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教 学 大
课 程 名:中 国 史 学 史 适用专业:历 史 教 育 课程类别:理 论 课 制定时间:2005年4月
教 务 处 制
纲
《中国史学史》课程教学纲
(2001年制订、2005年修订)
一、课程代码:12110803
二、英文名:The history of Chinese History 三、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四、先修课程:中国历史文选、史学概论、西方史学史等 五、学分:3学分 六、学时:60学时 七、课程概述:
中国史学史是研究中国史学的发展规律并展示其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中国史学是中国文明的产物,同时。它对中国文明的发展又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记录了中国文明连续性发展的历史和特点,促进了中华民族间的历史共识、增强了中华民族间的凝聚力。因此史学史是历史教育的需要组成部分。
中国史学发展的历程,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经历了先秦史学的童年、秦汉史学的成长、魏晋南北朝与隋唐史学的发展、宋元史学的鼎盛、明清时期史学的波浪式变化以及史学的近代化等阶段。中国史学天论在历史著作、历史编篡学,还是在史学评论、史家的修养、历史观念、历史研究方法、历史文献目录的整理等方面都形成自身的史学传统特色。 八、教学目的:
使历史学专业的学生系统学习和了解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内容,
2
中国传统史学的特色以及史学近代化的发展方向,从而提高史学理论水平,继承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形成良好的历史专业知识结构,增强学生历史文献的应用能力,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供基础。 九、教学方法:
1、教材的重点章节内容的系统讲授与引导学生自学相结合。 2、充分运用文献史料,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和掌握分析、用,辩伪、的方法。
3、知识传教与启发学生积极思辩、培养创新能力相结合。 4、运用多媒体展示文献资料和实际阅读文献相结合。 5、比较方法的广泛应用。 十、教学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导论(1学时)
教学要求:
导论的讲授是让学生了解史学史的研究内容及有关讨论、中国古代史学史的分期、中国古代史学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明确学习中国古代史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史学史的研究内容
史学史的定义。中国史学工作者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史学史研究的具体内容的讨论。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各种观点所涉及到的主要内容。如何认识各种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 二、中国古代史学史的分期
中国史学史的分期总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社会形态相联
3
系。有关中国古代史学史分期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意见。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出版的中国史学史专著对中国古代史学史发展阶段的不同划分。
三、中国古代史学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20世纪系统论述中国古代史学史的专著的问世。新中国建立前出版的中国古代史学史专著和名称、作者、主要内容及其特点,存在的主要缺陷;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中国古代史学史研究取得的长足进展;目前中国古代史学史研究的现状,取得的成绩与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四、学习中国古代史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系统了解和认真反思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史,总结其中的经验与教训,对于继承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把握史学的发展趋势,推动史学研究不断向前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内容要求:
