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七教育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作文乡村与都

作文乡村与都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作文主题四 乡村与都市

思辨主题说

很多人认为乡村与都市是对立的两极。在都市人看来,乡村意味着原始、粗野、蛮荒、 孤寂;而在乡村人眼中,都市则又无异于放纵、繁忙、虚伪、喧嚣。他们在生活方式、文化 心理、价值观念、道德信仰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很多人呼吁用都市文明去改造和重建“乡 土中国”;而有些人则用乡村特有的传统感情和价值标准批判与都市工业文明相伴相生的对 “欲”的贪婪、冷冰冰的人际关系以及虚伪放纵的生活。

其实,乡村与都市的碰撞斗争,是由过去走向未来的必然过程。再繁华的都市,也是从 小小的乡村生长起来的。正如林语堂曾说:“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 在某种意义上,时代总是推动着乡村走向文明与现代化的道路,所以,都市,往往成了乡村 的终点。我们如何看乡村和都市,其实也可以反映出我们对生命与人生的认识、思考与选择。 课本引路

小说作品主要描写了香雪的一段小小的历险经历。她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毅然踏 进了火车,用攒来的四十个鸡蛋,换来了一个向往已久的带磁铁的泡沫塑料铅笔盒。为此, 她甘愿被父母责怪,而且一个人摸黑走了三十里的山路,这对一个平时说话不多,胆子又小 的山村少女来说,需要极大的勇气。文中还有意交代了香雪这一举动的心理动力,那就是对 山外文明的向往,对改变山村封闭落后、摆脱贫穷的迫切心情,还有山里姑娘的自爱自尊。 作者以清新隽永的笔调表现了一个在闭塞山村中生活的少女香雪对都市文明的向往,具有浓 郁的乡土气息。(河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哦,香雪》简析)

高考类题

《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然”的释义有①自然界:②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③不勉 强,不局促,不呆板 .........

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2008年高考重庆卷)

思路点拨 看到这个作文题目时,考生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从环保 的角

度入手来写作,论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主题。文章如果这样写,当然没有问题, 但却缺乏创新的东西,不容易得到高分。其实,可以将“自然”理解成乡村的象征,写成渴 望乡村自然、轻松的生活,视角就完全不一样了。

当然,根据作文题目中关于“自然”的提示,我们其实知道“自然”不仅是指大自然, 还有“自由发展”,不勉强、不拘束、不呆板等内涵。我们从这些角度深入思考,效果就不 一样了。比如,从个人的成长角度来说,我们要按照自己的个性来发展,尊重自己内心的想 法;从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的角度来说,人际关系要顺其自然,不能掺杂过于功利的因素,等

阅读思辨点1

史学大家钱穆用客观冷静的笔触分析了乡村与城市的前世今生、面临的挑战和发展的 走向。“人类最理想的生命,是从大自然中创造文化,从乡村里建设都市,从孤独中集成大 群,从安定中寻出活动。”乡村与城市,两者其实各有智慧,互为归宿。

乡村与城市,需要各自的智慧

钱穆

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之人生而论,大体说来,似乎人常从自然走向文化,从孤独走向 大群,从安定走向活动。自然、孤独与安定,如木之根,水之源。文化、大群与活动,如木

之枝,水之流。若文化远离了自然,则此文化必渐趋枯萎。若大群泯失了孤独,此大群必渐 成空洞。若活动损害了安定,此活动也必渐感怠倦,而终于不可久。

乡村是代表着自然、孤独与安定的,而城市则是代表着文化、大群与活动。乡村中人无 不羡慕城市,乡村也无不逐渐地要城市化。人生无不想摆脱自然,创建文化,无不想把自己 的孤独投进大群,无不想在安定中寻求活动。但这里有一限度,正如树木无不想从根向上长, 水无不想从源向前流。但若拔了根,倾了源,则枝亦萎了,流亦竭了。没有自然,哪来文化? 没有个人,哪来群众?没有安定,哪来活动呢?人的心力体力,一切智慧情感,意志气魄, 无不从自然中汲取,从孤独而安定中成长。人类挟着这些心力体力智慧情感意志气魄,才能 创建出都市,在大群中活动,来创造出文化,而不断上进,不断向前。但使城市太与自然隔 绝了,长在城市居住的人,他们的心力体力也不免会逐渐衰颓。人在大群中,易受感染模仿, 学时髦,却湮没他的个性。职业不安定,乃至居处不安定,在活动中会逐渐感到匆忙,敷衍, 勉强,不得已。因此精力不支,鼓不起兴趣,于是再向外面求刺激,寻找兴奋资料,乃至于 神经过敏,心理失常,种种文化病,皆从违离自然,得不到孤独与安定而起。

