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七教育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茶叶安全生产种植技术规范安全生产

茶叶安全生产种植技术规范安全生产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茶叶安全生产种植技术规范

1、茶叶怎么种植技术

茶叶种植技术:

开垦

茶园开垦坡度15°以下平缓坡地直接开垦。翻垦深度50厘米。坡度15°以上坡地,以等高水平线筑梯坎,梯面宽应大于1.5米,然后翻垦。属塾地的,经过深耕平整就可划行种植;生荒地分初,复垦两次。初垦深度达50厘米,深耕后不必整碎土块,以利蓄水。垦翻时注意不要把草皮翻入底层,以便复垦时清出园外,初垦完毕,就可以进行复垦,复垦深度为25-30厘米。复垦要求敲碎土块,除净柴草根。切忌把生长密结的草皮块翻入下层,免得杂草腐烂后形成孔洞,影响茶苗根系水肥吸收。

定植

要利用地下部活动的生长时期进行定植,有利于根系的伸长和发育,也有利于吸收土壤养分供地上部的开始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高山地区的茶苗定植时期宜掌握在每年的2月份(春节前后)进行。

在完成开垦的茶园定植沟内用定植农具挖穴10-12厘米深,穴径10厘米以上,把茶苗垂直种于穴内,填满土,并压紧压实,或用农具夯实苗茎部三方土层,再培上细土1-2厘米,浇透水分,苗木定植时要比正常深1-2厘米。如果能选择在下雨之前定植最为理想。茶苗定植要采用“双行单株”的方式,株距30厘米,株与株之间呈三角形。在定植沟茶

行中铺放3-5厘米厚的稻草或其它草类植物进行覆盖,有利于保温保湿,又达到抑制杂草生长的作用。

修剪

修剪时期应掌握在5月下旬或6月上旬、10月中旬秋茶结束后为宜。 修剪方法如下:

定型修剪:其目的是茶树在幼龄阶段中培养合理的树体骨架及丰产树冠。一般进行4次,每次定剪的新梢刀口处必须要木质化或半木质化。第一次修剪结合定植在离地15-18厘米处定剪;第二、三、四次定剪要求在前一次定剪刀口向上提高15厘米处定剪。经过四次的定型修剪树高已达到60厘米,有2-3级的分枝结构,初步形成合理的采摘树冠,即可投入生产。

轻修剪:轻修剪的目的在于调整树冠,培养良好的采摘面。每年进行一次,轻修剪的程度,以剪去蓬面上3―5厘米的为度,主要是剪掉冠面上的小桩头、无用新梢等。

深修剪:经过多年的采摘和轻修剪的树,应用深修剪的方法剪去树冠上部10-15厘米的一层枝叶,使茶树重新抽发新枝,提高茶树发芽能力,延长茶树高产稳产的年限。

重修剪:对半衰老和未老先衰茶树,一般以剪去原树高的1/2为宜,结合整理(抽剪),重新培养健壮枝干和采摘树冠。

台刈:对十分衰老的茶树,宜在离地面约10-15厘米高处锯(或剪)掉全部枝干,重新培养树体骨架结构和采摘树冠。

2、种植茶叶有什么技术?

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有许多山区和半山区的农田改种茶树,以提高经济效益。现就农田种植茶树应注意的几个技术问题提出以下看法。

1、田块的选择 茶树具喜温、耐阴、喜酸、怕碱、喜湿、怕淹的生物学特性,其根系需要疏松透气、肥沃潮润的土壤环境。因此种植茶树的农田应选择地势较高,光照充足,土壤酸性,土层深厚,土体疏松,质地砂壤,地下水位低,通透性能良好,不积水,能灌能排的山垄田块为宜,切忌选择地势低洼或地势平坦,地下水位高,积水难排的水田地段。

2、打破犁底层 因水稻根系浅,农田经长期耕作,渍水土粒高度分散,所以耕作层浅,深度为20~30cm。由于常年在同一深度耕作,经常受到耕犁机械压实以及耕层细土粒向下淋溶沉积的影响,在耕作层以下形成一个紧实的犁底层,其厚度约为10cm。犁底层保水性能好,对水稻生长及水分管理有良好的作用。而茶树根深一般在60~80cm,坚实的犁底层不但影响茶树根系的伸展,而且还容易积水造成涝害。所以对改种茶树的农田在种植前必须进行深耕,打破犁底层,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通气透水性能,为茶树根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如劳动力充裕,在种植前要进行全面深耕,一次打破犁底层,若劳力不足,可先破坏种植行下的犁底层,待农闲时再进行补耕。

3、建立完整的排灌系统 雨季积水引起的渍水湿害对茶树生长影响较大。土壤水分过多,积水时间过长,会因通气不良造成土壤氧气缺乏,导致根系生长停止,腐烂枯死,妨碍茶树生长。因此农田种植茶树必须建立排灌系统,因地制宜开好三沟,即排灌沟、围沟、畦沟,做到能排、能灌,既要能及时排除积水,又要能满足茶树各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茶树经过连续采摘,体内的大量营养物质被消耗,时逢夏季高温,土壤板结,杂草丛生,且地力下降,虫害较多,影响正常生长。因此,夏季茶园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恢复茶树生机,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夏秋茶优质高产。

