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众多少数民族因地域分布和文化发展的差异,在劳作方式、饮食起居、服饰特点、婚丧习俗、节日庆典、建筑风格、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共同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璀璨绚烂的民族风情画卷。
佤族在唐宋时期,受南诏大理国的统治,明清至时期,主要受傣族土司管辖。在历史上佤族的分布地域很广,从佤族的神话传说中的考证,佤族的先民最早分布于滇西南迄缅甸北部的地区,汉晋开始迁徙至澜沧江以东和萨尔温江以西的地域,大约在唐朝,由于其他民族的不断迁徙与当地佤族先民形成了交错居住和杂居状况,佤族分布区域相对较小。到清代中叶,逐步形成了佤族目前的分布格局。佤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和萨尔温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延伸地带,这些地区山峦重叠,平坝极少,也称阿佤山区。佤族主要聚居在沧源和西盟县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干湿分明,垂直气候明显,生物、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素有“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之称。 历史:
在佤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西盟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即人类很早是从石洞里出来的。传说从石洞里最先出来的是佤族。石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离西盟县城以西约六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人把石洞视为“圣地”。而沧源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葫芦”,“里”是出来,意即人类从葫芦里出来的。
各地区的佤族虽然对“司岗里”解释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同时也共同反映他们都是阿佤山一带是最早的居民。“司岗里”是佤族对自己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忆。
佤族为云南独有的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南部。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据史料记载,佤族先民属于形成今佤族、布朗族、德昂族的古代濮人的一支,佤族内部在历史上没有统一的族称。佤族有自己的语言,佤族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分“巴饶克”、“阿佤”、“佤”三大方言。佤族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文字,过去主要以刻木、接绳记事和实物来传递消息,20世纪30年代,外国传教士曾设计过一种用来拼写佤语的文字,当地称之为“撒拉文”,该文字由于缺乏科学性,不能正确地拼写佤语,在佤族地区未能被推广。 礼仪:
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当先,认为无酒不成礼。佤族待客敬酒习俗多样。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饮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种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人饮。敬给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尽力喝干,以表示心地坦诚,否则被认为对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递给客人,客人用右手接过后先倒在地上一点或右手把酒弹在地上一点,意为敬祖。然后主人和客人一起喝干。佤族民间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习惯。每逢儿子出门,客人离去,主人还要打“送亲礼”。即给亲人或客人敬酒,届时主人用葫芦(盛酒器)盛满酒,先喝一口,然后送到客人或远离的亲人嘴边,客人需要喝到葫芦见底,以表示亲情、友谊永远不忘。 建筑:
佤族房内的陈设简单,无桌椅,竹席木板当床,没有被褥,只用棉毯或麻布单做被盖,枕木头,和衣而睡。 佤族的住房,各地区不同。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区,一般是四壁着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个别的瓦房。而大部分佤族地区的住房构造和形状与傣族的住房相似。 饮食:
由于受佤族社会发展水平、经济生活、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形成佤族人别具特色、颇有佤族人特色的饮食习俗。佤族的食品种类繁多,食源极广。佤族的食物以农作物为主,以采集物、猎捕物为辅。
佤族以大米为主食。西盟地区的佤族都喜欢把菜、盐、米一锅煮成较稠的烂饭。其他地区的佤族则多吃干饭。农忙时日食三餐,平时吃二餐。鸡肉粥如茶花稀饭是家常食品的上品。旱稻多现吃现舂,男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间有“无辣子吃不饱”之说。
