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单句间的逻辑关系 .................................................................................................4 2.2.2 逻辑关系的概念解释及对比(选学) .................................................................5 2.3 如何“定真假” ...............................................................................................................6 3 翻译推理 ......................................................................................................................................6 3.1 单句的翻译及推理 ...........................................................................................................6 3.1.1 单句的翻译(单句内部的逻辑关系) .................................................................6 3.1.2 单句的否定 ............................................................................................................6 3.1.3 单句的等价 ............................................................................................................7 3.2 复句的翻译及推理 ...........................................................................................................7 3.2.1 复句的四种命题 ....................................................................................................7 3.3.2 逻辑符号的含义 ....................................................................................................7 3.3.3 复句的翻译及推理规则 .........................................................................................7 3.3.4 寻找确定信息 ........................................................................................................8 4 分析推理 ......................................................................................................................................8 4.1 选项信息充分型 ...............................................................................................................8 4.2 题干信息充分型 ...............................................................................................................8 5 归纳推理 ......................................................................................................................................9 6论证(加强论证、前提论证、削弱论证) ..............................................................................10
6.1 论证基础知识 .................................................................................................................10 6.2 论证的主要题型技巧 .....................................................................................................11 6.2.1 加强型题和削弱型题的对比 ...............................................................................11 6.2.2 加强型题和前提型题的对比 ...............................................................................11 6.2.3 不能加强(或削弱)论点的情况 .......................................................................12
2
1 逻辑判断题型目录 逻辑判断所有题型真假推理翻译推理推理分析推理归纳推理逻辑判断加强论证论证前提论证削弱论证 行测题型常识判断言语理解与表达行测考点数量关系类比推理判断推理逻辑判断(此资料的内容)资料分析定义判断图形推理 3
2 真假推理 2.1 解题步骤 第一步 找关系(单句与单句间的逻辑关系-见2.2;单句内部的逻辑关系-见3.1.1) 描述内容 ① “所有A都是B” ~~ “所有A都不是B” ② “所有A都是B” ~~ “某个A不是B” ③ “所有A都不是B” ~~ “某个A是B” ④ ① ② ① “红色” ~~ “黄色” “不是红色” ~~ “不是黄色” “A是” ~~ “A不是” 矛盾 关系 下反对 关系 至少一真 在得最终结论前也许还需进一步推导 “有的A是B” ~~ “有的A不是B” 反对 关系 至少一假 关系 第二步 定真假 第三步 得结论 ② “所有A都是B” ~~ “有的A不是B” ③ “所有A都不是B” ~~ “有的A不是B” ④ ⑤ ⑥ “A⟶B” ~~ “A∧¬B” “A∨B” ~~ “¬A ∧¬ B” “A∧B” ~~ “¬A ∨¬ B” 推出 关系 若一真,则前假 若一假,则后真 一真一假 ① 所有-是⟶某个-是⟶有的-是;所有-不是⟶某个-不是⟶有的-不是 ② A∨B ⟶ A,A∨B ⟶ B,A∨B ⟶ B∧A ③ A ⟶ A∧B,A ⟶ A∧C,A ⟶ A∧C∧B …… 2.2 如何“找关系”(单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2.2.1单句间的逻辑关系A1-2B1-1AB2-1AB所有A是B反对关系所有A不是B推出关系推出关系某个(特定的)A1是B·A16-1B矛盾关系某个(特定的)A1不是BA1B3-1有的A是BA5-3B5-1AB5-2A下反对关系有的A不是BA4-1B4-2ABB4
2.2.2 逻辑关系的概念解释及对比(选学) 下面对“2.2.1”逻辑关系中的各种关系的概念进行简单解释和对比,以便于进一步理解“关系”的真正含义,但小编并不是用绝对精确的概念方式进行解释,就用能简单易懂的集合方式吧! M集合与N集合的所有关系只有4种: (1)相离; (2)相交; (3)包含; (4)全同。 (看到此是不是觉得有点眼熟。对!就是与“类比推理”中的某些知识点相同。) 而一个点与一个集合之间的关系就只有两种:要么点在集合外;要么点在集合内。 4-2MN相离MN全同1-14-1MN相交MN包含1-22-1MN相离MN全同5-35-1MN相交MN包含5-26-1点在集合内3-1点在集合外上此三种就是三对矛盾关系(无交叉,和刚好等于1)4-12-1MN相离MN全同1-1MN相交MN包含1-24-2MN相离MN全同5-35-1MN相交MN包含5-2上此两种分别是反对关系(无交叉,和<1)和下反对关系(有交叉,和﹥1)6-15-1MN相离MN全同1-15-3MN相交MN包含1-2 5-2 MN相离MN全同1-16-36-3MN相交MN包含1-2 6-2 MN相离MN全同5-35-1MN相交MN包含5-2上此三种属于三对推出关系(一者包含另一者)。 5
