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中竞技体育举国语境的变化——从精英体育到大众体育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第27卷第1期 2011年1月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ts V01.27 No.1 January 2011 社会发展中竞技体育举国语境的变化 ——从精英体育到大众体育 Context changing of the system of whole——country athletic spor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Fr0m elite sports to public sports 马业康 ,武杰 ,杨俊敏 MA Ye—kang 一,WU Jie ,YANG Jun—min 摘要:不同的时代,由于其具有不同的社会支持内容,从而使竞技体育举国的存在合理 性产生可以争论的基础。以此为出发点,借助于对竞技体育举国产生的时代背景及与当 下社会对体育的不同认识与诉求的解析,讨论这种存在的合理性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竞技体育;举国;语境;变化;动因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1)O1—0009—07 Abstract:In diferent times,because of the diferent suppo ̄contents in society,the rationality of the system for whole—country athletic spots has the base of argument.According to the point and under the analysis of background of the system for whole——country athletic and recently different realiza-・ tions of sport in society,it discussed the signiifcant of the system. Key words:spoas;system for whole—country athletic;language environment;changes;motivations 不同的历史时期定会有不同的社会语境。新中国 带有教育目的的期望,诸如勇敢、正直、诚实等词汇所 成立60年,由经济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 表达的美德,只有在学习或参加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才 是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城市的变迁、生态环境的改造,同 能获得 J。这当中所表明的一个重要意向就是:体育 时,人们的认知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对于同样的事物 应该是用来培养人的美德的——为人的精神完美服 的看法与时、改革开放之初,甚至是几年前相比, 务,以此更加突显体育的创造与参与者——人——不 都有着明显的变化。在此过程中,体育,这一舶来品, 同于动物的道德性特征。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类的 也存在着很明显的本土化被动调整。另外,还需要注 每一种活动,每一种探究,每一种实践都应该旨在某种 意的是,国人对于体育的认识也在改变着,但是,有些 “善”——用“善”来意旨那种人类本性所趋的目的。 改变未必能够跟随经济的发展或者社会的前进。 通过体育带来自我的完善也就是在追求着某种“善”, 体育在古希腊时期就被用来完成这样一项任务, 这不是出自于目的论,而是本体论。