三、两点的相对位置如图3-5

1、根据两点相对投影面的距离差(坐标差)可确定两点的相对位置 2、已知两点的相对位置以及其中一点的坐标,也能做出另一点的投影 3、原则:x大在左,y大在前,z大在上 四、重影点:

当两点处于同一投射线上时,则它们在该投影线垂直的投影面上的投影重合。如图3-6

1、点B在点A之后 处,两点无左右距离差,无上下距离差,点B在点A的正后方,点A,B是对正面投影的重影点。

2、重影点的可见性:对V前遮后,对H上遮下,对W左遮右,在较前点A的投影 可见,较后点B的投影 被遮不可见。

例1;已知B点的两个投影求第三个投影。如图3-7

例2:已知点A的坐标为10,5,15) 求A点的投影。如图3-7 例3:点C距H面10mm,距V面5mm,距w面15mm,求C的投影。 点B、E对V面投影,点A、F对W面投影,如图3-7。

3-2 直线的投影

一、直线对一个投影面的投影特性:

直线垂直于投影面其投影积聚为一点,直线平行与投影面其投影把实形现,直线倾斜于投影面,其投影长度直线对投影面的相对位置: 1.一般位置直线:对三个投影面都倾斜的直线。

2.特殊位置直线:平行于一个投影面的直线,垂直于一个投影面的直线 三、一般位置直线的投影特性

1.直线倾斜于各投影面,各投影长度小于实长,各投影均不平行各投影轴

2、投影与投影轴的夹角不反映直线对投影面的倾角。如图3-8 四、特殊位置的直线

1、投影面平行线:平行于一个投影面,对另两个投影面倾斜如图3-9 //H—水平线 //V——正平线 //W——侧平线

以正平线为例://V面,对H,W面倾斜,作正面投影反映实长

特性: (1)在平行的投影面上投影反映实长,其投影与投影轴的夹角反映真实倾角 (2)在另两个投影面上的投影分别平行于相应的投影轴,长度缩短 2、投影面垂直线:垂直于一个投影面,对另外两个投影面平行如图3-10 以铅垂线为例:先作H面上投影:

特性:(1)在其所垂直的投影面上的投影积聚为一点

(2)在另外两个投影面上的投影分别垂直于相应的投影轴,反映实长

3、投影面内的直线和投影轴上直线:

特性:(1)投影面内直线的一个投影重合于直线本身,另两个投影在投影轴上 (2)投影轴上直线的两个投影重合于它本身,另一投影积聚在原点 V面内为侧垂线,H面内为水平线

五、一般位置线段的实长及它与投影面的夹角 如图3-11

1、作空间三角形:BC为AB两点Z坐标差 2、作平面直角三角形:

α:z坐标差所对的角,β:y坐标差所对的角,γ:x坐标差所对的角 简单画法:利用z坐标差,把水平投影做到V面上 例:已知线段AB的投影 ,A点的水平投影 ,β=30o,求b

六、属于直线的点:

1、点和直线的从属性投影后不变(直线上的点的投影):

点如果在直线上,则点的各个投影必在直线的同面投影上,反之,若点的各个投影均在直线的同面投影上,则点在直线上

2、点分割线段之比投影后不变(点分割线段成定比):

例1:已知线段AB及点K的投影,试判断点K是否属于AB如图3-13

例2:在AB上的C点使AC:CB=3:2,如图3-14

例3:已知线段AB的投影( ),试定出属于线段AB的点S的投影,使AS的实长等于已知长度L。如图3-15。

解:(1)用直角三角形法求出线段AB的实长

(2)在 上截取长度L的线段 Ⅱ,过Ⅱ作图线Ⅱ ,使Ⅱ Ⅰ ,Ⅱ 交 于点 ,由 定出 ,点 即为所求。 七、直线的迹点:

1、迹点:直线与投影面的交点

(1)与H面交点为水平迹点M,与V面交点为正面迹点N,与W面交点为侧面迹点S (2) 迹点的投影特性;属于直线也属于平面 具有平面内点的投影特性,具有直线上点的投影特性 2、迹线的求法:如图3-16 (1)求水平迹点

① 水平迹点在H面上,因此迹点的正面投影在ox轴上 ② 延长a'b 交ox轴于m' ,作M的水平投影m≡M

(2)求正面迹点

延长ab 交OX轴于n ,由n引ox轴垂线交a'b 于n'≡N 3、特殊位置直线的迹点:

(1)投影面平行线有两个迹点,(图3-17a) (2)投影面垂直线只有一个迹点,(图3-17b)

八、两直线的相对位置: 1、平行两直线:如图3-18

投影特性:(1)三对同面投影相互平行(逆定理存在),同面投影之比相等。 (2)两直线为投影面的平行线,两投影都平行于投影轴。 判断两直线平行的方法:(1)看字母顺序 (2)看同面投影之比是否相等 (3)看第三面投影 2、相交两直线:如图3-19

投影特性:三对同面投影都相交,交点属合投影规律

(1)两条直线都是一般位置直线,只要两个投影面的投影相交,则两直线相交 (2)一条是投影面平行线时,判断两直线相交的方法: ① 看点分割线段是否成定比(相似三角形) ② 作第三面投影 3、交叉两直线:

投影特性:既不具备相交两直线的投影特性,也不具备平行两直线的投影特性。 需判断重影点可见性。

3-3平面的投影

一、平面的投影表示法: 1、用几何元素表示平面:

书图4-1有五种表示法,几何元素间可互换 2、平面的迹线表示法:如图3-20

(1)平面迹线:平面与投影面交线(平面内、投影面内的直线)

PH-水平迹线,PV-正面迹线,PW-侧面迹线,Px,Py,Pz为集合点,具有三面共点。 (2)迹线的投影特性:投影是其本身,与投影轴重合的投影不画。 3、迹线的求法:如图3-21

将几何元素表示的平面,转换成用迹线表示的平面。 平面内任一直线的迹点都在平面的迹线上。 ① 找 的迹点M ② 找BC的迹点M1 ③ 连接M1M为PH

二、平面对投影面的相对位置:

(1) 一般位置平面:对三投影面都倾斜

(2) 特殊位置平面:①投影面平行面,②投影面垂直面

三、平面的投影特性:

1、一般位置平面的投影特性:如图3-22

(1) 三对投影均为原形的类似形,投影与投影轴的夹角不反映平面对投影面的真实倾角。 (2) 三条迹线都倾斜于投影轴 2、投影面垂直面:

投影特性:(1)在所垂直的投影面上的投影为倾斜直线,有积聚性;

(2)平面用平面形表示,在另外两个投影面上的投影仍为平面形,但不是实形,有相仿性(类似性);

(3)用迹线表示平面在所垂直投影棉上的投影与迹线重合,另两个投影面上的迹线垂直于投影轴。

3、投影面平行面:如图3-23 //H-水平面,//V-正平面,//W-侧平面

投影特性:

(1)如用平面表示,则在所平行的投影面上的投影反映平面实形;

(2)在另外两个投影面上的投影为直线,有积聚性,且平行于相应的投影轴,与迹线相重合。 四、平面上的点和直线:

1、属于一般位置平面的点和直线;如图3-24

(1) 取属于平面内的点:点在平面内一直线上,则点必在该平面内

(2) 取属于平面的直线:①通过平面内两点,②通过平面内的一点,且平行于平面内的一直线

例1.已知平面 内一点K的H投影K,求 。如图3-25 解法:(1)过平面内两已知点作辅助线,求点的投影;

(2)过平面内一已知点作平面内已知直线的平行线,求点的投影; (3)过平面内已知点作投影面平行线,求点的投影。 2、属于特殊位置平面的点和直线:如图3-26

(1)取属于特殊位置平面的点和直线:

属于特殊位置的平面点和直线,至少有一个投影重合于具有积聚性的迹线。 (2)过一般位置直线总可作投影面垂直面 (3)过特殊位置直线作平面 3、属于平面的投影面平行线:

(1) 具有一般位置平面或投影面垂直面的投影面平行线方向是一致的

(2) 属于平面的投影面平行线具有投影面平行线的投影特性,又与所属平面保持从属关系 (3) 属于一般位置平面的投影面平行线平行于该平面的相应迹线

第四章 几何元素间的相对关系

一、教学目的:

1、掌握过点作直线(或平面)平行于已知平面的作图方法 2、掌握求直线与平面交点、两平面的交线的作图方法

3、掌握过点作直线垂直于已知平面、作平面垂直于已知直线的作图方法 4、掌握作平面的最大斜度线的作图方法 二、教学方法:

黑板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三、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相结合

四、学时分配:讲课学时为6学时,复习小结2学时 五、 重点、难点:

重点:4-1、4-2、4-3、4-4

难点:1.过点作直线垂直于已知平面、作平面垂直于已知直线的作图方法 2.面的最大斜度线的作图方法

3.求直线与平面交点、两平面的交线的作图方法 六、作业布置:

p12 5.1 P13 5.2(1,2,4,5,6) P14 5.3 P15 5.4(1,3) 七、辅导安排: 课后安排辅导 八、教学内容

4-1 几何元素间的平行问题

一、直线与平面平行:如图4-1

1、平行条件:直线平行于平面内的一直线 例1:判断已知直线是否平行于定平面如图4-2

关键在于看是否可以作出一属于平面且平行于已知直线的直线,作出属于平面的辅助线FG,使fg//de,看 是否平行。

例2、过已知点K作一水平线平行 如图4-3

2、在特殊情况下,利用投影积聚性,可直接在投影面上判定直线与平面平行。如图4-4 二、两平面平行:

1、两平面平行的条件:两平面内各存在一对交线,对应平行如图4-5 2、在特殊情况下,利用投影积聚性,可直接判定两平面的平行,如图4-6

例1:过K点作一平面,与 平行如图4-7 例2:判断两已知平 和 是否平行如图4-8

作属于一个平面的一对相交直线,再看是否能作出属于第二平面的一对相交直线和它们对应平行,作分别属于平面的水平线和正平线,属第一平面的是AN和CM,第二个平面的是DK和DL,DK和CM不平行,所以两平面不平行。

4-2直线与平面的交点、两平面交线

直线和平面相交只有一个交点,它是直线和平面的共有点;两平面交线是两平面的共有线,求出共有点,连接两个共有点就可得到交线。

一、利用投影积聚性求线面交点和面面交线 1、直线与特殊位置平面相交如图4-9

当直线或平面处于特殊位置时,投影有积聚性,可直接求出交点

求出交点后,必须辨别可见性,交点是直线段可见性的分界点,利用重影点法分辨可见性,不可见的线段用虚线表示。

2、平面与平面的交线,如图4-10、4-11

利用投影积聚性求两个平面的两个公共点,即得到交线、

二、用辅助面法求交点、交线: 1、线面交点辅助面法如图4-12

作图步骤:(1)过直线DE作任意辅助面P (2)求出辅助平面与原平面 的交线MN

(3)求出交线与DE的交点K( ),即为所求直线与平面的交点 (4)分辨直线DE投影的可见性

2、用线面交点辅助面法求面面交线:如图4-13

作图步骤:(1)求DE与 的交点,过DE作辅助面P,求出辅助交线 ,求出点K (2)求DF与 的交点,过DF作辅助面Q,求出辅助交线3,4,求出交点L (3)连接KL即为两面交线

(4)辨别可见性,交线KL为可见性分界线 3、用三面共点法求面面交线如图4-14

作图步骤:(1)任作一辅助平面P,过 的顶点A (2)求辅助面P与原两平面交线A1,A2,A3

(3)两交线在平面P内,相交于点K即为三面公点 (4)过点C作辅助面Q,求出另外一个三面公共点L (5)连接KL即为所求两平面交线

4-3直线与平面垂直、两平面垂直

一、直角的投影特性:

1、直角中有一边平行于某一投影面,则它在该投影面上的投影仍为直角。 2、反之,若一直角的投影仍是直角,则被投影的角至少应有一边平行于该投影面

总结:相互垂直的两直线(相交或交叉)当中,至少有一条直线平行于投影面时,这两直线在该投影面上的投影才相互垂直。

二、直线与平面垂直如图4-15

1、几何条件:直线垂直于平面内任意两条相交直线

作平面的垂线;(1)在平面内作两条投影面平行线、正平线、水平线

(2)作直线KL,其水平投影与水平线的投影垂直,其正面投影与正平线的正面投影垂直

2、投影特性:直线的水平投影垂直于水平线的水平投影,直线的正面投影垂直于正平线的正面投影

例1:过定点作定平面的垂线如图4-16 例2:判断直线是否垂直于平面

方法:取平面内水平线、正平线,看是否垂直于直线的投影 例3:作一平面垂直于已知直线,作平面垂直于AC如图4-17

例4:作直线垂直于投影面垂直面如图4-18

二、两平面垂直:如图4-19

1、 几何条件:平面上一直线垂直于另一平面 2、过定点作平面垂直于已知平面

3、两平面互相垂直,则由属于第一个平面的任意一点,向第二个平面所作的垂直线定属于第一个平面

例、过点K作直线与交叉两直线AB和CD相交。

连接ABK平面,求CD与平面的交点M,连接KM如图4-20 4-4、属于平面的最大斜度线:

一、最大斜度线定义:属于定平面且垂直于该平面的投影面平行线的直线,称为该平面的最大斜度线。

水平线,对水平投影面的最大斜度线 正平线,对V面最大斜度线 侧平线,对W面最大斜度线

定平面对某个投影面的最大斜度线都互相平行 二、最大斜度线对投影面角度最大

三、平面对投影面的角度:最大斜度线对投影面的角度 四、最大斜度线给定,则平面唯一确定 例1、作V面的最大斜度线BE。如图4-21

例2、求平面对H面的夹角。如图4-22

例3、过平行线AB作一与H面成30o夹角的平面。如图4-23

例4、已知直线AB为某平面对W面最大斜度线,试作出该平面。如图4-24

第五章 投影变换

一、教学目的:

1、掌握投影变换的基本原理 2、掌握换面法及旋转法的作图方法

3、综合利用换面法及旋转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二、教学方法:黑板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三、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相结合 四、学时分配:讲课学时为4学时

五、重点、难点:5-1、5-2重点讲解,5-3一般讲解 难点:1、掌握投影变换的基本原理

2、综合利用换面法及旋转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六、作业布置:P16 6.1(1,3,4,5),P17 6.1(7,9,10),P19 6.2(1,2,3),P6.3(1)

七、辅导安排:课后安排辅导 八、教学内容

5-1概述

直线、平面处于特殊位置时,它们的投影反映真实大小,易于解决几何元素的定位、度量问题,投影变换把一般位置的几何元素改变为处于特殊位置,使问题容易解决。

5-2换面法

一、换面法的基本概念:

1、换面法:保持空间几何元素不动,改变投影面的位置,使空间几何元素处于有利于解题的位置

2、选择新投影面的原则:(1)必须垂直于原投影面 (2)使空间几何元素处于利于解题的位置 二、点的投影变换: 如图5-1

1、一次变换

H——不变投影面,a为不变投影 V——旧投影面, 为旧投影

V1——新投影面, 1为新投影,OX1为新投影轴 投影规律;

(1) 点的新投影和不变投影的连线垂直于新投影轴 (2) 点的新投影到新轴之距等于旧投影到旧轴之距 2、点的两次变换:

在一次变换基础上,作第二次变换,交替变换H面,V面 三、换面法的四个基本问题:

1、将一般位置直线变为投影面平行线(一次变换)如图5-2(a) 2、将一般位置直线变为投影面垂直线(两次变换)如图5-2(a) 3、把一般位置平面变为投影面垂直面如图5-2(b)

利用两平面垂直条件:作一直线垂直于另一平面,一次变换 3、把一般位置平面变为投影面平行面,两次变换如图5-2(b)

5-3旋转法——绕投影面垂直轴旋转

一、旋转法的基本概念:

旋转法:投影面保持不动,使空间几何元素绕某一轴旋转到有利于解题的位置 二、点旋转时的投影变换规律(图5-3):

规律:(1)点绕垂直于某一投影面的轴旋转时,点在该投影面上的投影,作以轴的投影为圆心,以旋转半径为半径的圆周运动

(2)在另一投影面上的投影,则作直线运动,且该直线必须垂直于轴在该投影面上的投影 三、直线和平面的旋转:

1、旋转必须遵循“三同”原则:绕同一根轴,向同一方向和旋转同一角度

如图5-4当旋转轴OO选择通过几何元素时,如线段AB的段点A,则轴上点A在旋转时不动,只需将点B旋转到某一角度θ与点A相连,即为旋转后线段AB

2、几何元素在轴所垂直的投影面上的投影,旋转前后的形状和大小不变

结论:当一线段或平面图形绕垂直于某一投影面的旋转时,它们对该投影面的夹角不变,它们在该投影面上的投影形状和大小不变 3、不指明轴旋转法(图5-5):

旋转轴OO找法:把水平投影上B,C旋转后的位置bb1和cc1,找到分别作bb1和cc1的中垂线,两线交点即为铅垂轴的水平投影,轴的正面投影垂直于OX轴 四、四个基本问题:

1、把一般位置直线旋转为投影面平行线,一次旋转(图5-6)

2、把一般位置直线旋转为投影面垂直线,两次旋转(图5-6) 3、把一般位置平面旋转为投影面垂直面(图5-7)

4、把一般位置平面旋转为投影面平行面,两次旋转(图5-7)

例:用不指明轴旋转法求两相交平面RST 和 PRS之间的夹角(图5-8)

第六章 基本体的投影

一、教学目的:

1、掌握基本立体的形成,及三视图的画法 2、掌握基本立体及表面取点、取线的方法 二、教学方法:

黑板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三、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相结合 四、学时分配: 讲课学时为4学时 五、重点、难点: 6-1、6-2重点讲解

难点:基本立体的投影及表面取点、取线的方法 六、作业布置: P22 7.1,P23 7.2(1,2,3,4) 七、辅导安排: 课后安排辅导 八、教学内容

6-1平面立体

平面立体:由平面围成的立体

平面立体投影图:求各表面的投影,归结为求各表面交线(棱线)和各顶点的投影 一、棱柱:

1、棱柱的形成:由一个平面多边形沿某一不与其平行的的直线移动一段距离形成

2、棱柱三视图的形成:V面投影——主视图,H面投影——俯视图,W面投影——侧视图 3、三视图的投影规律;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4、投影:(1)分析组成部分 (2)投影分析 (3)可见性 (4)画图

5、表面取点:(图6-1)

二、棱锥:

1、投影:先画底面投影 2、表面取点:(图6-2)

(1)用过点并与底边平行线求点

(2)用过锥顶的直线 (3)用平面内的任一直线

3、表面取线(图6-3)

6-2回转体

一、圆柱:

1、投影:轴线为铅垂线,水平投影积聚为圆,画出最左、右素线,最前、后素线投影 转向轮廓线:

正视转向轮廓线:最左、右素线 侧视转向轮廓线:最前、后素线 2、表面取点、取线(图6-4):

(1)取转向线上的点 (2)取一般位置点

二、圆锥:直线绕它相交的轴旋转一周形成 1、投影:画底面投影为圆 正视转向线,侧视转向线 2、表面取点(图6-5):

(1)用纬圆法:过点作垂直于轴线的纬圆 (2)素线法:过点作过锥顶的直线 三、球: 1、投影:

2、表面取点(图6-6):

纬圆:过点作平行于投影面的圆

第七章 平面及直线与立体相交

一、教学目的:

1、掌握求作截交线的方法和步骤 2、掌握求直线与立体交点的作图方法 二、教学方法:黑板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三、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相结合 四、学时分配:讲课学时为4学时

五、重点、难点:7-1、7-2重点讲解 ,7-3一般讲解 难点:1.截交线的投影特性 2.求作截交线的方法和步骤

3.平面与圆柱、圆锥、球的截交线画法 3、求直线与回转面交点

六、作业布置:P22(7.1),P23 7.2(1,2,3,4)

七、辅导安排:课后安排辅导 八、教学内容

7-1平面与平面立体相交

一、截交线的投影特性:

1、截交线:截平面和立体表面的共有线

2、截交线的性质:(1)截平面和立体表面的共有线 (2)截交线是一个平面封闭的多边形

二、截交线的求法:求出截平面和立体表面的共有点 棱线交点法;求出棱线与截平面的交点

例:三棱锥与一正垂面相交,求截交线(图7-1)

(1)分析

(2)求各段截交线 (3)求截平面间交线 (4)完成外形 (5)检查

7-2平面与常用回转体相交

一、截交线的投影特性:

1、截平面和回转体表面的共有线 2、截交线是一个封闭的平面曲线 二、平面与回转体相交截交线的求法: 1、圆柱截交线(图7-2):

截交线的三种情形见表7-1 (1)求特殊点 (2)求一般点 (3)连光滑曲线

2、圆锥截交线(图7-3):

截交线的五种情形见表7-2 3、圆球的截交线(图7-4)

例1:已知主、左视图,求俯视图(图7-5)

例2:画出圆锥被截切后的水平投影和侧面投影(图7-6)

例3:已知主、俯视图,求左视图(图7-7)

例4:已知主视图,求左视图、俯视图(7-8)

例5:已知主、左视图,求俯视图(7-9)

7-3 直线与立体相交

一、直线与回转体相交: 利用辅助面的方法:

1、包含已知直线作一辅助平面

2、求出辅助平面与已知曲面立体的截交线

3、求出截交线与该直线的交点,即为所求直线与回转体表面的交点 二、直线与平面体相交

求直线与平面体的交点实质是求直线与平面的交点。

1、所给直线或立体的棱面垂直与某一投影面时,利用积聚性求出交点。 2、所给直线和立体的棱面都处于一般位置时,利用辅助面法求交点。 (1) 经过已知直线作一辅助平面;

(2) 求出辅助平面与立体各棱面的交线,这些交线组成一个封闭的多边形 (3) 找出多边形于已知直线的交点,就是所求直线与立体的交点。 三、例求直线与圆锥的交点(图7-10)

第八章 立体与立体相交

一、教学目的; 1、掌握相贯线的特性

2、掌握平面立体与回转体的相贯线的求法

3、掌握两回转体的相贯线的求法

二、教学方法:黑板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三、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相结合 四、学时分配:讲课学时为6学时

五、重点、难点:8-1一般讲解,8-2重点讲解

难点:相贯线的特性,作相贯线的方法和步骤,用辅助面法求两表面的共有点,特殊情况下相贯线的画法。

六、作业布置:P24 8.1(1),(2,a,b),P25 8.1(3,5), P26 8.2(1,2,3,4), P27 8.3(1,2,3), P28 8.4(1,3,4,7), P29 9.1(1),9.2(1,2,3), P30(6,7) 七、辅导安排:课后安排辅导 八、教学内容

8-1平面体与回转体的表面相交

一、相贯线的特性:相贯线是两立体的共有线,具有封闭性 二、平面体与回转体的相贯线的求法:(图8-1)

1、棱线与回转体表面的交点和棱面与回转体表面的截交线 2、作图步骤:(1)分析 (2)找特殊点 (3)找一般点

(4)分析可见性连接各点 (5)补全轮廓线

8-2两回转体的表面相交

一、相贯线特性:(1)共有性 (2)封闭空间曲线 二、相贯线的求法(1)利用积聚性法

(2)利用辅助面法

三、作图步骤:(1)分析

(2)找特殊点 (3)找一般点

(4)分析可见性连接各点 (5)补全轮廓线

方法一:利用积聚性法求相贯线

例:两圆柱轴线正交,求其相贯线(图8-2)

方法二:用辅助面法求相贯线: 1、利用辅助平面求相贯线:

(1)、辅助面选择原则:①辅助面与两回转体表面辅助交线的投影,简单易画(直线和圆) ②辅助面应位于两曲面相交区域内,否则得不到交点 (2)、用辅助面求共有点的作图步骤: ①选用辅助面

②求作辅助面与两已知曲面的辅助交线 ③两辅助交线的交点,即为相贯线上的点 例1、求圆柱和圆锥相贯线的投影(图8-3)

例2:锥台和半圆球的相贯线(图8-4) 四、相贯线的特殊情况

圆柱和圆柱、圆柱和圆锥相贯,它门有一个公共的内切球时,交线为两条平面曲线。(书图8-11) 五、 影响相贯线形状的因素:

1、两相贯体的形状不同引起相贯线的变化(书图8-5、8-6、8-10) 2、两相贯体的形状大小的变化引起相贯线的变化(书图8-12、8-13) 3、两相贯体的相对位置不同引起相贯线的变化(书图8-14、8-15)

第九章 组合体

一、教学目的;

1、掌握用形体分析法和面形分析法绘制和阅读组合体三视图 2、能正确、完整、清晰地标注组合体的尺寸 二、教学方法:黑板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三、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相结合 四、学时分配:讲课学时为6学时,习题课2学时 五、重点、难点:各节重点讲解,

难点:用形体分析法和面形分析法绘制和阅读组合体三视图,标注组合体的尺寸 六、 作业布置:P38 10.1),P39 10.2 (1), P40 10.3(1,2,3,4), P43 10.4(1,2,3), P44 10.5(1,2,3), P41 10.3(7,9,11), P42 10.3(12,16), P4510.6(1,4), 书P245 大作业(3)P48 10.8(3) A3 1:1 七、辅导安排:习题课后安排辅导 八、教学内容

