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七教育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转载]吕敬人作品赏析

[转载]吕敬人作品赏析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转载]吕敬⼈作品赏析

原⽂地址:吕敬⼈作品赏析作者:⽔际轻烟

(⼀)何为⼀本好书

  ⼀本理想的书应体现和谐对⽐之美。和谐,为读者创造精神需求的空间,对⽐则是创造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五感之阅读愉悦的舞台。  是著书者、编者、设计者、印刷者观念的滞后:著者提供内容,编辑把握校对,设计担当包装,印刷提供成品,⼏乎是相互割裂的分⼯观念和陈旧的思维⽅式。这种不般配的婚姻,⽆法孕育出理想的有情感有⾎有⾁的⽣命体。

  作为这⼀现状的“责任⼈”之⼀——书籍装帧者更应意识到⽏宁说是受到时代逼迫,不得不也不能不更新观念:将书籍装帧者更应意识到⽏宁说是受到时代逼迫,不得不也不能不更新观念:将司空见惯的⽂字融⼊⽿⽬⼀新的情感和理性化的秩序驾驭,从信息编织到视觉效果,学会始终追求由表及⾥的书籍整体之美的设计理念的把握,并能赋于读者⼀种⽂字和形⾊之外的享受,以及具有创造戏剧化想像空间的能⼒。从书籍体之美的设计理念的把握,并能赋于读者⼀种⽂字和形⾊之外的享受,以及具有创造戏剧化想像空间的能⼒。从书籍的外表化妆师到书籍的形态设计者,从装帧到book design,时代需要我们完成书籍设计观念转换。

《外交⼗记》·敬⼈书籍设计

《敬⼈书籍设计2号》

《敬⼈书籍设计》

《对影丛书》·敬⼈书籍设计

  ⼀位学者和⼀位画家的对话,两本合⼆⽽⼀的联体书。⿊⽩、阴阳、左右、竖排、横排……诸多设计语⾔表达的

思考,体现东西⽂化探讨的主题。

  德国著名书籍设计家冯德利希说:“重要的是必须按照不同的书籍内容赋予其合适的外貌,外观形象本⾝不是标

准,对于内容精神的理解,才是书籍设计者努⼒的根本标志。”

  让读者阅读起来⽅便、易读、有趣,并使其成为⽣活的⼀部分,就是⼀本好的书籍设计。(⼆)20世纪书籍设计进程

  中国现代的书籍设计受外来影响仅百年历史。鲁迅将⽇本的书装  中国现代的书籍设计受外来影响仅百年历史。鲁迅将⽇本的书装和和欧洲的书籍插图介绍到中国,使中国在原有的欧洲的书籍插图介绍到中国,使中国在原有的悠久书籍艺术的基础上更向前迈进了⼀⼤步。

  20世纪的这100年,欧、美及⽇本的书籍艺术也并未静⽌不前。⾃⼗九世纪英国⼯业⾰命运动时期书籍设计的中⼼⼈物威廉姆⼈物威廉姆·莫⾥斯为开端,从他所开始极⼒推崇展⽰书籍之美的⽣活与艺术相融合的设计原则为开端,从他所开始极⼒推崇展⽰书籍之美的⽣活与艺术相融合的设计原则,到,到表现⼈类内⼼情感表现⼈类内⼼情感的德国表现主义书籍设计;从20世纪初追求机械动⼒主义和速度感的意⼤利未来派书籍设计风格世纪初追求机械动⼒主义和速度感的意⼤利未来派书籍设计风格到在到在俄罗斯兴起的具有俄罗斯兴起的具有⾰新意义并成为现代书籍艺术起点的构成主义运动;从强调编辑、编排理性化的包豪斯理念到潜意识关注周围世界的超现实主义设计风格;从流⾏于法国艺术⼤师们独⾏其道的书坊潮到将书籍原有形式的解体,注⼊动感的物化新形态书籍的设计流;从动荡的60年代欧美的设计家以最具创造性的语⾔关注现实⽣活的⼤事件、强化内容要素的波普艺术到进⼊极限抽象意境的概念美术书籍的流⾏,现代书籍设计已不局限于书物传达信息载体的功能和内容⾃⾝主题的,⽽将书视为⼀种造将书视为⼀种造型艺术 ——“书的雕塑”。书不仅是为了阅读,也可供品味、欣赏、收藏,是具有独⽴艺术价值的实体的存在。

