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冲刺】2021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字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汲(xī)取 濡(rú)养 自爆自弃 根深蒂固
B.娉(pīng)婷 瞥(piĕ)见 鸠占雀巢 走投无路
C.拮据(jū) 旁骛(wù) 人情事故 毛塞顿开
D.麾(huī)下 恪(kè)守 矫揉造作 箪食壶浆
2.下列关于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加冠”的“冠”表示男子年已二十;“崇祯五年”中的“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始龀”指七八岁。
B.“李代桃僵”是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借指以此代彼或替人受过;“杜陵”是地名,“杜陵梦”是思乡之梦;“可汗”是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C.《红楼梦》中的“清客”旧时称在豪富人家帮闲凑趣的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中的“书”,是指《尚书》。
D.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的作者分别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和清代文学家蒲松龄。
二、句子默写
3.古诗文默写。
(1)______,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2)海日生残夜,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3)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4)______,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行路难,行路难,______,今安在?(李白《行路难》)
(6)若夫______,______,______,山间之朝暮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达作者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三、基础知识综合
4.根据语境作答。
爱是一本收支平衡的账簿,对于孩子来说,原应一边( )爱的乳汁,一边播撒爱的甘霖。可惜从一开始,父母就间不容发地( )了所有爱的储备,反让孩子对父母给予的爱熟视无睹。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孩子,一定从他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周围的人。爱与被爱只有反复练习,就会健步如飞。
(1)为文中括号处选择合适的词语。
吮吸 吸取 倾泻 倾注
(2)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
四、课外阅读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王陵,沛人也。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及高祖起沛,入咸阳,陵亦聚党数千人,居南阳,不肯从沛公。及汉王之还击项籍,陵乃以兵属汉。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乡坐陵母,欲以招陵。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愿为老妾语陵,善事汉王。汉王长者,毋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剑而死。项王怒,烹①陵母。陵卒从汉王定天下。以善雍齿,雍齿,高祖之仇,陵又本无从汉之意,以故后封陵,为安国侯。
陵为人少文任气,好直言。为右丞相二岁,惠帝崩。高后欲立诸吕为王,问陵。陵曰:“高皇帝刑白马而盟曰:‘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说。问左丞相陈平及绛侯周勃等,皆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欲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罢朝,陵让平、勃曰: “始与高帝唼血而盟②,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吕氏,诸君纵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于地下乎!”平曰:“于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刘氏后,君亦不如臣。”陵无以应之。于是吕太后欲废陵,乃阳迁陵为帝太傅,实夺之相权。陵怒,谢病免,杜门竟不朝请,十年而薨。
(节选自《汉书·张陈王周传》)
(注释)①亨,即“烹”。②唼血而盟:即歃血为盟,指将牲血涂在嘴边,发誓订盟。
5.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2处)
今 太 后 称 制 欲 王 昆 弟 诸 吕 无 所 不 可
6.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陵乃以兵属汉 神情与苏、黄不属
B.及高祖起沛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C.高帝定天下,王子弟 或王命急宣
D.乃阳迁陵为帝太傅 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解释。
(1)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
(2)陵怒,谢病免,杜门竟不朝请,十年而薨。
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陵出身于沛县豪族,被还没发迹时的刘邦当作大哥。等到刘邦在沛县起兵后,王陵聚集起数千人的队伍,在南阳一带活动,不肯臣服于刘邦。楚汉相争开始后,他才带兵归附刘邦。这也是他后来迟迟不被封为侯的原因之一。