除草松土。防止草荒是夏季茶园管理的重要内容。一般在树冠滴水线内为10厘米,在滴水线外为20厘米,并挖掉石块、杂草和草蔸,打碎土块,疏松土壤,使其通气、透水,提高积蓄和供给水肥的能力,加速土壤熟化,形成松软肥沃的耕作层,促进茶树早生快发,提高夏秋茶的产量。

追施夏肥。春茶采摘以后,树体营养物质大量消耗,新梢停止生长,而根系生长加强,因此要及时施肥补充树体养分。据试验,一般从茶园采收100公斤于茶,应补偿10公斤纯氮,才能维持土壤原有肥力水平。

如预计亩产150公斤干茶,应施15公斤纯氮,其中5公斤作基肥,10公斤作追肥。有机肥如菜饼、堆肥、厩肥、绿肥等,或每年或隔年作基肥,可作隔行施,并结合施磷、钾肥。

在茶园施肥中,追肥次数可适当多些,使土壤中有效氮含量季节分布比较均衡,在生长的各个高峰能吸收到较多的养分,以利增加全年产量。每年施两次的为:春茶前施60%,夏茶前施40%。每年施3次的为:春茶、夏茶、秋茶前,分别施40%、30%、30%,或50%、25%、25%,氮、磷、钾的配比为2-4:1:1。

一般每亩茶园在夏肥中施用尿素15公斤,普钙或钙镁磷肥11.5公斤、氯化钾7.5公斤,结合茶园松土除草,在茶树树冠滴水线外缘,挖一条深12-15厘米深的小沟,深施后立即覆土,最好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施完夏茶肥。

修剪树冠。投产茶园的茶树修剪,一般只采用轻修剪和深修剪二种。深修剪主要用于树冠分枝过于密集,并出现鸡爪枝和回枯枝,对夹叶大量发生,茶叶产量明显下降的茶树。深修剪的深度是剪除树冠面上10-15厘米的枝条。

深修剪对当年产量有一定影响;一般在茶树开始出现衰老后,隔5-7年进行一次。轻修剪是剪去树冠面上突出的枝条,一般剪去3-5厘米左右,修剪时期应抓紧在5月下旬以前进行。

防治病虫。夏季茶园重点是防治茶饼病和茶芽枯病,虫害的重点是茶毛虫和茶尺蠖。茶饼病主要危害新梢和嫩叶,病斑在叶的正面凹陷,背面呈馒头状突起,并产生灰白色粉末状孢子。

防治时可用0.2%-0.5%硫酸铜溶液喷雾,每隔7天喷一次,连喷2-3次。茶芽枯病造成的病叶扭曲,呈不规则形,枯焦状,病斑黑色或黑褐色,一般在夏茶的嫩叶上发生。

3、茶叶种植,加工技术

你可以先去学习种植的知识 也可以想茶农请教

茶的加工

茶到了精制之后,己是品,可以包装上市了,但为了使茶更加多样化,可以拿来做些加工。

加工可分成熏花、焙火、掺和、陈放等四个方式加以叙述。

熏花:

茶有个特性,就是很会吸收别的气味,如在油漆的地方,茶快会有油漆味。我们就利用它的这种特性,让它吸收我们喜欢的花香,如我们将茉莉花与之拌在一起,它就会吸收

茉莉花的香而成茉莉花茶,将桂花与之拌在一起,它就会吸收桂花的香而成桂花茶……等。花是要新鲜的花,而且是含苞待放的花,因为干了的花是不香的。但拌以新鲜的花,茶叶不是会受潮吗?所以在熏过花后还要再干一次。那花干要不要筛掉呢?依花干是否尚有效用而定,如茉莉花干已无滋味上的效用,可以筛掉,留一些在茶内只是点缀一下而已。桂花则不一样,干燥过的桂花尚有滋味上的效用,所以桂花茶是不筛掉桂花干的,而且冲泡时还要将桂花干平均掺入一些。熏多久呢?八小时左右,这里所说的熏只是将花与茶依一定比例(如百分之二十)拌在一起而已,并未加热,但花与茶与拌在一起后会发热,太热时还要翻拌一下使其散热(谓之通花)。熏花又有人写成窨花,花茶也有人叫作香片。

熏花是可以多次进行的,因为如果只是熏一次,香气并未入里,冲泡一次、二次后就没有花香了。改善之道可以再熏制一次,也就是在再干后,重新拌入另一批新鲜的花朵,再重复制作一次,这样制成的茶就称为双熏花茶,如果还嫌不够,还可以再重复熏制一次,那就是三熏花茶了。但大家得记住,我们是在喝茶,只是藉花衬托茶味而已,所以制茶老会提醒我们:「七分茶,三分花」。

什么茶配什么花有没有一定准则?没有,但一般人会考虑相不相配的问题,如茉莉花与桂花,比较起来茉莉花较年轻,桂花较成熟,所以我们会用清茶或绿茶熏茉莉花,用冻顶或铁观音熏桂花。

焙火

如果我们想让制成的茶有股火香,感觉得比较温暖一点,可拿来用火烘焙。焙火轻重也会造成不同的风味,焙火轻者喝来感觉比较生,焙火重者喝来感觉比较熟。我们从外观上如何看出焙火的轻重?焙火轻者,颜色较亮,焙火重者,颜色较暗,这颜色包括茶干的颜色与冲泡后茶汤的颜色。在发酵时我们谈到过:发酵愈轻,颜色愈绿,发酵愈重,颜色