9-1 组合体的形成方式及其表面间的过渡关系

一、 形成方式:

1、叠加:基本体叠加在一起形成组合体。 2、挖切:基本体经截切和挖孔可形成组合体。 3、叠加和挖切的组合

二、 组合体表面间的过渡关系:(图9-1)

1、相交:有各种交线。 2、共面:表面无线。 3、 相切:表面无线。

9-2组合体视图的绘制

一、 以叠加为主的组合体三视图的画法

1、形体分析:分析组合体的组成形式、组合方式、表面的过渡关系以及形体的相对位置进行画图和读图的方法。

2、组合体的绘图过程:如图9-2

(1)分析形体: ①有哪些形体组成 ②以什么方式组合 ③求什么样的交线

(2)造主视图:①主视图的投影方向:主视图反映形状特征较多,使其它视图不可见的形体最少

②确定安放位置:自然安放平稳,符合位置习惯 (3)布置视图

(4)画底稿:①先画主要形体,后画次要形体

②先定形体位置,再画形状

③先画具有特征形状的视图,后画其它视图 ④先画各基本形体,后画形体间的交线

(5)检查、加深:先曲后直,先水平线后垂直线,再描斜线,先小后大,线条宽度一致、深浅一致

二、以切挖为主的组合体三视图的画法:

1、面形分析:根据表面的投影特性分析表面的性质、形状和相对位置,进行画图和读图的方法

2、画图步骤:

(1)先画反映形状特征的视图后画其它视图

(2)从一个比较清晰的有一定复杂程度的组合体开始画 (3)检查面形投影,特别是斜面投影的类似性

9-3 组合体视图的阅读

一、以叠加为主的组合体视图的阅读:主要采用形体分析法 1、认识视图抓特征 2、对照投影分形体 3、综合起来想整体

二、以切挖为主的组合体视图的阅读:主要采用面形分析法如图9-7、9-8 1、对投影,分出各表面的形状和相互位置 2、综合起来想出组合体的整体形状

三、叠加、切挖综合型组合体视图的阅读:如图9-3、9-4

1、以形体分析为主,面形分析为辅

2、以反映形状特性的视图入手,几个视图联系起来看 3、认真分线框,识别形体及形体表面间的相对位置 3、

4、把想象中的形体与给定视图反复对照

9-5 组合体的构形设计

概念:根据已知条件构思组合体的形状大小,并表达成图的过程为组合体的构形设计 一、组合体的构形设计方法:

1、通过表面的凸凹、正斜、平曲的联想构思组合体 2、通过基本体和它们之间组合方式的联想构思组合体 二、组合体构形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两体之间不能以点连接(书图9-33) 2、两体之间不能以线连接(书图9-34)

14-2 组合体尺寸标注

一、常用基本体的尺寸标注:(图14-2)

二、组合体的尺寸分析: 1、组合体中的三类尺寸:

(1)定形尺寸:确定组合体中各基本体大小的尺寸

(2)定位尺寸:确定组合体中的各基本体之间的相对位置的尺寸 (3)总体尺寸:确定组合体总长、总宽和总高的尺寸

2、尺寸基准:尺寸的起点,以轴线、对称线、较大圆中心线、较大直线和较大的端面为基准 三、组合体尺寸标注中应注意的问题:

1、当组合体出现交线时,不可直接标注交线的尺寸,而应该标注产生交线的形状或截面的定形、定位尺寸,如图9-5、9-6

2、确定回转体位置时,应确定轴线,不应确定其轮廓线 3、不应出现封闭尺寸

四、组合体尺寸标注的方法和步骤:如图9-2 1、分析形体 2、选尺寸基准

3、逐个标注各个形体的定形、定位尺寸,最后标总体尺寸 4、检查、调整

七、 常见结构的尺寸标注:(14-11)

第十章 轴测图与透视图

一、教学目的;

1、建立轴测投影的基本概念 , 2、掌握正等测、斜二测、正二测的画法 二、教学方法:黑板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三、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相结合 四、学时分配:讲课学时为6学时,复习2学时

五、重点、难点:10-4,10-5,14-5一般讲解,10-1,10-2,10-3重点讲解 难点:轴测图的形成,基本投影特性,正等测、斜二测、正二测的画法 八、 作业布置:P52(1,2(1,2,3)), P54 11.3(1,2), P55(1,2),书P294 大作业(4)P65 13.3(5) A3 2:1 九、 七、辅导安排:课后安排辅导 八、教学内容

10-1轴测图概述

一、轴测图的形成:将物体连同其直角坐标系沿不平行于任一坐标平面的方向,用平行投影法投影在单一投影面上所得到的图形 二、术语:(图10-1)

1、轴测投影面:得到轴测投影的平面,P

2、轴测投影轴:坐标轴OX,OY,OZ在轴测投影面P上的投影,即为轴测轴 3、轴间角:轴测轴之间的夹角

4、轴向伸缩系数:轴测轴上的单位长度与相应空间角坐标轴上单位长度的比值,u为长度单位,OX轴轴向伸缩系数

OY轴轴向伸缩系数 OZ轴轴向伸缩系数 三、基本投影特性:

1、相互平行的两直线的轴测投影仍相互平行

2、空间同一线段上各段长度之比在轴测投影中保持不变 3、空间相互平行的线段,其轴测投影伸长或缩短的倍数相同 四、轴测图的分类:

1、正轴测图:用正投影法形成的轴测图, 根据轴向伸缩系数间关系不同又分为: (1)正等测:p=q=r

(2)正二测:p,q,r任意两个相等 (3)正三测:

2、斜轴测图:用斜投影法形成的轴测图 (1)斜等测:p=q=r

(2)斜二测:p,q,r任意两个相等 (3)斜三测:

10-3 正等轴测图

一、投影特性:投影方向垂直于轴测投影面,且三个坐标轴对投影面的倾角相等 1、轴向伸缩系数:p=q=r=0.82,取简化变形系数 p=q=r=1,k= =1.22倍

2、轴间角:1、坐标法:根据物体上一些关键点的坐标值作出这些点的轴测投影,再连线成图的方法(图10-2)

2、叠加法(图10-3)

3、切割法(图10-4)

三、圆的正等轴测图:(图10-5)

1、位于或平行于坐标面的圆的画法 用菱形法作椭圆它的方向、大小的决定:

(1)长轴方向垂直于不属于该坐标面的第三根坐标轴的正等测投影,大小等于1.22d (2)短轴方向平行于不属于该坐标面的第三根坐标轴的正等测投影,大小等于0.7d // X1O1Y1坐标面,长轴 ,短轴//O1Z1; // X1O1Z1坐标面,长轴 ,短轴//O1Y1; // YOZ坐标面,长轴 ,短轴//O1X1.

2、不平行于坐标面的圆的轴测投影的椭圆画法

(1)不平行于坐标面的圆的投影成椭圆时,可用坐标法找出若干点光滑连接而成 (2)对于任意位置平面上的圆的任何种轴测投影椭圆,多可用八点法作图(书图10-16) 四、回转体的正等轴测图:

1、圆柱的正等轴测图画法(表10-2) 2、圆锥台的画法(书图10-17) 五、圆角的画法(书图10-21) 六、组合体的正等测图(书图10-22) 七、交线绘制: 1、坐标法:(图10-6) 2、轴测图中的辅助面法:

14-5 轴测图的尺寸标注

一、线性尺寸:尺寸线必须和所标注的线段平行,尺寸界线一般应平行于某一轴测轴

二、尺寸数字应按相应的轴测图形标注在尺寸线的上方或左方,当在图形中尺寸数字头向下时应引出标注数字水平书写。

三、标注圆的直径时,尺寸线、尺寸界线应分别平行于圆所在平面内的轴测轴,标注圆弧半径或较小的圆的直径时,尺寸线可从圆心引出标注,写数字的横线,必须平行于轴测轴。

四、标注角度的尺寸线,应画成与该角度所在平面圆的轴测投影椭圆相应的椭圆弧,角度数字一般写在尺寸线中断处,字头向上。(书图14-2)

10-4正二等轴测图

一、轴向伸缩系数和轴间角:

1、轴向伸缩系数 p=r=2q,p=r=0.94,q=0.47,国标规定取p=r=1,q=0.5,轴向放大系数k=1/0.94=1.06 2、轴间角://

10-5 斜二等轴测图

一、轴向伸缩系数和轴间角:

1、轴间角:2、与侧面、水平面平行的圆,其轴测投影为椭圆, 水平面上椭圆长轴对O1X1轴转7o 侧平面上椭圆长轴对O1Z1轴转7o 长轴=1.06d,短轴=0.33d

三、举例:画支架的轴测图(书图10-30)

10-7轴测草图的绘制

一、先对物体进行分析,作好轴测图种类,物体摆放状态与投影方向的选择。 二、灵活选择坐标原点,由可见部位开始作图。 三、教准确地绘出轴测轴,使轴间角尽量准确。

四、保持轴向线段与相应轴测轴平行及物体上相互平行的线段的轴测投影亦相互平行。 五、采用“方箱法”,先画出某基本形体包容长方体,再绘出其准确形状的方法(书图10-40、图10-41)。

六、等分线段,按比例放大,采用对角线对图形放大、缩小和确定中心线、中心点的方法(书图10-43、10-44、10-45)。 七、圆的草图绘制:

1、保持在轴测图中圆的轴测投影椭圆的长轴和短轴的方向的正确性。 2、轴测草图中圆的圆的轴测投影椭圆可用八点法绘制(书图10-46)。 八、利用轴测网格纸绘制轴测草图(书图10-48)。

第十三章 表示机件的图样画法

九、 教学目的;

1、 掌握基本视图、向视图、局部视图的画法及标注;

2、 掌握剖视图的概念,全剖、半剖、局部剖视图的画法及标注; 3、 掌握断面的概念、种类、画法及标注,肋的规定画法; 4、 了解斜剖、旋转剖、阶梯剖的画法及标注; 5、 了解简化画法及规定画法。

十、 教学方法:黑板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十一、 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相结合

十二、 学时分配:讲课学时为16学时,大作业学时为4学时 十三、 重点、难点:13-1、13-2、13-3重点讲解 难点:剖视图的的画法及标注

十四、 作业布置:p61 13.1(1.2) 13.2(1.2),P62(3-8),P65(1.2.3.4),

P63(9.11),P(12,13).P66(1,2,3,4,5).P68(1,2,3,4),P6713.5(1,2),P69(1,2,3),P70(1,3),P71(5,7), 大作业(一)P72 A3: 2:1,大作业(二)P73 A3:1.5:1 十五、 辅导安排:课后安排辅导 十六、 教学内容

13-1 视图

视图:根据有关标准和规定,用正投影法所绘制出物体的图形,通常有基本视图、向视图、局部视图和斜视图。

一、基本视图:机件向基本投影面投射所得的视图。

a) 六个基本视图的建立:物体放在立方体中投影,物体在观察者和投影面之间。 b) 六个基本视图的名称: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右视图、仰视图、后视图 c) 六个基本视图的展开:如图13-1

d) 投影规律:主、俯、仰、后长对正,主、左、右、后高平齐,俯、仰、左、右宽相等。 二、 向视图:六个基本视图位置可自由配置的视图,如图13-2。 在相应的视图附近用箭头指明投射方向,并标注相应的字母“X向”。 三、局部视图:将机件的局部向基本投影面投影所得的视图,如图13-3。

5、 画法:用波浪线将局部画出,波浪线不能超出轮廓线,不能画在中空处,局部结构完整时,不画波浪线。

6、 标注:按投影关系配置不标注,不按投影关系配置用箭头指明投射方向,在视图上方标注“X向”。

四、斜视图:将机件的倾斜部分投影到与其平行的投影面上,如图13-4。 1、用波浪线画出断裂边界。

2、标注:字母水平书写,箭头垂直与倾斜表面,在视图上方标注“X向”。 必要是可以旋转配置。在视图上方标注“X向旋转”。

13-2 剖视图

一、剖视图的概念:

1、 定义:用假想的剖切面将机件剖开,移去观察者和剖切面之间的部分,余下的部分向基本投影面投影,如图13-5。

2、 画法:⑴ 确定剖切平面的位置。 ⑵ 画可见的轮廓线。 ⑶画剖面符号。

⑷标注:①用剖切符号注明剖切位置; ②用箭头指明投影方向 ③ 标注剖视图的名称

3、 可省标注的情况:⑴当剖视图按投影关系配置,中间没有其他图线隔开,可省箭头; (2) 当剖视图按投影关系配置,中间没有其他图线隔开,剖切平面通过对称平面的时候,可省标注。

4、 注意:在封闭的剖面内不会有粗实线,一般不画虚线。 二、剖视图的种类及适用条件:

1、全剖视图:用剖切平面把机件完全剖开后所得的剖视图,如图13-5。

适用情况:(1)外形简单,内形复杂,不对称机件; (2)外形简单的对称机件。

2、半剖视图:由半个视图和半个剖视图拼接而成,如图13-6。 (1) 画法:以对称中心线为界,标注与全剖视图相同。 (2) 注意:①半剖视图只能画在对称平面所垂直的平面上; ②半个剖视图表达清楚的部分,另半个视图不画虚线; ③半剖视图一般画在图形的右边、前边;

④ 半个视图与半个剖视图一点划线分界,之间不能用粗实线。 (3) 用途:内外形都需表达的机件。

3、局部剖视图:用剖切平面将机件局部剖开,如图13-7。 (1) 标注:一般不标注。

(2) 用途:①机件局部需要表达,又不宜采用全剖; ②不对称机件,内外形都需要表达; ③对称机件的轮廓线需要保留。

(3) 波浪线的画法:不要画在轮廓线的延长线上;不能用交线代替;不与其它面的投影重合,如图13-8。

三、剖切面的种类和常用的其他方法: 1、用单一的剖切平面剖切:

(1) 单一剖:用平行于投影面的平面去剖切。

(2) 斜剖:用倾斜于投影面的平面去剖切,如图13-9。 2、旋转剖:用两个相交的剖切平面剖开机件的方法,如图13-10。 (1) 方法:箭头方向为投影方向 (2) 用途:①用于轮盘类零件 ②也可用于非回转体零件,但必须有回转轴

(3) 注意:①当剖切平面纵向通过肋板、轮毂、筋板时的对称平面按不剖画 ②剖切位置的转折线(两个剖切面交线)与回转中心重合 ③处在剖切平面之后的结构,按原形画 ④剖切后不完整的要素,按不剖绘制

7、 阶梯剖:用两个平行的剖切平面剖开机件的方法,如图13-11。 1. 用于机件的内部结构在不同的平行平面上 2. 注意:①不要剖切平面的投影 ②剖切平面不能与轮廓线重合 ③不能剖出不完整的要素

8、 复合剖(旋转剖与其它剖切方法结合)

剖中剖:允许在剖视图中再作一次局部剖。如书图13-30。

13.3 断面图

一、断面图的概念:

断面图:假想用剖切面将机件的某处切断,仅画出该剖切面与机件接触部分的图形。 二、 断面的种类和画法: 1、 移出断面:画在视图之外的断面。 画法:如图13-12 ⑴轮廓线用粗实线绘制。

⑵剖切平面应垂直于被剖切处机件的主要轮廓线。

⑶剖切平面通过回转面形成的孔凹坑的轴线时,这些结构按剖视画出。 ⑷剖切平面通过非圆孔会导致出现完全分离的两剖面时,按剖视画出。 ⑸由两个或多个相交的剖切平面剖切得出的移出剖面,中间应断开。

⑹剖切平面剖切对称图形时,可将剖面画再视图的中断处,必要时可将移出剖面配置在其他适当的地方,并可以旋转。 标注:

(1)用箭头表示投影方向,并注上字母,用剖切符号表示剖切位置,在剖视图的正上方中间位置用同样的字母标出相应的名称 x—x

(2)剖面图形对称,且剖视图配置在剖切平面迹线延长线上,只画出迹线不标注 (3)剖视图形不对称,但配置位置在剖切符号的延长线上时,省去字母

(4) 不对称移出剖面按投影关系配置,对称剖面不配置在剖切符号的延长线上时,可省略箭头

2、重合断面:在不影响图形清晰的条件下,断面也可以画在视图之内。 画法:重合断面的轮廓线用细实线画出,它不覆盖或断开原图形的轮廓线。 标注:重合断面对称时要画出剖切平面迹线;

重合断面不对称时,要画出剖切符号和箭头,但不标字母。

13.4简化画法和其它规定画法

一、局部放大图

1、定义:把机件上的部分结构用大于原形所采用的比例画出的图形

2、画法:局部放大图可以画成视图、剖视图和剖面图,它与被放大部分的表达方法无关

(1)应用细实线圈出被放大的部分的部位,并用罗马数字顺序地标出

(2)在局部放大图的上方中间,标出相应的罗马数字和所采用的比例,罗马数字和比例之间的横线用细实线画出

(3)当机件上仅有一个需要放大的部位时,在局部放大图上只需标注采用的比例即可 (4)放在图的投影方向应与被放大部分的投影方向一致,与整体联系的部分用波浪线画出 (5)若放大部分剖视或剖面时,其剖面符号的方向应与被放大部分相同 (6)同一机件上不同部位局部放大图相同或对称时,只需画出一个放大图 二、简化画法 1、对相同结构的简化

(1)当机件具有若干相同结构,并按一定规律分布时,只需画出几个完整的结构,其余用细实线连接,但在图中必须注明该结构的总数

(2)当机件具有若干直径相同且成规律分布的孔(圆孔、螺孔、沉孔、管道等),可以仅画出一个或几个,其余只需表示其中心位置,在图中注明孔的总数

(3)当某一图形对称时,可省略大于一半,也可以只画出一半或四分之一,此时必须在对称中心线的端部画出两条与其垂直的二平行细实线,以示对称

(4)对于网状物、编制物或机件上的滚花部分,可以在轮廓线附近用细实线示意画出

(5)对于机件的肋、轮辐及薄壁结构,如剖切平面按纵向剖切,这些结构都不画剖面符号,用粗实线将它与其邻接部分分开,如按横向剖切,必须画剖面符号

(6)需要表达机件回转体结构上均匀分布的肋、轮辐、孔等,而这些结构又不处于剖切面上时,可将这些结构旋转到剖切平面上画出,不需任何标注 2、对机件的某些交线和投影的简化画法:

(1)机件上的过渡线与相贯线在不会引起误解时,允许用圆弧或直线代替非圆曲线

(2)与投影面倾斜角度小于或等于30o的圆或圆弧,其投影可以用圆或圆弧代替真实投影的椭圆

(3)当平面在图形中不能充分表达时,可用平面符号表示

(4)当采用移出剖面表达机件时,在不会引起误解的情况下,允许省略剖面符号,标注如前规定

(5)机件上有圆柱形法兰,其上有均匀分布的孔,按4-50形式表示 3、对于小结构的简化:

(1)对机件上一些较小的结构,如在一个图形中已表示清楚,则在其它图形中可以简化或省略 (2)对机件上斜度不大的结构,如在一个图形中已表示清楚,其它图形可以只按小端画出 (3)对机件上的小圆角、锐边的小倒圆或45o小倒角,在不至于引起误解时允许省略不画,但必须注明尺寸或在技术要求中加以说明

(4)机件上对称结构的局部视图,如键槽、方孔等可按所示方法表示

13.6 轴测剖视图的画法

一、轴测剖视图的画法

1、 先画外形再取剖视,如图13-66。

2、 先画剖面形状,再画剖开后的可见投影,如图13-67。 二、轴测剖视图上的有关规定:

1、剖面线的方向:正等测图中,yoz和xoz坐标面上剖面线方向与水平线成60 角,xoy坐标面上剖面线方向为水平。

2、肋剖切后的画法:轴测剖视图上,当剖切平面通过机件的肋或薄壁等结构的纵向平面时,这些结构剖后不画剖面线,而用粗实线将它与邻接部分分开。

第十四章 尺寸标注基础 14.1尺寸标注的基本规定 14.2组合体的尺寸标注 14.3尺寸的清晰布置

1、将多数尺寸注在视图外面,与两视图有关的尺寸注在两视图之间; 2、零件上的每一形体尺寸,应尽可能集中标注在反映该形体特征的视图上 3、避免在虚线上标注尺寸;

4、同心圆柱的尺寸,最好注在非圆视图上;

5、尽量避免尺寸线与尺寸线或尺寸界线相交,互相平行的尺寸按大小排列,小的在内,大的在外,并使尺寸数字错开

6、内形尺寸和外形尺寸最好分别注在视图的两侧。

14.4圆弧连接图形的尺寸标注

给定圆心位置的两种方法 1、标示给定:

i. 直接标出定位尺寸,给定圆心位置;

ii. 间接标出即标出圆弧外廓定位尺寸,利用圆弧半径可反算出圆心位置;

iii. 图示自明表示出圆心位置,如表明圆心位于哪一点、哪一线或哪一面上。

2、隐含给定:凡圆弧有一相切关系或过定点,就等于给定了一个定位尺寸。 (1)已知圆弧其圆心的两个定位尺寸直接标出

(2)中间圆弧有一个定位尺寸隐含给定,只需标出另一个定位尺寸即可 (3)连接圆弧圆心位置已隐含给定,不再标定位尺寸

第十五章 零件图

一、教学目的;

1、 .掌握零件的结构分析方法和零件图的基本内容

2、 掌握零件图的视图选择和尺寸标注方法,绘制零件图的方法 3、 掌握零件图上技术要求的注写方法 4、 掌握阅读零件图的步骤和方法

二、教学方法:黑板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三、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相结合

四、学时分配:讲课学时为8学时,大作业学时为4学时 五、重点、难点:15-1、15-2、15-3、15-4、15-5、15-7重点讲解 难点:零件图的视图选择和尺寸标注方法,绘制零件图的方法 六、作业布置:p81(1),P85(1,2,3,4),P86(1-10), 大作业(一)P75 A3: 1:1,大作业(二)P76 A3: 1:1 标尺寸

七、辅导安排:课后安排辅导 八、教学内容

零件图:表示零件的结构、大小及技术要求的图样。

15.1零件的基础知识

一、概述

1、零件的功能特性:每个零件都具有特定功能的这一特性。 2、零件加工方法:

铸造,锻造,冲压,焊接,切削加工,热处理,表面处理,塑料成形 3、零件结构分析:零件结构指零件的各部分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主体结构:只零件中结构较大的主要基本形体极其相对关系。

局部功能结构:是指为实现传动、连接等特定功能,在主体结构上制造出的局部结构。 局部工艺结构:是指为确保加工和装配质量而构造的较小的结构。

(1)铸造圆角:再铸件转角处应当作成圆角,防止砂型再尖角处产生落砂、缩孔和裂纹。 (2)起模斜度:为了起模方便,铸件内、外壁沿起模方向应当带有斜度。

(3)倒角:在轴端做出的小圆锥台和在孔口做出的小圆锥台孔,保证将轴装入孔内和保证操作安全。

(4)退刀槽和砂轮越程槽:是在轴的根部和孔的底部做出的环形沟槽。保证加工到位,达到设计要求的质量,保证装配时相邻零件的端面靠紧,确保功能实现。 二、零件的分类:

1、综合考虑功能、结构特点、加工方法和视图特点,将零件分为轴套类、轮盘类、叉架类、箱壳类、薄板弯制件和镶合件。

2、标准化程度:将零件分成标准件和非标准件。

15.2 零件图的基本知识

一、零件图的内容:

1、一组视图:把零件的结构形状表达清楚。

2、若干尺寸:把零件各部分的大小和结构确定下来,亦帮助说明形状。 3、技术要求:说明在零件制造时应达到的一些质量要求。 4、标题栏:说明零件的名称、材料、数量及图号。 二、铸造圆角对零件图形的影响:

1、零件上为经切削加工的铸造毛坯表面相交处呈现“圆角”,图形中应相应的画成圆角。零件上经过切削加工的表面与制造毛坯面相交,或两切削加工后表面相交时呈现“尖角”。 2、由于铸造圆角的存在,两铸造毛坯面产生的交线变得不够明显、清晰,画成过渡线。 (1) 两曲面相交时,过渡线应不与圆角轮廓接触。 (2) 两曲面轮廓线相切时,过渡线在切点附近应该断开。

(3) 在画平面与平面、平面与曲面的过渡线时,应该在转角处断开,并加画过渡圆弧,其弯向与铸造圆角的弯向一致。

(4) 当三条过渡线汇集与一点时,在该点附近应断开。

(5) 零件上常见的肋与圆柱的组合在有圆角过渡时的画法,过渡线的形状取决于肋的断面形状及相交或相切的关系。

三、绘制零件图的两种途径:

1、测绘:是根据已有的零件画出图来,多在无图样又要仿制已有机器或修配损坏的零件时进行。 2、拆图:在设计新的机器时,先画出机器的装配图,。定出机器的主要结构,再根据装配图画出各零件的装配图。 四、零件图的画图步骤: (1)了解和分析对象

首先应了解零件的名称、用途、材料以及它在机器(或部件)中的位置和作用;然后对该零件进行结构分析和制造方法的大致分析。 (2)确定视图表达方案

根据显示形状特征的原则,按零件的加工位置或工作位置确定主视图;再按零件的内外结构特点选用必要的其它视图、剖视、断面等表达方法。 (3)选比例、定图幅 (4)绘制零件草图