B.项羽把王陵的母亲“请”过去,威胁王陵投靠自己。王母是深明大义的人,她认为刘邦忠厚可以成大事,便自杀明志,遗言给儿子要他辅佐刘邦平定天下。项羽大怒,竟把王母的尸身处以烹刑,这就彻底把王陵逼向刘邦阵营。
C.汉惠帝驾崩,吕后临朝称制,想把族中子弟封为王侯,并与朝臣商议。王陵性格耿直,以当年高祖刑白马而盟为由,直言反对。但陈平等人迫于吕后的威势,且从长远考虑,大多表示赞同。这里用对比手法,突出王陵“好直言”的性格特点。
D.吕后见王陵不肯合作,便直接将他降职为太傅,夺去其丞相职权。王陵心情很是愤懑,生了一场大病,就索性以养病为由,躲在家中不肯再上朝。如此过了十年时间,王陵在家中薨逝。这既表现了王陵的“少文任气”,也表现了他的忠心耿耿。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寒夜
[宋]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①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①竹炉:指用竹篾围成的套子套着的火炉。
9.诗的前两句写____,后两句又写到窗外刚刚绽放的梅花,使得今晚的窗前月别有一番韵味,显得和平常不一样。
10.“寒夜客来茶当酒”,细细品味,却有多层转折,让人产生很多联想。试着写出你的分析。
六、名著阅读
阅读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选段一
A走了一直,酒力发作,焦热起来,一只手提哨棒,一只手把胸膛前袒开,踉踉跄跄,直奔过乱树林来;见一块光挞挞大青石,把那哨棒倚在一边,放翻身体,却待要睡,只见发起一阵狂风。那一阵风过了,只听得乱树背後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阿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哨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
……
A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胳嗒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被A尽力气捺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A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爬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A把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A奈何得没了些气力。A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
选段二
A道:“好呀!你们都去了,老爷吃酒了!”把个碗去白盆内舀那酒来只顾吃。桌子上那对鸡,一盘子肉,都未曾吃动。A且不用箸,双手扯来任意吃,没半个时辰,把这酒肉和鸡都吃个八分。A醉饱了,把直裰袖结在背上,便出店门,沿溪而走。却被那北风卷将起来,A捉脚不住,一路上抢将来。
离那酒店走不得四五里路,傍边土墙里走出一只黄狗,看着A叫。A看时,一只大黄狗赶着吠。A大醉,正要寻事,恨那狗赶着他只管吠,便将左手鞘里掣一口戒刀来,大踏步赶。那黄狗绕着溪岸叫。A一刀砍将去,却砍个空,使得力猛,头重脚轻,翻筋斗倒撞下溪里去,却起不来。
黄狗便立定了叫。冬月天道,虽只有一二尺深浅的水,却寒冷得当不得,爬将起来,淋淋的一身水。却见那口戒刀浸在溪里,亮得耀人。便再蹲下去捞那刀时,扑地又落下去,再起不来,只在那溪水里滚。
(选自《水浒传》,江苏人民出版社)
11.选段出自____(作者)著作的《水浒传》,A是____,选段一是著名的____(概括故事的短语)。
12.结合整部书,分析A的性格特点。
13.《水浒传》行文缜密,笔法超群绝伦,巧妙设置伏笔、照应、对比、讽刺、象征、隐喻等等耐得细细品味之处,请结合两个选段和整部作品,写出你的赏析。
七、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美国流媒体平台奈飞(Netflix)宣布投资拍摄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电影版《水浒传》将由日本导演执导,编剧同样非中国人。
消息一出,在场激起不小的水花。不少人联想到今年上映的另一部好莱坞影片《花木兰》,其所体现出的西方文本对于中国传统的巨大误解和影片本身的失利,至今仍在被讨论。虽然这版《水浒传》最终的样貌还无从想象,但海外影视机构对中国题材的改编的确是值得关注的现象。
(选自《<水浒传>海外翻拍能否跨越文化之河》,《光明日报》2020年12月3日)
材料二
这里解答一下《水浒传》影视与原著的本质区别,俩者虽然都讲了同一个故事,但原著里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在影视作品里是感受不到的,施大才子行文的缜密,影视剧里也是读不到的,我们看影视剧里一百二十位好演员,演绎的故事,在原著里寥寥几笔就写成了血肉之躯,而且性格绝不一样,鲁智深几次出现,在影视作品里看不出什么,但是你在原著里看到时,总会想叹口气说一句:“师兄,好久不见。”当文章到水浒这样的层次,其实已经不在乎所谓的剧情如何了。哪怕是狗血言情剧,有这般的行文,就不是俗笔了。
(选自《原著与影视作品到底有什么区别》,百度网2019年9月28日)
材料三
随着广播、影视、网络等电子媒介的兴起,《水浒传》 打破了原有的传播范围,拓宽了受众范围,扩展了经典名著的表现形式。借助无线广播,《水浒传》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传播达到鼎盛状态。随之而来的是影视媒介对水浒传的影响,自从电视普及后,电视剧就超越了无线广播对《水浒传》的影响,随着拍摄技术的提高和对《水浒传》的解读越来越深刻,直到1998年中国电视台播出了自制《水浒传》后,全国掀起了一股观看水浒传的热潮。当代网络成为《水浒传》传播的主要阵地,例如百度贴吧中的“水吧”以讨论《水浒传》以及相关作品为主要内容,将解读的权利真正放到了大众手中。各类媒介对《水浒传》的解读与《水浒传》原著文本之间达到了“互文互读”,跨媒介给经典名著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张砚妮《经典名著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科教导刊》2019年11期)
14.围绕《水浒传》的影视传播,三则材料的主要观点分别是什么?