愈红。焙火所影响的是颜色的深浅,也就是明度的高低,焙火愈重,明度愈低,焙火愈轻,明度愈高。

在品饮的口感上有何差异呢?喝轻焙火的茶有如吃清蒸清炒的菜,喝重焙火的茶有如吃红烧的。对身体的效应有何不同呢?喝不焙火的茶比较寒,喝焙火的茶比较不寒,茶是性寒的食物,焙火可以让它不那么寒,但不致于产生热的效果。

一般我们所谓的生茶与熟茶,主要是指焙火而言,但茶青采得愈成熟,揉捻愈重发酵愈多,也是偏熟的几个因素,茶青愈嫩、揉捻愈轻、发酵愈少,则是偏生的几个因素。所以要判别那一种茶比较熟,就分析焙火、茶青、揉捻与发酵四个因素,偏熟因素多者就是较熟。

包种茶的制造过程可分为粗制及精制二部份,茶叶完成干燥的步骤过程时称为茶叶之粗制,其制品称为粗制茶或毛茶,由粗制茶再经过筛分、拣剔、烘焙等步骤方可称为精制茶。

其中烘焙对部份发酵茶而言其主要目的有二:

1.降低茶叶的水分含量,以减缓茶叶品质变劣的速度。是改善或调整茶叶的香气滋味及茶汤水色,以补救粗制过程中的缺陷并将茶叶调制成迎合市场需求的品质。

2.对部份发酵茶类的包种茶及乌龙茶而言,烘焙是决定香气与滋味的重要关键,正确的烘焙方法可显著提高茶叶品质与价值,但烘焙也是最难提摸的加工程序,烘焙的效果受粗制茶的季节、产地、加工技术、新陈、条索、烘焙器具、热源、温度高低、时间长短等影响均甚剧。

参考资料:http://tea.ahnw.gov.cn/ShowZx.asp?ID=20366

4、有机茶叶种植生产技术规程

有机茶叶生产加工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有机茶叶生产的基地选择、茶园建设、耕作与施肥、病虫害防治、鲜叶采摘、茶叶加工和标志、标签、包装、贮运。

本标准适用于本有机茶园生产基地和茶叶加工企业。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BG5749-1985 生活饮用水标准

BG7959-87 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

BG9679-88 茶叶卫生标准

BG7718-1994 食品标签通用标准

GH016-84 初制炒青绿茶标准

NY/T393-2000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394-2000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DB36/T336-1998 无公害农业环境质量标准

3 基地的选择

3.1 原料基地条件

有机茶叶生产基地应选择在远离城市、周围农作物必须按有机农业生产方式种植,周边树木绿化条件良好。至少三年未使用过人工合成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化学合成物质的地区,以海拔600米以上的山区更佳。

3.2 大气要求

基地周围及上风口不能有任何大气污染源,且大气环境质量必须达到GB3095中一级标准。

3.3 水源要求

基地地表水、地下水的水质清洁无污染,水环境质量符合GB5949中二类标准。

3.4 土壤要求

基地土壤肥力较高,且周围没有金属或非金属矿山,土壤环境质量符合DB36/T336要求。

4 有机茶基地建设

4.1 防护林建设

对基地周围林木严格实行保护,并可营造速生、抗风力强,如杉木、马尾松、泡桐、苦楝、合欢等防护林带,林带与茶行需隔开2米以上,中间开隔离沟。茶园中宜选择根深枝少冬落叶,且与茶树无共同病虫害的经济林或观赏树种作行道树和遮荫树。

4.2 梯壁护理

应修建水平梯级茶园,对梯壁上的杂草要以割代锄,或在梯壁上种绿肥、护坡植物,如爬地兰、无刺含羞草、大豆、金光菊、三叶猪屎豆等。

4.3 种植绿肥

茶园中重视种植绿肥作物,1~2年生茶园,宜选用矮生、匍匐或半匍匐型的绿肥,如伏花生、肥田萝卜、大绿豆等。3年生花园,可选用根系浅、株型矮、生长快的绿肥,如乌豇豆、黑毛豆、小绿豆等。4年生茶园选用伞形、株体高的绿肥,如山毛豆、木豆等。更新改造的茶园,宜选择生长期短、早熟矮生绿肥,如乌豇豆等。

4.4 茶园铺草

可因地制宜的选用未被污染的稻草、麦秆、豆秸、绿肥、山野杂草、晒场废弃物、落

叶、林屑、茶枝等。铺草厚度10厘米左右。茶园铺草最好一年2次,第一次以5~6月为宜,主要用于抗旱保水。结合深耕,9~10后深埋当肥料。第二次在10~11月进行,主要用于抗寒防冻,次年与第一次铺草同时深埋作肥料。

4.5 茶树种苗和品种

用于更换茶树品种或发展新茶园的种苗,必须产自有机茶基地或自然界,未经基因工程技术改造过。选用适宜本地区气候条件、对主要病虫害要有较强抗性、品质优良的品种。品种以早、中、晚合理搭配。

