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文基础知识与运用(2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遗骸(hái) 狩猎(shòu) 雾霾(mái) 粗糙(zāo)B.掸去(dǎn) 楔形(xiē) 褶皱(zhě) 沼泽(zǎo)
C.缄默(jiān) 帷幕(wéi) 农谚(yàn) 两栖(xī)D 龟裂(jūn) 山麓(lù) 追溯(sù) 翩然(piā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悬殊 沙砾 辩论 海枯石烂B.弥慢 盘旋 喧嚷 草长莺飞 C.腐蚀 潮汐 瞄准 天衣无逢D.赌注 帷幕 凋零 悬崖绝璧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一路风雪载途,使得他们对这趟旅行十分不满。 ....
B. 我的鞋子和雨伞都破了一个洞,妈妈帮我修补后,真像是天衣无缝。 ....C. 他自恃才高,目空一切,从不把我们这些人放在眼里。 ....D. 东边日出西边日落,一天天一年年周而复始。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的真谛。 B. 这种种子要不要换,在领导和群众中广泛的引起了讨论。 C. 谁也不能否认,这出戏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D. 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5.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你若盛开,那是____在春日枝头上的一种情怀。盛开,是花朵潜伏已久的梦,也是它不得不____的一种职责。盛开,总是羡丽的,花朵的盛开是____,是热闹;生命的盛开是激情,是____。
A.悄然绽放 履行 绚丽 奋进B.含苞待放 施行 妖艳 前进 C.悄然绽放 施行 绚丽 前进D.含苞待放 履行 妖艳 奋进 6. 下列文学常识中错误的是( )
A.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东晋田园诗人,著有《陶渊明集》。\" B. 柳宗元,字子厚,唐宋家之一,唐代文学家、散文家。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
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C. 《诗经》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在表达手法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内容上有“赋”“比”“兴”。
D. 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 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7、默写(10分)
1.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3. ___________________,道阻且长。溯游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5.《小石潭记》中写出小石潭源头悠远,两岸弯曲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综合性学习(3分)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特别是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佳作如林,在中华文明历史上蔚为壮观,今天让我们一起漫步古诗苑,含英咀华,领略古诗中春夏秋冬,风花雪夜,湖光山色,名胜古迹。请你写出一句带有“雨”或“花”字的古诗,并写明作者出处。 二、口语交际(3分)
9、学校准备在初二年级举行一次“一年来我最满意的作文”交流展示活动,要求参与者将自己在一年中写作最满意的一篇作文当众朗读展示。小军同学作文很好,但他性格内向,不好意思当众朗读,请你用简洁语言劝他参加这次活动。
三、古文阅读(15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
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0、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便要还家( ) ...后遂无问津者( ) 处处志之( ) ..11、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
未果,寻病终( )闻之,欣然规往( ) ..12、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3.写出两个本文包含的成语。(2分)
14.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桃花源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写出两句即可)(2分) 15.《桃花源记》中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理想社会?(1分)
四、现代文阅读(17分)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回答问题。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⑦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⑧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⑨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⑩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⑾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⑿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16.阅读第一段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
②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
17.为什么“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侯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不能删去?(2分)
18.结合第四段的内容,说说“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一句中的!“这里”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
19.结合第三四段的内容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6分) ①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②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20. 阅读第十一段,请具体说说本段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3分) 五、作文(共40分)
就你读过的某部名著或某一篇文章,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
要求:⑴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情感真实,内容充实,语言通顺,卷面整洁,严禁抄袭。
⑵字数不少于600字。 ⑶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班级 姓名 考场 考号 西宁市第二十一中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
八年级语文 3月考测试卷答案
一、语文基础知识与运用(2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D ) A遗骸(hái) 狩猎(shòu) 雾霾(mái) 粗糙(zāo) B.掸去(dǎn) 楔形(xiē) 褶皱(zhě) 沼泽(zǎo) C.缄默(jiān) 帷幕(wéi) 农谚(yàn) 两栖(xī) D 龟裂(jūn) 山麓(lù) 追溯(sù) 翩然(piā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A.悬殊 沙砾 辩论 海枯石烂B.弥慢 盘旋 喧嚷 草长莺飞
装 C.腐蚀 潮汐 瞄准 天衣无逢D.赌注 帷幕 凋零 悬崖绝璧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B ) A. 一路风雪载途,使得他们对这趟旅行十分不满。 ....