第一章 先秦史学(8学时)
教学要求:
学生了解中国史学的起源,先秦时期史学的发展及其背景,一些优秀史学传统的形成及其影响。
本章重点掌握中国史学的萌芽及其特点;先秦时期历史记录的逐步规范;史官与修史制度的变化;历史观与史学思想的发展;重鉴戒与秉笔直书传统的形成;先秦时期的史家与史著。 一、 中国中学的萌芽
4
1、关于中国史学萌芽时代的不同观点
关于中国史学萌芽的时代,主要有三种观点。较为流行的观点是将文字产生作为史不萌芽的必备条件,由于中国文字起源的时代至今仍无定论,经特此观点解决中国史学萌芽时代的问题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原始人的口传历史
在世界各地还未发明文字的各源始部落中,普遍存在着因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进行的非文字的口头传述历史的活动,中国也不例外。非洲西部原始部落、澳大利亚土著民族、北美易洛魁人部落的口传历史、前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口传历史。 3、萌芽状态的史学
史学的初始形态总是表现为对历史的记录。历史记录的几种不同形式。原始人的口传历史包含了历史记录所必备的要素,表达了传述者的历史观,发挥着史学所具有的教育功能,是历史记录的最初形式,是萌芽状态的史学。 四、原始社会口传历史的特点
无阶级性;主要记录人类与大自然的斗争;记事简略,时间不精确,范围狭窄;功能单一;带有较为浓厚的神话色彩。 2、 夏商史学 1、夏代史学
《吕氏春秋》、《国语》等典籍中关于夏代史官与《夏书》等夏代文献的记载。《史记》、《竹书纪年》等史籍中关于夏王朝世系与夏代
5
统治者活动的记载可能是夏王朝时历史记录的辗转流传。
根据夏代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结合文献的记载,探讨夏代史学的基本状况。迷信上天和祖先的宗教神灵观是夏代历史观的主流。 2、商代史学
甲骨文记录形成对历史记录的影响。《尚书·多士》中周公旦有关殷代典册的讲话。《尚书》中《汤誓》、《盘庚》等5篇《商书》的记载情况。《史记·殷本纪》的记述内容与商代记录的流传。
甲骨文、晚殷铜器铭文以及其它古文献中关于商代史官名称与活动的简略记载,宗教迷信的天命观极为浓厚的商代历史观。 3、 西周史学 1、西周的历史记录
西周金文记事方式与历史记录的关系。《史记·周本纪》中关于西周“史记”的记载。《尚书》中19篇《周书》的记事情况与西周的历史记录。编年体史书出现的可能性。历史记录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发展。 2、西周的史官
金文、典籍等文献中有关西周史官名称、职掌、地位等情况的记载。各诸侯国史官的设置。周王室与诸侯国史官的广泛设置对史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3、史学中“重民”思想的出现
西周史学对商代天命观的继承。怀疑天命、注重人事的历史观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表现。史学中“重民”思想的出现及其影响。 4、西周史学中重鉴戒的传统
6
周初重鉴戒思想出现的时代背景。统治者关于吸取历史经验教训重要性的言论。史学对统治阶级政治需要的适应和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重鉴戒传统的形成及其对中史学发展的影响。 4、 春秋战国史学 1、大变革时代对史学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变化。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大变革时代历史内容的丰富及其表现。史学顺应时代发展所取得的进步。“百国春秋”的出现以及《春秋》、《左传》、《国语》等史著的问世。
2、春秋战国的史官和史家
《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史通》等文献中关于春秋战国史官名称、职掌、地位的记载。秉笔直书史学传统的形成及其影响。孔子对中国史学的贡献。孔子的历史观。“《春秋》笔法”的形成及其对后代史学的影响。 3、注重人事的历史观
注重人事的进步史观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进展对春秋战国历史观的影响。《左传》、《国语》等文献中所反映的春秋战国史家与史官的进步史观。 5、 先秦史籍 1、《尚书》
《尚书》的中称来源、记述时代与基本内容。《今文尚书》的形成。《古文尚书》的发现。《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的异同与流传。
7
《伪古文尚书》的出现。宋代以来学术界的辨伪工作。《尚书》主要缺陷与史料价值。 2、《春秋》