5 耕作与施肥

禁止使用化学合成肥料、增效和土壤改良剂。

5.1 深耕与基肥

5.1.1 深耕次数和时间。视具体情况,1年1次或隔1年1次,以9~10月为最佳时期。深耕深度通常在30cm左右。基肥可在深耕时施入。

5.1.2 基肥总类与用量。施用经高漫发酵后的农家肥料和绿肥、枯饼肥、腐殖酸类肥、微生物肥、专用叶面生物菌肥,并符合NY/T394和GB7959要求。

5.2 浅耕与追肥

5.2.1 对林木覆盖率高的茶园,结合铺草减耕或免耕。

5.2.2 采用人工和机械的方法清除茶园中杂草,严禁使用化学业除草剂。

5.2.3 依茶园杂草发生情况,浅耕追肥结合人工锄草进行,1年2~3次,第1次春茶前即越冬芽萌动前10~15天,第2次在春茶后,第3次在夏茶后。浅耕后施催芽肥,以腐熟的人粪尿为主,结合开横沟蓄水,利用抗旱和防止水土流失。

6 病虫害防治

禁止使用化学农药及增效剂,采用综合措施防治病虫害。生物农药使用必须符合NY/T393要求。

6.1 农业防治

主要措施有及时采摘,适度修剪,勤除杂草,秋冬季深耕、清园,合理施肥和采用茶树良种等,还可改善茶树生长环境,增强茶树抗性,控制及减少病虫草害的发生及危害。

6.2 生物防治

保护或释放寄生性、捕食性的天敌昆虫。允许使用生物制剂,如活体病原微生物、性激素、昆虫病毒以及植物源杀虫、杀菌等。

6.3 物理防治

利用灯光诱杀,以及糖醋诱杀,人工捕杀或摘除,高漫暴晒土壤,防虫网等措施。

6.4 如果茶园发生大面积病虫害,病虫枝需在有机茶园区外进行深埋处理。

7 鲜叶采摘

7.1 鲜叶采摘与管理

采摘时,保持鲜芽叶的完整、鲜嫩、匀净,不夹带蒂头茶果和老枝叶。

以手工采摘为主,若机械采摘必须使用无铅汽油,并防止油类污染茶园土壤和茶树。

7.2 在鲜叶盛装与贮藏、运输过程中,注意轻压、轻放。鲜叶盛装容器必须采用洁净、透气的竹编篮、筐、篓。不得用布袋或塑料纺织袋等。

7.3 鲜叶进厂后,立即摊放于洁净卫生、设施完好的贮芷室,薄摊、勤翻等,以减少机械损伤,避免鲜叶升温变质。

8 茶叶加工

8.1 环境卫生要求

8.1.1 有机茶加工厂应建在上风处,远离居民垃圾场(箱)、畜牧场、粪池等污染源300米以上。厂内主要道路应铺设硬质路面,易于排水。做到绿化、美化厂区周围环境。

8.1.2 车间和仓库房屋应建筑牢固,空气流通,采光明亮,并有防蝇、防尘、防潮设施,达到室内无蚊蝇,地面无尘埃,墙壁、门窗无霉斑,清洁卫生。

8.1.3 有机茶生产车间须经常清洗和消毒。消毒剂须是无污染的天然物品。清洗乐标准须符合GB5749要求。

8.2 加工规则

8.2.1 有机茶叶制作过程中只能物理的方法处理,只允许自然发酵,必须严格执行国家食品卫生法。

8.2.2 允许使用天然或有机认证的花卉香料、水果和油料作拼料。不准使用人工合成的添加剂。

8.2.3 按不同茶类要求,执行不同的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各道工序间半成品或成员的交接,必须实行自检互检,并将结果记入档案,以备质量跟踪检查。若发现有次品与劣变(或受污染)产品,均须分开堆放与处理,绝对不能混入正品茶中。

8.2.4 制茶机械润滑油采用食用油,要避免茶叶加工机械引起茶叶中重金属的残留。

8.3 定期对车间人员进行体检,身体不健康或带传染病菌者,均不能上岗,上岗人员不得吸烟。

9 标志、标签、包装、贮运

9.1 标志、标签应符合GB7718要求。

9.2 经产品检验合格的成员茶必须在干燥、卫生的环境下及时包装入库。包装容器应该干燥、清洁、无异味、无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符合食品卫生标准。包装要牢固、密封、防潮,能保持茶的品质。

9.3 提倡低温保鲜,必须保持干燥。按卫生要求做好仓库防潮、防霉、防虫鼠害等贮

藏工作。

9.4 有机茶不能和其它可能带来污染的物品一起贮藏,运输的车辆采用密闭的包装容器,不得和其他化学品一起运输。

10 品质要求

茶叶品质及检验方法必须符合GB9679-88和CH016-84要求。中国有机农业网cnoa360.com

5、无公害茶园栽培技术规范有哪些?