这种追求“善”的 它是培养“公民”必不可少的手段,这当中寄托着很多 趋向不是我们可轻易去确定、改变的,它只是我们每天 充满意义的生活产生的结果所不能立刻体现的——在 收稿日期:2010—06—29 作者简介:马业康(1978一 ),男,人,讲师,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 我们回顾以往的时候便会看出这种趋向,是人类存在 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的本性所趋_2j。这也就从体育的产生——即其自在 作者单位:1.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200241;2.师 目标——决定了体育必定是应服务于个人的,而从另 范大学体育学院,乌鲁木齐830054 一个角度来说,体育恰恰又是主体——人——的本性 1.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East China Normal 所趋。“人性的首要法则,是要维护自身的生存,人性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2.Physical Education Insti- tute,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Urumuqi 830054,China 的首要关怀,是对于其自身所应有的关怀” 。我们 的生存——适应环境的生存,我们的关怀——从关怀 9 第27卷第1期 2011年1月 自身开始,都需要让体育完善人的功能尽可能大地服 务于每一个人。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体育应该成为人 们的应然权利(每个人的福祉),用以去完善每个拥有 理性思维的自然界的最高智慧生物,不论是精神上的 还是肉体上的,因为这两方面必定是共存的,只能有思 维概念中的分别,不应该在实践层面成为二元对立的 存在。文明之所以被认为是在前进着、发展着,除了科 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社会中每 个个人作为个体存在的逐渐认同,是对于个人存 在的关注和尊重,让每个人都能够拥有自身发展完善 的权利(当然是在社会共同规则之下)——在此过程 中尊重个人的选择,就是说每个个体能够有机会被合 理地提供或者经由个人自主思考而接受那些具有能够 产生这些效果的事物——体育即是这样一种事物,这 一切都是为了人自身更好地生存——这是人性的首要 法则。由此,体育不应该只存在于精英体育范畴或只 是服务于政治制度及目的,它应该是完善个人,服务于 个人,让人们受惠于此,继而,以大众体育为基础产生 精英体育。并且,每个个体能够按照体育的本质内涵 和趋向去接受它,完全出自个人的原因和意愿,不再因 为对体育的唯工具性使用及宣传而遮蔽人们对此所应 有的理解——当不断的出于这种目的去开展体育工作 时,那么大多数人其实也就失去了正确了解这种事物 本质内涵的自然权利,继而被剥夺这种权利,这在某种 意义上具有“去民主化”色彩。本研究将以此为出发 点讨论社会发展中竞技体育举国语境的变化,以 及由此而带来的可能性变化。 1语境变化的体现 在现阶段,国内的体育系统所处的外部环境,以经 济环境为例,已从完全的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占 主导的经济类型。这两种经济类型的一个很明显的区 别即在于,对于市场变化反应的快慢,也就是对于效率 的敏感度。当举国系统处于这样一种特定语境的 时候,所处语境必定以自己的强势话语权对该系统的 方方面面产生影响。虽然历经几十年,随着经济环境 的转变,在此系统内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调整,但其 主要构架及行事方式依然有着初创时期的色彩,故而, 在该系统与现阶段所处语境之间就产生了不协调,摩 擦便不可避免。当双方都处在较弱势的存在之时,这 种不协调不会产生较强的反应;但是,当双方都在时间 的滋养下变得强大而牢固时,对于对方之不同于己方 10 之处就会在不经意间产生对抗,双方的优劣便在这对 抗中呈现出来。运动员、教练员、管理者间的关系以及 系统内的结构关系与外部语境的关系便成为焦点。 