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七教育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网络舆情引导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网络舆情引导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第17卷・第5期 2014年10月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1 of Suzhou EdUCat1 on Inst1 tute Vo1.7,No.5 Oct.201 4 网络舆情引导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侯治水 (吉林大学 吉林・长春 130012) 【摘要】网络舆情是网络社会的重要表征。网络舆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变化,高校网络舆情具有信息功能、导向 和渗透功能、沟通和凝聚功能、监督预测功能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加强网络舆情引导,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是一项长期和紧迫性任务。 【关键词】m-I络舆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534(2014)05—0100—03 网络舆情是网络社会的衍生物。根据《第34次中国互联 论、意见、观点、看法等,我们可以将高校网络舆情简单地定义 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底,我国网民 为是高校学生对高校网络虚拟社区中一些”焦点”、”热点”问 有一定规模、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者言论的情 规模达到6.3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6.9%.其中手机网民规模 题所表现出的,达5.27亿 Ⅲ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3G技术的推广.为网络舆 况 _5_高校网络舆情除了网络舆情的一般特点之外.其传播特 情的形成提供了日益高涨的人脉和人气。强调指出:要 征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参与的对象以在校大学生为主 加强网上思想阵地建设.掌握网上主导权.提高网上 的特殊性与稳定性;二是互联网上丰富的信息、多样的服务功 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大正面宣传力 能、应有尽有的资源形成的舆情内容复杂性:三是网络媒体对 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2]现在是E时代.是数字化生 新闻事件迅捷的报道及网民可以第一时间发表言论形成的传 存时代,网络舆情研究的深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不 递过程互动性:四是网络的便捷性、宽松的环境及发表言论的 可回避的现实课题 一匿名性形成舆情传播的迅捷性和难控性:五是在匿名状态下 造成的角色关系的.个性化特点体现得更为鲜明形成的 、舆情、网络舆情和高校网络舆情 1.舆情的界定 网民群体极化性 _6 ]二 网络舆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 1.网络环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变化 舆情.“望文生义”.从字面上看是种存在的情况 这 种与相连。舆情.就是“民众的意愿” 国内首部全面 研究网络舆情的专著刘毅的《网络舆情研究概论》一书中.对 网络相对于传统媒体。青年大学生对此“情有独钟”。因 中国舆情思想和制度的发展以及变化轨迹进行了梳理.并把 此.互联网既是的思想阵地也是各种意识形态交锋的新 舆情、和三个概念进行了辨析。 “舆情”实际上是一 领域。促使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必须面向现代化。网络不仅带来 个非常丰富和复杂的人类精神文化现象,目前国内还没有一 了全新、共享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 而且带来了双向平等 个被广泛认可的定义.这正是研究者要深入探讨这一新兴社 的思想政治教育交流氛围 网络不仅带来了社会化的思想政 科研究领域的趣味性所在之一 总之.舆情是在一定的时间和 治教育集成优势.而且带来了新颖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社会空间里.民众对自己关心或者感兴趣的相关公共事务所 持有的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的总和 2.网络舆情 同时还要看到网络对学校教育的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冲 击,包括大学生的网瘾问题、BBS在内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问 题等等。 2网络舆情的快捷性使高校思政工作相对滞后 网络舆情.从书面上理解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 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 网络舆情传播发展具有快捷便利性.而高校思政教育工 的意见或者言论的情况。…因此网络舆情具有:直接性、突发 作内容具有传统性和继承性.时间上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 这 性、即日寸.陛、多样性,情绪化与偏差性等特点。把握社会心态. 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平台信 关心人们在想什么,说什么,关注什么,解读群众情绪和总结 息资源的丰富性.和网络媒介无孔不入的各种价值观宣传之 其心理特征和需要.这是切入网络舆情研究的途径之一 3.高校网络舆情及其传播特征 间.存在着一定的时差,即与网络舆情快捷性和当下性相比,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教育理念还是在教育实践工作层面 高校网络舆情是指与高校的有关工作相联系的网络评 上都存在着相对的滞后性 在互联网络信息资源面前.教育者 米[收稿日期]2014—09—09 [基金项目]本文属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网络舆情引导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gh11004) [作者简介]侯治水(1968一),男,安徽怀远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哲学和理论研究。 1O0 侯治水:网络舆情引导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和受教育者都是平等的享有者和消费者.同时又是新生信息 途径 资源的创造者 按照人类文化发展的时差.人类经过了农耕经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 济的前喻文化.工业文明时期的并喻文化和后工业文明时期 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要努力拓宽在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 即知识经济时代的后喻文化。