1、无公害茶园土壤管理技术: ①常规种植的1~3年生幼龄茶园,在行间种植豆科绿肥或饲料作物。 ②土壤深耕、锄草并以秸秆、草料、栏肥等有机物覆盖土表或深埋于土中,改善土壤理化形状与土壤环境,培殖土壤生物,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生物活性。 ③对土壤肥沃松软、无杂草、树冠覆盖率高的茶园,应实行减耕或免耕。提倡使用生物(如蚯蚓等)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2、无公害茶园的营养管理主要以施有机肥为主,营养元素平衡,安全施肥。要不断的补充茶树所需要的营养元素,使土壤矿质营养平衡,保证生产的可持续性。追肥:经高温堆制及无害化处理的人粪、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料,开沟施入茶园。基肥:采用有机农业系统生产的经l~6个月堆制、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包括无污染的各类饼肥、绿肥、作物残体、泥炭、蒿秆、海草等类似物质以及经过堆制处理的食物和林业副产品。基肥应开沟深施。

3、①茶园水分管理以保水为主,一般要求耕层土壤的相对含水量在75%~90%,保证茶树能正常生育。茶园土壤进行铺草覆盖,在路边地角建立蓄水沟、池,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度等,以减少水分蒸发,涵养水分。 ②干旱严重,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降低到70%以下时,茶园应及时引水灌溉,其水质要求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③在冬季与早春,采用塑料大棚覆盖的茶园。

6、茶叶要怎样种植才能高产,剪枝要注意什么

严格选地。新建茶园应据茶树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选择土壤 PH4.5—6.5的结构良好的红黄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坡度25度以下,水源充足,交通电力通讯方便的缓坡地带。并按无公害茶叶生产要求进行大气、土壤、水质的检测。

2、统一规划。要围绕水土保持、生态平衡这个中心,因地制宜,以茶为主,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认真做好道路排灌系统的设计,合理布局茶行及茶园遮荫树配置(一般亩植8—10棵柿、梨为宜)。

3、表土回沟开垦。在规划好的的茶行上挖种植沟,先将表土约10—20cm左右,挖去放在两种植行间或内壁,再将新土挖去 20cm左右放在另一茶行间或在外埂,再把底土心土挖松25cm左右,施人基肥,并充分混拌心土和基肥,再将表土翻人种植沟,拣去石块、树根,做成种植条行以备种茶。利用老茶园开垦条沟进行种植的,须用五氯硝基苯进行消毒处理。

4、施足基肥。要求亩施有机肥500kg以上,磷肥50kg左右。

三、茶树定植有何技术要点?

1、选用良种壮苗。

2、适时栽植。种植时期一般以幼苗休眠期为宜,春栽以立春至惊蛰为好,秋栽以寒露、霜降前后的小阳春气候为好。移苗时尽量多带土不损伤根部,茶苗太高可于移栽前离地15—20cm处进行修剪作为第一次定剪,应浇足定根水;再覆盖一层松土。其后做好防冻抗旱保苗全苗工作。

四、如何搞好茶园秋冬季管理?

对幼龄茶园和抗寒性较差品种茶园应进行铺草覆盖或种植紫云英等冬季绿肥作物,以提高抗寒能力又增加有机肥来源;以波美0.5—1度石硫合剂进行全园喷施以减少越冬病虫基数;对多花茶树,在其盛开季节用300ppm乙烯利喷施一次以减少花量;密切注视冬季春初天气变化,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预防茶园冻害发生。

五、如何搞好茶园施肥?

1、幼龄茶园:一般在每年10月底至11月上旬结合深耕施人 1.5—3吨厩肥等作基肥;而追肥则根据苗龄不同各有差别,一龄茶树全年亩施标准N肥5公斤左右或稀人粪尿250—400公斤于春茶前或春茶后一次施人;二龄茶树全年亩施标准N肥10公斤左右或稀人粪尿400—500公斤,春茶前施60%,春茶后施40%;三、四龄茶树全年亩施标准N肥15公斤左右,可于春茶前、春茶后、夏茶后分别施50%、30%、20%;NPK三要素比例1—2年生为 1:1:1.3—4年生则为2:1:1;施肥方法应以相对集中的浅沟或穴施为主。

2、生产性茶园:实践上亩产干茶250公斤以内按0.5公斤纯 N生产干茶3.5公

斤计算,亩产干茶250—400公斤则以1:6计,若亩产干茶400公斤以上则要以1:5计。NPK三要素比例,绿茶区一般2—4:1:1,乌龙茶区2—3:1:1。推广“一基”、“三追”、“多喷”的施肥方法,即在每年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进行茶园深耕结合施人全年施肥量40—50%的N肥和全部磷钾肥,肥料以有机肥为主,如饼肥、人粪尿、堆沤肥、猪牛栏肥、土杂肥、塘泥等,配合施用磷钾肥、复合肥等,此为“一基”;“三追”是在春茶开采前一个月,春茶采摘后及秋茶采摘前15—20天,结合茶园浅耕除草分别追施速效性化肥,这三次施肥量占全年N肥用量的50—60%,其余夏秋茶各占追肥总量的25%左右;“多喷”是指在茶树生产季节,尤其在夏秋茶季节用化肥及其它叶面营养液等作根外追肥,一般都在晴天早晨露水干后,傍晚或阴天喷施,一定要喷湿叶面叶背以便吸收,喷施时期以茶树一芽一叶初展期效果最好

7、茶叶种植技术

一、地块选择与土壤管理

地块选择是茶树栽培过程当中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一般来说,综合茶树生长所需的土壤条件、海拔高度以及地势状况等方面的内容来考察选定种植的地块。在茶树种植的土壤选择方面,倾向于腐殖质含量较高、土层肥厚的微酸沙质土壤,这一类土壤一般具有比较良好的透气、排水优势。

平稳是茶树种植过程当中对于地势的最基本要求,建议茶农选择坡度在25度以下的山坡进行茶树的种植。对茶园的土壤进行日常管理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土地肥力的保持,通过使用草叶的覆盖可以稳定土壤对于水分的保持促进茶园土地的活性,还能够非常有效地抑制杂草的发育以及蔓延。