2.3 如何“定真假” 单句与单句之间逻辑关系在求解真假推理题时体现出的性质 对当关系 反对关系 下反对关系 矛盾关系 推出关系 系)。 本身的特征 不能同真,但能同假。 (即至少一假) 不能同假,但能同真 (即至少一真) 不能同真,不能同假 (及一真一假) (-按箭头方向推理-) 解题时体现出的性质 表述1 一者若为真 另者必为假 一者若为假 另者比为真 一者若为真,另者必为假 一者若为假,另者比为真 表述2 至少一假 至少一真 一真一假 无法推出 一者若为假 另者真假不确定 一者若为真 另者真假不确定 不可逆 注:此表可根据逻辑关系图线条数由少到多的顺序去记忆(线条数最少的是反对关系和下反对关系,最多的是推出关
3 翻译推理 3.1 单句的翻译及推理 简单的说单句就是很简单的句子,一般只有一个句号。 3.1.1 单句的翻译(单句内部的逻辑关系) 单句样式 所有(凡是)S都是P 所有(凡是)S都不是P
没有S是P 没有S不是P 不是S都是P 不是S都不是P
简 化 (已经最简) 所有S都不是P 所有S都是P (已经最简) 翻译结果 S ⟶ P S ⟶¬ P S ⟶ ¬P S ⟶ P ¬S ⟶ P ¬S ⟶ ¬P
“所有”与“没有”表范围; “是”与“不是”表判断 备注 别以为单句翻译就那么简单,单句还可变形,见下文“3.1.2”和“3.1.3”。 3.1.2 单句的否定 单句进行否定后,对寻找内部的逻辑关系就造成障碍,但是我们可以将其等价转化为另一个单句,对转化后的单句进行翻译即可找出逻辑关系。单句与单句之间怎么转化呢?具体参见上文“2.2.1-单句间的逻辑关系”中属于矛盾关系的部分,因为属于矛盾关系的两方面,才可以在否定一面后等价转化为矛盾的另一面。 被否定的单句 并非所有A都是B 并非所有A都不是B 并非有的A是B 并非有的A不是B
等价转化后的单句 有的A不是B 有的A是B 所有A都不是B 所有A都是B
翻译结果 有的A ⟶¬ B 有的A ⟶ B
A ⟶¬ B A ⟶ B
6
3.1.3 单句的等价 运用单句与单句之间的矛盾关系(如“3.1.2”),可以将一个单句等价转换为另一个单句。但有些单句间的等价转换,可以不需要借助其矛盾关系,而直接转换一下句型即可。 原单句 句型 所有A都不是B 有的A是B
翻译结果 A ⟶¬ B 有的A ⟶ B
等价转换后的单句 句型 所有B都不是A 有的B是A
翻译结果 B ⟶¬ A 有的B ⟶ A
3.2 复句的翻译及推理 3.2.1 复句的四种命题 (1) (2) (3) (4) 假言命题(充分条件型)。即“推出关系”的“前推后”。 假言命题(必要条件型)。即“推出关系”的“后推前” 选言命题。即“或关系”。 连言命题。即“且关系”。(插一句:简单地说复句就是两个单句组成的句子) 3.3.2 逻辑符号的含义 (1) “⟶”(“推出”): “前者 ⟶ 后者”,如:收获 ⟶ 播种;张三睡午觉 ⟶ 华盛顿是美国首都。关于“⟶”(“推出”)有两点必须引起重视: ① “⟶”并不一定表示时间的先后关系。即并不一定是先发生的推出后发生的,恰恰相反,在逻辑推理中,多数是后发生的推出先发生的,这一点往往与日常生活思维不一样。 ② “⟶”并不一定表示因果关系,而是表示的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之间的关系。谁是必要条件谁就被推出。 (2) “∨”(“或”) (略) (3) “∧”(“且”)。“高富帅”就是“既高又富还帅”;“白富美”就是“既白又
富还美”。 (4) “¬”(“非”) (略) 3.3.3 复句的翻译及推理规则 3.3.3.1 含有常见关联词的复句的翻译及推理规则 翻译的核心原则:谁是必要条件,谁就被推出!! 命题类型 特征及关系 “⟶”关系 前推后 (前者为充分条件;后者为必
常见关联词 ① ② ③ ④ ⑤ 如果P,那么Q 只要P,就 Q 所有P,都 Q 凡是P,都 Q 为了P,一定Q
如何翻译 (即翻译结果) 如何推理 (即推理规则) 假言命题 (充分条件型) 属于不确定性
命题 P ⟶ Q
要条件) 假言命题 (必要条件型) 选言命题 “⟶”关系 后推前 “∨”关系 ① 只有P, 才Q ② 除非P,否则不Q ① 或者P,或者Q ② 至少有一个 … ③ 不都是 … ① P且Q ② P和Q
7
Q ⟶ P ¬P ⟶ Q 或 ¬Q ⟶ P P为真 Q为真 ① 肯前,肯后; ② 否后,否前; ③ 否前错误; (否前,后可能) ④ 肯后错误。 (肯后,前可能)