15.根据材料三,请解释一下“跨媒介”的含义。
16.为避免出现像《花木兰》那样的失利,请你给奈飞《水浒传》的编剧和导演提出三条合理化的建议。
阅读散文,完成下列小题。
躲雨的诗意
李丹崖
正在乡间赶路,天边彤云密布,继而转为乌云压境,风骤起,人要赶紧奔走,躲雨是最当紧的事情。
旧时躲雨,在乡下人家的看瓜庵子,草缮成,大雨浇下来的时候,会有草的清香,抑或雨点砸落大地的泥土腥香。雨若倾盆,下得久了,主人给把大雨中洗得干干净净的西瓜摘下来一个,拳头砸开,大口啃食,雨中吃瓜,清爽备至,躲雨躲到有瓜吃,这是躲雨的副产品。
也有大雨将至,还没跑两三步就雨落沃野的,没有办法,只得把别人家的麦秸垛掏出一个“洞穴”,躲进去,如此“苟且偷生”的做法,在雨停后,是要帮主人家把麦秸塞回去的,不然,会招致主人家暗地里戳脊梁骨。
那些在乡间做着营生的小贩,躲雨是常有的事情。我曾在一个夏日看到卖小鸡的小贩躲雨,推着条筐编成的鸡舍,鸡舍内是嘤嘤鸡崽,雨落下来,小鸡慌作一团,他把自己的衬衫脱下来,搭在自行车上的流动鸡舍上,自己光着膀子在屋檐下躲雨,好半天才想起衬衫的前兜里有香烟,慌忙去“拯救”,好在才湿一丁点儿,用火柴点着一根,在屋檐下兀自抽着,雨给屋檐塑造了一条雨帘,那是瓦屋的刘海,风吹来,卖小鸡的汉子打了个寒噤,猛抽几口烟,似乎总算是暖和了一些,雨过天晴,卖小鸡的汉子,从鸡舍上取下来衬衫,拧干了水,骑着自行车,吹着口哨,消失在彩虹跨越下的乡间小路上。
发呆,是躲雨的副产品。我见过许多磨刀匠躲雨发呆的样子,他们的眼神望着屋外,很入神,你不知道他在看些什么,总之很安静。雨天躲雨的磨刀匠,一般在别人家躲雨的时候,是免费帮别人磨刀的,闲着也是闲着,若是雨始终不停,主人家还会做一碗炝锅面给磨刀匠吃。这些吃千家饭的手艺人,手勤,心善,也乐观,他们闲下来的时刻,心如止水,静得像一位素描模特,只可惜我不会画画,但他们的样子,至今回想起来,历历在目。
旧时在乡间,因为躲雨闹出不少笑话,比如,谦辞中蕴含着“躲雨”,媒婆到某户人家去说媒,会问小伙的母亲,对姑娘有什么要求不?一般母亲会搭“下雨天知道往屋里跑就行”;再如,乡间有很多乐天派,大雨将至兀自在外面干自己的事情,并不躲雨,还会说着俏皮话:“怎么淋湿的,就怎么帮我晒干!”