二、平衡施肥

茶树种植的施肥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步骤的内容,一方面是基肥的施加,另一方面则是追肥的应用。茶农应当选择秋天时节在茶树之间挖掘土沟,进行肥料的施加,推荐史丹利纯硫基17-17-17。

基肥的施加最为重要的原则就是保证肥料的充足性。理想的施肥方法是采用生物肥料与史丹利的纯硫基混合施加以丰富土地的营养成分。追肥的工作则是集中在茶树发芽的早春时节,首选尿素为主,有机肥为辅。土壤的填盖一定要注意搅拌的充分性与均匀性,为了避免土沟的下沉,应当是铺盖的填土高到地平线以上。

三、气候灾害和病虫害防治

茶树病虫害防治要注意的问题包括干旱的预防以及害虫的防治。由于昭平县具有夏季高温少雨的基本特点,因此要在茶园的开辟上加强对抗旱能力的注意。为了预防干旱,理想的茶园应当选择在土层厚实的近水源地。病虫害的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防治茶尺蠖可使用苦参碱、高效氯氟氰菊酯,防治小绿叶蝉可选用藜芦碱、茚虫威、丁醚脲;

防治茶橙瘿螨可选用矿物油、炔螨特,防治芽叶病害可选用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在病虫害防治技术施用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农药使用的频率与课题应当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对于茶树天敌应当尽量采用利用而非杀灭的方式;加强对生物农药的积极应用与推广。

四、茶叶修枝与摘采

在适宜的时期对茶树树枝进行正确的修剪,对茶树的长势协调、茶叶的产量提高以及质量保证都是非常必要的。茶叶的修枝主要包括主干确定、抹蕾工作以及整形修剪三个环节。一般情况下通过三到四次的植株修剪就可以突出茶树的主干,在首次的修剪当中一般落在茶树上挑选三四条比较粗壮的枝条来作为留用的主枝以备进一步培养;

第二次修剪在上次的留选枝干中再选定两到三个分支。如此反复,就可以修剪出一米左右的主干,确定出整株茶树的树形。

采茶时间的科学确定具有两层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所采集到的茶叶在质量上能够得到保证,另一方面则是可以避免对茶树健康发育造成的负面影响。在实践当中,根据茶树特有的“早采早发”特点,形成了一套采茶的基本方法。

在理论上,茶叶摘采的一般部位出于中开面以及小开面的中间,无论是在春秋季节还是在冬夏季节都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在实际生产的茶树栽培管理当中,一般在春季将茶叶的摘采稍作提前,这样的茶叶采集方法有利于延长茶叶生长周期,处理好茶叶生长与采摘、质量与数量之间的矛盾。

拓展资料:

一、茶叶:

茶叶源于中国,茶叶最早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但从春秋后期就被人们作为菜食,在西汉中期发展为药用,西汉后期才发展为宫廷高级饮料,普及民间作为普通饮料那是西晋以后的事。发现最早人工种植茶叶的遗迹在浙江余姚的田螺山遗址,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

饮茶始于中国。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可以用开水直接泡饮,依据品种和制作方式以及产品外形分成六大类。依据季节采制可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以各种毛茶或精制茶叶再加工形成再加茶,包括分为花茶、紧压茶、萃取茶、药用保健茶、茶食品、含茶饮料等。

茶叶中含有儿茶素、胆甾烯酮、咖啡碱、肌醇、叶酸、泛酸等成分,可以增进人体健康。茶叶饮品-茶被誉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参考资料:网络茶叶

8、茶叶种植生产技术规程

茶叶安全生产种植技术规范

标准号:DB33/T 675—2008关键词:茶叶,生茶,规范茶叶安全生产种植技术规范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茶叶安全生产种植的基本要求,包括记录的保留、质量安全要求、基地选择和管理、生产技术管理和劳动保护等。

本标准适用于浙江省茶叶的种植生产。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无公害食品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

无公害食品 茶叶产地环境条件

无公害食品茶叶

安全要求

应符合GB 2762、GB 2763和NY 5244-2004中表2的规定。

出口日本茶叶的安全要求同时参见附录A。

出口欧盟茶叶的安全要求同时参见附录B。

出口美国茶叶的安全要求同时参见附录C。

出口韩国茶叶的安全要求同时参见附录D。

基地选择和管理

基地选择

茶叶产地

茶叶产地应选择在生态条件良好,远离污染源(包括交通主干道),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农业生产区域。

茶园环境

茶园环境应符合NY 5020的要求。

基地和茶园

工作室

基地应建有工作室,用于生产办公。室内桌椅、资料橱配备齐全,存放有关生产管理记录表册,张贴有关规章制度。有条件的生产基地,应配备配套水、电及通讯设备。

仓库

基地应建有专用仓库,分别存放农药、化肥和施药器械等。仓库应符合安全、卫生、通风、避光等要求;内设货架,配备必要的农药配置量具、防护服、急救箱等。

废物与污染物收集设施

基地应设有收集垃圾和农药包装等废物与污染物的设施。

灌溉系统

茶叶生产应有专用水源,如专用水井、储水池等,严防污染。专用水井井口应高出地面30cm,并配有防护设施,防止雨水倒灌、弃入污染物等。

有条件的茶叶生产基地,应建立水源管理系统,如供水管道、再利用体系、灌溉设备维护等,以保证水源供应,减少浪费。

植保员与肥料员

根据基地面积大小,应配备一定数量的植保员,负责有害生物发生情况的调查、预报、防治指导等。有条件的基地,可配备肥料技术人员,负责肥料施用技术指导等。

环境条件监测

新建基地应进行环境条件监测。以后每2年~3年,或在环境条件发生重大变化而有可能影响产品质量安全时,应由有资质的监测单位及时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以确定是否