B. 我的鞋子和雨伞都破了一个洞,妈妈帮我修补后,可以说达到了天衣无缝。 ....
C. 他自恃才高,目空一切,从不把我们这些人放在眼里。 ....
D. 东边日出西边日落,一天天一年年周而复始。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
A. 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的真谛。 B. 这种种子要不要换,在领导和群众中广泛的引起了讨论。 C. 谁也不能否认,这出戏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D. 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5.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你若盛开,那是____在春日枝头上的一种情怀。盛开,是花朵潜伏已久的梦,也是它不得不____的一种职责。盛开,总是羡丽的,花朵的盛开是____,是热闹;生命的盛开是激情,是____。
A.悄然绽放 履行 绚丽 奋进B.含苞待放 施行 妖艳 前进 C.悄然绽放 施行 绚丽 前进D.含苞待放 履行 妖艳 奋进 6. 下列文学常识中错误的是( C )
A.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东晋田园诗人,著有《陶渊明集》。\" B. 柳宗元,字子厚,唐宋家之一,唐代文学家、散文家。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
订?
线 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C. 《诗经》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在表达手法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内容上有“赋”“比”“兴”。
D. 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 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7、默写(10分)
1.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3. ___________________,道阻且长。溯游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5.《小石潭记》中写出小石潭源头悠远,两岸弯曲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8、综合性学习(3分)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特别是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佳作如林,在中华文明历史上蔚为壮观,今天让我们一起漫步古诗苑,含英咀华,领略古诗中春夏秋冬,风花雪夜,湖光山色,名胜古迹。请你写出一句带有“雨”或“花”字的古诗,并写明作者出处。 答案:略
二、口语交际(3分)
9、学校准备在初二年级举行一次“一年来我最满意的作文”交流展示活动,要求参与者将自己在一年中写作最满意的一篇作文当众朗读展示。小军同学作文很好,但他性格内向,不好意思当众朗读,请你用简洁语言劝他参加这次活动。
答案:略
三、古文阅读(15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0、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儿女 )便要还家( “邀”邀请 ) ...后遂无问津者( 渡口 ) 处处志之( 做记号 ) ..11、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
未果,寻病终( 不久 )闻之,欣然规往( 这件事 ) ..12、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3.写出两个本文包含的成语。(2分)
答案:“世外桃源”、“无人问津”、“豁然开朗”等 14.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桃花源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写出两句即可)(2分) 答案:“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15.《桃花源记》中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理想社会?(1分)
答案: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 四、现代文阅读(17分)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回答问题。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⑦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⑧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⑨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⑩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⑾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⑿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16.阅读第一段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
②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
17.为什么“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侯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不能删去?(2分)
18.结合第四段的内容,说说“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一句中的!“这里”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
19.结合第三四段的内容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6分) ①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
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②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20. 阅读第六段,请具体说说本段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3分)
答案:16.(1)“沉睡”和“苏醒”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种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象。
(2)“次第”贴切地表现了春回大地时各种花儿开放的次序,渲染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气息.“翩然”写出了小燕子的活泼伶俐,使春天充满活力的特点更加具体鲜明。(每小题2分,共4分)
17.“许多”是指“很多”“大部分”的意思,表示数量和范围的,但不表示是全部,在这里“许多”说明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中有很多与物侯知识有关,但不是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侯知识”.若去掉“许多”,就与事实不 相符.“许多”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2分)
18.是指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的数据对农事活动的重要意义。(2分) 19.(1)说明方法 :举例子.
作用:通过列举桃花开、燕子来对应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等自然现象的实例,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物 候学的内容和目的,即:通过物候学“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2)说明方法:作比较。
作用:通过把物候观测仪器与气象仪器相比较,从而突出了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生生的生物作为物候观测仪器的特性。
20.作者从“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几个方面用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说明了物候学的研究对于农业以及山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五、作文(共40分)
就你读过的某部名著或某一篇文章,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
要求:⑴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情感真实,内容充实,语言通顺,卷面整洁,严禁抄袭。 ⑵字数不少于600字。 ⑶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