① 在图纸上定出各视图的位置。画出各视图的基准线、中心线。安排各视图的位置时,要考虑到各视图间应有标注尺寸的地方,右下角留有标题栏的位置。

② 详细地画出零件外部和内部的结构形状,从主视图开始,画各视图的主要轮廓线,并要注意各视图的投影关系。

③画出各视图上的细节,如螺钉孔、销孔、倒角、圆角等。

④ 注出零件各表面粗糙度符号,选择基准和画尺寸线、尺寸界线及箭头。经过仔细校核后,描深轮廓线,画好剖面线。

⑤定出技术要求,并将尺寸数字、技术要求记入图中,填写标题栏。

15.3零件图的视图选择

一、零件图的视图选择

零件图的视图选择,要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选择方法如下:

1、分析零件的结构形状,了解其用途及主要加工方法,才能合理地选择视图。对于较复杂的零件,可拟定几种不同的表达方案进行对比,最后确定合理的表达方案。 2、选择主视图

主视图是一组图形的核心,主视图在表达零件结构形状、画图和看图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应把选择主视图放在首位,选择时应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1)形状特征原则 (2)工作位置原则

(3)加工位置原则

零件的安放位置 主视图应符合零件的加工位置或工作位置。 3、选择其它视图

对于结构形状较复杂的零件,主视图还不能完全地反映其结构形状,必须选择其它视图,包括剖视、剖面、局部放大图和简化画法等各种表达方法。选择其它视图的原则是:在完整、清晰地表达零件内、外结构形状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图形个数,以方便画图和看图。

15.4零件图的尺寸标注

一、零件图的尺寸标注原则:

零件图的尺寸是加工和检验零件的重要依据。标注零件图的尺寸,除满足正确、完整、清晰的要求外,还必须使标注的尺寸合理,符合设计、加工、检验和装配的要求。以下主要介绍一些合理标注尺寸的基本知识。 1.零件图的尺寸基准

(1)尺寸基准——标注尺寸的起点。一般都是零件上的一些面(主要加工面,两零件的结合面,对称面)和线(轴、孔的轴心线,对称中心线等)。

(2)设计基准——根据零件的结构和设计要求而选定的基准,如轴、盘类件的轴线。(即主要基准)

(3)工艺基准——为便于加工和测量而选定的基准。(即辅助基准)

零件有长、宽、高三个方向,每一方向都有一个主要基准,还可有辅助基准,主要基准和辅助基准之间必须有尺寸联系,基准选定后,主要尺寸应从主要基准出发进行标注。 2、零件的重要尺寸必须从基准直接注出。

加工好的零件尺寸存在误差,为使零件的重要尺寸不受其它尺寸的影响,应在零件图中把重要尺寸直接注出。

3、避免注成封闭尺寸链。

尺寸是同一方向串联并头尾相接组成封闭的图形,称为封闭尺寸链。 4、注尺寸要考虑工艺要求

5、注尺寸时应考虑便于加工。有的尺寸若标注不合理,就无法加工 6、加工顺序标注尺寸。不同工序的加工尺寸分开标注,便于工人加工。 7、注尺寸要便于测量,并尽量使用通用量具。 二、常见局部结构的习惯注法: 1、圆角 2、倒角

3、退刀槽及越程槽 4、滚花 5、燕尾导轨

6、常用孔的注法(表15-2) 三、常用简化注法:(表15-3)

15.5零件的技术要求

一、表面粗糙度

1、表面粗糙度的概念

零件的各个表面,不管加工得多么光滑,置于显微镜下观察,都可以看到峰谷不平的情况,工表面上具有较小间距的峰谷所组成的微观几何形状特征称为表面粗糙度。一般来说,不同的表面粗糙度是由不同的加工方法形成的。 2、表面粗糙的评定参数

表面粗糙度是衡量零件质量的标志之一,它对零件的配合、耐磨性、抗腐蚀性、接触刚度、抗疲劳强度、密封性和外观都有影响。目前在生产中评定零件表面质量的主要参数是轮廓算术平均偏差。它是在取样长度l内,轮廓偏距y绝对值的算术平均值,用Ra表示,用公式可表示为: Ra= ∣y(x)∣dx 或 Ra≈ ∣yi∣

Ra用电动轮廓仪测量,运算过程由仪器自动完成的。Ra的数值见表15-4。 (3)表面粗糙度符号及其参数值的标注方法 ① 表面粗糙度符号

表面粗糙度的符号及其意义见表15-6。 ② 表面粗糙度Ra值的标注

表面粗糙度参数值Ra的标注见表15-9。 ③ 表面粗糙度代[符]号在图样上的标注方法

a. 表面粗糙度代[符]号应注在可见轮廓线、尺寸线、尺寸界线或其延长线上, b. 表面粗糙度符号及数字的注写方向按图15-63标注。

c. 在同一图样上,每一表面一般只标注一次代[符]号,并尽可能靠近有关的尺寸线。当地方狭小或不便标注时(在铅垂方向反时针30º范围内),代[符]号可以引出标注

d. 当零件所有表面具有相同的表面粗糙度时,其代[符]号可在图样的右上角统一标注。 e. 当零件的大部分表面具有相同的表面粗糙度要求时,对其中使用最多的一种代[符]号可以统一标注在图样的右上角,并加注“其余”两字。

凡在图样右上角统一标注的表面粗糙度代[符]号和文字说明均应比图形上所注的代[符]号和文字大1.4倍。

f. 零件上用细实线连接不连续的同一表面,其表面粗糙度[符]号只标注一次。 g. 齿轮的工作表面没有画出齿形时,其表面粗糙度代号可按图15-69的方式标注。

h. 同一表面上有不同的表面粗糙度要求时,须用细实线画出其分界线,并注出相应的表面粗糙度代号和尺寸

i. 键槽工作面、倒角、圆角的表面粗糙度代号,可以简化标注,如图15-72。 ④ 表面粗糙度参数值的选择

零件表面粗糙度数值的选用,应该既要满足零件表面功用要求,又要考虑经济合理性。选用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a. 在满足功用的前提下,尽量选用较大的表面粗糙度数值,以降低生产成本。 b. 一般情况下,零件的接触表面比非接触表面的粗糙度参数值要小。 c. 受循环载荷的表面极易引起应力集中的表面,表面粗糙度参数值要小。

d. 配合性质相同,零件尺寸小的比尺寸大的表面粗糙度参数值要小;同一公差等级,小尺寸比大尺寸、轴比孔的表面粗糙度参数值要小。

e. 运动速度高、单位压力大的磨擦表面比运动速度低,单位压力小的磨擦表面的粗糙度参数值小。

f. 要求密封性、耐腐蚀的表面其粗糙度参数值要小。

二、极限与配合: 1、零件的互换性

在日常生活中,自行车或汽车的零件坏了,也可买个新的换上,并能很好地满足使用要求。其所以能这样方便,就因为这些零件具有互换性。

所谓零件的互换性是指:同一规格的任一零件在装配时不经选择或修配,就达到预期的配合性质,满足使用要求。 2、有关术语

在加工过程中,不可能把零件的尺寸做得绝对准确。为了保证互换性,必须将零件尺寸的加工误差在一定的范围内,规定出加工尺寸的可变动量。下面用图15-2来说明公差的有关术语。 ① 基本尺寸 根据零件强度、结构和工艺性要求,设计确定的尺寸。

图15-2

② 实际尺寸 通过测量所得到的尺寸。

③ 极限尺寸 允许尺寸变化的两个界限值。它以基本尺寸为基数来确定。两个界限值中较大的一个称为最大极限尺寸;较小的一个称为最小极限尺寸。

④ 尺寸偏差(简称偏差) 某一尺寸减其相应的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数差。尺寸偏差有: 上偏差=最大极限尺寸—基本尺寸 下偏差=最小极限尺寸—基本尺寸

上、下偏差统称极限偏差。上、下偏差可以是正值、负值或零。

国家标准规定:孔的上偏差代号为ES,孔的下偏差代号为EI;轴的上偏差代号为es,轴的下偏差代号为ei。

(e)尺寸公差(简称公差) 允许实际尺寸的变动量 尺寸公差=最大极限尺寸-最小极限尺寸=上偏差-下偏差

因为最大极限尺寸总是大于最小极限尺寸,所以尺寸公差一定为正值。

⑤ 公差带和公差带图 公差带表示公差大小和相对于零线位置的一个区域。零线是确定偏差的一条基准线,通常以零线表示基本尺寸。为了便于分析,一般将尺寸公差与基本尺寸的关系,按放大比例画成简图,称为公差带图。在公差带图中,上、下偏差的距离应成比例,公差带方框的左右长度根据需要任意确定。一般用斜线表面孔的公差带;加点表面轴的公差带

⑥ 公差等级 确定尺寸精确程度的等级。国家标准将公差等级分为20级:IT01、IT0、IT1~IT18。“IT”表示标准公差,公差等级的代号用阿拉伯数字表示。IT01~IT18,精度等级依次降低。 ⑦ 标准公差 用以确定公差带大小的任一公差。标准公差是基本尺寸的函数。

⑧ 基本偏差 用以确定公差带相对于零线位置的上偏差或下偏差。一般是指靠近零线的那个偏差,如图15-84。

基本偏差用拉丁字母表示,大写字母代表孔,小写字母代表轴。

轴的基本偏差从a~h为上偏差,从j~zc为下偏差,js的上、下偏差分别为+ 和- 。 孔的基本偏差从A~H为下偏差,从J~ZC为上偏差。JS的上、下偏差分别为+ 和- 。 轴和孔的另一偏差可根据轴和孔的基本偏差和标准公差,按以下代数式计算。 轴的上偏差(或下偏差):es=ei+IT 或 ei=es-IT; 孔的另一偏差(或下偏差):ES=EI+IT 或 EI=ES-IT。

⑨ 孔、轴的公差带代号 由基本偏差与公差等级代号组成,并且要用同一号字母书写。例如Ø50H8的含义是: 孔公差代号

公差等级代号 孔的基本偏差代号 基本尺寸

Ø 50 H 8

此公差带的全称是:基本尺寸为Ø50,公差等级为8级,基本偏差为H的孔的公差带。

又如Ø50f7的含义是: 轴公差代号

公差等级代号 轴的基本偏差代号 基本尺寸

Ø 50 f 8

此公差带的全称是:基本尺寸为Ø50,公差等级为8级,基本偏差为f的轴的公差带。 (4)配合的有关术语

在机器装配中,将基本尺寸相同的、相互结合的孔和轴公差带之间的关系,称为配合。 ① 配合种类 :

a. 间隙配合 孔的公差带完全在轴的公差带之上,任取其中一对轴和孔相配都成为具有间隙的配合(包括最小间隙为零),如图15-86。

b. 过盈配合 孔的公差带完全在轴的公差带之下,任取其中一对轴和孔相配都成为具有过盈的配合(包括最小过盈为零),如图15-87。

c. 过渡配合 孔和轴的公差带相互交叠,任取其中一对孔和轴相配合,可能具有间隙,也可能具有过盈的配合,如图15-88。

② 配合的基准制 国家标准规定了两种基准制:

a. 基孔制 基本偏差为一定的孔的公差带,与不同基本偏差的轴的公差带构成各种配合的一种制度称为基孔制。基孔制的孔称为基准孔。国标规定基准孔的下偏差为零,“H”为基准孔的基本偏差。

b. 基轴制 基本偏差为一定的轴的公差带与不同基本偏差的孔的公差带构成各种配合的一种制度称为基轴制。基轴制的轴称为基准轴。国家标准规定基准轴的上偏差为零,“h”为基轴制的基本偏差。

从图15-84中不难看出:基孔制(基轴制)中,a~h(A~H)用于间隙配合;j~zc(J~ZC)用于过渡配合和过盈配合。 (5)公差与配合的选用

① 选用优先公差带和优先配合 国家标准根据机械工业产品生产使用的需要,考虑到定值刀具、量具的统一。应尽量选用优先配合和常用配合。

② 选用基孔制 一般情况下优先采用基孔制。这样可以定值刀具、量具的规格和数量。基轴制通常仅用于有明显经济效果和结构设计要求不适合采用基孔制的场合。

③ 选用孔比轴低一级的公差等级 在保证使用要求的前提下,为减少加工工作量,应当使选用的公差为最大值。加工孔较困难,一般在配合中选用孔比轴低一级的公差等级,如H8/h7。

(6)公差与配合的标注 ① 在装配图中的标注方法

配合的代号由两个相互结合的孔和轴的公差带的代号组成,用分数形式表示,分子为孔的公差带代号,分母与轴的公差带代号。 ② 在零件图中的标注方法 a. 标注公差带的代号图15-4 b. 标注偏差数值图15-5

c. 公差带代号和偏差数值一起标注,如图15-6

形位公差:

1、表面形状和位置公差概念 ① 形状误差和公差

形状误差是指实际形状对理想形状的变动量。 形状公差是指实际要素的形状所允许的变动全量。 ② 位置误差和公差

位置误差是指实际位置对理想位置的变动量。

位置公差是指实际要素的位置对基准所允许的变动全量。 形状公差和位置公差的符号如表15-16。 ③ 公差带及其形状

公差带是由公差值确定的,它是实际形状或实际位置变动的区域。公差带的形状有:两平行直线、两等距曲线、两同心圆、一个圆、一个球、一个圆柱、一个四棱柱、两同轴圆柱、两平行平面、两等距曲面等。

2、标注形状公差和位置公差的方法

标注形状公差和位置公差时,标准中规定应用框格标注。

① 公差框格用细实线画出,可画成水平的或垂直的,框格高度是图样中尺寸数字高度的两倍,它的长度视需要而定。框格中的数字、字母、符号与图样中的数字等高。图15-7给出了形状公差和位置公差的框格形式。

①—形状公差符号;②—公差值;③—位置公差符号;④—位置公差带的形状及公差值;⑤—基准

② 用带箭头的指引线将被测要素与公差框格一端相连,指引线箭头指向公差带的宽度方向或直径方面。指引线箭头所指部位可有:

a. 当被测要素为整体轴线或公共中心平面时,指引线箭头可直接指在轴线或中心线上,如图15-8(a)。

b. 当被测要素为轴线、球心或中心平面时,指引线箭头应与该要素的尺寸线对齐,如图15-8(b)。 c. 当被测要素为线或表面时,指引线箭头应指要该要素的轮廓线或其引出线上,并应明显地与尺寸线错开,如图15-8(c)。

③ 用带基准符号的指引线将基准要素与公差框格的另一端相连,如图15-9(a)

当标注不方便时,基准代号也可由基准符号、圆圈、连线和字母组成。基准符号用加粗的短划表示;圆圈和连线用细实线绘制,连线必须与基准要素垂直,如图15-9。基准符号所靠近的部位,可有:

a. 当基准要素为素线或表面时,基准符号应靠近该要素的轮廓线或引出线标注,并应明显地与尺寸线箭头错开,如图15-9(a)。

b. 当基准要素为轴线、球心或中心平面时,基准符号应与该要素的尺寸线箭头对齐,如图15-9(b)。

c. 当基准要素为整体轴线或公共中心面时,基准符号可直接靠近公共轴线(或公共中心线)标注,如图15-9(c)。

图15-10是在一张零件图上标注形状公差和位置公差的实例。

5.6典型零件的图样画法

由于零件的用途不同,其结构形状也是多种多样的,为了便于了解、研究零件,根据零件的结构形状,大致可分为四类,即轴套类零件、盘类零件、叉架类零件、箱体类零件。下面对其表达方法和尺寸标注作简要分析。 一、轴套类零件

1、结构与用途分析:属于轴套类零件。轴主要用来支承传动零件和传递动力。轴套类零件的基本形状是回转体,沿轴线方向通常有轴肩、倒角、螺纹、退刀槽、键槽、销孔、螺纹孔等结构要素。

2、视图选择分析 这类零件一般是在车床或磨床上加工,因此它们一般只有一个主视图,按加工位置和反映轴向特征原则,将其轴线水平放置,再根据各部分结构特点,选用剖面图或局部放大图。

3、尺寸标注分析:轴的径向尺寸基准是轴的轴线,并注出各段轴的直径尺寸。

二、轮、盘类零件

1、结构与用途分析 端盖属于盘类零件。轮一般用来传递动力和扭矩,盘主要起支承、轴向定位及密封等作用。盘类零件的结构形状特点是轴向尺寸小而径向尺寸较大,零件的主体多数是由同轴回转体构成,也有主体形状是矩形,并在径向分布有螺孔或光孔、销孔、轮辐等结构,如各种端盖、齿轮、带轮、手轮、链轮、箱盖等。

2、视图选择分析 轮、盘类零件的主视图是加工位置和表达轴向结构形状为原则选取的,轴线水平放置。该类零件一般需要两个主要视图,一个主视图和一个左视或右视图。这类零件的其它结构形状,如轮辐可用移出剖面或重合剖面表示。如果该零件是空心的,且各视图均具有对称平面时,可作半剖;若无对称平面时,可作全剖可局部剖视图。

3、尺寸标注分析 轮、盘类零件的宽度和高度方向的基准都是回转轴线,长度方向的主要基准是经过加工的较大端面。圆周上均匀分布的小孔的定位圆直径是这类零件典型定位尺寸。 三、叉、架类零件

1、结构与用途分析 支架,属于叉、架类零件。这类零件包括各种用途的拨叉和支架。拨叉主要用在机床、内燃机等各种机器的操纵机构上,操纵机器、调节速度。支架主要起支承和连接作用。其特点是用一些实心杆件、肋瘵将圆筒和底板连接而成。

2、视图选择分析 因叉、架类零件一般都是锻件或铸件,往往要在多种机床上加工,各工序的加工位置不尽相同。所以在选择主视图时,主要按形状特征和工作位置确定。

这类零件的结构形状较为复杂且不太规则,一般都需要两个以上视图。某些不平行于投影面的结构形状,常彩采用斜视图、斜剖视图和剖面表达;对一些内部结构形状可采用局部剖视;也可采用局部放大图表达其较小结构。

3、尺寸标注分析 叉、架类零件在长、宽、高三个方向的主要基准一般为孔的中心线(或轴线)、对称平面和较大的加工面。定位尺寸较多,孔的中心线(或轴线)之间、孔的中心线(或轴线)到平面扩平面到平面间的距离一般都要注出。 四、箱体类零件

1、结构与用途分析 阀体属于箱体类零件。箱体类零件一般是机器或部件的主体部分,它起着支承、包容其它零件的作用,因此多为中空的壳体,并有轴承孔、凸台、肋板、底板、连接法兰以及箱盖、轴承端盖的连接螺孔等,其结构形状复杂,一般多为铸件。

2、视图选择分析 箱体类零件的加工工序较多,装夹位置又不固定,因此一般均按工作位置和特征原则选择主视图,其它视图至少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如果外部结构形状简单,内部形状复杂,且具有对称平面时,可采用半剖;如果外部形状复杂,内部形状简单,且具有对称平面时,可采用局部剖视或用虚线表示;如果内外部结构形状都较复杂,投影不重叠时,可采用局部剖视图;重叠时,内、外部结构形状应分别表达;对局部内、外部结构形状可采用局部视图、局部剖视和剖面来表达。箱体零件上常常会出现一些截交线和相贯线;由于该零件多为铸件,所以经常会出现过渡线,分认真分析。

3、尺寸标注分析 箱体类零件的长、宽、高三个方向的主要基准采用中心线、轴线、对称平面和较大的加工平面。因结构形状复杂,定位尺寸多,各孔中心线(或轴线)间的距离一定要直接注出来。

15.7 读零件图的步骤和方法

看零件图时,应达到如下要求: (1)了解零件的名称、材料和用途;

(2)了解组成零件各部分结构形状的特点、功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 (3)了解零件的制造方法和技术要求。 一、看标题栏

从标题栏中了解零件的名称(刹车支架)、材料(HT20—40)等。 二、表达方案分析 可按下列顺序进行分析: ① 找出主视图;

② 用多少视图、剖视、断面等,找出它们的名称、相互位置和投影关系; ③ 凡有剖视、断面处要找到剖切平面位置;

④ 有局部视图和斜视图的地方必须找到表示投影部位的字母和表示投影 方向的箭头; ⑤ 有无局部放大图及简化画法。 ⑥ 确定其它视图的投影方向 三、进行形体分析和线面分析

① 先看大致轮廓,再分几个较大的部分进行形体分析,逐一看懂; ② 对外部结构逐个分析; ③ 对内部结构逐个分析;

④ 对不便于形体分析的部分进行线面分析。 四、进行尺寸分析

① 形体分析和结构分析,了解定形尺寸和定位尺寸; ② 据零件的结构特点,了解基准和尺寸标注形式; ③ 了解功能尺寸与非功能尺寸; ④ 了解零件总体尺寸。 五、技术要求和加工方法分析

六、功能分析:阅读相关装配图和技术文件。

第十六章 标准件和常用件

一、教学目的;

1、掌握螺纹和螺纹连接件画法。 2、掌握键、销、滚动轴承的画法。 3、掌握齿轮和弹簧的画法。

二、教学方法:黑板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三、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相结合

四、学时分配:讲课学时为8学时,大作业学时为4学时 五、重点、难点:16-1、16-2、16-3重点讲解

难点:螺纹和螺纹连接件,齿轮啮合、键连接、滚动轴承的画法

六、作业布置:p87(1-4),P88(1, 3,4),P(1,2,3,5)P90(5),

大作业(五)螺纹连接件画法 A3: 1:1,大作业(六)P546图16-59 A3: 1:1 标尺寸 七、辅导安排:课后安排辅导 八、教学内容

16.1螺纹及螺纹紧固件

一、螺纹的形成、结构和要素 1、螺纹的形成、结构

平面图形(三角形、矩形、梯形等)绕一圆柱(圆锥)作螺旋运动,形成一圆柱(圆锥)螺旋体。工业上,常将螺旋体称为螺纹。 图16-1 外螺纹和内螺纹 (a)螺纹;(b)内螺纹

①在外表面上加工的螺纹,称为外螺纹; ②在内表面上加工的螺纹,称为内螺纹。

在加工螺纹的过程中,由于刀具的切入(或压入)构成了凸起和沟槽两部分,凸起的顶端称为螺纹的牙顶,沟槽的底部称为螺纹的牙底,在通过螺纹轴线的剖面上,螺纹的轮廓形状称为螺纹的牙型,螺纹的最大直径称为螺纹大径,螺纹的最小直径称为螺纹小径,如图16-1。 2、螺纹的结构

① 螺纹末端:为防止外螺纹起始圈损坏和便于装配,通常在螺纹起始处做出一定形式的末端,例如倒角和倒圆。

② 螺纹收尾、退刀槽和肩距:车削螺纹的刀具将近螺纹末尾时要逐渐离开工件,因而螺纹末尾附近的螺纹牙型不完整,为了避免出现不完整的牙型,通常在轴上加工退刀槽。 2、螺纹的要素

a. 螺纹牙型——通过螺纹轴线的螺纹牙齿的剖面形状、如三角形、梯形、锯齿形等。 b. 大径——螺纹的最大直径,也称公称直径。

c. 旋向——左旋或右旋。逆时针旋转时旋入的为左旋,顺时针旋转时旋入的为右旋,

d. 线数——在同一圆柱面上切削螺纹的条数,只切削一条的称为单线螺纹,切削两条的称为双线螺纹。通常把切削两条以上的称为多线螺纹。

e. 螺距与导程——螺纹相邻两牙对应点间的轴向距离称为螺距。导程为同一条螺旋线上相邻两牙对应两点间的轴向距离。单线螺纹螺距和导程相同,而多线螺纹螺距等于导程除以线数。 若把两个零件装配在一起时,内、外螺纹牙型、大径、旋向、线数和螺距等五要素必须相同。 二、螺纹的分类

螺纹按用途分为两大类,即连接螺纹和传动螺纹。

a. 连接螺纹 常用的有四种标准螺纹,即:粗牙普通螺纹、细牙普通螺纹、管螺纹、锥管螺纹。 b. 传动螺纹 是用作传递动力或运动的螺纹,常用的有两种标准螺纹:

梯形螺纹 梯形螺纹牙型为等腰梯形,牙型角为30º。它是最常用的传动螺纹,

c.锯齿形螺纹 锯齿形螺纹是一种受单向力的传动螺纹,牙型为不等腰梯形,一边与铅垂线的夹角为30º,另一边为3º,形成33º的牙型角。

以上是牙型、大径和螺距都符合国家标准的螺纹,称为标准螺纹。若螺纹仅牙型符合标准,大径或螺距不符合标准者,称为特殊螺纹。牙型不符合标准者,称为非标准螺纹(如方牙螺纹)。

下面讨论四个例题,以进一步熟悉螺纹各要素间的关系及螺纹标准。

例16、1 有一牙型为等边三角形,公称直径为48、螺距为2的螺纹是否为标准螺纹? 解:由所给条件查表可知,牙型剖面为等边三角形、螺距为2的螺纹是普通螺纹,标准细牙普通螺纹。

例16、2 已知粗牙普通螺纹的公称直径为20,试查出它的小径应为多少?