联言命题 属于确定性命题,常为逻辑推理的起点 “∧”关系 3.3.3.2 不含有常见关联词的复句的翻译及推理规则 翻译的核心原则:谁是必要条件,谁就被推出!! 用如何解题句中无熟悉关联词时具体实例套模“考上公务员 ⟶ 通过笔试”结“谁是必要条件,谁就被推出来”①要想皮肤好,早晚用大宝。(要想考上公务员,就要通过笔试)(后者为必要条件)②除非你来接,否则我肯定不会来。(除非你通过笔试,否则我肯定不会考上公务员)(前者为必要条件)③成功离不开自信。(考上公务员离不开通过笔试) 3.3.4 寻找确定信息 确定性命题就是一个题中的逻辑推理起点。 4 分析推理 4.1 选项信息充分型 常用带入排除法。将答案带入题干,排除错误答案。 例题:一次聚会上,麦吉遇到了汤姆、卡尔和乔治三个人,他想知道他们三人分别是干什么的,但三人只提供了以下信息:三人中一位是律师、一位是推销员、一位是医生;乔治比医生年龄大,汤姆和推销员不同岁,推销员比卡尔年龄小。根据上述信息麦吉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C ) A. 汤姆是律师,卡尔是推销员,乔治是医生 B. 汤姆是推销员,卡尔是医生,乔治是律师 C. 汤姆是医生,卡尔是律师,乔治是推销员 D. 汤姆是医生,卡尔是推销员,乔治是律师 4.2 题干信息充分型 寻找题干中的极端信息,通过极端信息推导出其他信息。 例题:一次聚会上,麦吉遇到了汤姆、卡尔和乔治三个人,他想知道他们三人分别是干什么的,但三人只提供了以下信息:三人中一位是律师、一位是推销员、一位是医生;乔治比医生年龄大,汤姆和推销员不同岁,推销员比卡尔年龄小。根据上述信息麦吉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D ) A. 汤姆是律师 B. 卡尔是医生 C. 乔治是医生 D. 乔治是推销员 (题干中信息量最大的是“推销员”,根据“言多必失”的道理,可以以“推销员”为突破口) 8
5 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是一种推理型题,但是又与其他推理型题有一定区别,此区别主要体现在:推理的逻辑形式并不重要(甚至无法用逻辑符号对题中信息进行翻译)。故形式上有点类似与言语理解类题目。但同时,它又包含“归纳”这个关键词,所以又与论证方式中的“归纳法”有相似之处。补充一下论证的基本知识: 加强型(1)论证的三题型前提型削弱型(前提型题可视为一种特殊的加强型题。)论 点具有主观性;常在“推测”“认为”“建议”“因此”等词之后。(2)论证的三构成论 据具有客观性;常在“实验表明”“统计显示”“统计结果表明”等词之后。归纳法(从特殊到一般)(如“数学归纳法”)(从一般到特殊)论证方式演绎法类比法 此类题的做题基本原则是:找准主题词(类似与论证中议论的主体),排除无关项。 在做归纳推理类题目时,推出的结论常会犯错误如下: (1) 不完全归纳 (2) 主体不统一 例题:从2005年7月开始,敦煌研究院对莫高窟采用了预约参观的办法。这一措施合理有效地控制和平衡了游客数量,一方面加强了洞窟的保护,另一方面给游客提供了更优质的服务。实施预约参观办法以来,来莫高窟参观的游客人数逐年递增,年游客接待量有2005年的45万人次增加到2006年的55万人次。由此可以推出( A ) A. 莫高窟预约参观的办法给游客提供了便利 B. 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资源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C. 预约参观办法实施前莫高窟的游客流量不均衡 D. 科学合理的利用自然和人文资源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9
6论证(加强论证、前提论证、削弱论证) 6.1 论证基础知识 加强型(1)论证的三题型前提型削弱型(前提型题可视为一种特殊的加强型题。)论 点具有主观性;常在“推测”“认为”“建议”“因此”等词之后。(2)论证的三构成论 据具有客观性;常在“实验表明”“统计显示”“统计结果表明”等词之后。归纳法(从特殊到一般)(如“数学归纳法”)(从一般到特殊)论证方式演绎法类比法 (3) 论证题解题三步骤 实例:克山病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地方性心肌病,山东省两次克山病流行均发生在病区居民生活困难时期,此时居民饮食结构单一,营养缺乏。1978年以后,由于农村经济的改革,病区居民生活逐渐好转,营养结构趋向合理,克山病新发病人越来越少,达到基本控制标准。一些研究者据此推测,营养缺乏可能是克山病发病的重要因素。如果下列各项为真,哪项不能质疑上述推论?( ) A.1978年农村生活普遍较低,但克山病仅在个别地方发生 B.原来克山病病区的土壤、水质在几十年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C.一些生活水平高的地区,也出现过克山病病例 D.