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七教育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漯河市2021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A卷

漯河市2021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A卷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漯河市2021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选择题 (共3题;共8分)

1. (2分) (2015高二上·天津期中)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负笈 赍赏 缉拿归案 安辑保守 B . 浦口 胸脯 遥襟甫畅 责臣逋慢 C . 央浼 捧袂 光耀门楣 夙兴夜寐 D . 朔风 搠倒 数见不鲜 铄石流金 2. (4分) (2020·绥德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状元笔记”的热销,究其原因,是国人的“状元”情结在作祟。今天,虽然高考与科举大相径庭,但作为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寄寓着千百年来国人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 的,学习“状元笔记”并不能让人步入精英行列,这个道理众人皆知,( )。说到底,他们内心深处还是有“状元崇拜”情结。

“状元笔记”凝聚着“学霸”的学习方法、学习经验,倘若“状元笔记”名副其实,学生将其拥有的文化资本进行利益变现 。然而,目前网上的“状元笔记”大都是“赝品”。商家往往为迎合家长、学生的需求,将一些所谓尖子生的笔记贴上“状元笔记”的标签, , 进行营销。

可见,对于“状元笔记”,消费者应理性地对待。一方面,“状元笔记”质量参差不齐,学生难分好坏,很容易上当受骗。另一方面,学生之间具有很强的差异性,“状元笔记”即便是真的,也不是每人都适用的“考试秘籍”。与其 , 捧着一本不属于自己的“秘籍”而顶礼膜拜,不如学习状元们求真务实、刻苦钻研的精神。

(1)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但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对哪怕是跟“状元光环”擦点边的东西,也会当成制胜的法宝。 B . 但这些跟“状元光环”擦点边的东西也会让那些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当成制胜的法宝。 C . 虽然那些东西跟“状元光环”只是擦点边,但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也会将此当成制胜的法宝。 D . 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之所以会当成制胜的法宝,是因为这些状元笔记跟“状元光环”擦点边。

第 1 页 共 16 页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一蹴而就 无可非议 鱼龙混杂 亦步亦趋 B . 一蹴而就 无可厚非 鱼目混珠 拾人牙慧 C . 一挥而就 无可厚非 鱼目混珠 亦步亦趋 D . 一挥而就 无可非议 鱼龙混杂 拾人牙慧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但国人在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寄寓着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B . 但在从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充满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C . 但从全国性最严格的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看到了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D . 但在从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附着着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3. (2分) (2020高三上·湖州期末)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李子柒作为一位中国传统美食博主,在评论中,网友们毫不吝啬地表达对她的喜爱之情。大家来自不同的国家,用不同的语言夸赞着她,夸赞中国生活和文化。

B . 互联网招聘平台BOSS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应届生较关注电竞等5个新兴职业,各用人单位的平均薪资为5610元左右,较2018年同比提高7.5%。

C . 对一个国家而言,从宣示主权到管辖疆域,从资源勘探到建设规划,标准规范的地图不仅关系到、民族尊严,还反映着领土轮廓,作用重大,意义非凡。

D . 《麻省理工评论》认为,贺建奎团队在进行试验前完全不知道艾滋病免疫技术是否有效,而且要完全确定女婴基因中没有别的因为实验而产生的基因变异是不可能的。

二、 语言表达 (共2题;共6分)

第 2 页 共 16 页

4. (1分) (2017高一下·石家庄期末)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视读者为“上帝”,但并不唯读者“马首是瞻”,因为读者形形色色,品位趣味各异。然而有些网络写手,①________ ,在作品中大打情色、暴力、仇杀等擦边球,作品不断走向低俗。网络文学虽是商品,②________,如此写作,短期内或能赢得少数读者, ③________ 。

5. (5分) (2020·大庆模拟) 请结合材料分析丰子恺漫画中“怒”的丰富内涵。

材料一:

“怒”有以下几个意项和用法:①生气,气愤。②形容气势很盛,不可遏止。③表示声响巨大,如“怒号”。④奋起、奋发,如“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⑤谴责,如“怒言”。

材料二:

1938年3月,丰子恺带着家人到达武汉,在目睹家园故国遭受的种种磨难之后,丰子恺在武汉到处奔走,从事救亡图存的抗战宣传工作。有一天,他在武昌乡下发现一棵被人砍伐大半截却仍然枝繁叶茂的大树,触景生情,以这棵大树为题材画了这幅漫画,并题诗: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绝。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

三、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9分)

6. (9分) (2020高三上·广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根据环保部12月24日公布的数据,2017年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煤改气”改造完成394.3万户,超额

