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城市社区开展党员志愿公益服务的建议
【摘 要】目前,我国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量的“单位人”脱离单位,变为“社会人”,地区发展差异大、投入不足等问题依然是影响公共服务质效的重要因素,并且现阶段国内半数以上的社会组织还无法像西方国家那样,单独挑起“第三部门”承担公共服务的重担。因此,结合中国的政治实际和中国党“为人民服务”的特性,建立由“党组织牵头、党员为主体、社会多元化参与”的志愿服务模式,作为满足社区群体诉求的重要补充,进一步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
【关键词】城市社区;党员;志愿公益服务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public service system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a large number of “units” from the unit into a “social”, large differences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investment in issues such as inadequate is still an important factor to affect the quality of public service efficiency, and at this stage more than half of the domestic social organizations like the Western countries, alone stir up the “third sector” to bear the burden of public services. Therefore, the combination of China’s political and practical, and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Serve the People” features, the establishment led by the “party organizations, party members as the main body, pluralistic society participation in volunteer service model, as an important supplement to meet the demands of community groups, closer Party and the masses.
Key words:city community; party members; voluntary public service
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志愿”、“公益”等词越来越深入人们心中。机关、非公有制企业,又或是外资企业都在或多或少地提倡、组织着一系列的公益志愿服务,但是,面对公民社会中复杂多变、专业性强、数量庞大的公共品需求,很难仅仅依靠转型、来全部解决。具体包括:
——需求市场的不断扩大给社区带来更高挑战。原来在企事业单位离退休的老同志都由单位负责他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随着经济改革,这些同志退休后只能回到社区,重新成为“社区人”、“社会人”,并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社会和社区的重点服务对象和管理对象。在许多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企业方只履行缴纳保险的义务,把人更深层次的发展、生活需要等其他问题交给社区。因此,社区的地位日益重要,社区不得不肩负起组织、提供服务的主体职责。
——社区功能受限造成提供服务方式亟需扩充。在社区事务中,部门习惯包办一切,存在过度行政化倾向以及错位、缺位的现象。社区居委会变为的行政“末梢”,更多的精力用于承担各种行政职能,无法开展有效活动以适应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和物质生活的需要。与此同时,对于不同个体来说,可能更需
要精神慰藉、心理辅导或者教育子女等,对于不同群体,可能残疾人、年老体弱者需要的是专业快捷的便民服务,老年人需要的是能够丰富精神生活的文娱活动等,这些问题在现在的资金投入和社区工作者素质上都无法满足。
——要求创新提供服务主体。社会组织本应成为与社会之间的“中间层”,承担的部分公共职能。但是广大社会组织,特别是在基层社区的民间组织,受制阻力无法合法“现身”,甚至自身的生存还存在一定问题。就南京市而言,2011年统计的12823家社会组织中,10人以下的4101家,占32%;社区群众团体9127家,占71.2%;而公益慈善、社会服务和社会福利类仅1697家,占13.2%。社会组织的实力相当薄弱,自我发展能力、服务社会能力不强,目前还无法直接承担社区内所有群体的各种需要。
因此,组织有能力的社会人、各级党组织中的党员进入社区、走入居民群众中,对接群众需求,弥补和社会公益慈善类组织尚无法顾及或者覆盖的空白点,是进一步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抓手,也是充实社区服务力量的首要载体,更是增强党组织在居民群众中向心力凝聚力,稳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的有效抓手。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实施:
一、细化组织推进体系,增强活动实效性
社区党组织应当成为社区志愿公益服务的组织者,依托区域化党建工作,整合辖区内机关、两新组织(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力量,制定分步骤实施计划,确保落到实处。
一是完善组织体系。社区作为活动主阵地,其党组织负责掌握服务对象需求、更迭服务对象名单和活动的具体组织协调。上一级的街道党(工)委通过党建联席会等形式,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将辖区内的党建资源进行统筹,鼓励、呼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积极参与。在此基础上,社区党组织根据“两新组织”党员、机关党员等不同身份特性,拟定不同参与者的活动时间和参与方式草案,分别设计有针对性、个性化的工作任务和要求。
二是摸底帮扶需求。重点关注低保户、低保边缘户和患大重病、残疾人等。社区工作者依托“民情走访”等形式,对梳理出来的帮扶对象进行摸底,详细掌握服务需求类型、程度和时间。在此基础上,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量化,重点针对困难人群给予一定款物资助,帮助度过难关;对高龄老人照顾日常起居,开展精神慰藉;对再就业人员、创业人员帮助调整心态、树立信心,落实扶持;对在读学生、未成年人采取开设亲情电话,健全家访、谈心日等方式,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三是组建帮扶对子。机关和事业单位党员作为帮扶主力军,采取“一帮一”或“一帮多”形式,与生活困难家庭帮扶对象结成固定帮扶对子,帮助渡过难关;社区各级党组织(党小组)、社区党员、驻区单位作为帮扶工作的重要补充,既可以参照与困难人员结对方式开展志愿服务,也可以由几人结成“小团队”与社区内的某项公益事业(如定期清洁花坛、清理小广告、组织老人外出游玩)结对,
充实帮扶内容。
四是开展帮扶活动。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结成帮扶对子的党员在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上门探访,给予物质帮扶;日常遇到困难时,主动上门进行思想沟通,开展精神帮扶。与公益事业“结对”的党员,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利用业务时间自发到社区开展活动。
二、细分志愿服务内容,扩大活动覆盖面
在合理确定活动组织体系的基础上,以扶贫、扶志为重点,以走进基层,走进社区,走进居民为形式,分别开展助困、助岗、助学、助老、助弱等为主要内容的公益志愿服务。
一是牵手助困。针对因病、因灾致贫的困难群体,帮扶人每年给予一定的帮扶款物,并及时上门走访慰问,帮助渡过生活难关、减轻生活压力。社区党组织动员单位、居民捐赠形成“救助基金”,作为救急救难的重要补充。动员相关单位开展“服务进社区、进民家”活动,结合社区内居民的需求倾向,建立特色服务工作站,无偿为困难群体提供医疗保健、法律咨询援助等各类服务。
二是牵手助岗。主要针对社区内的下岗失业人员和未就业学生等,社区党组织牵头,联合辖区内劳保所(站)建立“人力资源服务联盟”,通过设立“4050就业直通车”、“模拟岗前锻炼”等载体,对有就业意向的困难群体,无偿开展技能培训,提供岗位信息,落实就业岗位。对有创业愿望的困难群体,安排有专业特长的党代表或党员骨干结对,帮助分析创业前景,协调落实优惠,进一步加强困难人员的自我造血能力。
三是牵手助老。主要针对社区年老体弱的独居老人,社区组建爱心牵手党员志愿者服务队,采取“三包一”(即:一名居民党小组长、一名志愿者、一名好邻里结对一名孤寡独居老人)的形式,帮助70岁或者80岁以上的孤寡独居老人解决日常生活难题,有条件的社区还可以动员辖区内的医院等共建单位与老人牵手,提供上门医疗服务等。
四是牵手公益。针对参与社区公益项目的党员,依托正在开展的“网格化”社会管理工作,组织党员走进网格,认领治安防范、法律援助、小区清洁等公益项目,协助开展区域共建、化解邻里矛盾、维护稳定等。社区党组织还可以进一步鼓励有条件的党员,特别是机关党员、社工党员参与所在社区的公益性社会组织或者群众文化团队,兼任社会组织领导成员,帮助社会组织厘清工作思路,促进健康持续发展。
三、细致制定保障措施,保障活动常态化
良好的制度是维持活动长效、保证活动效果的首要前提,因此在对活动步骤进行分解、活动内容进行细化的前提下,还需要设计长效机制,切实做好做实做久,成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桥梁纽带。
一是领导责任制。街道党(工)委通过党建联席会等形式,在社区党组织和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单位党组织把公益志愿服务纳入工作规划,负责督促党员到社区报道,开展服务。社区党组织负责组建帮扶对子、认领公益项目,定期检查实效,并做到每年更新充实帮扶内容、帮扶对子。
二是公开承诺制。党员分别在所在单位和社区公开承诺具体公益志愿服务事项、目标和效果,签订帮扶责任书,社区党组织建立党员承诺档案,涉及党员承诺事项、帮扶对象意见建议和党组织评价三方面内容。党员每次开展帮扶活动后,由帮扶对象和党组织客观评价帮扶情况和质量。
三是民主评议制。实行每年年底党员依据“帮扶责任书”的记录,将承诺事项兑现情况向自身所在党组织和帮扶对象所在党组织进行汇报,双方党组织汇总帮扶对象意见建议,并给予评价,并利用社区宣传阵地、载体等适时予以宣传。
四是需求反馈制。社区根据活动中收集到的基层要求和党员群众的意见愿望,围绕“保障居民基本生活、满足不同群体需求、帮助居民改善生活”等方面,及时通过街道党代表、到表活动站等形式向上反映,为上级制定提供合理化建议,重点破解“就业、就医、就学”等难题,切实为群众办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