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街:寻常巷陌不寻常
书院街,光看名字就有文化韵味。
几年前,我无意中匆匆路过书院街,随意打量了一下,没觉得它有什么特别的,与南昌这座城市的其它寻常小巷一样,充盈着平民居家气味。让我当时有点失望,觉得糟蹋了这个名字。可是随后不久,当我得知由好友盛政祥主创的地产文化传播公司所赞助的书院街文化研讨会时,我才惭愧地感到自己的孤陋与浅薄。原来,这条貌似寻常的巷陌有着500多年的文化底蕴与贵气时光,有着太多的不寻常……
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也为了促成此文,早春二月的一个下午,我特地约请了从书院街走出的杨建葆先生带领我与摄影师一同去作了一次较为深入的探访,在这位先后出版了《生命之韵》、《阅读生命》、《与大师相遇》、《细腰》等医学、文学专著多部的作家、主任医师、画家杨建葆先生引领与解说下,我仿佛进入了一个亘古绵延的乌托邦,一个消隐于闹市的文化禅床与精神道场。
原来,书院街在南昌城的历史上,曾经是大户聚集之地。被象山路拦腰截断,分为东书院街与西书院街。这两条相联的宽不过两米、长不过几百米的小巷,布满了门上铜环、门前石狮的深宅大院。一幢门楼,走进去就是另一番天地。绕过木屏风,只见天井高大宽敞,客厅可以抬轿进入,幽静的厢房门窗、梁柱都用料考究,雕花精细。
书院街最深的府第有六进之多。俗话说“天子九进,宰相七进”,书院街上那些年代久远的书香门第,昔日主人的荣耀可想而知了。
书院街9号,是一座非常有代表性的深宅大院。“大门的朝向与仅隔几步之遥的象山
路平行,富有江南民居特色、采光极好的巨大天井一共有六进,其中以三四进最为讲究和宽敞,大概是原先主人和家眷所住”,江西女作家郑云云在一篇关于书院街的文章中写道,“这儿曾是江西大学最老实本分的一些教职工的住处。他们都是被各种政治运动列进“另册”的人物。经常到9号院做客的人中,有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的父亲、著名画家彭友善等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想见,当时物质窘困的9号院自有一种风流。
据查,书院街得以命名的原因是豫章书院坐落在此。南昌古代三大书院之一的豫章书院创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明清两代经多次修建后规模宏伟,藏书丰富。清康熙曾赐御书“章水文渊”,悬于书院的讲堂上,并遴选十三郡能文学士200多人,来书院聆听当代名儒讲学,一时名声大振;雍正皇帝亦曾赐银千两,为书院置田筹集经费。皇帝带了头,地方官便也纷纷捐钱办学,豫章书院一时成了南昌士大夫的读书中心。当时书院的山长(院长)多为退休的翰林,讲席请的都是科甲进士。乾隆下江南时,书院派学生去应召试,有二人列为一等,三人列为二等,可见其当时教育质量之高。
光绪年间废科举,豫章书院于光绪二十八年改为江西省办高等学堂,近代又改为江西甲种工业学校。烈士方志敏,就曾在甲种工业学校机械科读过书。后,这里一度成为南昌大学工学院,内设机械、电机、水利、矿冶、土木和化工六个系,师资水平高,设备齐全,为此处办新学以来的鼎盛时期。1954年全国院系调整,南昌大学工学院的六个系全部并入华中工学院和中南矿冶学院等重点大学;1958年在这里办过洪都大学,到1962年才改为南昌第十八中学。如今,这里除了校门口那块青石匾上刻有“豫章书院遗址”几个大字以显示其渊源与底蕴外,其它古迹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高大教学楼。
我还看到,一大群一大群背着画板、拧着画盒的中学生象鱼一样在十八中门前往来游弋着,使这条逼仄的巷陌拥挤不堪,愈显活力流淌,更加生机勃勃。原来恰逢一年一度的
全国部分艺术类院校的专业考试在十八中进行着。我想,十八中之所以是艺术中学定然与书院街一贯以来昌盛的文化艺术之脉有关。
据杨建葆介绍,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沙漠的岁月里,书院街集中地走出了一群才华横溢的青年,有学者、作家、音乐教授、更多的是画家。他们是江西社会科学院院长傅修延博士、南昌画院副院长熊青、国家二级美术师姚腊远、美国纽约江西协进会副会长、旅美画家姚继成、戏剧学院教授、油画大师姜国芳、美术学院教授邱振中、江西科技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院长樊国生……从这一长串的名单上可以看到,这条寻常的巷陌,这些小小的院落,竟然在同一个时期里,走出如此之多的文化名人,既有历史的偶然,更有文化传承的必然。这些大概就是书院街之所以叫书院街的特殊之处。否则,民间艺人筱贵林就不会选择在书院街摆场子说书,他精彩的说书至今让南昌老市民回味无穷。杨建葆十二岁那年随父母搬进了书院街,除了书院街街坊之间言语的文质彬彬,筱贵林的说书《三国演义》也曾让他如醉如痴。
随着历史的变迁,如今书院街已成为大杂院式的居民庭院,依旧保持了它千百年历史文脉的延续。书院街在南昌也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备受各界关注和思考。“书院街文化无疑是典型的以庭院生活为基础的院落文化,而庭院生活是中国人居住文化的最高境界。”盛政祥说得好:“书院街文化就是一坛隐于市井深处的好酒,现在,这坛好酒的酒坛子已经打破,酒香却流芳甚远。书院街文化的典型性在于:存际于市井深处,而又独具文化魅力。”
是的,书院街昔日那种沾着书卷气的华贵气味依然隐隐浮动在南昌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上空,融进了这座城市的血脉与性格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