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七教育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调解期限是多少天

调解期限是多少天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调解期限一般在15天左右,一般调解在答辩期满后裁判作出前可以进行调解。如果经双方的同意,可以在答辩期满前作出调解。双方可以自行提出调解方案,也可以作出。调解又称诉讼中调解。包括调解活动、调解的原则、调解的程序、调解书和调解协议的效力等。是当事人用于协商解决纠纷、结束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审结民事案件、经济纠纷案件的制度。诉讼中的调解是人民和当事人进行的诉讼行为,其调解协议经确认,即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一、民事诉讼立案前调解与立案调解区别

1、调解纠纷的性质不同。立案调解是诉讼调解,诉前调解是人民调解。

2、调解对象不同。立案调解的对象是已经立案受理的民事案件,诉前调解的对象是当事人虽向人民提起诉讼,但人民并未立案受理,而是转交“人民调解工作室”安排调解的矛盾纠纷。

3、主持调解的人员不同。立案调解是由人民立案庭的法官组织进行的,诉前调解则是由“人民调解工作室”安排人民调解员主持的。

4、调解协议的效力不同。立案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双方当事人在调解协议上签名或捺手印后即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一方不自觉履行的,对方可以申请人民强制执行;诉前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的法律性质,一方不履行调解协议内容的,对方可以申请人民确认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

二、民事诉讼调解的方式

1、诉前调解。

诉前调解是在诉讼活动开始前,人民利用近年来开展的“干警送法下基层”活动,同已建立的民调网络相结合,所进行的调解,将纠纷化解在基层,消化在初始状态。

2、立案调解。

立案调解是人民在立案时,及早介入,对案件进行调解,是对诉前调解的一种有效补充。

3、庭前调解。

庭前调解指在诉讼程序启动后,开庭审理之前,由组织纠纷当事人进行和解,并促使当事人达成合意从而解决纷争的诉讼活动。庭前调解是对适合调解的案件进行的先行处理程序,其显著特征是在的主持下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根据案情和实际情况达成调解协议或转入庭审程序,它能最大限度的促成和解,化解矛盾,提高诉讼效率。

4、书信(网络、短信)方式调解。

书信(网络、短信)方式调解是指当事人起诉后,人民以书信(网络、短信)往来调处纠纷的一种方式。

5、社会化调解。

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五条规定:人民进行调解,根据案件需要,可以邀请有关单位和群众协助。被邀请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协助人民进行调解。按这一规定,人民在审理民事或商事纠纷案件时,根据调解的需要,可以在、的领导下,建立与职能部门、村委会、村民小组、街道、社区、工青妇等人民团体、人民调解委员会相配合的民调网络,利用巡回办案、干警下基层的第一手信息作依托,召开调解会调处纠纷。

6、开庭调解。

开庭调解是指在开庭审理时,对当事人进行调解,是开庭审理的组成部分。民事诉讼法规定“法庭辩论终结,应当依法作出判决。判决前能够调解的,还可以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在法庭审理中,调解是贯彻始终的。不仅在调查、辩论阶段可以进行调解,在辩论终结以后,仍可再行调解。开庭调解,达成协议的可能性比较大。

7、送达调解。

送达调解是人民在向当事人送达法律文书时,充分利用与当事人接触见面的时机,对当事人进行的调解。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九十五条 人民进行调解,可以邀请有关单位和个人协助。被邀请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协助人民进行调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