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七教育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利用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利用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CN43—1330/G4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2002年第25卷第2期 Vo1.25,No.2,2002 利用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赵 雯 摘张 菽 要: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的开展为大学生 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本文在总结自己指导大学生参加科技竞赛过程中的经验的基 础上,提出了在充分认识和把握大学生创新心理的基础上,以启发和激励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 新能力的观点。 关键词:创新能力 团队精神 科技活动 素质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 要内容之一,也是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之 一凝聚。其中,观察能力、注意能力、记忆能力、意志能 力是创造的基本能力,主要用于获取知识和积累知识。 操作能力、信息检索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是创造能 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 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逐步到来 的今天,大力加强培养学生特别是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 创新能力,将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明确素质教育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是对素质教育的进 一一心理学关于创造力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创造力是 种认知、人格、社会层面的综合体,是知、情、意的 统一,它涉及人的心理、生理、智力、思想、人格等诸 多方面的基本素质,它以这些基本素质为基础。从知 步提升和深化。各个大学都将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 力作为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点工作,而大学生课外 科技活动是目前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创新精神和 协作精神的重要手段之一。从1999年底开始,我们系 统仿真实验室开始安排和指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课 外科技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部分学员先后两次参 识、能力与素质三者的关系来看,素质是先天遗传和后 天教育影响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知识 和能力的内化形成素质,内隐的素质外显就表现为能 力,而创造力则是上述基本素质的综合体现。充分认识 和把握大学生创新的心理是指导大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 基础。 加校“创新一保利杯”学员科技竞赛,两次均获三等 奖;还有一部分学员参加了实验室和学院网站的建设工 作,完成了网络新生代、学友通讯录、超级论坛等基于 www软件项目的开发和调试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 果,其中由学员维护和管理的eSim超级论坛更成为校内 二、选择合适的培养对象 选准合适的培养对象是进行课外科技活动的一个重 要步骤,它直接关系到活动的顺利开展和任务的分配。 从目前大学的课程教学来看,本科生在大一、大二 阶段处于打基础的时期,支撑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理论 还没有掌握;另一方面,这段时期课程任务比较重,也 和军网上热门网站之一。在具体指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 活动的过程中,走过一些弯路,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其 核心内容就是把握学生的创新心理,因势利导,以启发 和激励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一很难抽出专门的时间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此外,由于是 刚从高中步学阶段,对大学里的学习、生活还需要 一、了解创新的心理因素 个熟悉的过程。而硕士生进入第一学年后,课程压力 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没有不断地创新就没有 人类的发展。创新是指提供新颖的、前所未有的产物的 活动。它的最显著的特征是突破,即具有创造特点的开 拓。任何创新都是在已有的、已知的物质或精神的基础 上的创造;创新活动的产物相对于旧的基础来说,是新 颖的,是对已有的、已知的领域的开拓和发展。 非常大,特别是第一学期安排的课程密集,也不适合参 加课外科技活动。课外科技活动的主要对象范围应该是 处于大三阶段的本科生和处于第一学年下半学期的硕士 生。 在确定了人员范围后,可以选择思维比较活跃,对 课外科技活动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组成课外科技活动小 组,这种课外科技活动小组可以跨专业进行搭配,发挥 不同专业之间的特点。此外,针对硕士生和本科生不同 的知识背景,对事物和问题的认识深度也不同的情况, 在进行课外科技活动分组时,组成以硕士生作为技术负 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 成果三个方面的统一。针对大学生来说,创新的心理因 素包括智能因素和非智能因素。创新的智能因素中最重 要的是创造能力,它是其他各种智能因素的综合和高度 +赵雯: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虚拟样机技术,虚抉仿真技术。邮编:410073。 9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责人,本科生作为参加者的组织结构,从而更好地发挥 学生的特长。 三、充分把握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大学生处于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黄金时代。一般来 说,学习的过程包括知识学习的过程,如概念、方 和规律等;技能学习的过程,如操作试验仪器等;问题 解决的学习过程,如自主的、的解决一个问题。教 育心理学认为,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影响主要有智力因 素和非智力因素两种。所谓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观察力、 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等;学习中的非智力 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与性格等五种心 理因素。