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钢铁业向低碳方向转型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马 力,丁森林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34期
摘要: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式正在向又好又快的方向转变,除了要注重发展速度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发展质量,尤其是对环境的影响。随着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的不断增强,世界对气候变化的关注也与日俱增,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也越来越明朗。作为中国国民经济基础的钢铁产业向低碳方向转型将对经济、能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当前钢铁行业所存在的问题来提出向低碳方向转型的对策。 关键词:低碳;钢铁;能耗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214-02
一、目的与意义
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式正在向又好又快的方向转变,除了要注重发展速度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发展质量,尤其是对环境的影响。随着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的不断增强,世界对气候变化的关注也与日俱增,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也越来越明朗。作为中国国民经济基础的钢铁产业向低碳方向转型将对经济、能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柳克勋,2005)。
二、关于低碳经济的概述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的进步。“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 “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风能经济”。它的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思路,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不可逆转的划时代潮流,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著名低碳经济学家、原国家环保局副张坤民教授认为,低碳经济是目前最可行的可量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因此,从“碳素燃料文明时代”向“太阳能文明时代”(风能、生物质能都是太阳能的转换形态)过渡的几十年里,“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节约化石性能源的消耗,为新能源的普及和利用提供时间的保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特别是从中国的能源结构上来看,低碳意味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三、中国钢铁业向低碳方向转型所存在的问题
1.产能结构不合理。钢铁业总体的产能相对来说是比较过剩的。总体产能中落后的炼铁及炼钢能力所占的比重较大,这些落后产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不利于钢铁业向低碳的方向转型。而且新增产能多集中于地方性中小钢铁企业和民营的钢铁企业,重复性建设比较多,技术创新的能力较差,对于环保的投入比较少(汪义平,2010)。
2.缺少一个统一化的碳排放标准。目前中国对于低碳经济的建设还处在探索和尝试的阶段。对于如何分配各行业的碳排放量还未得出明确的结果,因此现今还无法对钢铁这一行业的碳排放量进行量化的处理与分析。
3.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决定了能效水平先天不足,进而不利于向低碳化转型。中国钢铁工业一次能源以煤炭为主,在能源消费总量中占70%左右,而且煤发热量、灰分、硫分等质量的指标和美国、德国、日本相比,存在有明显的差距。石油类能源和天然气所占比例比其他国家低约18%,从工艺、技术角度来看,采用石油类燃料,需要进一步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4.钢铁工业所用煤炭的能量有很大的一部分以煤气形式存在。钢铁业所用煤炭的能量中有39.8%以煤气(包括高炉煤气、转炉煤气、焦炉煤气)形式存在,其能值在钢铁业总能耗中占34.12%。中国转炉煤气回收水平是很低的,平均值为54立方米每吨钢,而国外工业发达国家是在100立方米每吨钢,如果转炉炼钢可以实现煤气回收大于100立方米每吨钢(占回收能量的80%),蒸汽回收大于60立方米每吨钢(占回收能量的20%),就能够实现转炉的“负能炼钢”。
5.钢铁企业可回收的二次能源量占企业总能耗相对比较低。目前,日本的新日铁已经回收的二次能源在可回收部分中占92%,中国宝钢也回收二次能源中的68%,而大多数钢铁企业的二次能源的回收量在50%以下,一部分中小企业的二次能源回收只是刚刚起步。国内各钢铁企业之间的系统节能技术差距较大。 四、对策浅析
1.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结构调整。落后产能具有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面貌特点。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钢铁业向低碳方向转型的迫切需要。国家一直对调整结构、推进淘汰落后产能给予积极的财政和支持。从2007—2009年,财政安排了大量的资金,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支持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淘汰落后产能。随着这项工作的逐步深入,淘汰落后产能还会得到财政的奖励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支持,从而推动中国钢铁业保持持续稳定较快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当前,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时机,加快推进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作。