《春秋》的作者、内容、体裁与历史观。《春秋》的史料价值。《春秋》的主要缺陷。《春秋》在中国史学发展上的地位以及对后代代史学的影响。 3、《左传》
《左传》与《春秋》的关系。“《春秋》三传”的区别与《左传》的史学价值。《左传》在记述内容、著作体例和文字表述上的成就。《左传》的历史观。《左传》在中国史学发展上的地位。 4、《国语》
《国语》的篇目、作者、记述内容。《国语》与《左传》的关系。《国语》的历史观。《国语》在体裁上的特点及其对后代史著的影响。 5、先秦时期的其它史著
《战国策》、《逸周书》、《世本》、《竹书纪年》等史籍的成书年代、记述时间、主要内容、著作体裁、史料价值、流传情况及其对后代史学的影响。
第二章
教学要求:
学生了解秦汉时期史学衰落、复兴、发展的过程;秦汉时期史学变化的社会背景。学习司马迁等优秀史学家献身史学事业的精神。
本章重点掌握的难点是:秦、西汉、东汉诸王朝统治时期史学的
秦汉史学
8
发展进程;秦代、西汉东汉文化对史学的影响;秦汉史官职掌与地位的变化;司马迁、班固、荀悦的生平及其对中国史学的贡献;《史记》、《汉书》、《东观汉纪》、《汉记》的内容、体裁、历史观及其在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教学内容: 一、秦代史学 1、统一前的秦国史学
秦国史官的设置与修史制度的建立。商鞅变法前秦国史学的逐步发展。《秦记》撰修的延缓不断。史官的地位及其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商鞅变法时所推行的文化。变法后史官记言、记事活动的继续与史学发展情况。
2、秦王朝的文化与史学的衰落
焚书令的颁布与秦王朝文化的推行。史书所受的损失。《史记·六国年表序》的有关记述。史学在文化的环境中迅速走向衰落。史学衰落在史著数量、史家活动、历史观与史学思想等方面的表现。 一、汉史学
1、西汉期史学的复兴
西汉时期史学复兴的主要表现。西汉史著的数量。史学名著《史
记》的出现。西汉建立后政治上对史学的需求。对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史学复兴的作用。文化的相对宽松,“挟书律”的废除。皇室与宗室藩王搜集与整理图书的措施。大量书
9
籍的搜集、抄写与整理为史学的复兴创造了条件。 2、西汉的史官
对史籍中有关西汉史官名称和地位不同记载的考察。司马迁关于西汉史官地位的论述。司马谈、司马迁等献身史学事业的精神。西汉史家对史学复兴所作的重要贡献。 3、东汉史学
1、东汉史学的发展及其背景
史著数量的增多。姚振宗《后汉艺文志》等清人补著的后汉史
《艺文志》中有关东汉史著的记载。东汉前期社会相对安定,经济有所发展,为了保持政权的稳定,统治者需要通过史学总结前代特别是西汉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藏书的增加,文书档案相对齐备,为史学发展创造了条件。东汉后期史学家希望通过撰修史著劝善惩恶,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使东汉政权重新回到稳定状态,在客观上推动了史学的发展。东汉统治者的右文对史学发展的作用。
2、东汉对史学控制的加强
东汉对史学控制的加强集中体现在对“国史”修撰的态度上,包括西汉史和东汉史。东汉统治者对私修汉朝史的严格禁止。班固在家私修《汉书》的遭遇。官修本朝史《东观汉记》的撰写。乐汉加强控制对史学发展的负面影响。
3、郡国人物传的撰修和地理风俗类史著的增多
《南阳风俗传》的奉诏撰修及其影响。《沛国耆旧传》、《三辅耆
10
旧传》、《鲁国先贤赞》、《庐江先贤赞》等郡国人物传的出现。清人补著的后汉史《艺文志》与《中国古方志》等对东汉地理风俗类史著的记载。郡国人物传的撰修与地理风俗类史著的增多对史学发展的影响。
4、秦汉史家与史著 1、司马迁和《史记》
史学界关于司马迁和《史记》的研究。司马迁的生平。关于司马迁出生地与生年的研究。司马迁少年时代的生活,青年时代的游历,入仕后的经历。《史记》的撰修及其经过,《史记》记述内容的丰富。纪传体的创立与《史记》在历史编篡学上的贡献。司马迁进步的历史观。《史记》的史学价值与文学价值。司以迁与《史记》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及其对中国史学的影响。《史记》三家注。 2、班固和《汉书》
班固青少年时代的学习生活。班彪的史学造诣及其对班固的影响。《汉书》的初修与中断。班固的入仕与《汉书》的续修。班固入仕后的政治与史学活动。班固的入狱与去世。《汉书》的完成。《汉书》的记述内容。《汉书》在体例上的贡献。《汉书》所反映的班固的历史观。《汉书》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历代对《汉书》的注释。 3、《东观汉纪》
《东观汉纪》撰修的时代背景。《东观汉记》书名的变化及其
撰修经过。《东观汉记》的撰修者。《东观汉记》的体例与记述内容。
11
《东观汉记》所反映的历史观。《东观汉记》的主要特点。 4、荀悦和《汉纪》
荀悦早年的学习与隐居生活。入仕后的经历与史学活动。荀悦对史鉴的重视与提倡。《汉纪》撰修的原因。《汉纪》的基本内容及其与《汉书》的异同。荀悦的历史观。《汉纪》在史书体裁上的贡献。《汉经》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第三章 教学要求:
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各个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史学的状况;史学地位的取得并逐步走向繁荣的历史原因与社会背景;史学所表现出的鲜明的时代特征。
本章重点掌握:东汉末年军阔混战对史学的影响;史学在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等不同历史阶段发展变化的状况;史学逐步走向繁荣的表现及其社会背景;史学地位的取得及其以史学发展的影响;史学表现出的诸多时代特征及其原因;著名史家陈寿、袁宏、范晔、沈约、萧子显、魏收、裴松之、常璩、郦道元、杨衒之、崔鸿等的生平及其史学活动;《三国志》、《后汉纪》、《后汉书》等史学名著的内容、体例、历史观、史学思想。 教学内容: 一、 三国史学
1、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对史学的影响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对经济、文化的严重破坏。“董卓之乱”时图
魏晋南北朝史学者(9学时)
12
书文献所受的损失。《后汉书·儒林列传序》、《隋书·经籍志》的有关记载。史学家治史环境的恶化,史学人才不受重视,对作为文化重心的曹魏统治区史学发展的负面影响。 2、鼎立局面形成后史学的逐步恢复
鼎立局面形成,环境相对安定后史学的逐步恢复。有利于史学恢复条件的出现。曹魏政权、刘蜀政权对文献典籍的搜集和整理。曹魏与孙吴政权史官的设置。《三国志》、《史通》等史籍中关于刘蜀政权史官置废的不同记载。曹魏国中《魏书》的撰修。孙吴国史《吴书》的撰修。后代史家对《魏书》、《吴书》的评价。关于刘蜀政权国史撰修情况的分析。统治者对史学的态度。三国史家的努力。 3、三国时期的史著在体裁上的贡献
谯周《古史考》的内容及其对史考类著作的影响。《海内先贤
传》、《汝南先贤传》、《陈留耆旧传》等以载述世族人物为主的传记类史著的出现以及《史通·杂述》的有关评价。纪传体断代史地位的基本确立。
4、三国史学中的历史观
以记载人物活动为中心内容的纪传体史书和人物传记占三国史著的绝大部分。注重人事的历史观在三国史学中的表现。门阀制度的形成对三国史学历史观的影响。 二、西晋史学 1、西晋史学概况
西晋史学在三国基础上的发展。史著数量的增多。《九州春秋》、
13
《续汉书》等史著的撰修及其基本内容。史著质量的提高。《文心雕龙·史传》、《史通·古今正史》对司马彪《续汉书》、华峤《汉后书》的评价。张璠《后汉纪》的影响。编年体断代史地位的提高。西晋史学在古代史籍的整理和史事考订上的成就。《竹书纪年》的整理和运用于古史研究。
2、西晋史学发展的历史条件
中国史学在著作体例的完备和记述内容的丰富等方面逐步走向成熟。完成全国统一后图书的进一步增加。《隋书·经籍志》、《建康实录》中关于西晋皇室藏书数量的记载。纸在书籍抄写中的进一步应用为史学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西晋前期有利于史学发展的文化。史官制度的改进。史学著作在学术上地位的取得及其在目录书籍中的反映。史学在社会上地位的提高。有利于史学发展的历史条件的形成。
3、西晋史学中的历史观与史学思想
西晋历史观中天命色彩的形成及其背景。中国古代史学重人事、轻天命的思想对西晋史学的影响。重视世族人物历史作用的思想倾向。西晋史著中对儒家伦理道德的宣扬。以儒家伦理道德作为褒贬人物和判断是非的标准。 三、 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史学 1、史学的发展与繁荣
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史学由发展而达于繁荣。史著数量的明显增多。《隋书·经籍志》中有关这一时期史著数量的记载。私人修史风
14
气的兴盛及其原因。史著体裁的进一步丰富。范晔《后汉书》、袁宏《后汉纪》、裴松之《三国志注》、常璩《华阳国志》等影响较大的史学著作的出现。史学地位的巩固和提高。史类著作在目录书籍中排列位置的上升。史学学科名称的首次出现。后赵和刘宋政权学馆中史学学科的设立。
2、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史学繁荣原因简析
北方长期的战乱,南方政局的动荡不安,剧烈变幻的现实
促使处于这一特定时代的史学家认真探讨其中的原因,通过撰修史著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政治见解,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通过史学去影响现实。生活于这一时期的各政权,都处在一个激烈竞争的环境之中,统治者为了自身政权的生存和发展,不得不通过史学总结和借鉴前代成功的经验,为现实统治、措施的制定与推行提供参考。为标榜自己所建立的政权是正统政权,为了能够流芳百世,统治者需要依赖史学。治史者入仕容易,前程可观,社会地位提高,对史学的繁荣起到了推动作用。 3、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史学的时代特征
