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七教育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知识分子理念的新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知识分子理念的新变化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2009年9月 河南社会科学 HENAN S0CIAL SCIENCES Sep.,2009 VoI.17 No.5 第17卷第5期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知识分子理念的新变化 孟轲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 新乡453007)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党从提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了对知识分子 定位依据的新飞跃;从明确“依靠力量”到“承担重任”,实现了对知识分子社会价值认识的新强化;从制定 “两个尊重”到“四个尊重”, 实现了知识分子核心内容的新拓展;从倡导“两个结合”到树立“科学 人才观” 实现了知识分子成长成才理论的新跨越。 关键词:改革开放;知识分子理念;新变化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09)05—0018—03 知识分子是社会成员中掌握较多科学文化知识、主要从 事脑力劳动的特殊阶层,他们历来在中国、建设和改革开 放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党高度重视知识分 的重要理论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以为代表的中国党人坚持马 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重要推动力量的基 本观点,并依据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推动生产力前进的事 实以及现代化建设对科学技术的迫切需要,创新性地提出了 子工作,并根据世情国情的新变化以及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 实际情况,在知识分子的定位依据、社会价值、基本以及 成长成才等方面创新性地提出了诸多新理念,进一步丰富和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理论,对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价值。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等伟大论断,为进一步科学揭示 当代知识分子在社会生产领域的开拓者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理 论基础。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的不断兴起,以江 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更加重视科学技术推动生 、从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建设创新型国 家” 产力前进的重要价值,对其认识不断深入,并从多个角度和领 域进行了全面系统解读:其一,从当代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来 看,科学技术不仅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乃至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其二, 从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实践来看,科学技术不仅是经济发展 人类社会的实践表明,知识分子是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 技术的开拓者,他们不仅继承了人类原有的先进文明成果,而 且在此基础上发现了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并创造新的科学技 术,并使其不断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开 辟新的道路和领域。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对知 识分子进行定位评价时,总是把对科学、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 技术的正确认识作为基本的理论依据。 的决定性因素 ,而且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 ,归根到底 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 。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为代表的新一届领导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 的力量_l】,而那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应 集体深刻认识到,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创新创造日新 月异,科技已经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 当被视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享有极其崇高的社会地位。毛 泽东从近现代中国科学技术、科学文化落后的国情实际出发, 提出了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如果不在几十年内改 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地落后于帝国主义的状态,挨打是不 可避免的闭等重要论断,并以此作为对知识分子进行科学定位 收稿日期:2009—05—20 主要动力。谁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谁就掌握了经济社会发展 的主动权。从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自主, 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推动科技发展的根本 立足点。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的关键领域,真正的 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只能依靠我们自己,只能依靠自主创新。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08一GH一058) 作者简介:孟轲(1972一 ),男,河南邓州人,河南师范大学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18・ 正是基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考虑,新一届领导集体做 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科技创新,关键在 人才,特别是大批具有创新精神、能够进行创造性实践的科技 工作者。他们既是知识分子队伍中的骨干力量,又是走中国特 社会的现实需要出发,全面而又具体地明确了广大知识分子 应当担负的光荣使命,并希望他们切实承担起历史赋予的社 会责任。其一,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牢记社会责任, 树立良好学风,积极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其二,要 求广大科技工作者研究分析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的咨询意见;其三,要求广大文艺工 作者自觉地承担起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 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具体实践者。因此,“建设创新型国家”重 大战略决策的提出和实施,是对广大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生产 力开拓者地位的再次确认,它进一步提升了广大科技工作者 在推动当代中国生产力发展进程中的独特价值,无疑也为党 庄严使命;其四,要求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爱岗敬业、关爱 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 在新时期对知识分子进行科学定位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理论和 现实依据。 二、从明确“依靠力量”到“承担重任”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与其他社会阶层相比较,知识 分子不仅掌握着较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通过自身独特的 脑力劳动,为人们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因而享 有极其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地位,应当被视为国家和社会的宝 贵“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以为代表的中国党人,比以往 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知识分子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社会价 值,不断提升知识分子作为党和国家重要依靠力量的应有地 位。 ̄gsi,平多次提出,我们要掌握和发展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 各行各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就必须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 水平的劳动者,必须造就宏大的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 子队伍。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必须有自己的教授、教员、科 学家、新闻记者、文学家、艺术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队伍, 这是一个宏大的队伍13]。 基于对知识分子社会价值和地位认识的不断深入,特别 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知识分子问题认识上历史经验的科学 总结以及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五届全国五次 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将知识分子与工人、农 民并列,确定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依靠力量,对知识分子的 社会价值和地位作出了新的科学评定,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 对知识分子社会价值和地位的高度认同。 从最初的“争取”力量,到后来的“改造”和“培养”对 象,再到新时期的“依靠”力量,这一过程既是党对广大知识 分子政治信任的充分展现,也是党对他们不可或缺的社会价 值和地位的真诚接纳。但是,如何充分发挥知识分子作为“依 靠力量”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真正成 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实践者,又是知识 经济时代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难题。 以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认为,在人类逐步走 向知识经济时代的新时期,广大知识分子对于社会发展和人 类进步,无疑具有其他任何社会阶层都难以替代的主导作用。 要充分发挥知识分子作为“依靠力量”的主导作用,首先就必 须进一步明确当代知识分子承担的历史重任,正确看待知识 分子应有的社会价值和地位,并在实践中具体地体现出来。江 指出,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队伍中主要从事脑力劳动 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 。 