1.1专业归属与职业存在 建国伊始,我国便施行了竞技体育运动发展的举 国。原因就在于,新中国需要快速提高运动水平, 以此扩大对外交流的范围,提高国际地位。而 制的优势就在于可以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在短时 问内解决一定问题——北京奥运会在最大程度上证明 了这一点。在这种内,运动员总是代表着某一个 集体,在这个集体当中生活、训练,直到离开这个集体。 这段时间可能会很长——到他成年后,也可能很 短——在他l5或16岁时甚至更小的时候。在国内, 这些运动员被称为专业运动员。如果能够进入省队、 国家队,他们就会有机会拿到工资或补贴,当然这些不 会很多;还有一些水平更高的会获得全运会冠军、奥运 冠军,或者代表国家参加各种职业巡回赛去获得奖金, 凭此进入高收入阶层,继而成为公众人物——精英选 手。但是,在仔细观察后可以看出,这些运动员其实是 以专业运动员的实际身份参与职业体育的竞争的。 1.1.1运动员双重身份的矛盾 现代体育赛事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高额的 奖金,由于高额奖金的存在便出现了职业运动员,他们 作为个体,代表自己参加各类赛事,这也成为竞技体育 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在我国,因为举国的存在, 运动员身份内涵难以清晰界定。首先,我国的优秀运 动员都附属于某一事业单位,在培养的过程中一直接 受国家的津贴,尤其是到了高水平阶段,都归属于某一 事业单位(如某省体工队)。即是说他们是国家培养, 属于专业运动员身份,所有权属于系统,无法完全代表 自己也就是作为自己的法人代表去参加各种职业比 赛。这就产生了一种错位,即专业运动员身份与职业 体育体系的错位。由此,过程中的责权利就无法清晰 地划分。运动员暂无优异的成绩时矛盾不明显,但是 在他获得成功时,这种矛盾就会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最近几年中与此有关的案例就层出不穷。本研究的意 图不在于去分析这些案例在自身向度上的严重程度及 当事人孰是孰非,而是想要指出,将这些案例放在这样 一种语境中的时候,不管这些案例实际情况如何,重要 的是他们的出现其实都是因为专业与职业范畴的 可以作为这种矛盾存在的证明。这其中显露 出的便是责权利的共融超出了所谓“潜规则”的控制 不兼容,量固嘲社会发展中竞技体育举国语境的变化 No.1 20l1 展在我们这个国家所应有的形式的界定和说服,进而 力。当运动员作为系统的一员无法获得系统的保障的 时候,当运动员以个体身份获得成功而实际代表某一 系统并且有一些制度上的联系的时候这些矛盾就会激 带着这种认同和潜移默化的接受进入体系之中。即, 系统对于民众的引导产生了这种认知,先不讨论合理 化,这当中的一些所谓“潜规则”即代替规则制度以约 与否,民众的这种认知确实是由于引导而产生的,而不 是首先处于个人的立场——基于对某种确定概念出自 自身背景的认识和思考,进而做出代表个人意愿的决 定。正是这种思维导向成为这种存在、运行的先 决条件。即这种所产生的后果应该由导向的发起 束行为的民间伦理道德规范,就会无力去约束和维持 现状。运动员主体地位在职业体育范畴内的确认,由 于所处语境的变换——从职业进入专业,逐渐产生了 主体对象的重新确认。主体地位的体现是以其在本系 统内结构关系的表达结果的总和为基础,在不同 系统内自然得到体现的主体并不会等同,相同的对象 在不同的系统内有不同的结构关系的总和,其所 具有的地位不再因为基本的相似而趋同。只有所涵盖 的关系总和才能够使其具有具象,而不是通过结构中 的某一单一层面的表现来替换,所以相同的主体对象 在相异的系统中便不会有对换或匹配的可能。就是 说,我国的高水平运动员在参加职业比赛,但却是依固 有存在的专业运动员,专业运动员在其所处体系 内的关系总和并不会体现出主体的主动地位,而是被 关系总和居主导地位的事物——系统自身——所遮 蔽,显示出其所具有的被动地位;职业运动员在其所处 体系内则成为关系总和居于主导地位的主体,专业运 动员不能以不携带任何关系表达的身份进入职业体育 体系,即使在职业体育系统内成功的主动表达了主体 性,但在回归所属间,便已然成为被动表达。在意 识层面的专业运动员参与职业体育的合理性便会在经 验层面的实际反馈中被削弱。 