诸多政权并存与相互对立的局面,给史学家广泛搜集资料造成困难,记述单一政权的史事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因而,以南北方某一政权为记述内容的国别史类史著数量可观。门阀制度对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家谱类史著明显增多。专记世族人物事迹的传记国史的撰修与《魏书》的完成,《魏书》的体例、内容、历史观与史学思想。《魏书》受指责的原因及其不足。《魏书》的史学价值。
15
7、裴松之和《三国志注》
裴松之的生平。《三国志注》撰修的原因及其经过。《三国志注》的主要特点。《三国志注》内容的丰富及其史料价值。《三国志注》之不足。
8、常璩和《华阳国志》
常璩的生平。《华阳国志》的撰写目的。《华阳国志》记述的时代及其空间范围。《华阳国志》的内容与史料价值。《华阳国志》的地位及其对中国方志撰修的影响。 9、郦道元和《水经注》
郦道元的生平与《水经注》的撰修。《水经注》撰写的材料来
源。《水经注》的记述内容及其特征。《水经注》的史料价值。 10、杨衒之和《洛阳伽蓝记》
杨衒之的生平。《洛阳伽蓝记》撰修的社会背景。《洛阳伽蓝记》的内容。后代史家对《洛阳伽蓝记》的评价。《洛阳伽蓝记》的史学与文学价值。
11、崔鸿与《十六国春秋》
崔鸿的生平与《十六国春秋》的撰修《十六国春秋》的史料来源和记述内容。《十六国春秋》的史料价值。《十六国春秋》体例上的特征及其对后代史著的影响。
第四章 隋、唐、五代史学(9学时)
教学要求:
学生了解隋、唐、五代时期史学发展变化的基本表现及其社会
16
背景;官修史著在制度上的变化及其对后代史学的影响;刘知几对前代史学的总结。
本章掌握内容隋代史学的基本状况;隋王朝在国史撰修上的措施及其对隋代史学的影响;唐代史学发展的基本进程;唐代史学在史著内容、编纂体例、历史观和史学思想上的贡献;官修正史的规范化与制度化及其对中国史学的影响;《史通》、《通典》对中国史学的贡献及其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五代十国史学的特点及其对中国史学的影响。 教学内容: 一、 隋代史学
1、统一局面下的隋代史学
隋代史学概况。隋代史学没有在魏晋南北朝史学基础之上继续向前发展。史著数量的减少。著作体裁的单调。历史观与史学思想上无建树。名家与名著的缺乏。在史学的各个方面皆无创新。 2、隋王朝的文化对史学的影响
隋文帝、隋炀帝对文化的态度。修史机构与修史的设置情况。隋代官修史著概况。隋文帝时期“禁绝”私修国史诏令的颁布。诏令的适用范围、推行时间、实施状况及其对史学发展的影响。对禁止私修国史措施的评价。 二、 唐代史学 1、唐代史学的主要成就
唐前期《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南史》、
17
《北史》、《隋书》等八部纪传体史著的撰修。唐高祖至唐武宗诸帝实录的撰修。实录撰修的制度化。唐代纪传体国史的撰修。史学名著《史通》与《通典》的问世。史著体裁上的创新。政书体、史评体的出现及其在历史编纂学上的贡献。唐代史学在历史观与史学思想上的贡献。
2、唐代史学的发展历程
唐初至唐末、唐代史学由高潮转入平稳发展,由平稳发展而渐次衰落的基本历程。唐初史学高潮的出现及其社会背景。统治者与史学家以史求治的共同目的对史学发展的跃。唐后期史学的逐步衰落。 3、官修正史的规范化与制度化
唐代初期官修正史的规范化与制度化。唐代官修正史制度的特点及其对后代修史机构与官修史著的影响。官修正史制度的优点与弊端。官修正史制度的被沿用及其对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 三、 五代十国时期的史学 1、五代十国史学概况
唐后期史学衰落对五代十国史学的影响。五代十国修史机构与修史的设置。《旧唐书》的撰修与五代十国官修、私修史著的撰写情况及其特点。名家与名著的缺乏。史著体裁、历史观与史学思想无创新。
2、五代十国名学成就不大的原因
统治者对扩充军事实力的重视及其对文化的轻视。战乱局
面对史料搜集与保存的严重影响。士人南逃对中原诸朝史学发展的负
18
面影响。南唐、前蜀、后蜀等政权对士人的重视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史学发展所受到的。 四、 隋、唐、五代的史家与史著 1、姚思廉和梁、陈二史
姚思廉的生平。姚察、姚思廉父子先后撰修、完成梁、陈二史。《梁书》、《陈书》的记述内容、史料来源、著述体例与历史观。《梁书》、《陈书》的特点及其不足。 2、李百药和《北齐书》
历仕隋唐二朝的生平与《北齐书》的撰修。《北齐书》的史料
来源与基本内容。《北齐书》的历史观。《北齐书》的史学价值及其不足。
3、令狐德棻和《周书》
令狐德棻的生平与史学生涯。令狐德棻对唐代史学的贡献与
《周书》的撰修。《周书》的基本内容与资料来源上的。《周书》的历史观、史学价值及其不足。 4、魏征和《隋书》
魏征的政治生涯及其在史学上的贡献。《隋书》撰修的过程。《隋书》的内容及其主要特征。《隋书》的历史观。《隋书》的中学价值及其不足。
5、李延寿与南、北二史