躲雨的“躲”字多有意思!躲=身+朵。让身体蜷缩成一枝花骨朵。如此说来,躲雨多有诗意。
看过汪曾祺在昆明躲雨的作品《昆明的雨》,句段之间都渗透着诗意和从容:“雨又下起来了。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磁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一场雨,一个小酒馆,一碟猪头肉,半斤酒,且饮且等雨停,窗外木香花开着,鸡一只脚站着,把脑袋插在翅膀下,这是何等传神!非躲雨时的闲情,无以催发这样的观察力和灵感。
在一般人看来,躲雨多半是急促的,尴尬的,仓惶的,其实,躲雨的过程也是安静的,诗意的,耐人玩味的。多年前在乡下,一场雨,让乡间的少年躲闪不及,各自获得了一顶别样的帽子,有的是擎着一只荷叶,有的是顶着向日葵,还有的,索性躲在芭蕉树下,雨打芭蕉,啪啪作响,芭蕉叶下躲雨的孩子,蜷缩着,坏笑着,可爱至极。
我就是多年前那个芭蕉叶下的孩子。
(选自《时代邮刊》,2020年10月上)
17.文中写了哪几次躲雨?
18.题目中的“诗意”体现在文中的哪些方面?
19.品析语言。
(1)(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只得把别人家的麦秸垛掏出一个“洞穴”,躲进去,如此“苟且偷生”的做法,在雨停后,是要帮主人家把麦秸塞回去的,不然,会招致主人家暗地里戳脊梁骨。
(2)(从修辞使用的角度)
雨给屋檐塑造了一条雨帘,那是瓦屋的刘海。
20.文章以“我就是多年前那个芭蕉叶下的孩子”做结尾有什么妙处?
21.文中引用《昆明的雨》有什么作用?请写出你的分析和评价。
八、作文
22.题目:真的不容易
要求:①要有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
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⑤书写要正确、规范,力求美观。
参
1.D
【详解】
A.汲(xī)取——jí;自爆自弃——自暴自弃;
B.瞥(piĕ)见——piē;鸠占雀巢——鸠占鹊巢;
C.人情事故——人情世故;毛塞顿开——茅塞顿开;
D.正确。
故选D。
2.D
【详解】
D有误。《聊斋志异》是短篇小说集,故选D。
3.不知细叶谁裁出 江春入旧年 日暮乡关何处是 俄顷风定云墨色 多歧路 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晦明变化者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详解】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文学常识要记住作者、作品等。本题中的“裁、暮、俄、顷、歧、霏、暝、晦、赋”等字词容易写错。
4.(1)吮吸 倾注(2)爱与被爱只有反复练习,才会举步如飞。
【详解】
(1)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结合词语含义和语境分析即可。
吮吸:意思是合拢嘴唇吸取液体或半流体。吸取:从中吸收。根据语境“爱的乳汁”分析,“吮吸”合适;
倾泻:液体从高处倾倒或流泻下来。倾注:指把精神、力量等集中到一个目标上。根据“所有爱的储备”分析,“倾注”合适。
(2)关联词语搭配不当,把“就”改为“才”,与“只有”形成必要条件关系。
5.今太后称制/欲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
6.D
7.(1)(他)起初是县里的豪俊,高祖身份低微时(或:做平民时)像对兄长一样(或:以对待兄长之礼)事奉王陵。(2)王陵很生气,称病辞职,闭门不去朝见,十年后去世。
8.D
【分析】
5.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为:现在太后行使皇帝的权力,要封吕姓兄弟,没什么不行的。停顿节奏为:今太后称制/欲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
6.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属:动词,归属/名词,类;
B.及:动词,等到/动词,来得及;
C.王:使动用法,封……为王/名词,皇帝;
D.为:动词,做/动词,做;
故选D。
7.
