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刑犯在被判缓刑后仍可以继续工作,缓刑期满又犯罪会视为累犯,应当从重予以处罚。判缓刑的条件包括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法律分析
缓刑犯在被判缓刑后仍可以继续工作。刑法对缓刑的规定中,没有缓刑人员继续工作。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应遵守法律、行规,服从监督;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需经考察机关批准。
二、缓刑期满又犯罪怎么处理
缓刑期满又犯罪的处理:视为累犯,应当从重予以处罚。缓刑期满后犯罪的,则说明该犯罪分子并未认真改造自己,甚至当时较好的悔罪表现是为了追求得到缓刑这种较轻的处理而伪装的,其继续犯罪的事实,足以证明其具有较大的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应当从重予以处罚。
《刑法》第六十五条
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前款规定的期限,对于被假释的犯罪分子,从假释期满之日起计算。
三、判缓刑的条件是什么
判缓刑的条件:
1.判处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2.有悔罪表现;
3.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4.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5.犯罪情节较轻。
《刑法》第七十二条
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拓展延伸
缓刑是一种刑罚,但不是所有的罪犯都可以被判处缓刑。判缓刑的条件是什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的规定,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以下条件,可以被判处缓刑:
一、犯罪分子必须认罪悔罪,没有异议或者拒绝认罪;
二、犯罪分子必须具有完全或者部分认罪态度,能够接受刑罚,并对自己的行为表示愿意接受处罚;
三、犯罪分子必须具有悔罪表现,如积极退赃、赔偿损失等;
四、犯罪分子必须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符合机关的考察意见;
五、其他有利于宣告缓刑的情节。
如果犯罪分子不符合上述条件,或者有其他不得缓刑的情形,就不得被判处缓刑。缓刑的考验期限为原判刑罚以上五年以下,但是判处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不能少于一年。如果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符合缓刑条件,可以被假释。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2018-10-26) 第九十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羁押的案件,不能在本法规定的侦查羁押、审查起诉、一审、二审期限内办结的,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予以释放;需要继续查证、审理的,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
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2020-07-20) 第二百九十六条 对人民退回补充侦查的案件,根据不同情况,报县级以上机关负责人批准,分别作如下处理:
(一)原认定犯罪事实不清或者证据不够充分的,应当在查清事实、补充证据后,制作补充侦查报告书,移送人民审查;对确实无法查明的事项或者无法补充的证据,应当书面向人民说明情况;
(二)在补充侦查过程中,发现新的同案犯或者新的罪行,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重新制作起诉意见书,移送人民审查;
(三)发现原认定的犯罪事实有重大变化,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对犯罪嫌疑人终止侦查,并将有关情况通知退查的人民;
(四)原认定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人民退回补充侦查不当的,应当说明理由,移送人民审查。
人民刑事诉讼规则(2019-12-02) 第五百七十七条 人民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
(一)审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需要继续羁押的理由和证明材料;
(二)听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辩护人的意见;
(三)听取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的意见,了解是否达成和解协议;
(四)听取办案机关的意见;
(五)调查核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六)需要采取的其他方式。
必要时,可以依照有关规定进行公开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