李延寿父亲对南北朝史事的记述。李延寿的生平与南、北二史的完成。《南史》、《北史》的史料来源、内容与体例特征。《南史》、《北
19
史》的历史观。《南史》、《北史》的史学价值及其不足。 6、房玄龄和《晋书》
房玄龄的生平、政治生涯及其对唐初官修诸史的监修。《晋书》的内容及其特点。《晋书》的历史观。《晋书》的著述体例。《晋书》的史学价值及其不足。 7、刘知几和《史通》
刘知几的生平和史学才华。刘知几的史官生涯及其对官修史书的不满。刘知几的史学成就与《史通》的撰修。刘知几在史学上的见解。“史才三长”的提出及其意义。《史通》的撰修对中国史学的重要贡献。刘知几的历史观与史学思想。《史通》之不足。刘知几与《史通》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8、杜佑和《通典》
杜佑的生平。杜佑的政治生涯与史学活动。撰修《通典》的社会背景。刘秩《政典》的写作与《通典》的完成。《通典》的内容、体例、历史观与史学思想。《通典》的史学价值及其对后代史学的重要影响。《通典》之不足。杜佑及其《通典》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9、《旧唐书》
《旧唐书》撰修的背景。《旧唐书》的内容、体例、史料来源与历史观。《旧唐书》的主要不足。《旧唐书》的史学价值。
第五章 宋、辽、西夏,金、元的史学者(9学时)
教学要求:
20
学生了解两宋时期史学的繁荣:辽、西夏、金、元等少数民族
政权史学的状况;懂得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共同努力对中国史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本章重点掌握的内容有宋代史学走向繁荣的主要表现;两宋史学繁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背景;两宋史学在历史观、史学思想和著作体裁上对中国史学的贡献;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建国前史学的基本情况;辽、西夏、金建国后史学的长足发展及其原因;元王朝史学的主要成就及其特点;蒙古族的统治对元代史学的影响;《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文献通考》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 教学内容: 一、 宋代史学 1、宋代史学的繁荣
两宋时期中国史学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史著种类的丰富和名家、名著的增多。前期史的撰修情况。官修与私修当代史所取得的成就。对与宋王朝关系密切的少数民族政权历史发展状况的记述,在历史观和史学思想上的贡献。著作体裁上的创新及其对后代史学的影响。方志撰修上的成就与金石学的建立。 2、宋代史学兴盛的社会背景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与商业特别是都市商业的繁荣为宋代史学的兴盛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印刷术的推广和改进为史学的兴盛提供了条件。私人修史之风盛行对史学发展的推动作用。中国古代史学趋
21
于成熟成为史学兴盛的基础。一部分统治者对修史的重视,在政治上为史学兴盛提供了较好的环境。宋代社会上讲史成风对史学兴盛的促进作用。
二、 辽、西夏、金三政权的史学 1、元代史学的的成就与特点
《宋史》、《辽史》、《金史》三部纪传体史著的完成及其在史学
上的贡献。蒙文《脱卜颜》的撰修形式、基本内容及其史学价值。汉文《起居注》、《实录》、《国史》的撰修与双修史制度的形成。典章制度 记载及其价值。游记类史著的丰富。方志撰修上的成绩。 2、蒙古族的统治对元代史学的影响
元朝统治范围的扩大与各地区以及各兄弟民族之间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对东西方接触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蒙古族南讨西征,驰骋亚欧,历史内容十分丰富。积极推行“汉法”,在修史制度上仿效汉族封建王朝,统治者对吸取历史经验教育的重视。对本朝史事记载的关注。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对史学发展的负面影响。
四、 宋、辽、西夏、金、元的史家与史著 1、欧阳修与《新唐书》、《新五代史》、《集古录》
欧阳修的生平及其文学与史学成就。参与撰修《新唐书》。《新唐书》撰修的原因及其内容、体裁与特征。《新五代史》的内容、特点以及与《旧五代史》之不同。《集古录》的撰修及其意义欧阳修在金石学上的成就。欧阳修的历史观与史学思想。欧阳修对中国史学的
22
贡献。
2、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司马光的生平及其史学活动。《资治通鉴》撰修的原因及其过