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无法治愈克山病 步 骤 第一步 做什么 分析并提取结构 实例解析 论点 营养缺乏可能是克山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论据 ① 居民生活困难时期,此时居民饮食结构单一,营养缺乏,发生两次克山病; ② 病区居民生活逐渐好转,营养结构趋于合理,克山病新发病人越来越少 此处通过一个对比来说明“营养缺乏”是原因,“克山病”是结果,属于因果论证型题。 A项削弱了论据①,说明居民生活困难时期的克山病仅是个案。能削弱; 第二步 结合选项做判断 B项指出两对照组的不同“土壤、水质”算是引入了他因。能削弱; C项说明营养不缺乏还是可能得克山病,对论据②有一定的削弱; D项中的“治愈克山病”和题干中所讨论的“克山病的病因”论题不统一,不能质疑题干结论。 10
第三步 得结果 本例选D项。 11
6.2 论证的主要题型技巧 6.2.1 加强型题和削弱型题的对比 论点:小王能考上公务员;论据:小王很用功 从哪方面来加强/削弱 加强/削弱的 指导方向 ① 证明题干论据 从论据方面 ② 补充正面论据 加强型 从论证方式方面 从论点方面 ① 建立论据和论点间的联
系 ① 重说一遍论点 ② 正向解释内在原因 ① 反对题干论据 从论据方面 ② 补充反面论据 削弱型 从论证方式方面 从论点方面 ① 切断论据和论点间的联
系 ① 直接否定论点 ② 反向解释内在原因 切入点 承认论据,并积极证
明论据 题干论据是否承认先不管,但能举出其它
正面论据 从论证方式的三种方
式入手 根本就不承认题干的
论据 题干论据是否承认先不管,但能举出其它
反面论据 从论证方式的三种方
式入手 操作实例 如举出小王每天做大量的习题、不断总结一些做题方法做题技巧的例子 如举出小王一到考场就能超水平发挥、小王做题很细心、小王很聪明做题很快
等例子 如“凡是用功的人都能考试公务员”
(用演绎法来加强) 举出小王每天睡懒觉、从来不复习等 举出小王考试发挥失常、小王做题马虎、小王人品有问题可能通不过政审等 如“用功的人不一定能考上公务员”“决定能不能考上公务员的还有其他
更重要的因素” 6.2.2 加强型题和前提型题的对比 相同点 不同点 详细表述 关键词表述 解题方法 加强型 前提型 ① 加强型题目的答案既可以是段落推理成立或结
论正确的一个充分条件,又可以是必要条件,还可以是既不充分又不必要的条件; ② 前提假设型题目要选的前提假设应该是结论成
都能起到
立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所选中的前提假设并不能保
对题干结
证题干的结论必然成立,但如果前提选项不成立,那
论进行加
么题干结论肯定不成立; 强的效果 ③ 前提选项放入题干后一定是加强题干结论的,但比不是所有的加强选项都是前提型选项,所以前提型选项与加强型选项二者是种属关系(前提型选项是一种特殊加强型选项)。 12
① 加强型选项的
“花样”更多;前提型选项只是众多“花样”中的一种 ② 前提型选项起(见上表)到“托底”的作用;加强型选项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① 前提不成立,结论必定不成立; ② 前提成立,结论不一定成立。 否定代 入法 6.2.3 不能加强(或削弱)论点的情况 四种常规错误性选项 不能加强或削弱的这些选项往往是作为干扰项出现的,如果按照生活中的逻辑或者不够细心,往往会纠结于其与正确选项之间而浪费时间,所以必须具备快速识别这种选项的能力。 错误类型 第一种 论题不统一型错误 含释 进行论证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论题要统一,论题及讨论的话题。论题不统
一将不能发生加强或削弱 举例 “偶尔使用亚盐无害”与“长期食用亚盐有害”二者的论题就是不统一的。 张三提出一个观点“新一代的办公系统比老一套的更符合人体工效学的特点”,李四进行反驳说“不对,我周边的同时都使用
第二种 主观化错误 所谓主观化就是把部分人的做法不问
原因地作为论据进行论证。 老一套的办公系统”。其实李四的话(即他找的论据)不能构成质疑,因为李四周边人使用老一套办公系统的原因不明确,可能是价格、固化思想、电脑兼容性等多方
面的原因。 第三种 无对比型错误 因果关系只能通过对比才能得出,没有对比根本无法评价其因果关系。 这部分主要是有些论证类的题目涉及了演绎推理的知识,可以将其符号化,
(好理解。举例略) 比如题目中的论点是“A⟶B”,那么要进行
削弱必定是“A∧¬B”, 而“A∧B”或“¬A∧B”或“¬A∧¬B”
不构成削弱。 第四种 不合逻辑型错误 那么就需要遵循严格的演绎推理规则。要进行削弱,必须是其矛盾命题和构
成反对关系的命题。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