第 3 页 共 16 页

完成四分之一。改造任务量最多的河北省,180万户的全年目标河北完成了253.7万户,导致今年冬天天然气需求大增,为去年同期的234%。

需求涨上来了,但供给却出现了意外。一是原定于2017年投运的中石化天津LNG接收站无法按计划投产,减少日供应能力2000—3000万方/日。二是管道天然气进口被减供。中国天然气最大进口源土库曼斯坦(今年前三季度占84.6%)在入冬后,寒流来临优先保本国居民福利用气,违约减供相比合同计划供应量减少了4000—5000万方/日,尤其是北方地区突然断了供。

(摘编自《为什么每到冬天,天然气荒就席卷中国》,2018年1月26日网易) 材料二:

从能源科学的角度说,“清洁空气运动”对煤炭及燃煤发电存在认识上的误解。当前,以选洗处理、型煤加工、水煤浆加工、流化床燃烧、脱硫净化为代表的洁净煤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燃煤发电领域,从燃烧前、燃烧中与燃烧后三个环节同时尽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燃烧效率。因此,煤炭已经没有那么“脏”了。当然,燃煤造成了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但那更多的是气候变化所关心的问题,毕竟二氧化碳不直接造成空气污染。

国情的迥异,使得中国人并不能够过度地嫌弃煤炭,因为归根结底“多煤少油缺气”的能源资源禀赋通过市场在发挥作用。仅从发电领域来看,规模巨大的本土煤炭资源是建造火力发电厂的必然首选。与2015年相比,2016年全中国新增发电装机125吉瓦,至年底总装机容量达到16吉瓦,其中煤炭发电总装机量达到了943吉瓦,占比约为57%;增长48吉瓦,增长量排名第一。

(摘编自《“煤改气”之困:对“清洁空气运动”的再审视》2017年12月11日搜狐新闻) 材料三:

目前我国天然气季节性紧张的特点非常明显,比如北京市,最高峰谷差达到10:1.也就是说,冬季高峰期用气量相当于低谷时的10倍。此外,同样是冬季,冷冬和正常冬季也有很大差别,据中石油提供的数据,两者的用气量每天相差约5000万立方米。

张帆说,要解决如此巨大的峰谷差,就必须提高我国天然气的调峰能力。而目前,肩负调峰任务的全国储气库工作气量仅为天然气消费量的3.4%,远低于发达国家10%—15%的水平,很难满足冬季调峰需求。根据国际经验,一旦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到或超过30%,地下储气库工作气量就必须超过消费量的12%,而且国家整体储气能力要达到一定规模。

整体储气能力是指除地下储气库之外,还需要建设一些城市大型储气罐群和类似LNG接收站的储气设施。目前在我国,这类储气设施基础十分薄弱,除北京等大型城市有一定的城市储气能力,其他二三线城市几乎为零。

第 4 页 共 16 页

(摘编自《气荒如何不再来?》,2018年2月5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摘编自《2018年中国天然气行业进口量构成及主要管道分布分析》,2018年1月31日中国报告网)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土库曼斯坦的违约,使得我国管道天然气进口骤减,加剧了天然气供应紧张形势。 B . 洁净煤技术能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燃煤造成的问题已不再属于空气污染问题。 C . 我国煤炭资源规模巨大,建造火力发电厂应该从这个国情出发,在煤的使用上做文章。 D . 目前我国的整体储气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天然气使用的冬季调峰需求。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揭示了我国每到冬天就会遭遇天然气荒的原因,材料二则表达了对“煤改气”做法的冷静思考。 B . 建设城市大型储气罐群和类似LNG接收站的储气设施,是我国加强整体储气能力的重要措施。 C . 取暖用气较多,导致北京市冬季高峰期的用气量比其他季度多出约5000万立方米。 D . 管道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进口量的同比,在2017年达到了2012年以来的最高峰。 (3)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如何破解我国的天然气荒难题。

第 5 页 共 16 页

7. (20分) (2019高一下·温岭月考)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米的恩典 甘典江

①在所有的汉字当中,我最敬重的一个字,是“米”。

②甲骨文中,“米”字像琐碎纵横的米粒,典型的一个象形字。《说文解字》曰:“米,果实也。象禾实之形。”意思是,米是谷物和其他植物去壳后的籽实。

③断奶之后,我们开始要吃饭了。民以食为天,说明吃饭是天大的事。多少年以来,中国人见面都要问候一句:“吃了吗?”难怪古代的圣人早就明察:仓廪实而知礼节。

④吃饭要靠天,更要靠地。没有谁能够管得了天,但是,地,却是被人牢牢控制住了。

⑤在中国的传统中,土地是万有之源,万物都从中孕育化生。《易经》云:“安土敦乎仁,故能爱。”安土便能乐业,就会诞生故乡,同时,还象征着淳朴的道德选择与坚守的精神意志。土地联系着历史与道德、政治与民生,而其中的媒介与命脉,即是白花花香喷喷的米。一切财富与权力,最终,都可以通过米来衡量与转化,以“石”计量。