  20世纪这100年,作为信息容器的书籍形态,装帧设计家在纷繁的设计空间中,对于书的作品本⾝的表现已显得游刃有余,⽽今天21世纪书籍⼜应如何超越过去,投⼊那种⽣动的、新鲜的既具有叙述技巧⼜能传达艺术表现⼒的整体设计中去呢?关注当代中国的书籍设计,我们来寻找与国外的差别在什么地⽅。

  从书的外包装到书籍形态,从外在到内在的整体设计。书籍设计象社会的变⾰⼀样,也必须改变过去书籍装帧的⽼观念。我们应随之对今天的设计学、⼯艺学、编辑学等理论作⼀个深⼊的研究和探讨,使中国的书籍设计真正进⼊新世纪的丰富多彩的美妙世界。

《⽇本美术——从现代到当代》·敬⼈书籍设计

《⽣命意识丛书》·敬⼈书籍设计

《怀珠雅集》·敬⼈书籍设计

⼀套五位画家藏书票的作品集,设计时编集⼤量有关名家对读书的只⾔⽚语,衬托并提升了本书主题的内涵,增加了书的信息量和附加值。书的形态采⽤便宜的宣纸和⽡楞纸⿇绳组合套装,沿袭传统但不照搬,营造书籍艺术的古雅⽂化氛

围。

《黎昌杯⾸届全国青年国画年展作品集》·敬⼈书籍设计

《朱熹榜书千字⽂》《⾷物本草》·敬⼈书籍设计

书籍整体的设计,创作与众不同的形态。但不是豪华成本的堆砌,选择恰当的材料,更完美传达主题信息。象征传统⽊版印刷的⽊刻活字夹板装《千字⽂》和摹拟藤编⾷盒形态的中国第⼀部营养⼤全的套盒装《⾷物本草》,在继承中

国传统书籍形态⽅⾯是⼀种尝试。书籍也是⼀种造型艺术。国传统书籍形态⽅⾯是⼀种尝试。书籍也是⼀种造型艺术。《中国针灸史图鉴》·敬⼈书籍设计

书籍设计是⼀个集设计、著者、编辑、印制单位共同努⼒完成的系统⼯程。设计师要了解印刷⼯艺,懂得各类材料的性能和印制后的最终效果,这是设计师的基本功之⼀。设计稿仅仅是书籍设计过程的第⼀步。此书运⽤了特种纸张和

多种⼯艺,印制后的封⾯呈现出微妙的效果。(三)从装帧到书籍设计(book design)

  装帧与书籍设计的本质区别是什么?装帧以⼆元化思维和绘画式的表现⽅式完成书的封⾯和版式,⽽书籍设计是⼀种“构造学”,是设计家对主体感性的萌⽣、悟性的理解、知性的整理、周密的计算,精⼼的策划,节奏的把握、⼯艺的运筹等等⼀系列有条理、有秩序地整体构建设计者⼼中的“构筑物”,其不仅仅是⼀本读物,它能与周围的环境形成⼀种和谐的理想空间。⼀本书的设计虽受制于内容主题,但决⾮是狭隘的⽂字解说或简单的外包装。设计者应从书中挖掘深层涵义,觅寻主体旋律,铺垫节奏起伏,在时间艺术中体现空间感受;运⽤理性化有序的规则意识捕捉住表达全书内涵的各类要素:到位的书籍形态、严谨的⽂字排列、准确的图像选择、有时间感受的余⽩、有规矩的构成格式、有动感的视觉旋律、到位的⾊彩配置、个性化的纸材运⽤、毫厘不差的印刷⼯艺……这近乎是⼀出有声有⾊的有