1.1.2结构单元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众所周知,竞技运动的顶峰永远只属于极少数人, 绝大多数运动员只能成为这些成功者的背景,即便是 付出了常人无法体会的辛苦,也不一定能够获得梦想 的实现。在这里不是想要抵触竞技运动中那种人类所 追求的超越自我的精神,而是想要表明,其实这当中的 每一个人,在他们进入此系统时,原本是要按照整体规 划的意图而培养成为国争光的运动员的,所以都应该 或者说是都需要获得尊重——当他们作为系统中的一 份子时,应该获得对作为一个单独存在的个体的认可, 应该拥有自己获得完善的权利 J。按照这种意图进 入这个系统中的每个人似乎都已失去了思考的主动 性,都在简单地梦想着成为站在顶峰的成功者。但更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人是如何进入这个系统的,以及在 接下来的成长过程中获得怎样的发展。 系统成立的前提是,他们接受了系统对于体育发 者承担,而不是在获得预想结果之后,因为系统过于庞 大而产生失控(成员已超出体系可以用行政手段解决 其未来的发展问题所能承受的数量)的局面导致对系 统中的弱势者的发展未置可否。由此,可以看出,系统 中的主体权的归属,已在历程中被具有更强话语权的 具有象征意义的系统结构所占有,主体地位的更迭便 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主体地位的缺失,继而是追随主 体的中心性被边缘化,甚至是湮灭。原有主体——运 动员则失去话语权,并由于代主体主导地位的巩固而 弱化或进入视野的盲点。 业余体校:在这一级别的体校中,有一定运动天赋 或者对某项运动感兴趣的青少年可以去参加定期的培 训,等到了合适的年龄段或者可以进入高一级体校,或 者选择离开。 各级市、省体校:在举国中,这些属于中间位 次单元,是数量最为庞大的一级,也是容易暴露问题的 区域。它们的主要任务是发现和培养具有某项运动天 赋并具有在此项目中达到很高或极高水平可能性的青 少年,在一定时间段内获得预想中的进步,进而他们当 中的有些人就有可能进入更高一级的单元——省体校 或者省队、国家队,这是比较理想的方式。但是,出于 对获得竞技运动成功偶然性的了解,我们可以确定预 见到大多数人并不是如此。另外,如前所述,这些体校 应该主要是培养具有某项运动天赋并有可能在此项运 动中达到很高或极高水平的青少年,但是实际情况并 不是这么简单。由于是依靠当地体育局的拨款,很多 体校并不能够获得足够的经费,或许在举国刚开 始运行的时候,这些经费在当时以计划经济为主体的 社会经济环境下显得比较充足,但是在现阶段——市 场经济占有很大比例——这种经费的增长比例远落后 于由经济快速增长而产生的内部需求的增长及通 货膨胀率。由此,运动员和教练员以及整个体校的生 存便成为重中之重,在这种情况下,当初的建校理念便 成为“可以商榷”的构想。为了体校自身的生存,一大 1 1 第27卷第1期 2011年1月 群不可能成为这一领域成功者的青少年——可以增加 学校收入——也进入了这个系统,日复一日地在运动 场上挥洒着汗水,追逐着不可能实现的梦想。而这段 及道德性,由此,系统对于这些个体的存在便需要有更 多的考量和关怀。 1.2管理系统的弱点 时间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他们需要去完善自己 的知识体系、健全自己的人格、培养生活的能力, 以举国发展体育,就我国在奥运会中取得的 金牌数而言,确实拥有自身的优势。如可以集中人力 物力财力、可以统一思想,具有较高的行动一致性。但 因为他们毕竟还要去面对真实的生活。在这一级的体 校中的实际情况是,这些运动员除了训练,还会参加文 是,若体育只涵盖竞技体育——精英体育,那么一些弊 端便会因得到滋养而变得醒目。竞技体育,站在举国 化学习,但是这些学习只具有名无实的形式——最简 单的教材、最低的要求、最短的时间,以这些为特征的 学习过程,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单一的生活范围和接 触人群、人为构建的闭塞空间了这些运动员个性 的发展和健全。