⑥广义的“米”,包括稻米、高粱、玉米、小米、黄米等等,一般而言,主要指稻米,即大米。在南方,稻田随处可见,甚至在陡抖的山坡上,也被开垦出一圈一圈的梯田。在雾气中,在月光下,那些成片的梯田,像大地的行为艺术,在视觉上极为震撼,彰显着人的力量和创意。

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母亲带我去粮店买米,揣着一册购粮本。彼时,每个人的粮食,都是一个定数,有钱也多买不到一两。卖米的工作人员常常带着居高临下的目光,我们则像是等待赈济的灾民,需要他们来拯救。我突发恐惧:要是哪天他们关门不卖米了,我们又怎么办?

⑧幸好,某一天,人们又做起了交易,在农贸市场,大米开始自由流通,只要有钱,想买多少买多少。望着那些被了的大米,我觉得生活才真正开始。

⑨吃饱饭后,人性苏醒了。接着,我们各式各样的欲望,日益膨胀。不知不觉之间,人们见面,不再问候吃饭,而是关心挣钱发财。很快,米的命运也发生了变迁,它们被包装进入超市。在某种意义上,这时候的米,面目全非,与土地紧密的关系已经断裂。顾客从一袋米中,看不到四季的替换,闻不着泥巴、雨水和阳光的气味,也无视农夫的喘息与农妇的忧伤。可怜的米,被抽象成了一种消费符号。

⑩每次不得不去超市,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我都在猜想:假如苏格拉底看到这一切,不知还会发出怎样的感

第 6 页 共 16 页

叹。在两千多年前,他就对物质消费不屑一顾:“我们的需要越少,就越接近神。别人为食而生,我为生而食。”也就是,对于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来说,他只需要粮食即可生存,生活更重要的是精神与理性。

⑪许是因为苏格拉底的提醒,我开始尽量少去超市,实在要去,也要扪心自问一番:是不是因为听从了大米的召唤?我越来越相信:过度的物质消费,是一种恶习,甚至,是对人类于物质的高贵精神的冒犯。

⑫每一粒大米,无论是干瘪的还是饱满的,一起经历了四季的轮回,演绎了生命的涅槃,见证过土地的馈赠,追逐过阳光雨露,都领受了人的安抚和神的祝福。在此意义上,它们都是平等的,都有权利进入人的胃,化为人的血肉与精气。

⑬联想到米的“远亲” ——麦子。西方人眼中的麦子具有神性,因为麦子经过“施洗”已经脱胎换骨,变成了有信仰的面包,荣升为的圣餐。我想,倘若真有神灵可以降福于诸般良善与恩惠、纯洁与正义,那么它可以启示麦子,同样也能祝福大米。

⑭粮食是至善至美的对象,敬畏粮食,就是遵守心灵的律法,可以凭此找回自我,梳结人与大地的伦理,并抵达感恩的故乡。

⑮从一粒大米的恩典中,我领受了永恒的充实与安宁。 (选自2014年6月4日《人民日报》)

(1) 文章由“米”主要联想到了哪些与之相关的内容?试简要归纳。 (2) 文中画线一段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3) 综观全文,分析文章结尾句中划线词“恩典”的内涵。

四、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6分)

8. (16分) (2020·和平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之生也,未始有异也;而卒至于大异者,习为之也。人之有习,初不知其何以异也;而遂至于日异者,志为之也。志异而习以异,习异而人亦异。志也者,学术之枢机,适善适恶之辕楫也。枢机正,则莫不正矣;枢机不正,亦莫之或正矣。适燕者北其辕,虽未至燕,必不误入越矣。适越者南其楫,虽未至越,必不误入燕矣。呜呼,人之于志,可不慎欤!