程。刘恕、刘攽、范祖禹等对《资治通鉴》撰修的贡献。《资治通鉴》的史料来源。《资治通鉴》的内容、体裁及其特征。《资治通鉴》的历史观与史学思想。《资治通鉴》对中国史学的贡献。《资治通鉴》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 3、郑樵和《通志》
郑樵的生平及其学术活动。郑樵在史学上的贡献。《通志》的撰修。《通志》的内容、体例及其特征。《通志》的历史观和史学思想。《通志》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 4、袁枢和《通鉴纪事本末》
袁枢的生平及其史学活动。《通鉴纪事本末》撰修的原因、史料来源及其撰写过程《通鉴纪事本末》在著述体裁上的贡献与纪事本末体的创立。《通鉴纪事本末》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与深远影响。
5、李焘、李心传、徐梦莘及其所撰史著
李焘、李心传、徐梦莘与《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朝北盟会编》的撰修。三部史著的特点及其史学价值。 6、马端临和《文献通考》
马端临的生平与史学活动。《文献通考》的撰修原因、内容、体例及其特征。《文献通考》的历史观与史学思想。《文献通考》的史学
23
价值及其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第六章 明代和清前期的史学(9学时)
教学要求:
学生了解明代和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的清代史学的基本状况;封建主义的强烈对史学的影响;封建社会晚期史学的特点。
重点掌握内容明代史学的成绩、特点及其不足;明代前期强化对史学的影响;清前期的史学成就;清初史学经世之风的兴起;乾嘉史形成、特点及其对近现代史学的影响;清前期史学风气变化的原因;李贽、谈迁、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章学诚、王鸣盛、钱大昕、赵翼等的史学成就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内容: 一、 明代史学 1、明代史学的成绩
明代史学在二百七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史著数量超过《明史·艺文志·史部》对明代官修和私修史著的记载。当代史事记载详备。明代史著中当代史占据很大比例。方志撰修成绩显著。自明初始,明王朝从到地方志撰修的重视。全国性志书与郡县志书齐修并举,共同兴盛。中国自先秦以来的重统对明代史学的影响。
2、明代史学的特点
私人记史之风极为兴盛,私史数量庞大。明清史家对明代野史撰修状况的记述代私史的价值及其不足。纪传体前朝史的及时撰修与迅
24
速完成。朱元璋下诏撰修纪元朝史。《元史》的初修与续修。撰修元史的机构与修史人员。《元史》的价值、特不足。清代史家赵翼对《元史》的评价。 3、明代史学之不足
起居注和日历的废除。自西汉以来历代起居注的撰修情况。唐代以后起居注的撰修况。明初起居注、日历的撰修与废除。东汉以来官修纪传体国史的发展状况。明代纪体国史的停修。明代学者对明朝国史停修的记述与评论。明代国史院的置废情况。明修史机构的缺略及其对明代官修史著的影响。实录记载的失实情况及其对明代史学的。名家、名著与创新体裁的缺乏。 二、 鸦片战争前的清代史学 1、清前期史学的发展
清前期史学在明代史学基础上的发展。《明史》的撰修与私家撰修的明代史。修史构的设置和修史制度的延续。清代实录、纪传体国史、典章制度史以及《方略》等当代官修史著的编篡。在古史考订、辑佚、校注等方面的成就。方志撰修上的显著成绩。清代方志的普遍撰修及其特点。边疆历史地理研究上成就的取得、原因及其对代史学的影响。
2、清初史学的经世和乾嘉考据史学
清初经世致用学风形成的社会背景。史学家对“当时之务”的重视与史学中经世致用学风的盛行。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以严厉手段打击反清思想。经世致用学风的衰微,历史考证风气的盛行。
25
3、清前期史学风气变化的原因
清军人关之初所面对的复杂局面。集中打击抗清武装力量和对反清思想相对宽容。王朝统治的巩固和的兴起。与史学有关的著名的。对不过问现实、埋头整理古籍的提倡与鼓励。清初学术界对明末空疏学风的不满和对考据、训诂学风的推崇。学中考据风气的盛行及其影响。
三、 明代和清前期的史家与史著 1、李贽及其《藏书》、《续藏书》
李贽的生平。李贽的“异端”思想及其传播与影响。李贽的史学活动与《藏书》、《续书》的写作。《藏书》、《续藏书》的内容、体裁和历史观。《藏书》、《续藏书》的史料源、史学价值及其影响。 2、谈迁和《国榷》
谈迁的生平及其史学才华。《国榷》写作的原因与过程。《国榷》
的内容、体裁及其特点。
谈迁的求实精神对《国榷》记述内容的影响。《国榷》的史学
价值。
3、黄宗羲和浙东史学
黄宗羲的生平及其中史学活动。《明史案》、《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等史著的撰修。重经世的史学思想。黄宗羲史学的深远影响与浙东学派的形成。 4、顾炎武及其史学
顾炎武的生平和学术活动。顾炎武的史学活动和《日知录》、《天