继续使用该基地。

档案

基地每个地块(片)应建立的、完整的档案和生产记录档案。如:平面分布图、茶叶生产基地基本情况记载表、茶叶种植基地茶园地块组成清单、茶叶种植基地农事活动记录、茶叶种植基地农药使用记录、农药购进和领用记录、化肥采购和领用记录、茶叶种植基地化肥使用记录、茶叶种植基地鲜叶流向记录、茶叶农药残留监控检测登记表、茶叶种植基地茶树栽培履历和农产品生产基地人员登记表等。

隔离防护

基地周围应建立隔离网、隔离带等,以保护基地,防止外源污染。

标志标示

基地有关的位置、场所,应设置醒目的标志、标示。

生产技术管理

茶树种植

茶树种植应符合NY/T 5018-2001中的规定。

土壤管理和施肥

土壤管理和施肥应符合NY/T 5018-2001中的规定。

有害生物综合防治

综合防治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从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和协调各种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有害生物孳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将各类病虫草害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值内,将农药残留降低到规定标准的范围以内。

防治对象与防治指标

应按制定的防治指标,掌握防治适期施药。

茶园主要有害生物的防治指标和防治适期参见附录E。

农业防治

选用品种

换种改植或发展新茶园时,应选用对当地主要病虫害抗性较强的品种。

合理修剪

修剪既可培育树冠,又可改变病虫的生存环境,起到良好的防治作用。需合理控制茶

树高度,春茶后宜进行树冠改造,秋末宜轻修剪可明显地压低叶螨类的越冬基数等。

茶园翻耕

秋末结合施基肥,进行茶园翻耕,可减轻次年象甲类害虫发生,对在土壤越冬的鳞翅目害虫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及时清园

秋末将茶园根际附近的落叶及表土清理至行间深埋,可有效防治叶病类和减轻在土壤中越冬的害虫的发生。

物理防治

灯光诱杀

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其成虫发生期,于田间点灯诱杀,减轻田间的发生量。

人工捕杀

对发生较轻、为害中心明显及有假死性的害虫,采用人工捕杀,减轻危害。

除草

宜采用机械或人工方法清除杂草。

色板诱杀

运用色板诱杀茶蚜等,可在田间悬挂黄色粘虫板或黄色板条(25cm×40cm),每667m2放置40块~60块。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当地主要的有益生物及其优势种群,控制使用杀虫谱广的农药、减少茶园喷药次数及农药用量。

性诱剂诱杀

性诱剂诱杀害虫针对性强、效果好,宜大面积推广应用。用户可因地制宜的选择使用。

茶树主要病虫害化学防治

茶树病虫害化学防治的原则

加强茶树病虫的测报,及时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动态。按制订的主要害虫防治指标防治,应掌握防治适期施药、安全间隔期和施药次数,降低农药用量。改进施药技术,提倡低容量喷雾,对一般蓬面害虫,实行蓬面扫喷;对茶丛中下部害虫,提倡侧位低容量喷雾。

农药品种的选择和施用

农药品种的选择

农药品种不应选择国家农业部公告明令禁止在茶园中使用的农药。

应根据进口国的要求,合理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

茶园的病虫害防治用药方案遵照附录F的规定。部分国家或组织禁止或停止使用的药剂参见附录G。

农药的施用

应按照GB 4285、GB/T 8321(所有部分)的要求控制施药量与安全间隔期。

采摘和贮存运输

应根据茶树生长特性和各类茶对茶叶鲜叶的要求,按照标准,适时采摘。

机采茶园,采茶机应使用无铅汽油和无铅机油,防止污染茶叶、茶树和土壤。

采用清洁、通风性好的竹编、网眼茶篮或者篓筐盛装鲜叶。采下的茶叶应及时运抵茶厂,防止鲜叶变质和混入有毒、有害物质。

贮存运输过程中,不应对鲜叶造成污染。

投入品管理

肥料

肥料采购

肥料应从正规渠道采购合格肥料。不应采购下列肥料:非法销售点销售的肥料、超过保质期的肥料和进口国禁止使用的肥料。

肥料的储存

肥料应妥善储存。将其存放于清洁、干燥且无水源污染的地方。

农药

农药的采购

应从正规渠道采购合格的农药。不应采购下列农药:非法销售点销售的农药、无农药登记证或农药临时登记证的农药、无农药生产许可证或者农药生产批准文件的农药、无产品质量标准及合格证明的农药、无标签或标签内容不完整的农药、超过保质期的农药和进口国禁止使用的农药。