所以,经常可以看到,我国的运动员在 出国参加比赛时缺乏或自理能力;甚至有金牌获 得者在退役后因为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的缺陷无法获得 生活保障而去变卖金牌或者成为低保户;还有很多年 轻运动员从体校毕业以后无法平稳加入到社会竞争 中。当这些在竞技运动领域没有发展可能的运动员从 体校毕业以后,低文化水平、低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的 未来发展从这一刻起就落后于那些参加正常学校学习 的同龄人,他们的个人价值如何体现?虽然近几年,对 于运动员的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显著加强,但是由于其 群体的庞大,靠行政力量解决这个问题的困难甚至不 亚于培养奥运冠军。 或许,系统本身可能就无法考虑此类问题。很明 显,对于个体的尊重便体现出了社会演变的主旋律。 在历经几十年的发展之后,竞技体育举国系统已 经扩展到了相当大的程度,随着这种扩大的继续,系统 已出现了许多随时间推进、规模扩大而自然会显现的 问题。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系统当中个体的生存发展 问题,个体的数量已超出系统内自然新陈代谢所能容 纳的极限。当系统无法承担由其自身所产生的可能性 后果时,那也就间接表明系统在这一概念层面中已产 生部分变异,现有系统已无法承担正常的运转需求。 若用企业来比喻的话,即产品的次品率已远超出企业 所能承受的范围——也就是能够保证企业良性发展的 比率,超过这一比率,企业就会发生运转故障,继而产 生生存问题。此时,企业就需要调整策略改变生产技 术或经营方式,以此扭转衰退局面。不同的是 制系统不会产生如同企业般即时的市场回馈,不会那 么容易表现出其自身内部的不良资产率及运转问题, 但是,考虑到这一内的产品是作为公民的个体,每 一个个体都表现出了其不同于普通物质产品的社会性 12 现阶段目标的出发点,可以显示出它与金牌的密 切性或是等同性,而金牌的获得除了表面所显示的象 征意义——代表巨大的荣誉外,奥运会尤其如此。但 是,在变换角度后,它对于另外一个目的——即有异化 趋势的物欲——同样有巨大的驱动作用。这表明举国 在以竞技体育为主导时并不简单地带来金牌数量 的增加,同时也是参与者物欲扩大的动因。 1.2.1内省的缺乏 在各级体校及体工大队中,系统为其规划的根本 任务是为更高一级输送优秀运动员,进而为国家队输 送高水平运动员去完成攀登竞技体育顶峰、为国争光 的任务。为国家队输送多少运动员及这些运动员在奥 运会中的表现是各体校教练员的评价指标之一,另一 项指标是作为教练其培养的运动员为体校所在市或者 省能赢得几块金牌,尤其是在全国运动会上,这已经成 为教练员们最为关注的指标,教练员的等级及收入在 很大程度上就由此决定。更进一步说,当地体育局领 导或者是所在省的体育工作领导的任免也是由此决 定。向上延伸,负责体育工作的、举国的高层管理 者中依然存在这种趋向,不同的是,在追逐金牌思想的 驱动下,他们已被这种思想限定为主要是负责夺取奥 运会这种国际体育赛事的金牌。因此,工作的中心和 重心全在于此,已将系统内部的关系单一化,即系统中 其他应然存在的关系——如后备力量建设,已被这种 单一关系的强势所遮蔽或者已被现有系统的导向所忽 视,而这种遮蔽在时问向度上的沉淀在某种程度上已 将人们意识中关于系统中关系多样性的认同从自然产 生认识的层面排除,系统应是如此已被不做任何具有 疑问态度的甄别后而接受,在此过程中这一关系已成 为唯一被认可的存在。系统中,因为系统的存在是依 照整体存在而成为国家行政体系的一部分,该子 系统外的其他子系统因为并列的位次无法真正对其进 行监督;而系统内部则因有作为体育共同体的共同归 属也疏于进行有力内省,所以,某些情况下对于金牌的 曩窭嘲社会发展中竞技体育举国语境的变化 No.1 2Oll 职能的影响放大,而将职业体育体系的规范扭曲。 追逐就远强于对于该项运动是否按照正常发展规律前 进的远期关注。另外,由于现行领导干部评价体系仍 然较为注重短期效益体现,而不是长远发展的铺垫,所 以系统内的管理人员同样会对既得结果——即短时间 之内获得的金牌数量更加关心,而对于其所在位置所 应从事的具有前瞻性的、长期性的工作表现出受迫性 其次,高水平竞技运动的训练对象是一个不同于 普通民众的群体,但是,从他们自身出发,因为竞技体 育的精英性,训练却又是针对着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这 些个体需要从他们自身特点出发的、灵活的训练方式 方法,以此才能有效地或者说是高效地提高水平,进而 成为该项目的领先者。