今夫人,生而呱呱以啼,哑哑以笑,蠕蠕以动,惕惕以息,无以异也。出而就传 , 朝授之读,暮课之义,同一圣人之《易》《书》《诗》《礼》《春秋》也。及其既成,或为百世之人焉,或为天下之人焉,或为一国之人、一乡之人焉,其劣者为一室之人、七尺之人焉,至其最劣则为不具之人、异类之人焉。言为世法,动为世表,存则仪其

第 7 页 共 16 页

人,没则传其书,流风馀泽,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恩施沾乎一域,行能表乎一方,业未大光,立身无负者,一国一乡之人也。若夫智虑不离乎钟釜,慈爱不外乎妻子 , 则一室之人而已。耽口体之养,徇耳目之娱 , 膜外概置①,不通疴痒者,则七尺之人。笃于所嗜,瞀乱②荒遗,则不具之人。因而败度灭义,为民蠹害者,则为异类之人也。岂有生之始,遽不同如此哉?习为之耳!习之不同,志为之耳!志在乎此,则习在乎此矣;志在乎彼,则习在乎彼矣。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言志之不可不定也。故志在乎道义,未有入于货利者也;志乎货利,未有幸而为道义者也。志乎道义,则每进而上;志乎货利,则每趋而下。其端甚微,其效甚巨,近在胸臆之间,而远周天地之内;定之一息之顷,而著之百年之久。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之徒也。欲知舜蹠③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人之所以孳孳终其身不已者,志在故耳。志之为物,往而必达,图而必成。及其既达,则不可以返也;及其既成,则不可以改也。于是为舜者安享其为舜,为蹠者未尝不自悔其为蹠,而已莫可致力矣。岂蹠之聪明材力不舜若欤?所志者殊耳。呜呼!学者一日之志,天下治乱之原,生人忧乐之本矣。

孟子曰:“士何事?曰,尚志。”《学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张子曰:“未官者使正其志。”教而不知先志,学而不知尚志,欲天下治隆而俗美,何由得哉?

(选自《蒿庵集》,有删改)

【注释】①膜:人体薄皮样组织,这里代指人体;概置:一概放置不管。②瞀乱:昏乱。③蹠: 盗蹠,柳下惠之弟。

(1) 对下到各句中血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出而就传 就传:拜师学习 B . 存则仪其人 仪:做表率 C . 慈爱不外乎妻子 妻子:妻与子 D . 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 孳孳:勤勉努力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初不知其何以异也 既其出

B . 生而呱呱以啼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C . 故志乎道文 生乎吾前

第 8 页 共 16 页

D . 定之一息之顷,而著之百年之久 剑阁峥嵘而崔嵬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 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 B . 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 C . 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 D . 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 (4) 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志向对人生起到积极作用的一组是( ) ①而遂至于日异者,志为之也 ②人之于志,可不慎欤 ③笃于所嗜,瞀乱荒遗,则不具之人 ④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⑤志乎道义,则每进而上 ⑥人之所以草草终其身不己者,志在故耳 A . ④⑤⑥ B . ①③⑥ C . ②③⑤ D . ①②④

(5)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作者认为人在决定志向的时候要慎重,人的志向决定了人可以成为怎样的人,志向既是社会治乱的源头,又是人们忧乐的根本。

B . 舜一类的人志在道义,跖一类的人志在货利;若达成目标后再想改变志向己不可能,所以像跖一类的人自始至终都不会为自己的行为而后悔。

C . 作者行文先简论“志”的重要性,再列举人的差异性表现及影响以进进一步阑明“志”的作用,进而分析差异形成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结构严谨。

D . 作者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志”“习”“异”三者关系说得明白、深刻;引用孔孟论志之言,增强了论证力度并增添了说理文采。

第 9 页 共 16 页

(6)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志也者,学术之枢机,适善适恶之辕楫也。 ②耽口体之养,徇耳目之娱。 ③岂跖之聪明材力不舜若欤?

(7) 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对“志”“习”“异”三者关系是怎样闸述的? (用原文回答) 9. (10分) (2017高二上·通渭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邓皇后讳绥,太傅禹之孙也。父训,护羌校尉;母阴氏,光烈皇后从弟女也。后年五岁,太傅夫人爱之,自为剪发。夫人年高目冥,误伤后额,忍痛不言。左右见者怪而问之,后曰:“非不痛也,太夫人哀怜为断发,难伤老人意,故忍之耳。”六岁能史书,十二通《诗》、《论语》。诸兄每读经传,辄下意难问。志在典籍,不问居家之事。母常非之,曰:“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当举博士邪?”后重违母言,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家人号曰“诸生”。父训异之,事无大小,辄与详议。

永元七年,后与诸家子俱选入宫,入掖庭为贵人,时年十六。恭肃小心,动有法度,和帝深嘉爱焉。及后有疾,特令后母兄弟入视医药,不限以日数。后言于帝曰:“宫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内省,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讥,下使贱妾获不知足之谤。上下交损,诚不愿也。”帝曰:“人皆以数入为荣,贵人反以为忧,深自抑损,诚难及也。”帝每欲官爵邓氏,后辄哀请谦让,故兄骘终帝世不过虎贲中郎将。

