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七教育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课程英文名称 总学时数 57 授课51 学 分 3 学时 学时 实践 学时 时 开课单位 适用专业 先修课程 课程类别 选用教材 蓝天学院制造系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车辆工程 高等数学、机械制图、理论力学 学科核心课 《机械原理》(第七版)郑文纬 、吴克坚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机械原理》(第二版)傅祥志主编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机械原理》(第五版)孙桓、傅则绍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机械原理教程》申永胜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主要教学 《kinematic Design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 Homer D.Eckhardt 著 机械参考书 工业出版社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机械原理》 邹慧君 傅祥志 张春林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机械原理习题精解》 王晶等编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实验6 课学 学时 周 机械原理 Theory of Mechanisms 习题设计1.5 1

本任目的 课务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研究机械共性问题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它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程 掌握机构学、机构动力学和机械动力学中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初步具和 有分析和综合机构的能力打下必要的基础。本课程在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教学过程中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为后续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大纲制订××系××教研室 单 位

教学大纲制订时间 2007-9-1 二、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

了解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内容及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 第一章 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了解研究机构结构的目的。 理解运动副、运动链、机构的概念。

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的画法、机构的自由度计算。 掌握机构的组成原理和对机构进行结构分析。

本章重点: 运动副、运动链、机构的物理概念。机构自由度计算。 本章难点:平面机构低副代替高副法 第二章 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了解机构运动分析的目的和方法。

掌握速度瞬心法及其在机构速度分析上的应用。 用相对运动图解法求机构的速度和加速度。

*用解析法对机构进行运动分析。(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讲授) 本章重点: 三心定理及应用

本章难点: 用相对运动图解法求加速度 第三章 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

了解平面连杆机构的应用及其设计的基本问题。

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及其演化,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曲柄存在的条件、压

2

力角和传动角、急回特性、机构的死点等主要特性。

掌握用图解法对刚体导引机构、函数机构(包括按急回特性)的设计方法,了解函数机构的解析法设计、轨迹机构和用连杆图谱设计平面四杆机构的方法。 本章重点:平面连杆机构的主要工作特性 本章难点:按巳知运动规律设计平面连杆机构 第四章 凸轮机构及其应用

了解凸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

了解从动件的基本运动规律,包括等速运动规律、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余弦加速运动规律、正弦加速运动规律。 掌握用作图法设计平面凸轮的轮廓曲线。 了解解析法设计平面凸轮的轮廓曲线。 了解凸轮机构的基本尺寸的确定。

本章重点:作图法设计平面凸轮的轮廓曲线 本章难点:求作凸轮压力角 第五章 齿轮机构及其设计

了解齿轮机构的应用与分类。

掌握齿廓啮合的基本定律、渐开线及其性质。 掌握渐开线齿轮的各部分名称及标准齿轮的尺寸。

掌握直齿圆柱渐开线齿轮传动:正确啮合条件、可分性、重合度、无侧隙啮合条件和齿廓工作段。

了解渐开线齿轮的切制原理、根切现象、无根切现象的最少齿数。

掌握齿轮变位的原理、最小变位系数、无侧隙啮合方程和变位齿轮传动的类型。 了解平行轴斜齿圆柱齿轮传动:齿廓的形成,端面、法面及轴面参数,正确啮合条件,基本尺寸计算,当量齿数,重合度、主要特点。

了解蜗轮蜗杆机构:形成、分类、正确啮合条件、主要参数和特点。 了解直齿圆锥齿轮传动:齿廓的形成、背锥、当量齿数和基本尺寸计算。 本章重点:平面直齿传动原理及尺寸计算 本章难点:变位齿轮传动 第六章 轮系及其设计

3

了解轮系及其分类。 掌握定轴轮系传动比计算。

掌握周转轮系、复合轮系的传动比计算及应用。 *了解行星轮系各轮齿数和行星轮数的选择。 本章重点:周转轮系传动比计算 本章难点:复合轮系传动比计算 第七章 其他常用机构

了解万向联轴节螺旋机构的特点和应用。 了解棘轮机构和槽轮机构的设计。 本章重点:万向联轴节 本章难点:万向联轴节

第八章 机械运动方案的拟定(本章在机原课设中讲授并应用)

了解机械运动方案的拟定在机器设计中的地位和内容。 了解机构的组合方式和有关的设计方法。 了解机构的选型和执行机构的协调及运动循环图。 第九章 平面机构的力分析(本章自学) 第十章 平面机构的平衡

了解平衡的目的和分类。 掌握刚性回转件的静平衡。 了解动平衡的原理和计算方法。 了解平面机构在机架上的平衡方法。 本章重点、难点:动平衡的原理和计算方法 第十一章 机器的机械效率(本章自学) 第十二章 机器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

了解研究机器运转及其速度波动调节的目的。

掌握等效力学模型的建立,等效力和等效力矩、等效质量和等效转动惯量的计算。 了解机器运动方程的建立。 *了解机器运动方程的解法。

掌握飞轮转动惯量的简易计算方法。

4

本章重点:机器运动方程建立 本章难点:机器等效力学模型的建立

第十三章 计算机在机构分析和综合中的应用(本章自学,在机原课设时应用)

说明: *表示课程选修内容

三、实践环节及基本要求:

实验内容:

1、 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和分析 2、 齿轮的范成原理 3、 回转质量的平衡

1、 2、

四、学时分配表:

教学环节 教学时数 讲 课 课程内容 1、绪论 2、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3、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4、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 5、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实验教学:详见《机械原理实验教学》教学大纲 课程设计:详见《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实验 实践 习 题 课 讨 设 论 计 课 其他 小 计 1 4 3 5 5 2 5

1 6 3 5 5 6、齿轮机构及其设计 7、轮系及其设计 8、其他常用机构 9、机械运动方案的拟定 10、平面机构的平衡 11、机器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 机动.总复习 12 6 2 4 2 2 2 14 6 2 4 4 4 4 3 1.5周 3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总 计

51 6 57 五、课程教学的有关说明 1.本课程自学内容

第九章、第十一章、第十三章 2.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内容及学时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教学领域,已经并将继续深刻地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根据具体情况,结合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提倡采用多媒体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课外作业、课程设计等环节中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3.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对于教学重点内容应安排习题课。习题作业应加强参数设计及结构和工艺方面的训练。要能起到巩固理论、掌握计算方法和技巧、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熟悉标准与规范等的作用。

6

4.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设计能力、激励创新的重要环节,要重视和发挥设计作业在培养设计技能方面的作用。设计题目要灵活、多样,允许学生自定题目。课程设计可以单独进行,亦可以小组形式进行工作。老师要加强指导和考核,注意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工作能力、创新精神和精神。 5. 机械原理实验

实验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过程应能使学生观察到机构工作时的物理现象。

本课程教学环节较多,实践性较强,教学中应激励学生创新精神,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

2007年9月1日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