在前喻文化中,以年长者为师, 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高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要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加强网络舆情引导,积极 在并喻文化中.以同辈中技佼者为师,在后喻文化中,年长者 思想。要以年轻者为师 因为年轻人容易接受新事物.观念转变快, 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和新内容.总结出新方法.努 容易掌握新技术的使用.很快能够创造出新成果。而今天网络 力形成新途径 舆情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处于这种后喻文化这种 局面。作为教育者,要研究受教育者,向年轻人学习,包括他们 1.规划建设好高校主题网站.牢固思想政治网络阵地意识 主题网站是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载体.规划建设好主题  掌握互联网的技术.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和最新人际交往的 网站是项长期的任务.应该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意识。媒介平台如微信等 在研判网络舆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具体而言.针对高校网络舆情中大学生们关注的热点、焦点问 的情景过程中,通过各种网上网下的交流渠道,去了解学生在 题所提出的疑问以及倾向性的意见.可在主题网站上设置热 想什么,做什么,关注什么,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成长和发 点专栏进行分析.并增加各类与学生相关的服务信息.这样既 展。 增加了各高校主题网站的活跃度.对学生们的疑虑提供一个 可以答疑解惑的地方.也体现出网站开设的目的就是为了服 3.高校网络舆情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才能提高网站的吸引力.把主题网站 (1)信息功能。现在是信息爆炸时代,网络交流就是一个 务广大同学。只有这样.办的持久。 是信息筛选、甄别、接纳和反馈的有机过程。网络作为信息平 办活.办好.台.网络可以给学生传达某种信息.同时相关舆情的生 2.健全相关制度法规.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管 成.往往体现着学生对于某种价值观念的认同.可以使教育者 高校网络舆情的良性发展需要相关的制度法规加以支撑 了解学生所发生的事情抱有何种态度以及这种态度的强烈程 和规范和引导 从2000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对互联网 度。教育者可以跟踪和把握网络舆情的发展。通过对舆情的分 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制订了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如2000 2001年新闻 析和引导.寓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于其之中。把主流意识和核 年的颁布的《互联息服务管理办法》,心价值体系教育融人其中。 出版总署的《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2005年和2006年信 (2)导向和渗透功能。网络往往营造一种公共话语氛 息产业部的《互联网IP地址备案管理办法》、《信息网络传播权 围,存在一定暗示和导向意愿。附和或跟从走向的,一般 保护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对加强校园网的管理和互联 会得到后继网民的肯定和甚至赞许.使发言者在网络中获得 息访问范围的控制管理.让各种不良信息远离校园。建立起了 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不能融入这个氛围的言论.则可能招来 一道网络安全的“防火墙”。但是。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 网上的批评甚至干夫所指.使该言论的发表者就有可能陷入 还存在着一些漏洞 如公信力和法律的权威性不足.难以跟上 某种孤立 这种功能可以使学生从中感悟到孰是孰非,从而引 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使网络舆情的监管与引导缺乏一定 导他们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该表达什么.和表达到什 的法律和法规空白。因此.还需要国家的相关部门制定健全相 么程度。 关制度法规,而高校也要结合自身特点,打造和完善校园网络 (3)沟通和凝聚功能。历史实践告诉我们:“人们所为之奋 管理规章制度,以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管。总之,法制化、 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在 制度化是使高校网络舆情控制发挥有效作用的基础。 网络面前.人们往往也会权衡利益得失.来表明自己的态 德的认知和评判 网络本身就是种交互性的活动.不同的师生 3.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增强师生在网络舆情中的 教育是个互主体即双主体性的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度和立场.并在讨论的过程中完成对价值的澄清与选择、对道 交互性 之间、学生之间通过网络对某热点事件的关注、讨论和交换意 也是如此,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的因 见.可以实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可以起到 素 在高校里.学校的管理者和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就是干 第二课堂的作用.同时起到统一思想认识,凝聚人心的功效。 部.当然也包括一部分优秀学生干部。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网络 (4)监督预测功能。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有监护职责。当代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增强师生在网络舆情中的交互性尤为重 业务素质精良、工 青年思想和行为具有“高、大、快、强”的特征,即开放程度高、 要 必须建立起一支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接受信息量大、思想变化快、个体意识强的特点。而网络正好 作作风端正的专职、兼职队伍。这支队伍应由专职、兼职思想 迎合大学生这些品位特征.使得大学生在在网络这个虚拟社 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技术保障人员组成。 专职队伍主要是指党 区里.有时过于张扬自己的个性,甚至宣泄自己,有时候言论 委宣传部、学工部(处)和“两课”教学部门的有关人员,兼职队 表达就过了头.需要加以约束和引导。教育者通过对网络舆情 伍由师生骨干组成.技术保障队伍由网络中心有关人员组成。 的形成、发展的关注和监督.迅速准确的把握学生的思想发展 总体而言,这支队伍,要得到强而有力,就要不断加强学习,研 动态.对于网络舆情发展可能导致的危机事件加以及时的预 判网络舆情.提高自身整体素质 在网络舆情中的交互性方 测和阻断 面,针对微博、微信等的迅猛发展,鼓励德育教学名师、学科带 三、加强网络舆情引导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 头人等开微博、微信;支持校报、校广播电台、校电视等宣 10】 2014年1O月第17卷・第5期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传媒体开微信公众帐号,鼓励学生会、学生社团、学生党支部等 度量和评估,以及特别关注事件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 学生组织开设qq群、微博群,培养一批“意见领袖”,让更多校园 特点并进行分析研究.