佤族的肉食主要来源于家庭饲养,有猪、牛、鸡。此外也有捕食鼠和昆虫的习惯。一些地区的佤族还有捕食昆虫的习惯,更 食用蛹、寄生于草本植物的红毛虫、扫把虫和寄生于冬瓜树的冬瓜虫等十余种。一般时都把可食的昆虫与米一起煮成粥,加菜、盐、拌辣椒,香辣可口。
佤族普遍喜饮酒,喝苦茶。所饮用的酒都是自家酿制的“泡水酒”。常饮泡水酒不但于身体无害,反而有益健康。近几十年佤族才开始饮用烧白酒。
佤族更爱喝苦茶。有的苦茶熬得很浓,几乎成了茶膏。苦茶虽然味苦,但喝后有清凉之感。对于处在气候炎热地区的佤族,具有神奇的解渴作用。
典型食品有:茶花稀饭,火烧蛇肉,青豌豆炒蚂蚁蛋,油煎柴虫等。 节庆:
由于木鼓的这种神圣地位与作用,“拉木鼓”便成为佤族极为隆重、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动。 所谓“拉木鼓”,就是从寨子外森林中砍伐树木,拉入寨中,制作新鼓,更换旧鼓的活动。多于农历十一月(佤历一月)进行。 婚姻习俗:
妙趣横生的佤族婚俗,佤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很少有一夫多妻制的,过去佤族的婚姻是自由选择加父母的媒妁之言。佤族择偶的主要条件是看对方是否身强体壮、勤劳朴实、相貌相当,其次是看家庭的经济条件。佤族同姓不婚。佤族认为,同姓人使兄弟姐妹,不能通婚;如果同姓人通婚,都被认为是大逆不道,是乱伦,必遭惩罚,会触怒“社神”,这样“社神”对全寨子的人就要进行严惩,将降灾祸与人间,如旱涝、风灾、火灾、疾病等各种灾难。随着社会文明进步,这种遗风古俗逐渐消失。只要相爱,而且男女青年不是同村人,人们不再过多顾及这些,同样可以结婚,佤族的婚姻观念已大大地迈进了一步。 谈情说爱“串姑娘”
佤族的婚姻,大都是通过自由恋爱缔结的。结婚的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多男大女小。但青年男女从十五六岁便可开始参加 佤族少女
谈情说爱的社交娱乐活动。这种恋爱活动,俗称“串姑娘”。
“串姑娘”是以群体方式进行的。在正式确定恋爱关系之前,单独活动的较少。在此活动中,男子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新米节
佤族是一个农业民族,过去生产力水平低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弱。因此,围绕农业生产形成了很多敬神祈福的祭祀性活动,有的还渐渐形成定制,发展成为节日。“新米节”便是其中之一。
“新米节”是稻谷成熟,喜收,品尝新米的日子。由于气候的差异,各地谷物成熟的时间不同,因而各地区、各村寨,甚至每家每户过节的时间也不一样,但过去一般多在农历七八月份(佤历九十月间)进行。日期的确定,一是根据各自粮食的成熟情况选择吉日。二是以父母或祖父母去世的属相之日为最佳。意在请先祖的灵魂回来,与家人一起同尝新米,共享欢乐。并请他们在天之灵保佑子孙后代家庭幸福,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为了让各地佤族同胞能够共同欢度“新米节”,1991年,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联合决定,把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四日定为佤族的“新米节”。
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竹竿舞,过去是有福分的老人死后跳的一种舞蹈,现已成为一种娱乐性的舞蹈。
舞蹈形式与我国海南省黎族竹竿舞相同。即两根大竹竿平摆在地上,在两根大竹竿外面,人们两人一对,面对面持小竹竿,沿着大竹竿来回滑动碰击,舞者在两竿滑动相撞的空隙中跳动。舞蹈动作为模仿蚂蚁、斑鸠、豹子、画眉等动物形态起跳,活泼欢快。
竹竿舞,一般在寨中有威望、有影响的老人死后举行,以碓杵击打竹竿而舞,寨中男女老幼均可参加。当地老人说:“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不死,它到另一个世界后同样离不开歌舞,所以人们要唱歌跳舞欢送他。”正是这种旷达的生死观,造就了佤族诸多的丧事舞蹈。 文化艺术
沧源崖画、木鼓 宗教信仰
过去佤族信仰多神,对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广泛,尤其是西盟佤族。这主要因为在很长历史时期内,佤族生产力极其低下,不能科学解释自然现象,又无法摆脱自然和疾病带来的灾难,从而产生恐惧心理。 佤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为开发和建设阿佤山区,繁荣西南边疆的经济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反抗列强入侵,捍卫祖国领土和主权的斗争中,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佤族农户的贫困现状,虽然不乏一些客观原因,但不可否认这其中有我们对影响农户行为的心理因素缺乏科学的分析和认识。在当前,正确认识和把握影响佤族农户行为的心理因素,对正确制定扶贫开发工作的方针,全面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体上来说,佤族地区的经济落后,社会发展程度滞后,与外界发达地区的差距很大,面临着很多的困难与挑战。但是,佤族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优势、本民族的资源优势、地理优势等都会给佤族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方便。在国家的正确领导下,勤劳朴实的佤族人民将会创造出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