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案
吴中区胥口中心小学 项晓娟
教材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7-78页例3,“练一练”,第80—81页练习十二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操作实验,了解三角形中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能判断组成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关系。
2.使学生感受操作、实验可以发现数学知识与规律,体会操作、实验是探索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与方法,并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归纳结论,发展观察、比较和概括等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增强对数学规律的新奇感,积累操作实践和探索交流等活动经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探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关系。 教学难点:探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三角形,你对三角形有哪些认识呢?
预设:生:三角形有:三条边和三个角,还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
师:是的,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师一边说一边课件动画演示)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认识三角形。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弄清题意。
师:我们先来讨论这样一个问题,请看,(课件小棒一根一根出示),这是4根长度不同的小棒,任意选3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课件出示问题)
2.明确操作活动要求。
师:同学们桌子上的也有这样的4根小棒,请你任选3根小棒,试着围一围,看一看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并将结果记录在实验探究记录单中(课件相应出示记录单),请同桌2人合作完成,开始。
3.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4.组织学生交流。
(1)探究“能”围成与“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谁来说说你选择了哪3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
学生说,教师在课件上相应在表格里出现学生的答案,然后相应出现围成的三角形。 师:你们也是这样围的吗?其他同学还有没不同的想法了?(课件依次出示) 师:通过我们的探究发现,4根小棒,最多能组成4组,2组能围成三角形,2组不能围成三角形。
(2)探究发现规律。 ①探究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
这两组不能围成的三角形(师指着屏幕说),那你们觉得围不成的原因在哪里呢? 预设生:上面2根小棒太短了。
师:哦,你们觉得上面两根小棒太短了,那短到什么程度呢?这两根小棒的长度与下面这根小棒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呢?同桌两人讨论一下。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生:我发现上面两根小棒的长度加起来比第三根小棒短,所以他们不能围成成三角形。)
师:真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动画演示)
师:你会用一个式子来表示三根小棒之间的这种关系吗?(2+4<8) 师:那这一组呢?(2+5<8)
师:同学们都是这样认为得吗?(动画演示)
师:是的,当两根小棒的和小于第三根小棒时,这三根小棒就不能围成三角形。(课件出示)
②探究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屏幕出示能围成三角形的图)师:同学们,这三根小棒是能围成三角形的,那大家猜猜看成功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又会有怎样的关系呢?(学生猜测: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可能大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
师:真是这样吗?我们赶紧来算一算、比较一下好吗? 师组织学生进行比较验证。
提问:通过研究,现在你有什么发现?(两根小棒长度的和大于第三根时,能围成三角形。)
师:哦,原来当两根小棒长度的和大于第三根时,就能围成三角形。真是这样的吗?但是,(边指边说)我们都知道它们是围不成三角形的,可是8+2不也大于5吗?不也符合这个大于的关系吗?为什么围不成三角形呢?(预设:因为它们有一组不符合)
师:那你觉得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应该要算几组边?(刚才好像只算了一组呀,能再算算另外几组吗?
师小结:原来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3组数据都要符合两根小棒长度的和大于第三根,所以我们得给这个结论前面添上“任意”两个字。
③探究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
师:这里还有3根小棒(课件出示),你发现它们的长度有什么关系?(预设:两根小棒的和等于第三根小棒)这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学生猜测,能或不能)
师: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学生简单交流)
师:(课件动画演示)你发现了什么?(预设:三条线段在同一条直线上)说明: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在一直线上,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当两根小棒的和等于第三根小棒,也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
师:同学们,(指着媒体说)其实这两根小棒就相当于三角形的(两边)那第三根就相当于三角形的(第三边),所以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必须满足什么条件呢?(媒体出示: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④验证三边关系。
师:那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满足这个条件呢?或者说只要是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就一定大于第三边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下吧!请你在实验单的反面空白处任意画一个三角形,量出它三条边的长度(用毫米做单位)看看你的三角形是否满足这样的条件。
师:老师找了2个同学的作品(指名上台交流),他们的三角形都满足这个条件,你的三角形也是这样的举手?
师:通过验证我们发现,三角形的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板书)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一起研究的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板书课题) 三、巩固练习,深入探究 1.完成教材p81页,第8题。
师:其实,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有运用,请看屏幕: 学生先判断,后组织交流。(预设: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师:能用今天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来解释吗? 2.探究优化判断方法,完成教材p78页,第1题。
师:接下来,你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判断下面哪组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完成后,可以跟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组织学生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针对第一小题,教师追问:你还有没有更简便的判断方法了?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
(1)没有找到简便方法,则完成第二题和第三题后提问:老师有些不明白第二组和第三组都只要一个式子就能判断了,你们是怎样想的?
(2)若找到简便方法:只要看最短的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了,因为最短的两条边大于都大于第三边了,其他任意两边的和就一定大于第三边了。
师:同学们,你们同意他的想法吗?真棒,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们,谢谢你的精彩发言。看来,判断三条边能否围成三角形,只要看两条短边的和大于第三边,那么就能围成三角形。
3.判断。接下来请同学们完成3道判断,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任何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一个三角形。 ( )
(2)因为6+2>2,所以6cm、2cm、2cm三边可以构成三角形。( ) (3) 以长为3cm、3cm、3cm的三条线段为边,可构成三角形。( ) 4. 完成教材p78页,第2题
同学们,现在就有一个三角形,只知道两边的长分别是12厘米和18厘米,第三条边的长可能是多少厘米呢?在合适的答案下面打“√”
出示表格:请在练习纸上选一选吧! 汇报:告诉老师你的选择?有不同的吗?
提问:说说为什么选择25厘米?(因为三角形两边的和是30厘米,第三边要小于30厘米)也就是说第三边最长要小于多少?(小于30厘米)
追问:这么说5厘米也小于30厘米呀,为什么不选呢? 预设:因为5+12=17<18不符合三边关系。
提问:那么4呢?3呢?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不是说小于30厘米就可以了嘛,可是太短了也不行)那思考一下第三边最短要大于多少厘米呢?
小结:第三边的长度要大于6厘米,小于30厘米。
5. 完成教材p81页,第7题。
这是一根14厘米长的小棒,老师要用它来围一个三角形,怎么围呢,我们一起看屏幕。除了这种剪法,还可以怎么剪。小组内讨论一下方案,记录在表格中。
提问:谁来分享一下你的设计方案?
汇报:想想他的设计能围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提问:表格里是成功的方案,表格外是不成功的,对比下,有什么发现吗?成功的案例中最长边是多少?再看看不成功的,最长边是几?所以你感觉最长边要小于几厘米呀?提问: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小结:总长度是14厘米,如果一条边是7厘米,剩下的是什么?所以要围成三角形设计的时候一条边要小于总长度的一半。(预设:部分课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