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七教育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的调查与分析——以赣南师范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的调查与分析——以赣南师范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青年与社会2014年11月中 第32期总第578期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的调查与分析 ——以赣南师范学院为例 叶芜为 曾献辉 赣州 341000;2.赣南师范学院脐橙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 (1赣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江西【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下的思想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文章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中的认同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就认同现状和影响原因,提出大学生对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实现路径,引导大学生更好的健康成长和服务社会。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认同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议里第一次提到“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我党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又一 重大理论创新,文中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 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概况为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中 也提出“建设丰十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探索用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和“开展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的要求,在党的报告中 更是明确写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同思想 道德基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等内容。高 校是思想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阵地,高校里的大学生 则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培育者和国家的未来及希望,深入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研究,了解大学生对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发展的现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的科学理论教育大学生,有效的帮助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人 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有助于我们及时把握大学生价值观 变化发展的趋势,对如何提升大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的认同度,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有积极的 引导作用,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忠实的追 随者、广泛的宣传手和扎实的践行人。 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现状 笔者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数据采用SPSS17.0统 计软件分析,在赣南师范学院内抽取了各年级学生进行问卷 调查研究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588份,收回有效问卷476份, 有效率达到94%。本调查涉及的学生分年级和分专业,能够 客观地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情况做出初步 判断,为找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真正被广大大学生 所认同提供借鉴与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 灵魂 据统计,对“您认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对中国的现 代化建设有指导作用吗?这一问项上,回答“有重大指导 作用的”和“有作用”的占83.3%,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能 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有利的;回 答“您平时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和阅读”时选 择“认真学习”的占39.8%、“偶尔看看”的占18.2%,有 39.3%和40%的大学生觉得马克思主义对自身的日常学习生 活影响有“很大作用”和“有作用”;在“您的入党动机问 题中”,有15.2%的大学生选“个人利益,即有利于就业和 个人前途”,是受周同学生、老师党员影响的占10.8%,说 明现实中越来越多的人崇尚功利色彩思想、实用主义,此严 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倾向,应引起足够重视;此外, -40・2014.V0L.578.NO.32 有42.5%的大学生回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 指导地位”时,持“基本赞同”态度;还有12.5%的同学选 择非常赞同,表面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有着深远的历史影 响力。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的主题 对选择“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 理想认同吗”这一题,共有88.1%的大学生选择了“非常认 同”和“比较认同”,说明大学生对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同理想是高度一致认同,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 的正确性;在回答“您所要追求的共同理想是什么”这 一问题时,79.6%的学生选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 理想”在“实现主义社会”上打钩的占10-3%,同意“建 立资本主义”的仅有占2.6%;对于“您是否赞同只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选择“非常赞同”、“赞 同”额比例占81.2%,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有弱化趋向,对实现中同特色的社会 主义共同理想这一主旨表现出不一致性和嬗变性,今后应加 大对其培育理想信念的力度。 (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 心的时代精神是其精髓 调查表明,在被问到“您觉得对大学生爱国精神和艰苦 奋斗精神的培养是否有必要”时,85.9%的学生认为“有必 要”或“很有必要”,认为“没有必要”的占5.3%;在“您 如何看待“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这个问题”时, 有80.9%的大学生认为基本赞同,在回答“您认为中华民 族的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什么”时,选择爱国主义的大学生有 92.2%,选择“认为下列属于民族精神是什么精神的”,勾选 出“雷锋精神”的有68%,说明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 情感和奉献精神,说明大学生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浓厚 的民族精神氛围,也对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形成的以改革创新 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体现出高度认同的状态。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研究表明,在回答“您是否认同国家提出的八荣八耻的 社会主义荣辱观”时,共93.6%的大学生选择非常赞同或基 本赞同;当调查“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我国社会生活的主 流价值观念的看法赞同吗”时,21.3%的回答“非常赞同” 为,“比较赞同”为63%,“反对”为1.2%,所以84.3%的 大学生肯定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国社会生活的主流价值观 念,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人心,也就有在“您是否会在公共 汽车上主动让座于老弱病残幼?”