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视角下大学生新媒体素养培育对策研究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考试周刊2o15年第27期 德育视角下大学生新媒体素养培育对策研究 薛小东 (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宁波315175) 摘要:新媒体是把双刃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趋利避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新形势下的“新常态”难以达到事 半功倍的效果,针对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快速发展等特点,必须制定新方法。本文通过探析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内容体系,明 确德育视角下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面临的困境,从而提出新 ̄4g"f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对策。 关键词:德育视角 新媒体培育对策 料.对新媒体运作、规范等没有专业知识,难以将德育教育和 媒体素养教育有效整合,教学内容容易分散,趋向于分离化, 均对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有消极影响。 (三)教育规范与系统设计程度过低。德育视角下大学生 媒体素养理论依据主要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论、思想政 治教育接受理论、接受美学理论、传播学理论等,需要系统规范 地设计,但是。现实是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过程中,缺乏必要的 媒体素养教育规划,社会媒体规划不合理,整体素养过低, 三、新媒体下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对策探讨 (一)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完善媒体素养教育培养模式。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最有效的途径是在高校教育中引 入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条件成熟的高校可以直接开设面向全校 近几年.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迅猛,新媒体在中国高 校教育教学、校园文化、思政工作、形象塑造等方面都产生了意 义深远的影响。2014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 布((2015年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4 年l2月。我国网名规模达6.49亿。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 比例合计达78.1%.类似即时通信微信等以社交元素为基础的平 台应用发展稳定。2014年手机即时通信用户为50762万,网名使 用率91.2%,微博用户规模为2.49亿。可见目前凭借高科技手机的 使用率提升,以微信为主体的即时通信用户数量不断增加。 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存在易使大学生价值取向受干 扰、易产生道德弱化、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等负面影响,因 此,文章通过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价值取向和行为特征等进 行探析。构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体素养引导机制的新模式。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内容体系探析 一、大学生既是受众者又是传播者,作为受众者,应能正确分 析、批判媒介信息,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作为传播者, 要自觉接受传媒素养教育,强化自身传媒职业精神。大学生媒 介素养作为基本素养之一,其教育核心内容在于培养大学生 对网络媒介的认知能力、网络信息的解读和评估能力、网络信 息的创造和传播能力、利用网络媒介信息发展和完善自我能 力四个方面(媒介素养分析模型详见表1)。 表1媒介素养分析模型 对 歌取知 l的分析 例1:关于媒体知识我学到 对凸扶取知识的反思 对U获取知识的庸』fJ 了什么.而遮同时又是我以 例1:关于媒体我持怎样的 知晓媒体 前没有想到的 态度 例:我如何开始批评性地思 例2:关于媒体是如何表现 例2:我是否已意识到媒体 考媒体 移民的知识我学到了什么 信息中的老套路 例:我获得了什么技能对媒 例:我是如何学会对媒体信 例分析媒体信息 体信息进行分析:我是如何使用已获取的 而这些技 息进行分析的?这意味着 分析技能评价媒体信息的 能是我以前没有的 什么? ,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公共必修课程;有一定基础和条件的高 校可以先在部分专业开设选修课。待条件完全成熟后再增设各 专业公共必修课或通识教育课程:尚不具备开设媒介素养教育 课程的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学术论坛、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初 步媒介素养教育活动,起到引导、带动作用。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培养一 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又懂网络技术、具有良好网络媒介素养 的教育工作者队伍,大力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 伍建设。高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新媒体技术培训和辅 导,使之全面、系统地掌握新媒体技术.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新 媒体开展工作.成为学校网络的“意见领袖”。确保每一个思想 政治教育工作者成为应用新媒体的行家。 (三)注重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生校园活动的紧密结合。 发挥校园媒介资源的作用。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内传播媒介,如 校园网、校报、校园广播和校园电视等为学生提供了解和使 用媒介的平台,建立起对各种信息的解构力、影视内容的接 受力和对网络的运用力.以提升大学生认识、分析及分辨媒介 现象的能力。 发挥高校社团作用。充分利用学生社团阵地,组织开展媒 介素养教育活动,如开辟网络道德论坛。开展网络知识竞赛、网 例:在批判性思考媒体信息 评价媒体信息 方面我获得了怎样的技能? 例:我是如何学会批判性思 例:我如何将已掌握的批判 我是如何将媒体信息用于 考媒体信息的 性思考技能用于其他情境 儿体啪 境的 二、德育视角下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中面临的困境 (一)理论困境。大学生德育素养教育面向全体大学生,作 为基础教育之一,德育素养教育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培养体系, 具备理论基础。在某种程度上,媒体素养是德育教育的一部 分。虽然二者教育在发展程度和教学理论方面等存在较大差 距,但是德育教育能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认知、价值判断和行为 选择等能力,为媒体素养教育打下坚实基础,反之.没有良好 媒体素养的大学生。他们面对是非问题、价值判断等就处于摇 摆状态,没有形成自己独有的道德机制。媒体素养教育是随着 新媒体的发展而衍生出的新需求,处在起步阶段.目前尚未有 充足的、权威的、全面的理论依据作为教育规范和行为引导。 严重阻碍媒体素养的发展和二者的有效整合。我国目前还没 有媒体素养教育专业理论著作和教材。没有系统的培养体系, 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理论缺失 (二)师资力量不足。大学生媒体素养作为新兴的教育内 页制作比赛、网络文学大赛,运用校园自媒体对网上热点、焦点 新闻事件的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网络接触行为过程中自觉 内省与领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 发挥媒体从业人员的作用。举办专题讲座或聘请专家学 者等,邀请广播电台、报刊、电视台、网站等传媒资深记者、编 辑主持人进校园.通过面对面交流.让大学生更真实地了解自 媒体的讯息资料和状况,增加对媒介的感性认识,培养自身的 良好媒介素养。 参考文献: [1]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刘要悟,刘灿.媒体素养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J].现代教育论丛,2010(3). [3]张新明,朱祖林,王振.我国未成年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6, [4]陈一祥.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对策研究[J].东南传媒, 2008(1). 157 容,没有专业学科背景的教师,大多由教育学、新闻学等专业 教师担任,缺乏系统培训和经验,单纯通过了解相关教材和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