一个乡里人走向城市,他带着一身的心力体力,怀抱着满腔的热忱与血气,运用他的智 慧情感意志气魄来奋斗,来创造。他能忍耐,能应付。他的生活是紧张的,进取的,同时却 也是来消散精力的。一个城里人走向乡村,他只觉得轻松,要休息,要遗忘。他的生活 是退婴的,逃避的。他暂时感到在那里可以不再需要智慧,不再需要情感,不再需要意志与 气魄。他也不再要紧张、奋斗与忍耐。然而他却是来养息精力的。在他那孤独与安定中,重 与大自然亲接,他将渐渐恢复他的心力体力,好回头再入城市。

人类断断不能没有文化,没有都市,没有大群集合的种种活动。但人类更不能没有的, 却不是这些,而是自然、乡村、孤独与安定。人类最理想的生命,是从大自然中创造文化, 从乡村里建设都市从孤独中集成大群,从安定中寻出活动。若在已成熟的文化,已繁华的都 市,已热闹的大群,已定形的活动中讨生活,那只是挣扎。觅享用,那只是堕退。问前途, 也恐只有毁灭。想补救,只有重返自然,再回到乡村,在孤独的安定中另求生机,重谋出路。

因此人类文化之最大危机,莫过于城市僵化,与群体活动之僵化。城市僵化了,群体活 动僵化了。再求文化之新生,则必在彻底崩溃中求得之,此乃人类文化一种莫大之损失。大 都市易于使城市僵化。严格的法治主义易于使群体僵化。近代托拉斯企业,资本势力之无限 集中,与夫机械工业之无限进展,易于使工商业生产种种活动之僵化。此乃近代文化之大隐 忧。百万人以上喧嚣混杂的大都市,使人再也感觉不到孤独的情味,再也经验不到安定的生 活。在资本主义绝对猖獗之企业组织中,人人尽是一雇员,再也没有个性自由。而又兼之以 机械的尽量利用,每一雇员,同时以做机械的奴隶之身份而从事,更没有个性自由之余地。 个性窒息,必使群体空乏。在个性未全窒息,各自奔竞着找出路,聚到几百万人以上的大都 市中,在严格法治与科学的大组合,以及机械的无人情的使用中,人与人相互间,必然会引 申出种种冲突来。现世界的不安,其症结便在此。

乡里人终需走进都市,城市人终需回归乡村。科学落后的民族,如何习得科学,建设新 都市,投群体而活动。城市人如何调整科学发展过度的种种毛病,使僵化了的城市,僵 化了的群体生活,依然回过头来重新亲近自然,还使人享受些孤独与安定的情味。这是现代 人所面遇的两大问题。(有删改)

/思辨体悟/ 在古人的文字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将城市生活乡野化的情形,目的是减 轻个

人在文化心态上的现实(城市)与理想(乡野)之间的紧张。人们在热闹繁华的都市里 想念乡野之闲散自由,可是又割舍不了城市之便利与繁荣。但钱穆先生说:“乡里人终需走 进城市,城市人终须回归乡村”。他很好地阐释了乡村与城市的关系,在城市化浪潮席卷全 国的今天,这句话无疑是对城里那些不食自然滋味的人的提醒。更能可贵的是,文章没有极 力批评与讽刺城市,将乡村田园诗意化,只是客观地道出问题以及辩证地思考问题,显示出

一个史学家的严谨与深刻。

阅读思辨点2

背井离乡到城市时故乡在沦陷;在城市举步维艰时,乡愁是一厢情愿但固执的寄托。“最 尬的是,在乡村找不到出路的时,你来到城市;在城市举步维艰时,你又试图退回乡村。 来来回回,两头不靠。梦想逐渐消失,臆想却更深了。”这是乡村都市和人的困境。

故乡的死与生

孙琳琳

1991年,王朔在《动物凶猛》中写道:“我羡慕那些来自乡村的人,在他们的记忆里总 有一个回味无穷的故乡,尽管这故乡其实可能是个贫困凋敝毫无诗意的僻壤,但只要他们乐 意,便可以尽情地遐想自己丢失殆尽的某些东西仍可靠地寄存在那个一无所知的故乡,从而 自我原有和自我慰藉。”