第一,要严格市场准入。加强投资审核的管理,强化安全、能耗、环保、质量等指标的约束作用,严禁向落后产能的建设供应土地。第二,要充分运用市场的调节机制。充分发挥差别电价、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等价格机制的作用,提高落后产能企业使用能源、资源、环境、土地的成本。采取综合性措施,抑制高消耗、高排放产品市场需求。第三,要加大执法处罚力度。加强环保监测,对未按期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区,严格控制投资项目。对未按规定期限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吊销排污许可证,撤回生产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直至依法吊销工商营业执照。第四,要完善方面的激励机制。财政统筹支持各地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对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给予支持和奖励,重点支持相关职工安置和企业转产。对任务较重且完成较好的地区和企业,在安排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资金、土地开发利用、融资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
2.建立统一的碳排放标准。碳排放是衡量单位,是发展低碳经济最直观的指标。目前GHG协议提供了中立的、高水平的核算标准,被公认为是确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责任的国际最佳实践,而且GHG协议还建立了一套温室气体核算语言,包括划定企业(“实体”)的报告范围和定义报告的内容,其依据是实体的经营控制、财务控制、排放源或每一排放源的股权情况。中国钢铁业可以根据这些依据这一协议提供的标准来建立有利于钢铁业向低碳方向转型的量化指标。
3.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降低化石类能源的使用量。碳源控制的好坏,碳排放量的多少有着直接的影响。碳源控制得好,可再生能源使用的多,碳排放量就低:相反,碳源控制得不好,可再生能源使用的少,碳排放量就高。在所有的能源中,化石能源的碳排放量相当高。化石能源的消耗量越大,碳排放总量就越多。因此,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降低化石类能源的使用量对钢铁业向低碳方向转型有着重要的意义。
4.提高现有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特别应重视二次能源的回收利用。资源、能源的利用率低必然会导致碳源上的增加,进而增加碳排放量。依次应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利用率: 第一,鼓励钢铁企业加大二次能源回收利用投资力度建议。要调动钢铁企业在二次能源利用上的积极性,建议国家能够给予此类投资项目征地的优先及优惠的,并减免投资调节税和进口技术设备关税等税收,在项目的贷款上给予无息或贴息贷款,少部分企业通过国家立项核准的项目可以列入国家贴息贷款项目计划,而通过地方审批的项目按一般项目,没有贷款优惠。第二,降低钢铁企业二次能源回收利用成本。钢铁企业回收利用二次能源,减少了一次能源的消耗,为减低二次能源回收成本,建议按减少的煤炭消耗量给予适当比例的补贴,与煤炭发电形成减排量交易机制。利用二次能源发电,电网按统一价格的基础上加价收购,或总用电中等量发电部分降低用电价格的办法,升降价比例考虑15%~20%左右,并减免入网费、过网费、管理费等费用,也考虑在减少的煤炭消耗量补贴中抵扣返补电网。第三,鼓励二次能源回收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研究将污染物排放等环保收费按比例提取设立专项基金,用于鼓励二次能源回收利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5.开发绿色钢铁新工艺和新技术。绿色科学技术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之上,它的目的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协同演进和共同发展,是在生态自然观的指导下,受到生态意识支配和生态伦理以及生态价值约束的一项科学技术,这种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的科学技术越是发展,人与自然间的关系就会越融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生态环境的优化也就变得越有保障。其中自然性和人类性是绿色科技的显著特征(兴东,2005)。
钢铁企业应该从各个工序入手,尽可能的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和先进设备及新材料,挖掘其潜能,减少耗能量,提升能源的重复利用的能力,创建具有国际水平和全球竞争力的“绿色钢铁”。
参考文献:
[1]柳克勋.创建资源节约型钢铁企业的思考[J].冶金管理,2005,(4). [2]汪义平.中国钢铁行业资产重组战略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 [3]兴东.循环经济:中国经济发展“关键词”[J].经济视角,2005,(6).
[4]International Iron And Steel Institute,Steel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4[R].Brussels,February 2004.
[5]International Iron And Steel Institute,2004 EditionWorld Steel in Figures[R].Rue Colonel Bourg 120 - B -1140 Brussels - Belgium.
[6]http://baike.baidu.com/view/1551966.htm?fr=ala0_1_1.
[7]http://copycheck.com.cn/Compare?purl=http://www.hnghw.com/article/szyw/15559.html.[责任编辑 王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