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1)始,最初;为,是;微,身份低微;兄,像对待兄长一样;(2)谢,辞去官职;免,去除;朝请,朝见皇帝。
8.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于是吕太后欲废陵,乃阳迁陵为帝太傅,实夺之相权。陵怒,谢病免,杜门竟不朝请,十年而薨”可知,吕太后想罢免王陵,就表面上提升王陵做皇帝太傅,实际是夺了他的相权。王陵生气,称病辞职,闭门不去朝见。“便直接将他降职为太傅,夺去其丞相职权”理解错误;
故选D。
【点睛】
参考译文:
王陵,沛县人。起初是县里的豪俊,高祖微贱时像对待兄长一样事奉王陵。到高祖在沛县起事,攻入咸阳,王陵也聚集了党羽几千人,在南阳,不肯服从沛公。等到汉王回师攻打项籍,王陵才带兵归汉。项羽把王陵的母亲放在军中,王陵的使者来了,便让她向东而坐,想来招降王陵。王陵母亲暗中送使者,哭道:“希望替老妇告诉王陵,好好事奉汉王,汉王是仁厚长者,不要因为老妇而有二心。我用死来为使者送行。”便伏剑而死。项王大怒,烹杀了王陵的母亲。王陵最终跟随汉王平定了天下。因为和雍齿友好,而雍齿是高祖的仇人,王陵又本来没有服从汉的意思,所以后封王陵,做了安国侯。
王陵为人纵任意气没有文才,喜欢直言。做了右丞相两年,惠帝去世。高后想立吕姓之人为王,问王陵。王陵说:“高皇帝杀白马盟誓说:‘不是刘氏而称王的,天下人一起攻打他。’现在立吕氏做王,不合规定。”太后不高兴。问左丞相陈平和绛侯周勃等,都说:“高帝平定天下,立子弟为王;现在太后行使皇帝的权力,要封吕姓兄弟,没什么不行的。”太后高兴。退朝,王陵责备陈平、周勃道:“起初和高帝饮血盟誓,各位不在吗?现在高帝去世,太后做女主,要立吕氏做王,各位逢迎讨好违背盟约,有什么脸在地下见高帝!”陈平说:“当面在朝廷争辩,我不如您;保全社稷,安定刘氏后代,您也不如我。”王陵无言以对。于是吕太后想罢免王陵,就表面上提升王陵做皇帝太傅,实际是夺了他的相权。王陵生气,称病辞职,闭门不去朝见,十年后去世。
9.与客人寒夜围炉品茶(意思对即可)。
10.(1)客来不备酒,必是熟客、常客,可以“倚杖无时夜敲门”,主人不必专门备酒,也不必因为没有酒而觉得怠慢客人;(2)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所以能与主人寒夜煮茗,围炉清谈,不在乎有酒没酒。
【分析】
9.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前两句句意: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了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由此可见,前两句写主人与客人手捧热茶,边品茗边交谈。
10.
本题考查由诗歌产生的联想。句意为: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主人点炉煮茶,用茶当酒招待客人。时值寒冷的夜晚,这本不是访客的时间,可恰在此时,友人冒严寒而登门,可见这是熟客常客。老友到访,自然更要盛情款待。那用什么盛情来待客呢?以茶代酒。我们知道,待客之礼常以酒。为什么本诗的作者要代之以茶呢?可能是事由仓促,无暇为备;但是,更重要的是作者虽然无酒,却仍要借助“酒”的概念来表现此时的心情。而且以茶代酒,足见二人交往之脱俗高雅。主客二人拥炉品茗,畅所欲言。在这样的环境下,茶香之清幽更远胜于酒味之浓郁。如此,客人不以无酒为薄情,主人也不会因无酒而觉失礼,相谈甚欢。
11. 施耐庵 武松 武松打虎/景阳冈打虎
12.(1)英勇无畏、爱憎分明(空手打死老虎、为兄报仇杀死西门庆和潘金莲);(2)嫉恶如仇、敢作敢当(血溅鸳鸯楼,留下实名等);(3)知恩图报、快意恩仇(对施恩义夺快活林);(4)不向恶势力低头(怒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等);
(5)武艺高强,有勇有谋(为哥报仇时的细心与谋略,大闹飞云浦时的细心等)。
13.(1)象征:从景阳冈打虎到醉打孔亮后醉酒被狗追跌河水中,是武松一生的写照,也象征了那个英雄没落的时代。(2)武松是打虎英雄,但因贪官横行、禽兽食禄,而虎落平阳被犬欺,那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时代。(3)隐喻:武松经历过数番坎坷,虽则是被逼无奈要去二龙山入伙,内心却十分痛苦,以至于酒醉后连一只小黄狗都打不着,被狗欺辱。写黄狗其实是隐喻一种心境:落寞、惆怅、人未亡心已伤。(4)对比:由打虎始,于打狗终,在对比中,将“英雄”身上的光环一层层剥落,写出一个活生生的人物(或:武松与林冲的对比)。(5)讽刺:从人们眼中崇敬的打虎英雄,到一个无处容身落草为生的逃犯,人生遭遇多变迁,一朝落魄鸡犬笑。讽刺时代,嘲笑世人。(6)伏笔照应:风雪山神庙中风雪的描写等;武松打虎中哨棒的描写等等。(7)互文叙事:武松和林冲故事诸多相似,又互相映照,对比中丰富了任务形象。
【分析】
11.
