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 课题名称 教学目标 语文 年级/册 六年级(上) 教材版本 统编版 第六单元 17《浪淘沙(其一)》 体会诗歌抒发的感情,理解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分析 体古诗所抒发的情感和理解写作手法,要通过理解诗句,展开想象,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要培养学生热爱大好河山之情,就要学生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六年级学生还存在理解诗歌有时不够深入,缺乏自己的思考过程,特别难点分析 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明显的不足,更难在头脑中建构起诗中情境画面,产生丰富的联想,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和升华自身情感。 重难点分析 教学方法 通过情境朗读和想象,再结合牛郎织女典故,感悟诗人不畏险阻,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表现出诗人对祖国的母亲河黄河的赞美之情,及其对田园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导入,引出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 师:同学们,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历史上有许多的文人墨客写下千古诗句或导入 文章来赞美歌颂我们的黄河母亲。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其中的一首。就让我们跟随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再次走进黄河吧.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古诗,实现教师“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二、回顾学习古诗的步骤 1.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 2.抓关键词 【设计意图】古诗学习方法的复习,为学生自主学习古诗指明了方法和步骤,能让学生有目标有方法的学习。 三、整体感知古诗 1. 介绍诗人刘禹锡以及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称他为“诗豪”。 主要作品:《陋室铭》《杨柳枝词》《竹枝词》《乌衣巷》等。 此诗写于永贞元年,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司马。一度奉诏后还京后,他又因《游玄都观》触怒当朝权贵而被贬连州刺史,后历任和州刺史。他没有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世事的变迁。这首诗正是描绘了黄河气势雄伟的壮观景象,表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达了他不畏险阻,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表现出他对祖国的母亲河黄河的赞美之情,及其对田园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作者以及作者写作背景,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意。 2.初读古诗,把握大意 (1)读准读通。 (2)读好诗句的停顿。 【设计意图】以“多读”为基础,每一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从读准,至读通,到读出节奏,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味。 3.解释诗题。 浪淘沙: 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卖花声》等。 释题:浪淘沙是词牌名。 4. 借助古诗旁边的注释,试着理解诗句。 【设计意图】结合本课注释,以此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对诗意的理解。 四、解读古诗,品悟情感 (一)学习第一、二句 1.出示: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诗意:九曲黄河,挟带泥沙,波涛滚动,奔腾万.里,仿佛来自天边。 2. 这两句诗描写了黄河的什么特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你是从哪些字词感受到的? (九曲——黄河弯;万.里沙——黄河长、沙很多;浪淘风簸——波涛汹涌、惊涛骇浪。)(夸张修辞) 3. 说说这两句诗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九曲”“万.里”“浪淘风簸”等用词精妙,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展现了黄河的雄伟气势。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1)第一句:想象黄河曲折悠长、蜿蜒漫长的画面,重读“九曲”“万.里沙”。 (2)第二句:想象大风掀起万丈巨浪,如万马齐奔浩浩荡荡的画面,读出黄河奔腾咆哮的气势。 5.小结 总结:前两句描写了黄河(弯弯曲曲、黄沙滚滚、浪涛汹涌)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气概。 (过渡):我们欣赏了黄河远景和咆哮图,你再读读三四行诗句,你还想象到什么画面: (二)学习第三、四句 1.出示: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诗意:如今我要迎着从天涯来的黄河浪潮,逆流直上,到达银河,并和黄河一同到牵牛织女家中做客。 2.这两句诗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1)直上——浪大、浪高。 (2)牵牛织女家——在天上,让人感觉静谧美好、温馨甜蜜。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写话描述牛郎织女的生活,然后和淘金女的生活进行对比,通过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4.这两句诗是怎样写出黄河的特点的?(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并通过借用典故的方法表现了黄河的雄伟气势。) 【设计意图】古诗语言凝练、简洁,但恰恰是这样的语言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是作者的匠心独具。品味故事就是要引领学生走进诗境,抓住关键的词语,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 过渡:作者想象着,要直上银河,同去牵牛女家,感受那样的宁静美好。可此时的诗人,他的处境遭遇是怎样的,你知道吗?从他的诗中,你能看到什么?我们这首诗体现了什么精神? 五、总结古诗,情感升华 再读古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刘禹锡用精练的语言,将现实中汹涌的黄河与想象中静谧的银河相融,表达了诗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人不畏险阻,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表现出诗人对祖国的母亲河黄河的赞美之情,及其对田园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设计意图】悟诗情,升华情感。 六、布置作业 搜集更多有关黄河的古诗。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阅读古诗能力,能举一反三。 诗人刘禹锡用精练的语言,将现实中汹涌的黄河与想象中静谧的银河相融,表达了诗小结 人不畏险阻,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表现出诗人对祖国的母亲河黄河的赞美之情,及其对田园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浪淘沙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雄伟自然的赞美之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一)直接揭题:浪淘沙
(二)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2.浪淘:波浪淘洗。 (三)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刘禹锡的诗,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作者与当地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读通读顺 三、抓字眼,明诗意
(一)初读,理解词义。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簸:掀翻。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
会一次。
(二)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
1.理解第一、二句。(事物的形状、状态。)借助简笔画理解。
2.理解第三、四句。(景物的雄伟壮观,作者的夸张方法。)引导学生联想进行理解。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借用图片理解)
(三)品读,深化理解。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1.读读诗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问产生?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2.引导学生释疑,在此过程中体会诗人内心的豁达与豪迈。 三、想意境,熟读成诵 四、品用词,练语感
(一)品评“上”字
1.诗的每个字都要经过仔细推敲,你知道诗中哪个字作者反复推敲才决定用它的吗? 2.猜猜他曾用过哪些字?(到、过、去……)
把这些字填进去读读,与“上”字比一比,“上”字好在什么地方? 小结:是啊!一个“上”字,引发了我们学生多少联想。 (二)尝试推敲
现在,老师让你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该用哪个字合适?并说说为什么。
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 客船。(来、去、到、见……) 2.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动、皱、翻、起) 五、自主小结,自主作业
(一)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总结)
(二)你认为这堂课应做什么作业。(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特长进行巩固或延伸,如配乐诗朗诵,画画情境图,改写散文或现代小诗等等)
(三)在下面这幅画上,抄写古诗。看看谁的“古诗配画”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