在中国,越来越多人正失去灵魂的寄存处。

过去,故乡是记忆;如今,故乡是籍贯。过去,故乡是出生的老屋;如今,故乡是埋骨 之所。过去,故乡是一个地点;如今,故乡是一种精神寄托。当你回家时,故乡还在不在? 在昆明生活了一辈子的诗人于坚,如今经常走着走着就找不到路。故乡面目全非,记忆开始 骗人。在中国,每个野心勃勃的城市都变得和另一个一模一样,有CBD,有滨江路,还有步 行街和地铁。它们不在乎“千城一面”,着紧的是立起比台北101更高的地标,最好还有什 么宝贝能申请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世纪80年代,于坚写了好些歌颂故乡山川的诗, 现在他却担忧起来,担心年轻人指责他说谎。

你幻想过荣归故里吧,过去是骑着白马,现在是开着宝马。可你外出闯荡,故乡却不等 你。它要么失去人脉,长眠不醒;要么大干快上,跑得比你还快。现代化与城市化的效率太 高了,将乡村连根拔起。开始你还能追述,还能跑到山坡上指点你的童年,但是很快,你依 然每年回到故乡,却越来越找不到故乡。

如果说城市的现代化让市民多少享受到红利,乡村力争上游的过程就更急进,并赚尽了 热泪。求新与图快,成了中国乡村的新信仰。稻田被征用成经济开发区,重新规划的村庄建 房都使用同一张图纸。你记忆里的老屋、河岸、田埂全都改容易貌,故乡也来种假树、盖新 房、建广场、竖标牌,变成了新农村,变得更像一座城。你尽可以放心地回乡隐居,和城里 的日子一样,所需的只是一根网线。你也可完全不必再抱着回乡隐居的奢望,就算回到那里, 还不是过着和城里一样的生活?

关于故乡,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有人不 执着,说“故乡不过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你在哪站稳了,哪就是你的故乡”。经济学家 赵晓在微博上讲了一种类似的观点:“对于男人来说,有事业的地方才是真正的故乡。”

“不知不觉把他乡,当作了故乡。”歌手李健唱的是一种随遇而安。故乡也许并不只是 地点,而是由父母、亲人、朋友、熟人构成的生活圈,对你知根知底,知冷知热。童年记忆 固然是不少人的情结,若生命中重要的人愿意跟你走,归属感亦可在他乡延续。

这么说,人可以选择自己的故乡?

在大城市的粉丝中,听汪峰那首《晚安,北京》会哭的,有多少是北京人?北漂们津津 乐道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小吃和皇城根底下的种种旧事新闻,为了能在二环附近上班,宁 愿住在六环以外。他们相信北京之大必有自己容身之所,溺爱此城如同故乡。虽然没有户口, 他们在精神上早已认定自己是北京人。

然而,渴望安居的北漂们却不能如愿。限购令、就业、社保、教育、医疗……哪一条不 令寄居的你难过?城市的胃口永远都那么大,资源却只有那么多,接受现实吧,投奔城市时,

你就要先做好了和它分手或死磕的准备。

生活在城市里,在钢筋水泥森林里遭遇那么多难题,面对那么多未知地点,甚至不知道 隔壁住的是什么人。这种状态下,就算有户口簿和房产证,你也不会轻易指认一座城市是故 乡吧。最尴尬的是,在乡村找不到出路时,你来到了城市;在城市举步维艰时,你又试图退 回乡村。来来回回,两头不靠。梦想逐渐消失,臆想却更深了。写了《我的故乡在1980》 的老猫说:“故乡是气场。”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强大的气场,这个气场,按老猫的描述, 充满了真善美的正能量。在这个气场中,诞生了众多文学、诗歌、音乐、美术、电影、哲学 等领域的高手,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活跃至今,仍不约而同地把上世纪80年代看作共同的故 乡。

在世俗的打量和赶路的灰尘滚滚之中,空间里的故乡自身难保,但时间线上的家园仍鲜 花盛开。虽然今时不同往日,但毕竟还可以缅怀,毕竟还能在人群中找到同类。

正如在外的俄罗斯诗人布罗茨基说:“家是俄语,不再是俄罗斯。”用俄语写诗,成 了他纾解乡愁的手段。非地理意义上的故乡,一样带给人情感的皈依和精神的护佑哪里能找 到安全感和平静,哪里就是你的故乡。

/思辨体悟/

躯体行走在城市,而心灵栖息在故土的人们,大概能感受到本文深刻的悲哀。这篇文章 与前面钱穆的文章有所不同,它带有浓浓的主观性。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乡村沦陷的焦虑之感, 把大部分人的故乡放在与大城市对立的乡村或者小县城,写出了故乡回不去的迷茫悲哀,直 击现实,切中现代化、城市化的要害。

阅读思辨点3

“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大概是这个时代很多年轻人的梦想。美丽的城市,总是人 们眼中的明月、笔下的星辰,比如北平之于老舍,青岛之于沈从文,苏州之于苏童。究竟 是怎样的一种魔力,让人挂念一座城市?城市,又是否也可以成为人怀旧的根?