对其态势进行有效监控.从而做出具有 组织体系在移动网络平台上发挥影响力 一方面.学校层面的 前瞻性和参考依据的一整套人机智能化的现代管理系统 l2] “发言”得以公开、透明,另一方面,学生层面的“发言”也得以及 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效地楔入、渗透和融合在网络舆情的发生 时显现和反馈.使校方能够积极把握网络舆情的向良胜方向发 发展中.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舆情发生良性互动.就应该加 展的主动权.可以有效遏止和避免校园和社会件造成 强和完善校园网络安全预警系统。特别是对某些重点网站、校 的负面性影响。同时.增进了广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 园BBS、各类贴吧、网络社区、个人博客、微博客、微信等进行 信息共享、思想互动,使学生、老师和校方的互信互惠机制得到 重点监测.同时加强学校内IP地址管理.严格采用用户实名信 进一步加强,这也有利于学校其他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4.面向思想政治受教育者。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力 息登记制度等.保证所有信息能够准确及时追根溯源.从而掌 握网络舆情的动态.有针对性地制定网络舆情的监管和引导 化危机为平静.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潜移默化.保证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A— 方案.bility to Choose)、理解能力(Ability to Un—derstand)、质疑能 校园舆情环境的健康安全.增进校园的和谐发展 力(Ability to Question)、评估能力(Ability to Evaluate)、创 造和生产能力(Ability to Create and Produce)以及思辨的反 注释: 应能力(Ability to Respond Thoughtful1v) [1ol大学生享有丰富 [1]参见《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 的媒介资源:校园网bbs、校报、校电视台、校园广播、宣传橱窗 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2014年7月21日。 等多种媒体.这些都是大学生媒介素养能力生成和发展的重 [2]评论员文章:《讲究引导艺术有效引导》L『].《新闻导 要基地 从整体上看.社会媒体营造的是宏观的大气候、大环 qq)2006年第2期第1页 境.校园媒体的生成的大学生媒介能力培养的具体环境.大学 [3]参见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 生的自我认知构成媒介素养能力培养的主观}生因素 首先,社 2007年第1页。 会和学校要培养大学生的媒介价值判断能力 让学生逐渐知 [4]丁建军:《浅谈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成因及其危机应对》 道哪些媒介是有益健康的.哪些媒介上的内容值得批驳和怀 [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任咏梅,刘秀伦:《论高校网络舆情中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 疑的,哪些网上的观点是不应复制传播和转发的。即引领大学 [5]生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对媒体进行社会价值、政治价值、 能》[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文化价值的判断,增强判断的敏锐性、时代性 对网络媒体等 [6][12]谢云锋:《高校网络舆情问题及应对策略》 ].《丽水学 进行有效价值研判.而不使自己淹没或者迷失在五光十色而 院学报》,2012年第1期。 又扑朔迷离的媒体世界中 其次.大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网德 [7]侯治水:《E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J]. 自律意识。任何法律法规都是外在的,都是他律.他律到自律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是个内省的转化过程 因此.“加强网络主体道德自律是解决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网络道德失范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在网络世界自由遨游享 1995年,第187页。 有“个人全面发展”的同时.知道在网络媒介中.自己可以做什 [9]汪灿德:《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D].湖北大 么.自己不可以做什么.这样其自身的媒介素养能力就会确立 学硕士论文.2010年. 以及不断积累和提升开来 导 [1 0]Elizabeth Thoman.Skills&Strategies for Media Education Guide[C].Toronto:Media Literacy Resource Guide,1989.7—9. 5.建立高校网络舆情预警系统.有效地提高网络舆情的引 [A].OntarioMimstry of Education.Media Literacy Resource 高校网络舆情预警系统就是在计算机系统软件支持下. [11]肖永梅、胡树祥:《论网络主体的道德自律》[J].《思想理论 采用预测和防止技术,对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变量进行检测、 教育导刊》,2005年第4期。 (上接第82页)见》,就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 高质量的学生党员队伍.进而提高整个党员队伍的战斗力.为 管理服务工作作出部署 《意见》的出台既表明党高度重 的实现奉献力量。 视大学生党员队伍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更意味这此项工作目 前还有有待提高和完善的地方 总之.提高高校学生党员发展 参考文献 杨国华.大学生党员质量的现状研究[J].辽宁医学 和教育管理水平是基层党务工作者工作的重中之重 高校党 [1]俞群俊, 务工作者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大到对 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O卷第2期.国家和对民族,小到对身边的每位同志和每件事情的责任感。 [2]陈元明.提高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对策研究[J].学理论, 党务工作者的责任感是提高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水平的 2012(6). 高校党校构建大学生入党分层次教育培训体 前提条件.学生党员自身的严格要求是此项工作常胜的重要 『3]刘洋,韩雪峰.保障 提高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水平目的在于打造一支 系的实践探索『I].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7. 】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