本题考查名著文学常识及情节。《水浒传》,为明代施耐庵,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的长篇小说。根据选段一“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分析,此处是“景阳冈武松打虎”的情节。人物是“武松”。
12.
本题考查对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根据景阳冈打虎的情节分析,打虎足以显示武松的功力,其社会意义是:为民除害。而人品则是更佳:把得到的大笔赏钱一千贯,分给了众位猎户。据此可以得出:英勇无畏,乐善好施;根据原著内容,由于官府不作为,武松便自行解决,怒杀西门庆、潘金莲。杀人后,投案自首,敢做敢当,据此得出:爱憎分明嫉恶如仇、敢做敢当;原著中杀张都监全家,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正吃酒,武松跳进来把他们都杀了。在张家共杀了15人,全是一刀毙命。坑害武松的人最多只4个,另外11个是无辜的,属于滥杀。据此得出:武艺高强,同时也滥杀无辜。
13.
本题考查名著的写作手法。根据情节选择一个写作手法进行赏析即可。根据选段一情节“景阳冈打虎”,选段二的情节“武松打狗”,这是一个英雄沦落的全过程。以打虎胜出开局,以杀狗落败收尾,所谓“虎头狗尾”。在对比中,将“英雄”身上的光环一层层剥落,写出一个活生生的人物。联系原著分析,小说亦多用对比手法。如在武松斗杀西门庆的事件中,何九叔与郓哥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何九叔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 处处预留退步,表现其世故机变而怯懦的性格;郓哥则好管闲事,反映其年青好胜、幼稚天真而又抱打不平的态度。
14.海外影视机构对中国题材的改编的确是值得关注的现象;原著里行文技巧在影视作品里是感受不到的:跨媒介给经典名著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15.跨媒介,指经典文本在书籍、广播、影视、网络等各种媒介中传播。
16.(1)认真阅读原著,把握原著精髓;(2)尊重原著,不要随意改换内容;(3)尊重文化差异和本土价值;(4)符合当今观众接受习惯和影视艺术规律;(5)角色遴选要尊重原著人物形象。
【分析】
14.
本题考查概括能力。仔细阅读三则材料,把握关键句子。
根据材料一“虽然这版《水浒传》最终的样貌还无从想象,但海外影视机构对中国题材的改编的确是值得关注的现象”概括得出:外影视机构对中国题材的改编的确是值得关注的现象;
根据材料二“这里解答一下《水浒传》影视与原著的本质区别,俩者虽然都讲了同一个故事,但原著里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在影视作品里是感受不到的,施大才子行文的缜密,影视剧里也是读不到的”得出:影视与原著的本质区别是原著里行文技巧在影视作品里是感受不到的;
根据材料三“各类媒介对《水浒传》的解读与《水浒传》原著文本之间达到了‘互文互读’,跨媒介给经典名著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概括得出:跨媒介给经典名著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15.
本题考查对定义的概括。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的说明方法。根据“随着广播、影视、网络等电子媒介的兴起,《水浒传》打破了原有的传播范围,拓宽了受众范围,扩展了经典名著的表现形式”可以得出:跨媒介指经典文本在书籍、广播、影视、网络等各种媒介中传播。
16.