但是,有些运动队在训练时却 的轻视,如青少年足球运动培训体系培育工作的倒退。 若将整个体系作为更大一级社会系统的子系统, 便可看出,由于所具有的初创时期的历史色彩使得其 与现时所属系统之间的关系体现出了一种临时性—— 不稳定的临时性。所属大系统中其余部分与其之间关 系的表达,总是在其自身临时性的调整之后得到暂时 的匹配,这种匹配不是出于系统的自然表达,即系统与 所属大系统有同质性时处于大系统中所产生的表达结 果,而是在其自身总的表达之后由于表现出了与所属 大系统的不适而生发出被动的调整,于是便始终处于 临时性稳定状态,不断产生各种损耗。 1.2.2管理者双重身份的矛盾 随着语境的变化,管理层在不自觉间拥有了双重 身份。首先,高层体育管理者们具有了不太协调的双 重身份:其一,从建立至今他们都作为行政事业编 制人员,食国家俸禄,升降挪移按行政体系内的规划及 规则完成。其二,现阶段,我国竞技体育的开展已经在 很大程度上开始了“职业化”,乒乓球、足球、篮球、排 球等项目都在进行着职业市场培育,直接管理这个领 域的依然是行政体系之内的人员。他们代表着国家以 行政人员的身份进行着具有法利的企业经营 活动,但却未遵循市场经济体系内的人员淘汰机制,当 经营活动的业绩不佳时便回到行政体系之中,因为在 这里有可能不需要担负工作过失的责任。身份的重叠 便带来了承担责任的具体对象的不易确定,当这种意 识反馈到经营活动中时,就会产生一种潜意识——经 营业绩无关紧要,至少不是与自己行政职务的任免同 样重要。由于出现了身份混合及身份的不确定性,即 “食国家俸禄,升降挪移按行政体系内的规划完成”的 行政人员与业绩考核按市场规律的经营人员,因此产 生两份收入,一份来自行政事业人员编制,一份来自职 业体育体系。对于这些人员在经营体系内产生的效 益,会按照该体系的奖励办法——人员的收入增加,但 是,对于这些人员在经营体系内出现的纰漏和失误,并 没有得到该体系内所具有的责罚,而只是以行政体系 内部的处理为主,这种处罚的背景错位,自然会将行政 在不同程度上接受着行政性的训练方针指导,这种指 导在普适性和针对性上存在着缺陷,自然无法满足高 水平训练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这种性的指导所具 有的低时效性有可能影响具体训练、抑制各种创新训 练思想的产生和应用。这当中便透射出对于管理运动 训练者和具体运动训练实施者的身份界定的混乱,管 理者可能由于对职能及自身身份的不确定认识而越俎 代庖——以自我的意象的表达在不经意间替换工作位 置所具有的象征意象产生的话语权,带来一种僭越的 合法性,表现出这一自觉双重身份的行为矛盾。就是 说,行政人员的自我主体与位置主体本应处于同一体 中并表现出抑制和显现,但是,在系统中由于内省机制 的缺乏使自我主体始终处于期望超越位置主体并表达 自我的躁动中。系统中实际需要的是符合总体关系的 位置主体,只是以关系所需的角色出现,完成总体关系 所赋职责。但自我主体却在意志的控制中力图去占据 位置主体的位置,如若不然就最大限度地显现出来,在 此过程中便不是表达或完成总体关系赋予的职责,而 是在不断以自我主体为中心创造着系统中的关系总 量,与此同时位置主体则逐渐被替代或消解。 1.3结构内矛盾的外溢 当这种仅以发展竞技体育为目的时,它在一 定程度上就造成了体育内涵的缺失,或者说是产生了 人为的分化,如精英体育(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学 校和社区体育)的分化,精英体育与大众体育之间的 因果性或有机联系因此逐步淡化,于是便有体育学者 开始基于现阶段竞技体育的强势及学校体育的现状讨 论“学校体育算不算体育”。其结果便是学校体育和 社区体育的赢弱,继而,参与体育运动的公众基数始终 处于较低状况,无法给予竞技体育强大的基础支持,竞 技体育便愈发需要更加集中的策略去应对自身所面对 的挑战——夺取金牌,由此带来的毕其功于一役的赌 博式心态便无法遏制或减缓。这种可以称其为恶性的 循环便将精英体育与大众体育间的归属感肆意蚕食殆 尽。 】3 第27卷第1期 2011年1月 于是,在产生的导向思维影响下,部分体育现 状的确不容乐观。