一段流光,一座城

俞菁

苏州一一谁能想象第二个地名有同样清脆的声音,能唤起同样美丽的联想……比如乐器 中的笙箫,有的是袅袅的余韵;比如青青的柏子,有的是沁人心脾的留香。

这是徐志摩对苏州的评语,这座千年古城被他充满灵性的妙笔给诗化了。每个人心目中 都有一座“温柔了岁月,惊艳了时光”的城池。路过的徐志摩如是想着苏州,生养在这里的 我自然更是如此。许多年前,某次在苏州古旧书店闲逛,蓦然中,一本装帧素淡的《吴门柳 —名人笔下的老苏州》不显山不露水地静静躺在书堆之中,却勾留住我的脚步。翻了几页, 我便满心欢喜地把它带回家去,留于灯下案头细细品读。

这本书,将我带回了我所在这座城池的前世上个世纪初的苏州,百城烟水、古意盎然, 沧桑老城留存着许多历史的记忆,我们能看到更多人与自然的交融。这样的苏州不但让今天 的我心醉神迷,也让当时无数文人骚客留下惊鸿照影。郁达夫的《苏州烟雨记》,张恨水的 《湖山怀旧录》,柯灵的《苏州拾梦记》,曹聚仁的《吴侬软语说苏州》,赵清阁的《小巧玲 珑记苏州》,金性尧的《苏台散策记》……一篇篇美文,专为苏州而记,那些个名人与这一 座城,自此结下了不可抹去的缘。

那样的苏州,是一首代代相传的老歌,是一杯经年积存的老酒,需要浅唱轻吟、浅斟慢 酌来细细品味。也许她不同于今日的繁华与忙碌,却有着一份符合岁月的冲淡与从容。周作 人笔下吴苑的茶、采芝斋的点心、虎丘的马车、沧浪亭的旧房子,雨后的石板路,即使在乱 世之中也是悠悠不变的调子。汪东笔下的苏州园林,几经变革兴废、幽独寂阒,流露着这座

城市深沉的历史沧桑感。郑振铎笔下黄昏的苏州观前街,如隔帘美人般隐约动情,却又悠闲 舒适,有着燠暖的亲切氛围。胡适笔下的苏州话,伶俐、活泼、柔软、俏皮,吴语文学俨然 成为他心目中“最有势力又最有希望的方言文学”。这些苏州的模样或许随着作者个性的不 同而略有不同,但风韵天成、底蕴深厚的基调总是不变的。

而那些苏州籍的名家们,更是把故乡醇厚风俗、清嘉景物、历史典故信手拈来,如话家 常。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桥、这里的雨、这里的人……这里的种种在他们笔下娓娓 道来,最后凝固成一个永恒的梦。梦中那个淡泊安逸、宁静致远的城池,总会成为漂泊在外 和寓居于此的游子们心灵板依的精神家园。

吴门柳依依,我心中留住了一段流光一座城 /思辨体悟/

时光冲刷掉很多醇厚的东西,老苏州被凝固和尘封在书中的文字里,读起来令人神往令 人感动。典雅的园林,古朴的山塘民居,一段一段的小巷以及附着在它们上面的民谣和传说, 大概是这个城市最令人念念不忘的地方。每一个城市都有它的名片,也必然会成为一些人的 出发点或者归宿。当我们总是批判现代城市失去个性,占领乡村的时候,看看这样的老城故 事,也许会让自己的思维不那么固化,思路不那么逼仄。

问题导写

请结合以上三篇文章,回答如下问题,要求有理有据。

1.人们为何要想离开乡村,向往城市?请结合具体事例论证。 2.为什么有人会讨厌城市?请结合具体事例论证。

3.你是喜欢城市生活,还是喜欢乡村生活?请结合生活体验,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名言素材