26
下郡国利病书》、《明录》、《历代帝王宅京记》等著作的撰写。顾炎武的史学思想及其对中国史学的贡献。 5、王夫之及其史学
王夫之的生平及其史学活动。《尚书引义》、《读通鉴论》、《宋论》等史著的撰写及主要内容。王夫之的历史观和史学思想。王夫之对中国史学的贡献。
6、章学诚和《文史通义》
章学诚的生平和史学活动。《和州志》、《永清县志》、《常德府志》等地方志的撰修章学诚的修史实践。《文史通义》的撰修和章学诚的史学理论。章学诚对中国史学的贡献及其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7、王鸣盛和《十七史商榷》
王鸣盛的生平及其史学活动。《十七史商榷》的写作。《十七史
商榷》的内容、体裁及其特点。《十七史商榷》的史学价值。 8、钱大昕和《廿二史考异》
钱大昕的生平和学术活动。《廿二史考异》的写作过程。《廿二史考异》的内容、体裁、特点及其史学价值。钱大昕的史学活动及其对中国史学的贡献。 9、赵翼和《廿二史札记》
赵翼的生平和史学活动。赵翼的学术成就与《廿二史札记》的写作。《廿地吏札记》《十七史商榷》、《廿二史考异》在内容和体裁上的不同。赵翼的历史观与史学思想。《廿二史札记》的史学价值及其在
27
中国史学发展史上的影响。
第七章 史学的近代化
教学要求:
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化史学发展变化的基础表现及社会背景;传统史学在近现代的延续,西方史学影响下,自由主义学作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民族文化史学派别的产生与发展。
重点掌握近现代史学的基本情况,经世致用史学、边疆史学、元史学的研究,外国史的介绍与研究,严复等近现代自由主义史学,陈寅恪,钱 穆 等民族文化史学,李大钊、郭沫若等马克思主义史学。 教学要求:
一、 救亡图存的清朝后期史学
1、重开经世致用史学的新风
龚百三分的史学思想、魏源的历史著作,徐继富、姚莹的著作。 2、边疆史地和元史等的研究
祁韵土、徐松、俞正燮、沈垚的史地著作;张澍、张穆、何秋涛、丁谦的史地研究;洪钧、屠寄、柯劭 的研究。 3、外国史的介绍与研究
王韬的外国史著述,黄遵宪及其《日本国志》;唐才常对外国史的介绍与研究。
4、20世纪初“新史学”思潮和宣传的历史思想,“新史学”思潮及其代表梁启超,夏曾佑在通史撰著上的成就,20世纪级动宣传
28
的历史思想。 二、 史学的近代化
1、史学内容转移到“文化史”,历史观变化,史料的拓宽,新的系统
形式的史学著作,专业历史刊物。
2、胡适的学术研究方法治与反顾颉刚的“古史辩”
胡适实用主义的学术方法,顾颉刚的“古史辩”,《鬲贡》杂志及边疆地理研究。
3、王国维、陈寅恪、陈垣的史学。
王国维的古史新证,陈寅恪的诗文笺证和“民族文化之史”,陈垣的宗教史文献学,“表微书”。 4、中国近古学对史学的影响
中国近古学、甲骨、简牍等对近代史学的影响 5、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初步建立,李大钊、郭沫若等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17年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要成就;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杰出贡献。 十一、主要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 白寿彝主编:《中国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 宋衍申主编《中国史学史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金毓散著 《中国史学史》商务图书馆1999年版
4、吴怀祺主编:《中国史学思想通史》(多卷本)黄山书社2002年版 5、陈其泰著 《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29
6、瞿林东著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中华书局2000年版 7、钱穆《中国史学名著》三联书店2000年版
8、瞿林东《唐代史学论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1983年版 9、柴德赓《史籍举要》北京出版社2002年
10、杜维 :《清代史学与史家》中华书局1988年。
11、罗志田:《近代中国史学博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张岂之等:《中国近代史学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13、许凌云《儒家论理与中国史学》齐鲁书社2004年
执笔人:邹登顺 审定人: 院(系、部)负责人:月
30
2005年4月 年 月 2005年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