首先是学校体育,它已被相当多的 初期,建立“体育强国”——取得竞技体育的快速发 展,尤其是摘得奥运会的金牌——便成为主旋律。在 此过程中,发展体育的目的已与体育的内涵——如奥 林匹克精神——有较大差异,相反其所承载的附加意 义已在语境的更迭中逐渐成为其主要特征。另外,它 是在规避了一些正常发展规律的情况下的特殊产物, 国内知名体育专家们认为和大家所喜闻乐见的奥运会 或世界杯足球赛等无关(这种“无关”包括对学校体育 的理解及其现状导致的理解),它仅仅是让孩子们上 课时不要受伤、只要达到最简单的开心——这甚至不 如野兽教育自己的后代捕食——就可以接受的可有可 当它在那个特殊的阶段不能为其所应代表的意义(体 育的意义)导向的时候而作为一种手段和工具为另一 无的形式点缀,已失去了其处于学校内所应具有的传 授知识的本质功用。其次是“社区体育” ,例如,为 了缓解个人平均运动场地面积及运动器材数量不足的 局面,各省市花费相当大的财力在各个社区增建的活 动区所拥有的“健身路径”因其所具有的低负荷性和 低参与难度,在很多社区内只能对部分居民产生吸引 力,如老年人;“体育人口”的统计方法尽管在不断变 化,但据实而论,其总量仍处于较低水平。最后,由于 对于金牌体育——精英体育的倡导,使得大量资金流 向这一系统,在整体投入(这种投入不仅是指资金的 投入,更重要的还有意识的投入)增长有限的情况下, 大众体育的发展便出现了与精英体育的巨大差距,同 时,也在人们的意识中构建了对于体育的局限性认识。 但是,如我们在引言中所述,体育的开展对象更应该是 大众,继而是由之脱颖而出的精英。现阶段,我国大众 体育与精英体育的二元对立产生的原因可能更应该归 因于人为产生的对立,即体育的现阶段实践总体目标 的局限和体育自在目标的冲突。 2语境变化的思考 2.1特殊历史阶段的产物 现代奥运精神所提倡的主导思想中有一点,即体 育由于其所具有的优点应该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 式 J。换言之,竞技体育应该有良好的基础,在此基 础之上才有优秀的运动成绩。当然,这需要有一个发 展的过程,依其自然发展就需要先有普及——而且是 较高水平的普及,以此作为提高的基础,继而有最高水 平的涌现。但是,这种普及是需要时间、物力、财力的, 而系统内部所需要的却是立竿见影的效果;同时,体育 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产物,在世界范围内所拥有 的地位——尤其是在那些现代全球制度制定的强势国 家中所受到的重视,更容易使国人认为体育成绩的提 高有利于我们这个需要快速提高国际影响的国家获得 广泛认可——这无疑是近代中国弱国形象需要改善、 复兴中华民族等思维的惯性延续。所以,在改革开放 14 目的服务,那么当这种历史环境消失或已有较大改变, 并且这种所出自的时代所拥有的经济形态已与现 时具有的经济形态的要求完全不同并会产生激烈冲突 的时候,它需不需要重新调整坐标回到它应有的轨道 上去,以解决它所控制的精神(体育的精神)所应去倡 导的以及它与这个时代所产生的矛盾,即系统随语境 变化而随之革故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但是,体育 共同体之外的社会评价却有着不同的思维沉淀:1)在 很多年过去以后,由于这种所体现的与体育本不 相干的精神所产生的导向作用使系统外的人们对于体 育的认识是否已随那种导向定型定性?2)在这个体 制内部以及与它有关的各个方面所产生的弊端,在各 种利益交织下能够被涤除么?:意识、思维的沉淀、堆积 所产生的持续力量及时间往往超出经验层面的可感, 它会在与此相关的思维活动时,跃然纸上,维系它所具 有的张力,而这并不一定会引起思维者的警觉。 2.2功能的局限 发展体育以举国为先导,确实创造了惊人的 成绩。但是随着语境和人们自身要求的改变,它的潜 在问题便被凸显。“和谐。和者,融合、和气;谐者,适 合、协调”。和谐社会即协调融洽的社会氛围,当然这 里的主体应该是每一个单独的个人。我国现阶段体育 的功能被定位为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服务于现 代化建设。