本题考查提建议的能力。答案不唯一,但是建议必须有可行性。
根据材料一“不少人联想到今年上映的另一部好莱坞影片《花木兰》,其所体现出的西方文本对于中国传统的巨大误解和影片本身的失利”可以提出:认真阅读原著,不可误解原著精髓;
根据材料二“影视与原著的本质区别,俩者虽然都讲了同一个故事,但原著里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在影视作品里是感受不到的”可以提出:尊重原著,不要随意改换内容;
根据材料二“鲁智深几次出现,在影视作品里看不出什么,但是你在原著里看到时,总会想叹口气说一句:‘师兄,好久不见。’”可以提出:注意角色遴选,要尊重原著人物形象。
17.在看瓜庵子里躲雨;在麦秸垛里躲雨;在屋檐下躲雨;在别人家里躲雨。
18.(1)躲雨时的情趣:吃瓜、掏麦秸垛、用荷叶或向日葵做帽子等;(2)躲雨时的闲情,催发人观察力和灵感;(3)卖鸡的小贩雨后吹口哨;(4)磨刀匠发呆、安静;(5)躲雨的“躲”字多有意思,让身体蜷缩成一枝花骨朵。
19.(1)“苟且偷生”本义是指将就着活下去,不顾将来的祸患。这里是贬义词褒用,生动幽默地写出在麦秸垛里躲雨时的情趣。(2)运用比喻修辞,将“雨帘”比做“留海”,生动形象地写出大雨从屋檐下流下的情形,表达了作者看到下雨时的欣喜之情。
20.点出全文都是在写“我”对躲雨的感受,“多年前”写出对往事的怀念,对童年纯真生活的向往之情。这个结尾韵味悠长耐人寻味。(意思对即可)。
21.《昆明的雨》选段写在小酒店躲雨的见闻感受,从内容到形式,都和本文相贴合,都是在句段之间渗透着诗意和从容。引用这段话,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同时也增添了诗意的色彩。
【分析】
17.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解题时,要先分析出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再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人物的活动,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目要求概括作答。通读全文可知,文中主要写了四次躲雨。由第二自然段“旧时躲雨,在乡下人家的看瓜庵子”可知,写了在看瓜庵子里躲雨;由第三自然段“只得把别人家的麦秸垛掏出一个“洞穴”,躲进去”可知写了在麦秸垛里躲雨;由第四自然段“他把自己的衬衫脱下来,搭在自行车上的流动鸡舍上,自己光着膀子在屋檐下躲雨”可知,还写了小贩在屋檐下躲雨;由第五自然段“雨天躲雨的磨刀匠,一般在别人家躲雨的时候,是免费帮别人磨刀的”可知,写了磨刀匠在别人家里躲雨。
18.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即可。(1)躲雨时的情趣。二自然段“主人给把大雨中洗得干干净净的西瓜摘下来一个,拳头砸开,大口啃食,雨中吃瓜,清爽备至”让人感受到吃西瓜充满诗意;三自然段“只得把别人家的麦秸垛掏出一个‘洞穴’,躲进去,如此‘苟且偷生’的做法”体现了掏麦秸垛躲雨的诗意;九自然段写孩子躲雨时用荷叶或向日葵做帽子,也体现了躲雨的情趣和诗意。(2)八自然段引用了汪曾祺的作品《昆明的雨》当中的内容,“非躲雨时的闲情,无以催发这样的观察力和灵感”充满了诗意和从容。(3)四自然段写了卖鸡的小贩雨后吹口哨,“雨给屋檐塑造了一条雨帘,那是瓦屋的刘海……雨过天晴,卖小鸡的汉子,从鸡舍上取下来衬衫,拧干了水,骑着自行车,吹着口哨,消失在彩虹跨越下的乡间小路上”小贩的举动体现了诗意。(4)五自然段写磨刀匠躲雨时的发呆、安静,“我见过许多磨刀匠躲雨发呆的样子,他们的眼神望着屋外,很入神,你不知道他在看些什么,总之很安静”“他们闲下来的时刻,心如止水,静得像一位素描模特”磨刀匠的举动体现了诗意。(5)七自然段写了躲雨的“躲”字多有意思,让身体蜷缩成一枝花骨朵,充满诗意。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19.
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的内容+表达的情感。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1)“苟且偷生”原指“将就着活下去,不顾将来的祸患”,此处指下雨时偷偷摸摸地将别人家的麦秸垛掏出洞穴,以便进去躲雨,这样的表达生动有趣,表现了乡间躲雨的有趣。从感情色彩角度,本词属于贬词褒用。
(2)从修辞角度,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屋檐下的雨帘比作屋檐的刘海,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下雨时屋檐下的雨帘的美丽,表现了躲雨的诗意,表达了作者看到下雨时的欣喜之情和对躲雨趣事的追忆。
20.