时,占88.1%的会自觉让座, 不自觉的仅4.1%,说明大学生认同并奉行的价值准则趋于 一致性;但在被问及“对于一些大学生考试作弊的行为,您 的态度是?”,分别有45.2%和15.1%的大学生持“可以理解” 态度或“无所谓”观念,反映出由于社会等原因的影响,造 成大学生诚实守信等观念有所减弱。 二、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原因探析 (一)价值观多样化的影响 大学生的价值认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文化的发展也呈 现多元性,价值观隶属于文化,任何社会的转型都是社会主 体文化和社会的现实状况所作用的结果。简单的说可以分为 传统价值观和西方价值观两方面,从传统角度而言,传统是 大学生价值形成的文化基础,通过各种文化成果显现出来。 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受到这些传统价值观的影响传统的 天人观、人我观、义利观等,都不同程度地发挥着作用。但 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一些人开始动摇原先的价值理 念,诸如多元化利益格局的产生和变化,拜金主义、极端个 人主义现象的蔓延,这一切都导致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原 本传统的价值观,如已安贫乐道、以人为本、重义轻利淡化, 随之而来的也就是传统价值观被弱化,这种现象的存在还导 致人们在价值判断上的困惑和价值目标追求上的混乱,造成 一些大学生在政治信仰、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上产生了迷茫, 最终削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而西方世 界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等价值观的渗透和社会 思潮的涌人,无不冲击着我同的意识形态建设,造成在经济、 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相当大的压力,易对还处于分辨能力 不强、各方面待成熟时期的大学生信仰等问题促变。 (二)高校传统教育机制的影响 高等院校是培养大学生成才的重要载体,也是建设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实平台,但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高校 的传统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构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认同的需要。主要体现在第一,高校传统教育的失 位和政治理论研究的乏力现象日益显现,尤其是在很多高校, 相关课程教师的示范作用不够,有的高校教师因自身专业的 不相关和综合素养水平的欠缺,对自己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教育方面的认识不足,对于国家所规定的“两课”教学, 缺乏开放性,普遍都是以强制的灌输、单向的说教为主,而 且缺乏层次递进性,这种方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政治理论 课学习的兴趣和自身素养的提高;第二,高校宣传引导 力度也不强,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相关内容进行 广泛的宣传和弘扬,在宣传的同时也只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大 众化的要求,脱离大学生实际思想,缺乏针对性,最终导致 大学生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解深度不够,受益甚少; 这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价值观引 导和自我教育作用的发挥,严重的抵制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更削弱了其影响力度。 (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我们知道,非理性因素是“指不完全受主体的目的和意 识所支配的某种精神属性与精神活动,主要包括存在于人的 心理结构(人的欲望、动机、习俗、情感、意志、无意识等 心理现象,主要涉及人的行为)和属于人的认知结构(人的 直觉、灵感、顿悟等思维形式)两个方面”,具有不稳定性、 个体性、非常规性、误导性等特点。认知发展的大学生群体 是在思想上尚未定型,他们情绪情感容易激动,对情感、动 机等非理性因素的外界事物更为敏感。大部分群体“对当今 社会物质的飞速发展抱有积极的态度,但对当今存在的社会 矛盾等问题却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自身社会经验又不足, 当在生活及学习中遇到困难、发现矛盾时,就会对社会怀疑、 对人生感到迷茫,影响了他们自身的人生价值观”,这些情 况的显现都严重降低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 同效度。 三、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路径 青年与社会2014年11月中 第32期总第578期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 的,具有校园特色的文化活动、规章制度和文化环境,以及 反映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的校园精神的总和。”当代大学生 处于成长的塑造期,很多行为及思想动态容易受外部的影响, 可以说初入象牙塔,学校教育对他们的成长成才影响至深, 进学后更加明显。我们知道每个校园都有其自身的文化 特点,这是在教育教学、管理特色、校园环境等方式下形成的,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促进他们 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和人格塑造,在情感和志向上产生一种 归属感,也对他们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和发 挥积极作用。我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通过科学的管理、 完善的制度、健康的集体活动来营造一种健康有序的文化氛 围,这样的校园文化,是反映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走产学 研相结合的文化,是为公众所认可的求真务实的文化,是形 成具有强大感召力、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大学精神”。此外, 校园文化中团委、学生会、卒十团等机构,加上学生党员和学 生干部骨干等为载体对大学生的神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有推动作用。总之,高校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理念培育、丰 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来创造校园物质和精神文化条 件,就是为了创造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向上、和谐、 有序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认同感的持续增长。 (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创新教学模式 2004年教育部 台了一份《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文件,文中指出:“高等学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 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 求。”但是研究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在高校整个教 育的环境还不够理想,m现专业教师对课程理解不深刻、学 校教务部分人员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无关紧要等状况, 所以急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统领发挥思政治理论课的 主渠道作用。此外,高校领导干部也要“亲自带头做一定的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 工作方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质、组织和制度保 证”。5实践表明,高校领导干部的重视,有利于思想政治 教育相关工作的更加顺利开展,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 道方式也有推动作用 在教学模式上,则是一在内容上,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专业课下的社会科学,社会学,心 理学,人类学,历史和其他学科广泛的综合起来,使大学生 养成自己的专业性创新学习,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时 间维度相结合的制度;二在方法上,采用启发式教学、互动 式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密切联系实际,思想,实事求 是,让大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使得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教育更贴近生活、贴近学生;i在行为上,积极开展 各种文体活动,明确目标,有意识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为主题,循序渐进的使大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理念。 (三)深化制度建设,建立保障机制 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建设,会受思 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和文化的影响,应用制度来保障。 首先要建立科学有效的领导机制,由学校统一领导,通 过科学的职责分工,概括起来说就是:学校主要领导亲自负 责,宣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学工处、教务处、学 生所在院(系)、团委、等部门相互配合的领导与工作 机制,制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施规划,解 决工作中的难题,及时开展检查、评估与总结;其次,要充 2014.VOL.578.N0.32・41・ 青年与社会2014年11月中 第32期总第578期 大学生心理资本研究相关进展与展望 史志明 (上海电机学院商学院,上海201306) 【摘要】大学生的成长一直是社会关注的话题,大学生心理资本对大学生成才有着重要影v向。对心理资本的发展与内 涵做了简要回顾,对目前国内大学生心理资本研究做了梳理,并对大学生心理资本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资本;大学生;心理资本 心理资本理论的发展 资本(Capita1)一词起初在英语中的含义指对动物的买 卖及占有,后来又具有“存款”、“资金”、“款项”或“生息 资本”等含义,至14世纪开始成为经济学的核心概念。20 世纪6O年代,资本概念产生了实体性向非物质性的转变。“人 力资本”的概念被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Sehuhz)和加 里・贝克尔(Garys Becker)引入经济学分析之中,使得“资 本”的定义突破了只是物质资本的束缚,得以进一步拓展。 在《文化再制与社会再制》一书中,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和让一克洛德・帕斯隆(Jean—Claude Passeron) 首次使用了“文化资本”的概念;而“社会资本”理论经由 布迪厄最早提出,并由科尔曼(Coleman)从理论上对其给 予详尽的具体界定和分析。经由历代学者的不断理论创新, 资本理论也在发展中不断变迁。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心理学在治疗心理疾病和功能紊乱 行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对个体健康的成长、 发展及其自我实现的关注一度被人们抛之脑后。美国心理学 会(APA)前任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等呼吁, 心理学研究应该回归两个被遗忘的使命——使人们的生活更 有效率、更有价值和实现人的潜能。这一呼吁激起了了学者 们的兴趣,并促使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和新的组织研究 中成为一股重要力量。 2004年,卢桑斯(Luthans)以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 行为学的观点为思考框架,在分析了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 社会资本的特点之后,提出了以强调人的积极心理力量为核 心的“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1)”概念,使得人们开 始关注心理资本及其对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 二、心理资本的内涵 一、(一)心理资本特质论 特质论认为心理资本是作为个体的内在特质而存在的。 对此,相关学者已有论述,如Hosen等(2003)认为,心 理资本是个体通过学习等途径进行投资后获得的一种具有 耐久性和相对稳定性的心理内在基础构架(psychological infrastructures o他认为,心理资本包括个l生品质和倾向、认 知能力、自我监控和有效的情绪交流品质等。Letcher等(2004) 甚至将心理资本等同于“大五人格”,认为心理资本就是人 格特质;Cole(2006)也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影响个体行 为与产出的人格特质。简单讲,特质论者认为心理资本就是 人格,是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心理资本状态论 相当数量的学者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心理状态,这种观 点在心理资本研究中居于主流地位。例如,Goldsmith(1997) 和Tettegah(2002)认为,心理资本就是个体对自我、工作、 伦理以及人生信念、态度和认知的综合。Avolio等人(2004) 认为,心理资本是指那些有助于预测个体高绩效工作和快乐 工作指数的积极心理状态的综合,积极的心理状态包括希望、 自我效能感(自信)、乐观、积极归因、自我恢复力等。卢 桑斯(Luthans,2005)认为,心理资本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 成的综合体。与特质不同,心理资本是一种重要的个人积极 心理能力,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对待任务、绩效和成功的 种积极状态,对个体的认知过程、工作满:卷感和绩效都产 一生显著的影响。 (三)心理资本综合论 综合论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同时具有特质性和状态 性的心理素质。2006年,Avolio等人在探讨心理资本的内涵 时,使用了“类似于状态(state-like)”这个词,并认为心 参考文献 『11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 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8. 分的发挥引导机制及激励机制的合力,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的内容,调动社会各种资源,如大众传媒,学校,家庭, 社区文化等,把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引导到主流意识形态上来, 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机制的成型;第三,要积极 争取社会宣传、民族与宗教管理部门、文艺、广播、新闻出 版等部门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关心与支持, 让科学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占据着核心地位,逐步建立一 套完整的社会保障机制,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健康有序,使大 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沿着预定准确的轨道方 向发展,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 育,从论文论述中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的认同现状总体上是较好,但是存在一定的问题,需 要我们去遵循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原则,加 强理论熏陶和实践引导。我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 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以及指导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基 础,不仅是个人价值的体现,更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国家现代 化建设的需要,也能不断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21柳克方.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认同 研究p1.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0(4). 『3曾献辉.3]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的研 究『D1.江西农业大学,2012(6). 『4],.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的意见『N1.光明日报,2004—10—15. 『51张未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现代教育科学,2008(11). 基金项目:江西高校党建设研究项目青年项目 (JXGXDJKT.QN一201301)。 作者简介:叶芜为(1973一),男,江西赣州人,副教 授,赣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党总支副,研究方向: 高校管理;曾献辉(1986一),男,江西南昌人,助教,赣南 师范学院脐橙学院团总支副,研究方向:青少年教育。 ・42・2014.VOL.578.NO.3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