以为代表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在深化对知识 分子社会价值和地位认识的同时,注重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存高远[81。 三、从“两个尊重”到“四个尊重”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人才和 干部,是世界上所有宝贵的资本中最宝贵、最有决定意义的资 本[91,无产阶级要想取得和建设的成功,就必须从思想上 高度重视知识分子,从行动上关心爱护知识分子,“像爱护眼 珠一样地爱护人才” ,真正实行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 基本。在中国和建设的实践中,以为代表的中 国党人,尽管逐步形成了尊重知识分子的基本,并一 度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实施,但是由于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这 些也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和落 实,甚至采取了与之根本相背的错误。 改革开放以来,以、为代表的中国党 人,科学总结党的知识分子工作的历史经验教训,从新时期改 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出发,逐步制定和形成了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知识分子工作指导方针,并使其成 为新时期党的知识分子的核心内容,真正恢复了马克思 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知识分子的本来面目。这一时期,无论 是制定实施的诸多涉及知识分子工作的措施, 还是组织部等部门出台的关于解决知识分子问题的许多 文件,基本上都可以见到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已经成为新 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核心的相关描述。 如果说,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作为新时期党的知识 分子的核心,不仅给广大知识分子吃了一颗全社会各阶 层承认知识分子作为人才的重要社会价值的“定心丸”,充分 表明了党和国家对知识、对知识分子的极大认同和根本尊重 态度,那么在新世纪新阶段,要进一步充分调动和全面发挥包 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各级各类人才的知识优势、专业技能和专 业特长,从根本上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对各种人 才的迫切需求,党还需要对“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知识分 子进行更加具体细致的深化拓展。 党的十六大完成了这一重大历史任务,首次明确提出, “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 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从本质上看,这 “四个尊重”既是对“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直接继承, 同时又对“两个尊重”方针进行了更加具体深入、更加符合时 代发展要求、更加满足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拓展。~方面,在 知识越来越对人类文明进程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人类正在 迈向知识经济的新时代,尊重知识分子,不仅意味着要尊重他 们的知识,将其视为具有一定知识优势、专业技能和专业特长 的宝贵人才,而且意味着要首先尊重他们创造知识的源泉和 ・19・ 成为人才过程,即“尊重劳动”;另一方面,在科学技术日新月 异、快速发展的新时代,知识分子和人才的劳动越来越显示出 极大的创造性,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归根到底还是 要尊重知识分子和人才的创造性劳动,简言之“尊重创造”。 识分子的覆盖范围。“凡是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创新能力的拔 尖人才和有丰富实践经验与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都是人才; 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 的重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做到 党的十七大不仅确认了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四个尊重” 的基本方针,而且还将其增写进新的党章修正案总纲,充分体 现了作为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对马克思主义劳 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对知识和知识分子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 对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才和人才资源以及对新时期一切有利于 祖国富强、人民幸福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劳动的高度尊崇,同 时对于进一步全面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逐步 不拘一格选人才”l】”。其二,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 观念,拓展了知识分子的发展空间。贯彻“四个尊重”的指导 方针,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就必须进一步完善适合我国科 技发展需要的人才结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坚 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 业中凝聚人才。其i,进一步明确人才队伍建设的主体和重 点,突出知识分子在人才队伍中的主导地位。党政人才、企业 形成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广 泛调动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的积极性,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指导价值。 四、从倡导“两个结合”到树立“科学人才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虽然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革 命和建设实践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其自 身存在着文人相轻、自命清高、眼高手低、与工农群众接触较 少、缺乏必要的艰苦斗争思想准备等弱点和缺陷,他们要想成 为适应和建设需要的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就必须走“与 工农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通过更多地接触工农群 众,深入地了解社会和国情,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增进同人 民群众的思想感情。这既是知识分子克服自身的弱点和缺陷 的根本途径,也是增强为人民服务的社会责任感、沿着正确的 方向健康成长,最终成为和建设事业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以为代表的中国党人,继续倡 导广大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的成长成 才道路,并根据新时期世情国情的新变化以及当代中国知识 分子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实际,提出了一系列衡量知识分 子的新标准,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随着新阶段党和国家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无论从知识 分子的数量还是从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来看,“知识分子在 我国都已经成为人才资源的主体部分”【II1。要全面调动包括知 识分子在内的各类人才广泛投身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 性,就必须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和开放的视野,引导知识分子走 “两个结合”的成长成才之路,并将其纳入科教兴国、人才强 国的战略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宏观考虑,以为核心的 第三代领导集体,远瞩,对新时期知识分子和人才的重要 价值和工作作出了科学而又合理的高度评价:人才问题, 关系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l 】。需要我们从根本上 进~步落实和完善党的知识分子,重点做好培养人才、吸 引人才以及用好人才等实际工作。 以为代表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同样高度重视 知识分子的成才问题,高度关心各级各类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并对其进行了诸多新的阐述,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科学人才 观理论体系。其一,赋予人才概念以新的时代内涵,扩大了知 ・2O・ 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既是现实生活中知识分子队伍 的主体,也是我国人才队伍的主力成员。要“坚持三支队伍一 起抓,着重培养造就大批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高层次人才,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尽快形成一支门类齐 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 要的宏大人才队伍”旧。其四,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提出 党管人才的原则。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管协调、管 服务,重点做好制定、整合力量、营造环境的工作(坷,从而既 能够用伟大的事业造就人才,又能够以良好的环境凝聚人才, 既能够通过合理的机制对人才进行有效激励,又能够通过健 全的法制对人才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 格斯选集:第3卷IS].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琊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1.论科学技术[M】.北京:文献出版社,2001. [5].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Or[N].人民日报,1990-05- 31(1). 【7】.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 报,2007—09-01(1). 【9]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斯大林选 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0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 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l1】陈平其.知识分子:人才资源的主体[J].社会主义研究, 2005,(4):35—37. [12].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3].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人才强 国战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和智力支 持[N】.人民日报,2003-12-21(1). 责任编辑吕学文 (E—mail:daljshi—sohu@sohu.eo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