⽣命的戏剧,是在构筑感动读者的桥梁。

  书籍设计是⼀种⽴体的思考⾏为。那种以绘画式的封⾯,以永远不变的正⽂版⾯为基点的装帧只是⼀个外包装。书籍设计应是包含着封⾯,环衬、扉页、序⾔、⽬次、正⽂、各级⽂字、图像、饰纹、空⽩、线条、标记、页码等等内在组织体从“⽪肤”到“⾎⾁”的三次元的有条理的再现,的三次元的有条理的再现,陈旧的设计观念割裂了外表和内在的呼吸关系。以经济成本核算或印制条件所限为由,遮盖设计意识滞后与设计语⾔贫乏的现状,导致设计师们总以画家的思维⽅式进⾏表⾯化的装饰表演,也包括缺乏实质性设计概念探讨⽽满⾜于孤芳⾃赏式的花哨的⽂艺批评⽽使理论研究流于形式化。

《美术学院附中50年作品经典》·敬⼈书籍设计

⽂字是书籍设计舞台中最主要的⾓⾊,汉字也是最具表现⼒的演员。创造⽿⽬⼀新的⽂字语⾔传达。

我们需要开拓设计观念,以对哲学、⽂学、艺术、科学 等等全新的感受,领悟书籍设计的新概念,寻找新的设计语

⾔,做出与作家个性作品相吻合,并具有独⽴书籍艺术价值的新作品

   从装帧到书籍设计,从book design(书籍设计)到Type graphic(编排设计),从习惯的设计模式跨进新的设计思路,这是今天书籍设计概念需要过渡的转型期。时代需要那些能够⼤胆鲜明地以书籍设计替代装帧概念的设计师,与其它姊妹艺术⼀样强调时间与空间流动的陈述⼿段、信息业中数字化的编排意识、⼯业设计中物化构架元素和商业设计中的强调材质感受,突破出版业中⼀成不变的固定模式。从编辑、排版、字体、字号、字距、⾏距,空间处理着

⼿对最具本质意义的设计范畴,开始进⾏创造性的⼯作和⼤胆的尝试。

书籍设计艺术的发展史已表明,⽆论是艺术还是技术,西⽅严密的理性思路与善于驾驭秩序的能⼒和东⽅宇宙宏观思

维⽅式以及天、地、⼈⾃然融合观之间的互补互动,均为其发展的助推⼒。

  ⽼⼦有句名⾔:“反者,道之动”。书籍设计者们不拘泥于束缚发展的旧模式,不满⾜已有的现状,敢思敢想,虚⼼向世界各国的优秀⽂化学习,达到不摹古却饱浸东⽅品位,不拟洋⼜焕发时代⽓息的追求。继承与创新,民族性与国际化,传统⼿段与现代科技的探索,都能为书籍设计呈⾮静⽌化的动态发展注⼊活⼒,中国的书籍设计概念,⼀定

能完成从装帧到书籍设计的时代过渡,⽽达到“道之动”的真正境界。

《⿊与⽩》·敬⼈书籍设计

  书籍体积的每⼀⾯都是表现主题的场所,在切⼝上注⼊纹样或图像,不管是静⽌的呈现,还是通过左翻,右翻的动态翻阅,均可让读者产⽣联想,达到主题的升华。

  德国⼀位设计家曾说:“在书的切⼝上画⼀条红道,感觉象在肌肤上留下的⼀道伤痕。在书的切⼝上画⼀条红道,感觉象在肌肤上留下的⼀道伤痕。”让⼈真正体会到书是⽣命体的感悟所在。

]

《托马斯·拜乐作品集》·敬⼈书籍设计

书籍的整体设计要把握书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从封⾯到内⽂的每⼀⾯均不能游离于主题,要确⽴⼀种形式风格,经

过有序的编排,产⽣节奏和旋律。个性是书籍设计的⽣命。

《⼑势画》·敬⼈书籍设计

纸张强调触觉的感受,是区别于电⼦读物的纸本书籍的特质。

《梅兰芳全传》·敬⼈书籍设计

《乃正书昌耀诗》·宋协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