解:在附表3普通螺纹的基本尺寸中,竖向找公称直径d=20,由公称直径d=20向右与螺纹小径d1往下,相交处得17.294,即为所求小径尺寸。

例16、3 试查出管螺纹尺寸代号为1″(G1″)的螺纹大径、螺距和每25.4mm中的螺纹牙数。 解:在附表4非螺纹密封的管螺纹中的螺纹尺寸代号1处,横向可找出所需的数据:螺纹大径d=33.249,螺距P=2.309、每25.4mm中的螺纹牙数n=11。 这里需要指出两个问题:

a. 管螺纹的螺纹尺寸代号是指管螺纹用于管子孔径的近似值,不是管子的外径。如图8-10所示的G1″是在孔径为Ø25管子的外壁上加工的螺纹,该螺纹的实际大径是33.25。

b. 管螺纹是用每25.4mm中的螺纹牙数表示螺距,计算后均为小数(如G1″的n=11,其螺距P=25.4÷11=2.309)。 三、螺纹的规定标注

国标规定,应标出:螺纹的牙型符号、公称直径×导程(螺距)、旋向、螺纹的公差带代号、螺纹旋合长度代号。

螺纹的旋合长度规定为短(S)、中(M)、长(L)三种。

在一般情况下,不标注螺纹旋合长度。必要时,加注旋合长度代号S或L,中等旋合长度可省略不注如图16-2。 四、螺纹的规定画法

(1)外螺纹 国标规定,螺纹的牙顶(大径)及螺纹终止线用粗实线表示,牙底(小径)用细实线表示,在平行于螺杆轴线的投影面的视图中,表示牙底的细实线圆只画约3/4圈,此时螺纹的倒角圆规定省略不画,如图16-2。

图16-2螺纹的标记

(2)内螺纹 图16-4是内螺纹的画法。剖开表示时(图16-4),牙底(大径)为细实线,牙顶(小径)及螺纹终止线为粗实线,在垂直于螺纹轴线的投影面的视图中,牙底仍画成约为3/4圈的细实线,并规定螺纹孔的倒角圆也省略不画。绘制不穿通的螺孔时,一般应将钻孔深度和螺纹部分的深度分别画出,如图16-4。

(3)内、外螺纹连接的画法 图16-5表示装配在一起的内、外螺纹连接的画法。

国标规定,在剖视图中表示螺纹连接时,其旋合部分应按外螺纹的画法表示,其余部分仍按各自的画法表示。当剖切平面通过螺杆轴线时,实心螺杆按不剖绘制。

图16-5 螺纹连接的画法

五、常用螺纹紧固件的画法和标记

螺纹紧固件:是指通过螺纹旋合起到紧固、连接作用的主要零件和辅助零件。 常用螺纹紧固件有:螺栓、螺钉、双头螺柱、螺母和垫圈。 1、常用螺纹紧固件的比例画法如图16-20 2、常用螺纹紧固件的标记:

16.2键、花键、销

一、普通平键

轮和轴可以通过键连接实现周向固定,达到传递动力的目的。通常在轴和轮轴上分别加工出键槽,再将键装入键槽内,则可实现轮和轴的共同转动。

1、常用键:常用键有普通平键、半圆键和钩头楔键,其结构形式、规格尺寸及键槽尺寸等可从标准中查出,见附表。

普通平键应用最广,按轴槽结构可分为圆头普通平键(A型)、方头普通平键(B型)和单圆头普通平键(C型)三种型式采用普通平键连接时,键的侧面是工作面,在图上只画一条线。键的顶面与键槽顶面不接触,应画两条线,普通平键的画法如表16-6所示。轮槽和轮毂的画法如书图16-36所示。

半圆键连接的画法如书图16-37所示。

钩头楔键的底面和轮毂的底面都有1 :100的斜度,连接时将键打入槽内,键的顶面与毂槽底面接触,画图时只画一条线,如图16-6所示。

二、销:销是标准件,主要用于零件间的连接或定位。常用的销有圆柱销、圆锥销、开口销等。销的有关标准见附表。图16-45、16-46为销连接的画法。

16.3齿轮

齿轮是机械传动中广泛应用的传动零件,它可以用来传递动力,改变转速和旋转方向,其常用的传动形式有:圆柱齿轮传动,如图16-48(a)所示;圆锥齿轮传动,如图16-48(b)所示;蜗杆、蜗轮传动,如图16-49(c)所示。 二、圆柱齿轮传动

1、直齿圆柱齿轮各部分名称和主要参数

圆柱齿轮的轮齿有直齿、斜齿、人字齿等,本节主要介绍直齿圆柱齿轮。 (1) 齿顶圆 通过齿轮轮齿顶端的圆称为齿顶圆,其直径用“da”表示。 (2) 齿根圆 通过齿轮轮齿根部的圆称为齿根圆,其直径用“df”表示。

(3) 分度圆 在齿轮上有一个设计和加工时计算尺寸的基准圆,它是一个假想圆,在该圆上,齿厚与齿槽宽相等,分度圆直径用“d”表示。

(4) 节圆 在两齿轮啮合时,齿廓的接触点将齿轮的连心线分为两段,即分别以o1、o2为圆心,以o1c、o2c为半径所画的圆,称为节圆,其直径用“d`”表示。齿轮的传动就可以假想成这两个圆在作无滑动的纯滚动。正确安装的标准齿轮,分度圆和\\节圆相等,即d=d`。 (5) 齿顶高 分度圆到齿顶圆之间的径向距离,称为齿顶高,用“ha”表示。 (6) 齿根高 分度圆到齿根圆之间的径向距离,称为齿根高,用“hf”表示。

(7) 齿高 齿顶圆到齿根圆之间的径向距离,称为齿高,用“h”表示。

(8) 齿厚 在分度圆上,同一齿两侧齿廓之间的弧长,称为齿厚,用“s”表示。 (9) 齿间 在分度圆上,齿槽宽度的弧长,称为齿间,用“e”表示。

(10) 齿距 在分度圆上,相邻两齿同侧齿廓之间的弧长,称为齿距,用“p”表示。 (11) 齿形角(啮合角、压力角) 渐开线圆柱齿轮基准齿形角为20°,它等于两齿轮啮合

时齿廓在节点处的公法线与两节圆的公切线所夹的锐角,称为啮合角或压力角,用字母“ ”表示。

(12) 中心距 两齿轮回转中心的连线称为中心距,用“a”表示。 (13) 模数 如图8-15所示,分度圆大小与齿距和齿数有关,即: πd=pz 或 d=z p/π 令 m=p/z 则d=mz

m称为模数,单位为毫米,模数的大小直接反映出轮齿的大小。一对相互啮合的齿轮,其模数必须相等。为了便于设计和制造齿轮,减少齿轮加工的刀具,模数已标准化,各部分尺寸计算公式

直齿圆柱齿轮各部分尺寸计算公式及计算举例见表16-9。 2、齿轮规定画法

(1)单个圆柱齿轮画法,如图16-6。

单个齿轮的表达一般只采用两个视图或一个视图和一个局部视图,如图8-16所示。当需要表示斜齿轮和人字齿轮的齿线方向时,可用三条与齿线方向一致的细实线表示。

齿顶线和齿顶圆用粗实线绘制。分度线和分度圆用细实线绘制。齿根线和齿根圆用细实线绘制,也可省略不画。在剖视图中,当剖切平面通过齿轮轴线时,齿根线用粗实线绘制,轮齿按不剖处理,即轮齿部分不画剖面线。

齿轮的零件图应按零件图的全部内容绘制和标注完整,并且在其零件图的右上角画出有关齿轮的啮合参数和检验精度的表格并注明有关参数。

(2)啮合齿轮的画法,如图16-7。

在垂直于齿轮轴线的投影面的视图中,啮合区内的齿顶圆均用粗实线绘制,也可省略不画,如图16-7所示。两分度圆用点划线画成相切,两齿根圆省略不画。

在剖视图中,啮合区内的两条节线重合为一条,用细点划线绘制。两条齿根线都用粗实线画出,两条齿顶线,其中一条用粗实线绘制,而另一条用虚线或省略不画,齿顶线与齿根线之间有0.25mm的间隙。

若不画成剖视图,啮合区内的齿顶线和齿根线都不必画出,节线用粗实线绘制。 二、圆锥齿轮传动

圆锥齿轮用于垂直相交两轴之间的传动,如图16-48所示。由于圆锥齿轮的轮齿分布在圆锥面上,所以其齿厚、齿高、模数和直径由大端到小端是逐渐变小的。为了便于设计制造,规定圆锥齿轮的大端端面模数为标准模数,在计算各部分尺寸时,齿顶高、齿根高沿大端背锥素线量取,其背锥素线与分锥素线垂直。

如图16-8画图时,其主视图一般画成剖视图,在左视图中,用粗实线画出大端和小端的齿顶圆,用点划线画出大端的分度圆。大、小端齿根圆及小端分度圆均不画出。

两圆锥齿轮啮合时,其锥顶交于一点,节圆相切,其画法如图16-9所示。

三、蜗杆、蜗轮传动

蜗轮和蜗杆通常用于垂直交叉的两轴之间的传动,蜗杆是主动件,蜗轮是从动。

相互啮合的蜗轮蜗杆,其模数必须相同,蜗杆的导程角与蜗轮的螺旋角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蜗杆的画法如图16-11,

与圆柱齿轮画法基本相同。为了表达蜗杆上的牙型,一般采用局部放大图。

蜗轮蜗杆啮合的画法如图16-12,在蜗轮投影为非圆的视图上,蜗轮与蜗杆重合的部分,只画蜗杆不画蜗轮。在蜗轮投影为圆的视图上,蜗杆的节线与蜗轮的节圆画成相切。在剖视图中,当剖切平面通过蜗杆的轴线时,齿顶圆或齿顶线均可省略不画。

16.4弹簧

弹簧是一种用来减振、夹紧、测力和贮存能量人零件。其种类多,用途广,本节只介绍圆柱螺旋压缩弹簧。

一、圆柱螺旋压缩弹簧人各部名称及尺寸计算 1、簧丝直径d 2、弹簧直径 弹簧外径D 弹簧内径D1=D-2d

弹簧中径D2 即弹簧的平均直径 D2=(D+D1)/2= D1 +d=D-d

3、节距t 除支承圈外,相邻两圈沿轴向的距离。

4、承圈数n0 为了使压缩弹簧工作时受力均匀,保证轴线垂直于支承面,通常将弹簧的两端并紧磨平。这部分圈数只起支承作用,叫支承圈数,常见的有1.5圈、2圈、2.5圈3种。其中2.5圈用得最多。

5、有效圈数n、 弹簧能保持相同节距的圈数。

6、总圈数n1 有效圈数与支承圈数之和,称为总圈数。即: n1= n+n0

7、自由高度H0 弹簧有没有负荷时的高度。 H0=nt+(n0-0.5)d 8、弹簧展开长度L 弹簧丝展开后的长度L= n1√(πD2)2+t 二、弹簧规定画法

1、在平行于弹簧轴线的投影面的视图中,各圈的轮廓线画成直线。

2、螺旋弹簧均可画成右旋,但左旋弹簧不论画成左旋或右旋,一律要注出旋向“左”字。 3、压缩弹簧在两端有并紧磨平时,不论支承圈数多少或末端并紧情况如何,均按支承圈数2.5圈的形式画出。

3、效圈数在四圈以上地螺旋弹簧,中间部分可以省略。中间部分省略后,充许适当缩短图形长度。

图16-66所示为圆柱螺旋压缩弹簧的画法步骤。

16.4滚动轴承

滚动轴承是支承轴的一种标准件。由于结构紧凑,摩擦力小,所以得到广泛应用。 一、滚动轴承的构造、类型和代号

滚动轴承由内圈、外圈、滚动体和保持架等零件组成,如图16-73所示。 常用的滚动轴承有以下三种,它们通常是按受力方向分类: 1、深沟球轴承 适于承受径向载荷,如图16-73a所示。 2、推力轴承 适于承受轴向载荷,如图16-73b所示。

3、圆锥滚子轴承 用于同时承受径向和轴向载荷,如图16-73c所示。

滚动轴承的标记由名称、代号及标准号组成。代号包括公差等级和型号,轴承公差等级分为B、C、D、E、H五级,其中G级最低,在标记中规定省略标注。 二、滚动轴承型号的意义表16-14 滚动轴承的标注格式如下:

名称 国标编号 代号 轴承 GB273.3-82 D305

按国家标准GB273.3-82制造的公差等级为D级,内径25mm(05)外壳中窄系列(3)的向心球轴承(类型为0)。 三、滚动轴承的画法

滚动轴承是标准组件,一般不单独绘出零件图,国标规定在装配图中采用简化画法和示意画法。其画法如表16-17所示。

第十七章 装配图 一、教学目的;

1、掌握装配图的作用和内容。 4、掌握装配图的画法。

5、掌握装配图的读图方法和拆画零件图的方法。 二、教学方法:黑板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三、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相结合