此题考查的是结尾在文中的作用,结尾的作用通常有:结构上: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内容上:突出人物品质/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中心。“我就是多年前那个芭蕉叶下的孩子”这个结尾耐人寻味,由这句话可以看出“我”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之情,童年的纯真的生活让人无限怀念。前面段落写了躲雨的诸多感受,突出躲雨的诗意,这个结尾段点出了全文都是在写“我”对躲雨的感受。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21.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重要情节作用类题型,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揣摩写作技巧,要根据语段写了哪些内容,与全文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对于主题有什么帮助等加以综合分析。作者引用了《昆明的雨》的内容,写了在小酒店躲雨的见闻感受,“一场雨,一个小酒馆,一碟猪头肉,半斤酒,且饮且等雨停,窗外木香花开着,鸡一只脚站着,把脑袋插在翅膀下”这种情形让人感受到了诗意和从容。作者在本段开头也写到“看过汪曾祺在昆明躲雨的作品《昆明的雨》,句段之间都渗透着诗意和从容”,而本文的内容就是写躲雨的感受,表现躲雨的诗意,所以无论内容还是形式,这段引用都和本文相贴合,为全文增添了诗意的色彩,使文章内容更充实。
22.范文:
真的不容易
何称妙章,属斐然之章节,且令人思而无穷也?“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大概是发人深醒的真谛吧,此时此刻叹:语文,说爱你真的不容易。
曾经的我,从汉语拼音到学习汉字、词语和成语,再到达一个崭新的阶段,是你一步一步的让我积累,是你把我从文盲带领到一个有修养且彬彬有礼的学生。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李白男子汉自强不息的精神;“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苏轼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语文一次一次的让我陶醉于你的怀抱,又一次一次的升华我的人生观。这难道就是所谓的不能自拔、学海无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你引导我人生的导航;“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你弄清在迷路的我,才有今时的成就!其实,语文,说爱你真的不容易。
有人说,语文是华丽的包装。依我说,语文是深藏不露。文章虽是文采斐然,但却埋藏着深奥的含意,有些是曲折离奇的,有些是激励人生的,有些是意料之中的,有些是……语文,我真是摸不透你的心,还是我不够资格?语文,说爱你真的不容易。
曾几何时,我想舍弃你,但却得到这个结论:迷则厌,厌则爱。原来一直都是因果循环,我没有舍弃你的理由,只有仰慕的目光,只有向往的精神。无论如何的变化,我终究还是倚着你,直到有一天你接受我的爱,不然我一直哀叹:语文,说爱你真的不容易。
语文是一个大家庭,里面住着:纵情山水的太白,豪迈的苏东坡,斐然的李清照,还有许多许多……也令我了解他们的情怀:太白弃官场之九霄云外,为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诗意生活;苏东坡一生与诗融为一体,他的激情大气,激起了我的共鸣,他的诗句超然脱俗且气势凌人;李清照那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掺情感被我永远铭记于心,这让我想起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会认识更多的成员,希望我会更深入了解他们,更希望与他们结交“亲朋密友!”
爱之者,安能轻易舍之?稍有所悟曰:语文,说爱你真的不容易。
【详解】
“真的不容易”是命题作文。题目中“真的”二字,主要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可理解为强调“不容易”的程度很高,不是一般的“不容易”。从这个角度理解,如果写作中对“不容易”的程度呈现不够,就会显得扣题不紧。另一方面,可理解为一开始不认为、不知道“不容易”,后来看法改变,发现确实“不容易”。从这个角度理解,题意暗含转折。题目中的“不容易”,既可理解为完成某件事、实现某个目标“不容易”,又可理解为达到某种精神境界、承受某种心理压力“不容易”。“真的不容易”,表达了一种感慨,有抒情的意味,又表达了理性反思的意味。既可关注自我,表达自己的“不容易”;也可关注他人,体味他人的“不容易”。实际上,这个题目从正面解读就是:我体会到了难处,可以是体会到了自己的难处,也可以是体会到了他人或团队的难处。中学生写自己的“不容易”,最容易想到的是学习上的难处,做学生的不易。这人人想得到,不容易写出彩。写自己的“不容易”,要有独特的个性感受。写别人的“不容易”,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