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七教育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视角的“他者认识”

视角的“他者认识”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视角的“他者认识”

作者:李春凤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8期

摘要:在《菊与刀》中,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为了能客观地认识日本的民族性格,使用了多极间他者认识的方法。在本书中,中日两国的比较主要体现在社会的基本制度、道德观念这两方面。通过比较分析,不仅让我们客观地认识了日本的民族性格,还让我们发现了自身文化的独特之处。因此,对于日本论,我们应把对“他者”之间的理解与反思“自我”结合起来,发掘出其中所隐藏着的另一极价值。 关键词:他者认识;《菊与刀》;中国形象论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009-01

一、人类学、他者认识与日本论

人类学这个学科,是一门专门研究“他者”,并以“他者”来反思“自我”的学科。关于“自我”和“他者”的定义如下:“自我”不仅可以是一个实在体,而且还可以是一种感觉或者一种意识。“他者”是相对于“自我”而言的。针对自我和他者,有代表性的研究方法是“主位和客位”的研究方法。主位研究是从被调查者的角度出发,而客位研究则是从调查者的角度出发。但如果只使用其中的一种,所得出的结论并不一定准确。因此,为了能得出全面、客观的结论,我们应把两种研究方法综合起来研究他者与自我。

当今我们所熟知的日本论当中,有很多正是运用了这种将自我与多个他者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才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其中,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所著的《菊与刀》是代表作之一。下面就此书中的中日两国的描述进行比较分析。 二、日本的“他者”:中国及中国文化

在《菊与刀》中,据笔者的统计,提到中国的地方有近30处之多。关于中国的描述主要体现在等级制度和道德体系两方面,前者有9处,后者有15处。下面就两国社会的基本制度、道德观念这两方面的差异进行论述。

其一,无等级的中国与等级森严的日本。“各得其所,各安其分”是日本人对他们所信赖的等级制度的表达。与之相对,中国更强调用平等的思想来看待各个方面。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国家层面而言,本尼迪克特认为“在整个历史上,日本一直是个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中国常常改朝换代,日本却一次也没发生过。”早在公元七世纪日本就已经从中国学来各种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但从没吸取过中国的无等级的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 在国际层面,“日本人适应美国式生活比他们所熟知的中国人、暹罗人适应美国式生活要困难得多。”书中引用了三岛女士的事件。她认为中国姑娘“具有的那种沉着风度和社交能力是大多数日本姑娘所缺少的。这些上流的中国姑娘人人都具有近乎皇家的仪表,仿佛她们就是这个社会的真正主人,使我感到她们是世界上最文雅的人。”

其二,中国和日本在道德体系方面的不同点。由于两国国家制度、家庭结构及同族组织等的不同,所以在道德体系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笔者主要从“仁”、“忠”、“孝”、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在中国,“仁”是一切道德观念之本,是一切道德的前提,包含了“忠”“孝”“礼”等广泛的道德观念。与此相对,“事实上,“仁”在日本是被排斥在伦理体系之外的德目,丧失了它在中国伦理体系中所具有的崇高地位。”

其次,由于中国是集权制的国家,因而“忠”就是对国家君主和其所隶属的宗族的义务。在日本,“忠”同样是献给等级制的最高者的。是对天皇、法律、日本国家的义务。 三、他者认识与反思自我:日本论的价值重估及展望

在《菊与刀》中,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为了能准确研究出“他者”日本的民族性格的特点,不仅将“他者”日本与“自我”进行比较,还与其他多个“他者”(中国、印度、暹逻等)进行了对照研究。

在本文中,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日本论著作《菊与刀》中的中国表述的分析,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与日、美文化的差异之处,进而对中国的文化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也让我们开始反思自我的文化及形象,并不断去完善自我。因此,对于日本论,我们应从多个角度来看待它,不仅要看到关于研究日本方面的价值,而且还应从另一个新的角度出发,将其中关于他者眼中的中国表述作为反思自我的重要材料,发掘出其价值的另一极。

参考文献:

[1]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尚会鹏.中国人与日本人——社会集团、行为方式和文化心理的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会.中国与日本的他者认识——中日学者的共同探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孙庆忠,丁若沙.东方传统耻文化下的中日差异[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8,28(5):79. [5]孟航.西方人类学发展史的再认识与中国人类学的未来——在“他者”中理解“自我”[J].广西民族研究,2007,(5):55-5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