四、学时分配:讲课学时为6学时,大作业学时为4学时 五、重点、难点:17-1——17-7重点讲解

难点:掌握装配图的画法、装配图的读图方法和拆画零件图的方法。 六、作业布置:p83(1),大作业(七)A2:拼画转子油泵装配图: 1:1, 大作业(八)P105拆画件十一 A3: 1:1 标尺寸 七、辅导安排:课后安排辅导 八、教学内容

17.1装配图的作用和内容

表达装配体(机器或部件)的图样,称为装配图。 一、装配图的作用:

装配图表示装配体的基本结构、各零件相对位置、装配关系和工作原理。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要画出装配图,然后按照装配图设计并拆画出零件图,该装配图称为设计装配图。在使用产品时,装配图又是了解产品结构和进行调试、维修的主要依据。此外,装配图也是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交流的工具。因些,装配图是生产中的主要技术文件。 二、 装配图的内容

1、一组视图 用来表示装配体的结构特点、各零件的装配关系和主要零件的重要结构形状。 2、必要的尺寸 表示装配体的规格、性能,装配、安装和总体尺寸等。

3、技术要求 在装配图的空白处(一般在标题栏、明细栏的上方或左面),用文字、符号等说明对装配体的工作性能、装配要求、试验或使用等方面的有关条件或要求。

4、标题栏、零件序号和明细栏 说明装配体及其各组成零件的名称、数量和材料等一般概况。

17.2装配图的规定画法

一、规定画法

在装配图中,为了便于区分不同的零件,正确地表达出各零件之间的关系,在画法上有以下规定。 1、接触面和配合面的画法 相邻两零件的接触表面和基本尺寸相同的两配合表面只画一条线;而基本尺寸不同的非配合表面,即使间隙很小,也必须画成两条线。

2、剖面线的画法 在装配图中,同一个零件在所有的剖视、断面图中,其剖面线应保持同一方向,且间隔一致。相邻两零件的剖面线则必须不同。即:使其方向相反,或间隔不同,或互相错开。

当装配图中零件的面厚度小于2mm时,允许将剖面涂黑以代替剖面线。

3、实心件和某些标准件的画法 在装配图的剖视图中,若剖切平面通过实心零件(如轴、杆等)和标准件(如螺栓、螺母、销、键等)的基本轴线时,这些零件按不剖绘制。当剖切平面垂直于其轴线剖切时,则需画出剖面线。 二、特殊画法 1、拆卸画法

① 在装配图的某个视图上。如果有些零件在其它视图上已经表示清楚,而又遮住了需要表达的零件时,则可将其拆卸掉不画而画剩下部分的视图,这种画法称为拆卸画法。为了避免看图时产生误解,常在图上加注“拆去零件×、×……”。

② 在装配图中,为了表示内部结构,可假想沿着某些零件的结合面剖开。单独表示某个零件 2、夸大画法

在装配图中,对于一些薄片零件、细丝弹簧、小的间隙和小的锥度等,可不按其实际尺寸作图,而适当地夸大画出 3、假想画法

① 对于运动零件,当需要表明其运动极限位置时,可以在一个极限位置上画出该零件,而在另一个极限位置用双点画线来表示。

② 为了表明本部件与其它相邻部件或零件的装配关系,可用双点画线画出该件的轮廓线。 三、简化画法

① 在装配图中,对若干相同的零件组如螺栓、螺钉连接等,可以仅详细地画出一处或几处,其余只需用点划线表示其位置

②滚动轴承的简化画法。滚动轴承只需表达其主要结构时,可采用示意画法。

③ 在装配图中,对于零件上的一些工艺结构,如小圆角、倒角、退刀槽和砂轮越程槽等可以不画。

17.4装配图的尺寸标注和技术要求注写

装配图的作用与零件图不同,因此,在图上标注尺寸的要求也不同。在装配图上应该按照对装配体的设计或生产的要求来标注某些必要的尺寸。一般常注的有下列几方面的尺寸。 一、尺寸标注 1、性能(规格)尺寸

它是表示装配体性能(规格)的尺寸,这些尺寸是设计时确定的。它也是了解和选用该装配体的依据。。

2、装配尺寸

这是表示装配体中各零件之间相互配合关系和相对位置的尺寸。这种尺寸是保证装配体装配性能和质量的尺寸。

3、配合尺寸 表示零件间配合性质的尺寸。

4、相对位置尺寸 表示装配时需要保证的零件间相互位置的尺寸。5、安装尺寸

这是将装配体安装到其它装配体上或地基上所需的尺寸。 6、外形尺寸

这是表示装配体外形的总体尺寸,即总的长、宽、高。它反映了装配体的大小,提供了装配体在包装、运输和安装过程中所占的空间尺寸。 7、其它重要尺寸

它是在设计中确定的,而又未包括在上述几类尺寸之中的主要尺寸。如运动件的极限尺寸,主体零件的重要尺寸等。 二、技术要求

在装配图中,还应在图的右下方空白处,写出部件在装配、安装、检验及使用过程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17.5零件序号、明细栏和标题栏

为了便于装配时看图查找零件,便于作生产准备和图样管理,必须对装配图中的零件进行编号,并列出零件的明细栏。 一、零件序号

1、一般规定 装配图中所有的零件都必须编写序号。相同的零件只编一个序号。

2、零件编号的形式 它是由圆点、指引线、水平线或圆(均为细实线)及数字组成。序号写在水平线上或小圆内。序号字高应比该图中尺寸数字大一号或二号。

指引线应自所指零件的可见轮廓内引出,并在其末端画一圆点;若所指的部分不宜画圆点,如很薄的零件或涂黑的剖面等,可在指引线的末端画一箭头,并指向该部分的轮廓。 如果是一组紧固件,以及装配关系清楚的零件组,可以采用公共指引线。

指引线应尽可能分布均匀且不要彼此相交,也不要过长。指引线通过有剖面线的区域时,要尽量不与剖面线平行,必要时可画成折线,但只允许折一次。 二、明细栏和标题栏

在装配图的右下角必须设置标题栏和明细栏。明细栏位于标题栏的上方,并和标题栏紧连在一起。 明细栏是装配体全部零件的目录,其序号填写的顺序要由下而上。如地位不够时,可移至标题栏的左边继续编写。

17.6画装配图的方法和步骤

一、了解和分析装配体

要正确地表达一个装配体,必须首先了解和分析它的用途、工作原理、结构特点以及装拆顺序等情况。对于这些情况的了解,除了观察实物、阅读有关技术资料和类似产品图样外,还可以向有关人员学习和了解。 二、拆卸装配体

在拆卸前,应准备好有关的拆卸工具,以及放置零件的用具和场地,然后根据装配的特点,按照一定的拆卸次序,正确地依次拆卸。拆卸过程中,对每一个零件应扎上标签,记好编号。对拆下的零件要分区分组放在适当地方,以免混乱和丢失。这样,也便于测绘后的重新装配。 对不可拆卸连接的零件和过盈配合的零件应不拆卸,以免损坏零件。 三、装配示意图

装配示意图一般是用简单的图线画出装配体各零件的大致轮廓,以表示其装配位置、装配关系和工作原理等情况的简图。国家标准《机械制图》中规定了一些零件的简单符号,画图时可以参考使用。

画装配示意图应在对装配体全面了解、分析之后画出,并在拆卸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装配体内部结

构和各零件之间的关系,进行修正、补充,以备将来正确地画出装配图和重新装配装配体之用。

四、画零件草图

把拆下的零件逐个地徒手画出其零件草图。对于一些标准零件,如螺栓、螺钉、螺母、垫圈、键、销等可以不画,但需确定它们的规定标记。 画零件草图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 对于零件草图的绘制,除了图线是用徒手完成的外,其它方面的要求 均和画正式的零件工作图一样。

2. 零件的视图选择和安排,应尽可能地考虑到画装配图的方便。

3. 零件间有配合、连接和定位等关系的尺寸,在相关零件上应注得相同。 五、画装配图

根据装配体各组成件的零件草图和装配示意图就可以画出装配图。 1、拟定表达方案

表达方案应包括选择主视图、确定视图数量和各视图的表达方法。 进行视图选择的过程:

① 选择主视图 一般按装配体的工作位置选择,并使主视图能够反映装配体的工作原理、主要装配关系和主要结构特征。

②规定视图数量和表达方法 主视图选定之后,一般地只能把装配体的工作原理、主要装配关系和主要结构特征表示出来,但是,只靠一个视图是不能把所有的情况全部表达清楚的。因此,就需要有其他视图作为补充,并应考虑以何种表达方法最能做到易读易画。 2、画装配图的步骤

① 根据所确定的视图数目、图形的大小和采用的比例,选定图幅;并在图纸上进行布局。在布局时,应留出标注尺寸、编注零件序号、书写技术要求、画标题栏和明细栏的位置。 ② 画出图框、标题栏和明细栏。

③ 画出各视图的主要中心线、轴线、对称线及基准线等。

④ 画出各视图主要部分的底稿,通常可以先从主视图开始。根据各视图所表达的主要内容不同,可采取不同的方法着手。如果是画剖视图,则应从内向外画。这样被遮住的零件的轮廓线就可以不画。如果画的是外形视图,一般则是从大的或主要的零件着手。 ⑤ 画次要零件、小零件及各部分的细节。

⑥ 加深并画剖面线。在画剖面线时,主要的剖视图可以先画。最好画完一个零件所有的剖面线,然后再开始画另外一个,以免剖面线方向的错误。 ⑦ 注出必要的尺寸。

⑧ 编注零件序号,并填写明细栏和标题栏。 ⑨ 填写技术要求等。

⑩ 仔细检查全图并签名,完成全图。 17.7读装配图

在设计和生产实际工作中,经常要阅读装配图。例如,在设计过程中,要按照装配图来设计和绘制零件图;在安装机器及其部件时,要按照装配图来装配零件和部件;在技术学习或技术交流时,则要参阅有关装配图才能了解、研究一些工程、技术等有关问题。 一、装配图的一般要求

1. 了解装配体的功用、性能和工作原理。 2. 弄清各零件间的装配关系和装拆次序。 3. 看懂各零件的主要结构形状和作用等。 4. 了解技术要求中的各项内容。 二、读装配图的方法和步骤 1、概括了解装配图的内容

① 从标题栏中可以了解装配体的名称、大致用途及图的比例等。

② 从零件编号及明细栏中,可以了解零件的名称、数量及在装配体中的位置。 2、分析视图,了解各视图、剖视、断面等相互间的投影关系及表达意图。 3、分析工作原理及传动关系

分析装配体的工作原理,一般应从传动关系入手,分析视图及参考说明书进行了解。 5、分析零件间的装配关系及装配体的结构 分析零件,看懂零件的结构形状

分析零件,首先要会正确地区分零件。区分零件的方法主要是依靠不同方向和不同间隔的剖面线,以及各视图之间的投影关系进行判别。零件区分出来之后,便要分析零件的结构形状和功用。分析时一般从主要零件开始,再看次要零件。 6、总结归纳:想象出整个装配体的结构形状。 三、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

在拆画零件图的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下列几个问题。 1、对于视图的处理

装配图的视图选择方案,主要是从表达装配体的装配关系和整个工作原理来考虑的;而零件图的视图选择,则主要是从表达零件的结构形状这一特点来考虑。由于表达的出发点和主要要求不同,所以在选择视图方案时,就不应强求与装配图一致,即零件图不能简单地照抄装配图上对于该零件的视图数量和表达方法,而应该重新确定零件图的视图选择和表达方案。 2、零件结构形状的处理

在装配图中对零件上某些局部结构可能表达不完全,而且对一些工艺标准结构还允许省略(如圆角、倒角、退刀槽、砂轮越程槽等)。但在画零件图时均应补画清楚,不可省略。 3、零件图上的尺寸处理

拆画零件时应按零件图的要求注全尺寸。

① 装配图已注的尺寸,在有关的零件图上应直接注出。对于配合尺寸,一般应注出偏差数值。 ② 对于一些工艺结构,如圆角、倒角、退刀槽、砂轮越程槽、螺栓通孔等,应尽量选用标准结构,查有关标准尺寸标注。详见附表2、6和7。

③ 对于与标准件相连接的有关结构尺寸,如螺孔、销孔等的直径,要从相应的标准中查取注入图中。

④ 有的零件的某些尺寸需要根据装配图所给的数据进行计算才能得到(如齿轮分度圆、齿顶圆直径等),应进行计算后注入图中。

⑤一般尺寸均按装配图的图形大小、图的比例,直接量取注出。 应该特别注意,配合零件的相关尺寸不可互相矛盾。 4、对于零件图中技术要求等的处理

要根据零件在装配体中的作用和与其它零件的装配关系,以及工艺结构等要求,标注出该零件的表面粗糙度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在标题栏中填写零件的材料时,应和明细栏中的一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