在大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两种因素互相作用, 使得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专业性、自主性、选择性和 多元性的特点。因此在组织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时 候,要注重从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出发,结合他们自 身的实践和学习经验,进行有着重点的项目选题和任务 分配。同时需要把握好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之间的关 系。 在组织学生参加校“保利一创新”杯竟赛的选题过 程中,教师充分把握了学生渴望获取前沿知识、热点知 识和感兴趣知识的动机,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和 理论基础,较好地解决了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之间的 关系。 通过在选题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再 加以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可以使得学生在科技创新选题 过程中得到良好的锻炼。 四、采取利于创新技能培养的指导模式 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创新技能的培养。创新 技能反映了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在创新智 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 构。创新技能主要包括信息加工能力、一般的工作能 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以及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 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 等。在大学生的教育中,更要加强以实验基本技能为中 心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方法的训练。对于创新技能的培 养,老师应当牢记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 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需要采取启发和 引导为主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思维和动手 能力。 在指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中,研究题目确定之 后,老师需要指导学生展开实际的科研工作,主要包括 需求的进一步明确,资料和素材的查询、收集,关键技 术问题攻关和计算机编程实现等。研究课题的实现过程 同时也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技能,激发大学生科技创 新热情的最好时机。在学生参加“保利一创新”杯竞赛 过程中,有许多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就是通过老师对学 生进行启发之后,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和解决的。 例如,在实现用Java语言控制浏览器虚拟现实场景 的实体的过程中,遇到了消息不能从一个Applet传递到 实体中的问题,造成实体无法接收到消息。这个问题老 师自己也未遇到,因此指导学生从两方面人手,一方 面,启发学生是否可以通过别的方式如用EAI方法来建 立消息映射关系,并试验是否可行;另一方面,通过上 因特网查询虚拟现实建模场景的相关资料,看看有无解 92 决方法。最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发现了一种新的 解决方法,可以实现Java Applet与三维场景之间的通 信,成功地解决了问题。在解决此问题地过程中,使学 生懂得了如何利用因特网上的丰富的资源来辅助解决问 题,也促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从不同的侧面分析 和研究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也正是 在以后的科研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 通过亲身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学生的自主动手分析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加强,点燃了他们对科技知识获 取的热情,提高了自己动手,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参 加课外科技活动的部分同学目前已经参与了教研室的科 研工作,并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五、培养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一个集体团结的象征,是综合实力的体 现,是进行重大科研项目攻关的基础。一个优秀的团队 必须具有创新能力。没有创新能力的团队不能称其为优 秀团队。现代学科发展越来越显现出交叉、融合、综合 性特征,不同知识特点和学科背景的人之间的合作、协 作,多人共同完成一项科研工作的方式,如今比以往任 何时候都多,特别在应用研究领域,更是如此。有一个 很明显的事实是,现代科研成果的取得大多是一个科研 团体的成果,是许多人共同付出辛勤劳动的结果,近些 年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往往是一项奖同时奖给几个 人。这说明现代科研工作往往需要多人的努力才能出现 卓越的成果。因此,在指导大学生进行课外科技活动的 时候,要把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同攻坚能力摆在 重要位置。 团队精神不是一句空话,要通过科研活动不断实践 的过程磨练出来。在指导学生参加“保利一创新”杯竞 赛过程中,老师能够有意识的培养和锻炼学生分工协作 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团队精神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重 要课题之一,也是我们实验室的老师通过指导学生参加 课外科技活动得到的宝贵经验之一。 六、小结 当代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之一。组织适当年级段的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为培 养未来的创新科技人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从我们 实验室近几年组织学有余力的大学生进行课外科技活动 的经验来看,只要老师充分理解学生创新能力的心理因 素,采取合理的启发和激励式教育方式,能够起到良好 的效果。大学生自己通过课外科技活动的实践,开阔了 思路;提高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科研过 程中团队协作攻关的精神,而这些能力的提高为他们将 来适应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徐长松、黄成惠:《大学生心理概文化论》,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版 [2] 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1992年版 (责任校对:赵惠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