但依照现有举国模式则具有其局限 性:1)它服务于特殊的阶段性目的,与整体外部需要 关系更密切些,并未充分考虑到内在的个体需要;也没 有给予社会成员关于体育的合理理解的导向及提供便 利的体育服务;2)它似乎无法将精英体育(竞技体 育)、大众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有机联合,无形 中产生了三块的区域,对于有效利用资源、优化组 合具有阻碍作用;3)在这个系统中产生了一些先天性 的、不易彻底根除的问题,如运动员的发展和保障问 题、由于不合理的管理评估体系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各 方利益的角逐等,这一切都使得这种的产物与发 _蕊嘲社会发展中竞技体育举国语境的变化 No.1 201l 们对周围环境的来自主观认识的客观反映所产生的导 向性认识,而可能是对于周围环境的一种忽视,一种主 展和谐社会的主导思想产生一定的冲突;4)所赖 以生存的经济环境属于计划经济时代,这就必然决定 了这种运行所拥有的方式方法要以此为平台、基 观臆造的忽视,是一种出自与导向功能所产生效果不 同的认识固有的意识保护。在审视这些语境变化的时 础。然而,当下的社会环境所拥有的主体经济模式却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这里更加追求投入产出 比。以此为基础,举国的那种不计投入,某种程度 上可以说是低效率的行为方式无疑会与此产生角力, 损耗由此产生。系统越庞大,孕育矛盾的基础就会越 大。 3结语 举国仅仅与竞技体育衔接会带来很多的问 题,如何调节?分散其工作重心,也就是恢复体育的内 涵所包括的内容——精英体育和大众体育,及通常意 义上体育界所达成的共识,即竞技体育要有完备的基 础——选材范围,由此带来体育运动的正常发展规 律——从大众体育到精英体育的呈现;同时这也是体 育工作主管部门本源任务的合理达成,如果是急切地 在没有充足准备的情况下去追逐金牌,势必造成参与 人员心理的变动,产生一种去个性化反应,进而会支持 一些看似有从众心理的行为,如虚假年龄、使用兴奋 剂。 当身处某一时代的时候,我们所拥有的或者说所 继承的对于周围事物的看法,在其产生时看来是客观 或者能够反映本质规律的,但事实上,当我们把它通过 某种力量灌输或者导人到周围受众的思想意识中时, 它可能只是我们在当时的即时反映。可能所有的关于 这种认识产生的参与者都是如此,不管是出于什么原 因、目的,它确实是一部分人的认识——即时的认识。 当产生这种认识的一切支持因素发生改变的时候,这 种认识便会成为空中楼阁,不再是基于即时情况下人 候,我们所具有的前判断、前意识 必定是拥有着对 过去所产生的主流文化、政治、经济认识的继承及本人 所具有的观点,但相对而言,更重要的应该是对于现时 社会的认知,而所有这些即是服务于当时的,包括 举国与它所出自的语境的契合。也就是说这些前 判断、前意识所产生的基础已经不同与以往了,这就带 来两方面的变化:1)产生这种的前判断、前意识 已经改变了,这是由于语境改变了;2)社会基于发展 的人文基础改变了 。无疑,现时所拥有的已明显不 同于或超过当时所拥有的,那么接下来,人们对于这种 举国所具有的认识的可能性也就会与以往不同 了。即现代社会发展中重要的体现就是个人的发展, 要体现个人的存在,这些都需要我们客观、理性的看待 现有竞技体育举国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古希腊]柏拉图.《对话》七篇[M].戴子钦,译.沈阳:辽宁 教育出版社,1998.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苗力田,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8. [4]张洪潭.体育基本理论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7. [5][法]皮埃尔・德・顾拜旦.奥林匹克回忆录[M].刘汉全, 译.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6儿德]汉斯一格奥尔格・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 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