元兴元年,帝崩。殇帝生始百日,后乃迎立之。尊后为皇太后,太后临朝。是时新遭大忧,法禁未设。宫中亡大珠一箧,太后念,欲考问,必有不辜。乃亲阅宫人,观察颜色,即时首服。左右莫不叹服,以为圣明。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自太后临朝,水旱十载,四夷外侵,盗贼内起。每闻人饥,或达旦不寐,而躬自减彻,以救灾厄,故天下复平,岁还丰穰。

(选自《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有删节)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 B . 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 C . 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 D . 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

第 10 页 共 16 页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弟”,唐以前指同曾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唐以后指同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同今之“堂弟”。

B . “诸生”,是古代中国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明清后又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C . “陛下”,本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进言天子时须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后成为与帝王面对面时对帝王的敬称。

D . “崩”,古代对死的一种讳称,专指皇帝的死亡,意义相同的词语还有“崩殂、驾崩、仙逝、薨、不禄”等等。

(3) 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邓皇后恭良孝顺,善解人意。祖母为她剪发时不小心弄伤了她的额头,她为了不伤害老人家的好意,就忍住痛苦没有出声。

B . 邓皇后识大体明大义,不娇宠。她入宫后虽深得皇上恩宠,但她对皇上特许她母亲和兄弟入宫探病且久留一事予以拒绝。

C . 邓皇后宅心仁厚,明察秋毫。有一次宫里丢了大珠,她不想严刑逼问导致伤害无辜,而是通过察言观色把罪犯找了出来。

D . 邓皇后心忧黎民,厉行节约。她主政时,国家内忧外患不断,她关注民生疾苦,减少自己的生活用度,天下恢复了太平。

(4) 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母常非之,曰:“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当举博士邪?” 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五、 诗歌鉴赏 (共1题;共6分)

10. (6分) (2019高二上·山西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冻未解散策①郡圃②

第 11 页 共 16 页

杨万里

积雪偏工霁后凝,不妨③冷极不妨清。 静闻檐滴元无雨,倒挂冰牙未怕晴。 独往独来银粟地,一行一步玉沙声。 圃中散策饶君强,敢犯霜风上古城。

[注]①散策:拄着一根竹杖散步,②郡圃:宋代不设郡,但习惯仍称州为郡,故州中公薯后的园圃亦称郡圃。③不妨:不料。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 诗人善于雕琢景物如“偏工”“未怕”,分别将积雪、冰牙拟人化。 B . 前两联写雪后天晴,天气更加寒冷清朗为下文描写独自散步做了充分铺垫。 C . 第三联写诗人在园圃里散步,写得有声有色,可触可感,刻画出诗人惬意的神情。 D . 全诗语言平易自然,幽默诙谐:诗歌构思新巧,具有形象性又富含深意。 (2) 诗的尾联蕴含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简要分析。

六、 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

11. (5分) (2019高一下·怀化期末) 把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 乱石穿空,________,卷起千堆雪。________,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 (2) 回首向来萧瑟处,________, ________。(苏轼《定风波》) (3) 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 (4) 莫道不销魂,________ ,________。(李清照《醉花阴》) (5) 雁过也,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声声慢》)

七、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2. (5分) (2020·珠海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第 12 页 共 16 页

空巢青年,指的是与父母及亲人分居、单身且独自租房的年轻人。近十年来,“空巢青年”成为了和“空巢老人”一样备受关注的群体。

某杂志撰文指出,有的空巢青年出于工作需要,主动享受独居的生活方式;有的空巢青年认为空巢期是执着奋斗和认识自我的理想阶段;也有的空巢青年则将“空巢”当作摆脱种种束缚的良机,过着封闭自我、逃避社会的孤独生活。该杂志社就此话题开辟了“时代与青年”专栏,向读者征集文稿。

请结合材料内容,针对某一类“空巢青年”,给该杂志投一篇 稿件,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 13 页 共 16 页

一、 选择题 (共3题;共8分)

1-1、

2-1、

2-2、

2-3、

3-1、

二、 语言表达 (共2题;共6分)

4-1、5-1

三、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9分)

6-1、

6-2、 6-3

7-1

第 14 页 共 16 页

7-27-3

四、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6分)

8-1、

8-2、

8-3、

8-4、

8-5、

8-6、

8-7、

9-1、

9-2、

9-3、 9-4

第 15 页 共 16 页

五、 诗歌鉴赏 (共1题;共6分)

10-1、 10-2

六、 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

11-1、

11-2、

11-3、

11-4、

11-5、

七、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2-1、

第 16 页 共 16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