1.一座村庄的消失,是不需要太多的注释与记录,如果有,也只是在一群人的记忆中。 同样,

一座城市的兴起,也是在一群人的记忆中,只不过,维系城市记忆的方式往往要依靠 发黄纸页的墨色的文字。

--—杨小波

2.城市,你若把它视为一种精神,就会尊敬它,保卫它,珍惜它;你若把它仅仅视为一 种物

质,就会无度地使用它,任意地改造它,随心所欲地破坏它。 --—冯骥才

3.城市人总担心,在山里和农民呆那么长时间,生活一无变化,人会不会觉得寂寞?其 实,

在这里体会到的不是寂寞,而是孤独。大都市中,人们像在其他地方一样,并不难感到 寂寞,但绝对想象不出这份孤独。孤独有某种特别的原始魔力,不是孤立我们,而是将我们 整个存在抛入所有到场事物本质而确凿的近处。

——海德格尔

4.我终于意识到,被突然切断的,其实并不是返乡之路,而是对于生命之根的所有幻觉 和记

忆,好像在你身体很深很深的某个地方,有一团一直亮着的暗光悄然熄灭了。

---格非

热点素材

千户苗寨的生存智慧

西江苗寨又称千户苗寨,上千座苗族特色的吊脚楼从山上蔓延到山脚,如同徐徐展开的 画卷。贵州这样的传统村落数量很多,但并不是有意识自觉保护的结果,而是长期以来交通 不便、封闭困窘状态下的幸存者。如今各级及旅游部门都意识到传统村落尤其民族村寨 对于贵州发展旅游业的价值,认定这是当地的后发优势之一,开始重视传统村落保护,对一 些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特色鲜明的民族村寨进行旅游开发,其社会影响和旅游收入已经呈

现较大的增长。

传统村落是民族文化的根,是中华多元文明的源头。即便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已经完成的 地区,代表农耕文明的传统村落,因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以及人文价值,仍然是后工业社 会宝贵的财富和基因库。尤其贵州民族村落,世居村落的诸多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创 造了有别于汉文化的独特民族文化,这些文化有着重要的精神价值。比如遍布侗乡的稻鱼鸭 共生模式,实现了物质能量在同一块稻田中的循环再生,使稻田成为可持续运行的微型人造 生态系统;又比如,为了保护有限的耕地,村落均依山势而建,聚水藏风,错落有致。

经典素材

“乡下人沈从文

沈从文总自称“乡下人”,既是自嘲自己不会城里人的善变,也是坚持自己乡下人的固 执和真诚。他不是不知灵活机变,只是不肯为之。因为这种坚持,他当然难免寂寞,尤其是 后半生。但正因这种坚持,才让他在寂寞中默默努力,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大家, 又创造了后半生的奇迹,完成了从一个作家到著名学者的华丽转变。

自称“乡下人”,只不过坚持做自己,不忘故土,不忘根本,保持自我而已。他聪明地 知道,自己的最大优势就是故乡带给他的真诚质朴,没有此,他写出《边城》,他成不了著 名作家;没有真诚的固执,他不能成为大作家、大学者。

他自称为“乡下人”,是为了坚持人性的真诚质朴,是有意与“城里人”相区别,坚持 自己的生活姿态。

经典作文思辨

考场连线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作文。

都市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 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

高分佳作

触摸都市 一考生

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我们感受到了他隐居田园的自在与宁静。 此种状态,不能不令人向往。而余秋雨说,夜晚的景色除了月亮,就是万家灯火。月色美好, 我同样愿意去欣赏那万家灯火的美,去触摸都市。(田园有其风景,而作者同样愿意去欣赏 都市的万家灯火。)

月亮那样遥远,那样宁静,那样纯洁,却在夜晚注视着喧闹的都市。两者相去甚远,却 又如此和谐。被月光笼罩的城市仿佛有了魔力,让人想去触摸,想去了解,它为何如此神奇?

远方霓虹灯忽明忽暗,车水马龙。夜深了,却还繁华着的都市—我喜欢你的活力。你像 是一颗年轻的心,激情地跳跃着。不比乡村那缓慢的节奏,也许你的繁忙让人感到紧张。但 都市,我触摸到了你的激情,你的年轻。

月光渐渐微弱,那地平线下的太阳即将冉冉升起。

这时候的都市反而安静了,像一个少妇卸妆后露出干净、朴素的面容,又像一个啼哭的 婴儿,安静地在梦乡游玩。都市的安静是如此难得,更令人珍惜。夜晚万家灯火的美景褪去。 都市,我触摸到了你的宁静,那种比乡村更难得的安宁(详写都市闹中之静,视角独特。)

