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一册语文新教材古文(先秦诸子散文)单元测试
一、基础知识
1.选出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 ( )
A.参省(xǐng) 槁暴(bào) 中规(zhòng) 曾皙(xī) B.虎兕(sì) 饿莩(piǎo) 洿池(wū) 跬步(wā) C.须臾(yú) 蓼蓝(liǎo) 骐骥(jì) 渚崖(zhǔ) D.买椟(dú) 供养(gōng) 归咎(jiù) 驽马(nǔ) 2.选出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组 ( )
A.劝学(劝勉) 跂而望矣(提起脚跟站着) 博学(广泛) 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B.闻者彰(清楚) 夫子哂之(笑) 以俟君子(等待) 舍瑟而作(起)
C.河内凶(荒年) 请以战喻(比喻) 兵刃既接(已经) 王无罪岁(年成)
D.秋水时至(时令) 旋其面目(掉转)
少仲尼之闻(见闻、学识) 望洋向若而叹(望着海洋) 3.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无失其时——②王无罪岁 ③察邻国之政——④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4.对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异乎三子者之撰 ②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③填然鼓之 ④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①④/②⑤/③⑥ B.①④⑤/②/③⑥ C.①④/②/③/⑤/⑥ D.①/④⑤/②③/⑥
5.与“欲信大义于天下”中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①青,取之于蓝 ②而青于蓝 ③善假于物也 ④战于长勺 ⑤苛政猛于虎也 ⑥余将告于莅事者 ⑦吾父死于是 ⑧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A.①②③④⑤⑥ B.⑤⑥⑦⑧ C.①②④ D.④⑦ 6.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A.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B.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C.君将哀而生之乎?
D.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7.句间关系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②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③非我也,岁也 ④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A.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③ D.①③/②④ 8.下列句子都有省略,补写恰当的一项是 ( ) A.如或知尔,(吾)则何以哉? B.或百步而后止(走),或五十步而后止(走)。 C.夫颧臾,昔者先王以(其)为(之)东蒙主。 D.(此)非我(之罪)也,兵(之罪)也。 9.下列句子翻译准确的一项是 ( ) A.端章甫,原为小相焉
译:读着文章,戴着礼帽,愿意做司仪官。 B.养生丧死无憾
译:对养生之道和办丧事没什么遗憾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积累善行养成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D.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译:现在我看到您困难贫穷 10.“既来之,则安之”、“祸起萧墙”,“望洋兴叹”、“五十步笑百步”分别出自 ( )
A.《庄子》《老子》《论语》《孟子》 B.《论语》《荀子》《孟子》《老子》 C.《论语》《孟子》《荀子》《庄子》 D.《论语》《论语》《庄子》《孟子》
11.对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论语》主要是记录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孔子根据自己的记忆或耳闻的传说写下来的,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B.《孟子》是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了“性善”论,他以孔子学说的继承者与捍卫者自居,故后世常“孔孟”并称,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 C.《庄子》《老子》都是道家学派的著作。庄周、李耳并称为“老庄学派”。 D.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当时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学派纷纷出现,在学术思想上各家各派之间有继承,有批判,有发展,从而形成学术繁杂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19题。 崔思兢,则天朝,或告其从兄宣谋反,付御史张行岌按之。告者先诱藏宣家妾,而云妾将发其谋,宣乃杀之,投尸于洛水。行岌按,略无状。则,令重按。行岌奏如初。则天曰:“崔宣反状分明,汝宽纵之。我令傻臣勘,汝毋悔。”行岌曰:“臣推事不若俊臣,陛下委臣,须实状。若顺旨妄族人,岂法官所守?臣必以为陛下试臣耳。”则天厉色曰;“崔宣若实曾杀妾,反状自然明矣,不获妾,如何自雪?”行岌惧,逼宣家令访妾。
思兢乃于中桥南北多置钱帛,募匿妾者。数日,略无所闻,而其家每窃议事,则告者辄知之。思兢揣家中有同谋者,乃佯谓宣妻曰:“须绢三百匹,顾刺客杀告者。”而侵晨伏于台前。宣家有馆客姓舒,婺州人,言行无缺,为宣家服役,宣委之同于子弟。须臾,
见其人至台赂阍人,以通于告者。告者遂称云:“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台中惊扰。思兢素重馆客,不知疑。密随之,到天津桥,料其无由至台,乃骂之曰:“无赖险獠,崔家破家,必引汝同谋,何路自雪?汝幸能出崔家妾,我遗汝五百缣,归乡足成百年之业。不然,则亦杀汝必矣。”其人悔谢。乃引思兢于告者之家,搜获其妾。宣乃得免。
(刘肃《大唐新语·卷494》)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令俊臣勘,汝毋悔。 勘:审问 B.而云妾将发其谋,宣乃杀之 发:发现 C.行岌惧,逼宜家令访妾。 访:询问
D.汝幸能出崔家妾,我遗汝五百缣。 遗:留给
13.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而其家每议事,则告者辄知之——不然,则亦杀汝必矣 崔家破家,必引汝同谋——乃引思兢于告者之家 A.两个“则”字相同,两个“引”字不同 B.两个“则”字相同,两个“引”字也相同 C.两个“则”字不同,两个“引”字相同 D.两个“则”字不同,两个“引”字也不同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或告其从兄宣谋反 从兄:堂兄 B.行岌按,略无状 无状:毫无结果 C.而侵晨伏于台前 侵晨:天快亮时分 D.料其无由至台 无由:没有机会
1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组是 ( )
①崔宣反状分明,汝宽纵之 ②陛下委臣,须实状。 ③不获妾,如何自雪? ④崔家破家,必引汝同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以下16—17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6.若顺旨妄族人,岂法官所守? ( )
A.如果顺着陛下您的旨意就随便杀他的全家,这哪里是法官应有的操守?
B.如果顺着陛下您的旨意就随便杀他的全家,那么法官还应该遵循什么呢?
C.如果按照陛下您的旨意胡乱拘捕他的家人,那么法官还应该遵循什么呢?
D.如果按照陛下您的旨意胡乱拘捕他的家人,这哪里是法官应有的操守?
17.①令重按 ②请以闻 ( )
A.①命令重新审问 ②请把这件事情传播出去 B.①命令严刑拷问 ②请把这件事情传播出去 C.①命令重新审问 ②请把这件事情向上面报告 D.①命令严刑拷问 ②请把这件事情向上面报告 18.选出全是直接描写“同谋者”言行的一组 ( )
①先诱藏宣家妾 ②侵晨伏于台前 ③言行无缺 ④至台赂阍人
⑤其人悔谢 ⑥引思兢于告者之家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⑤⑥ D.②③④ 19.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本文记叙的是发生在武则天时期的一件冤案:崔思兢被人陷害,说他跟随从兄宣谋反,因而被拘捕下狱,几乎遭受杀身之祸。
B.御史张行岌是一位坚持原则、执法严明的法官,他始终不畏淫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并亲自明查暗访,终于为崔氏兄弟洗雪冤屈。
C.由于每次在家中暗地里商量的事情,诬告者都能很快知晓,崔思兢由此断定家里有内奸,于是将计就计,查出内奸,搜获家妾。 D.崔思兢假装不知情,像对待自家子弟那样,委派姓舒的馆客到御史台,买通看门人,向诬告者传递崔家要雇请刺客的假消息。
附:参
1.C 2.D 3.D 4.C 5.D 6.C 7.D 8.D
9.C 10.D 11.A 12.A 13.D 14.B 15.B 16.A 17.C 18.B 19.C
出处:中国教学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