太阳努力攀爬,那阳光先到达,而后太阳自己才终于气喘吁吁地一跃,跳过了地平线。 穿梭于小巷的流动小摊叫卖早饭,急匆匆挤公交上班的人,戴红领巾拿着牛奶上学的学生…

我喜欢人们忙碌的样子,不管是为了生活,还是为了理想,那种被许多人认为麻木的忙碌真 的让我觉得充实。人,不应像山野的游魂,无所事事。都市,我喜欢你的忙碌,并总在清晨 感受最深(太阳升起之初的市井之味,让人感到真实。)

我喜欢都市的万家灯火,喜欢它难得的安静,喜欢它真实的忙碌。

每个时间,都市都有不同的面貌,使我感到欣喜与新鲜。就连擦肩而过的行人,绿了又 红的信号灯,都能带给我好奇,而好奇带领我去触摸藏在背后的那些新玩意儿。我由衷地希 望可以在城市中找到自己的梦想(结尾简洁有力,水到渠成。)

高分启示 本文在结构上,层次井然。文章开头总写“都市的万家灯火”,引起读

者“触摸”都市的欲望,接着分写夜晚、天亮前、清晨这几个不同时间段的都市,展现 其热闹、宁静、活力四射的不同面貌。作者在结尾直接抒情,表达向往都市的主题。文章在 表现手法上多处采用反衬和对比,穿插城乡蒙太奇式的切换,突出都市的本质特点,表达对 都市的热爱。

高分佳作2

感受乡村

一考生

初以为,乡村便是童话的乐园。它褪去了城市的浮华,洗尽了尘世的繁杂。它也许是梵高 画布上的阿尔,有明镜般纯粹的蓝天,有油彩般绚烂的花海,那金黄的向日葵在阳光的哺育 下长出希望的种子它也许是陶潜诗中的田园,在雾气迷蒙中演绎着隐士的故事,温柔的日光 轻洒,便是悠然(开篇写出想象中文学艺术中乐园般的乡村,与下文写亲历感知的乡村形 成对比。)

那只是画中诗中的乡村,当我们真实地走进乡村,用心去感知乡村,便会发现,我们的 乡村在经历着苦痛。那里也有阳光,那阳光却毒辣地炙烤着这片土地。远望去,土地上那个 佝偻的背影,在朝夕间,在春秋时,为这片土地耗尽心力。他在这片土地上成长,他的汗水 滋养了这片土地;他在这片土地上学会坚强,他的脚步坚实了这片土地;他最终又归于黄土。 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风暴来了,乡村的心如那田间摇的庄稼般颤动,它的泪水在它满是沟壑的脸颊上纵横, 那淹没田间的水,层层漫过它的心田,浸没它的呼吸。干旱来了,庄稼如它枯瘦的身体一般 摇坠,它看不到希望,看不到丰收,混浊的眼干涩而空洞。

生长在这片土地的人,也有快乐的时候,只是这种幸福仿佛如此卑微。他们最大的幸福 就是丰收,饱满的谷粒仿佛是一颗颗珠宝,让他们的眼角笑成了月牙。他们最渴望的生活便 是风调雨顺,他们渴望平凡而安定的生活(描绘现实中让人心痛的乡村图景:辛劳的农人, 卑微的愿望。)

这样乡村图景会不会让你感到失望?而其实,乡村正因这份残酷而更显真实。感受乡村, 别总想做一个悠闲的观光者,在体味它的宁静与纯净的同时,给予它的苦痛多一点目光,给 予它的不易多一点理解与悲悯。

感受乡村,感受农耕文明跳动的脉搏,感受中国最深沉的呐喊,感受这片土地的厚重, 感受这里浸润的血汗,感受中国农民最淳朴的执着与坚忍,同时也感受他们所经历的苦痛与 无奈。

当我们用事不关己的态度对待这片土地,我们是否想过是这片土地所浸染的血汗曾带给 我们昂扬的希望。

中国农民用最卑微的姿势在历史上站成了永恒,且让我们用心去感受乡村(通过足够 的情感铺垫后,作者直抒胸臆。)

高分启示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把思想的触角伸展到人们渐渐淡忘的乡村, 描写

了它特有的景色环境和风土人情,勾引起人们对乡村的多方位的感受。不过,这里的乡 村不同于

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与世无争、宁静美好,而是充满了残酷的现实。作者引入了生 存的话题,乡村及生长在此的人们是艰苦的,尤其是在现代文明的摧残下,尤其需要关注与 关怀。文章最后的呼吁非常具有人文情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