农药的储藏

农药应储藏于专用仓库。仓库应符合防火、卫生、防腐、避光、通风等安全条件要求,并配有农药配制量具、急救药箱,入口处应贴有警示标志。

农药包装物处理

农药包装物不应重复使用、乱扔,应及时收回。应符合NY/T 1276-2007的规定。

劳动保护

培训

凡使用、处理农业化学品的人员,以及所有操作危险或者复杂设备的人员都应经过正式培训。

施药保护

施药时,操作者应穿着防护服。

警示标志

施药后,现场应立即设立警示标志。其他工作现场和危险场所附近亦应设立警示标志。潜在危险区的警示标志应设于入口处。

记录的保留和内容要求

记录的建立

种植者应建立茶叶种植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有效记录,以证实所有的农事操作符合相应的安全卫生要求,从而完善整个溯源体系。

记录的内容

记录的格式及内容要求按照附录G的规定。

记录的保留

必要的记录应至少保留两年。

中国有机农业网

9、国家对绿茶叶种植有什么样的标准和要求

三项茶叶制作新国家标准3月1日起实施中国质量新闻网 三项茶叶制作新国家标准3月1日起实施茶叶新标添异香 编者按 阳春三月,大地回暖,万物生机勃发。迎着早春的露水,茶树冒出了新芽。现在,很多地区春茶已经开始采摘,清明节前就可以上市了。随着3种茶叶制作新标准的实施,今年消费者可以喝到有更高标准保证的高质量茶叶。 茶叶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的国家,也是种植、加工和出口茶叶的大国。茶叶加工标准的提高,有利于我国茶叶质量的提高,有利于茶叶品牌的打造,有利于茶叶的出口。其意义重大。 本期我们详细介绍了3月1日开始实施的3种茶叶制作新标准的内容,以便使茶叶生产企业更好了解和实施新标准。同时,在我国的很多茶叶产区,都已经实施了标准化种植和加工,给茶农... 三项茶叶制作新国家标准3月1日起实施中国质量新闻网 三项茶叶制作新国家标准3月1日起实施茶叶新标添异香 编者按 阳春三月,大地回暖,万物生机勃发。迎着早春的露水,茶树冒出了新芽。现在,很多地区春茶已经开始采摘,清明节前就可以上市了。随着3种茶叶制作新标准的实施,今年消费者可以喝到有更高标准保证的高质量茶叶。 茶叶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的国家,也是种植、加工和出口茶叶的大国。茶叶加工标准的提高,有利于我国茶叶质量的提高,有利于茶叶品牌的打造,有利于茶叶的出口。其意义重大。 本期我们详细介绍了3月1日开始实施的3种茶叶制作新标准的内容,以便使茶叶生产企业更好了解和实施新标准。同时,在我国的很多茶叶产区,都已经实施了标准化种植和加工,给茶农和企业都带来了

实实在在的好处。他们的经验更是值得其他地区和企业借鉴。 □ 本报记者 徐 风 从3月1日起,3项国家标准《茉莉花茶》、《红茶第2部分:工夫红茶》(以下简称《工夫红茶》)和《白茶》开始实施。这意味3月1日以后生产的茉莉花茶、工夫红茶和白茶均应符合新国标的要求。据悉,这3项标准均为推荐性国家标准。 据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翁昆介绍,《茉莉花茶》(GB/T 22292-2008)国家标准,适用于以绿茶为原料,经加工成型坯后,由茉莉鲜花窨制(含白兰鲜花打底)而成的茉莉花茶。《工夫红茶》(GB/T 13738.2-2008)国家标准,适用于以茶树的芽、叶、嫩茎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和精制加工工艺制成的工夫红茶。《白茶》(GB/T 22291-2008)国家标准,适用于以茶树的芽、叶、嫩茎为原料,经萎凋、干燥、拣剔等特定工艺过程制成的白茶。上述3项国家标准都是首次制定、实施的,已于2008年8月12日发布。 《茉莉花茶》国家标准根据绿茶的原料不同,分为烘青茉莉花茶和炒青(含半烘炒)茉莉花茶两类。《工夫红茶》国家标准根据茶树品种和产品要求的不同,分为大叶工夫和中小叶工夫两种产品。《白茶》国家标准根据茶树品种和原料要求的不同,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和贡眉3种产品。3项标准中涉及的每种产品的每一等级均设实物标准样,均规定每3年更换一次。 据翁昆介绍,标准的“要求”是核心内容,3项标准的“要求”均包括基本要求、感官品质、理化指标、卫生指标(包括污染物限量、农药残留限量)和净含量。其中,卫生指标中的污染物限量和农药残留限量均要求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和《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净含量应符合《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基本要求的差别不大,均包括无异味,无异嗅,无劣变。《工夫红茶》和《白茶》标准增加了具有正常商品的色、香、味,不得含有非茶类物质和任何添加剂的要求,《茉莉花茶》标准中对应“具有正常商品的色、香、味”的描述是“品质正常”,由于添加了茉莉花,所以对应“不得含有非茶类物质和任何添加剂”的要求是“不得含有任何添加剂。”而感官品质和理化指标的要求尽管项目相近,但描述或限量的差别成为判定茶叶品质和分级的关键。 3项标准的感官品质要求分外形和内质两个方面。《茉莉花茶》和《工夫红茶》外形包括条索、整碎、净度、色泽,内质包括香气、滋味、汤色、叶底。而《白茶》的外形包括叶态、嫩度、净度、色

泽,内质包括香气、滋味、汤色、叶底。《茉莉花茶》国家标准的感官品质要求是:烘青、炒青(含半烘炒)茉莉花茶分为特级至6级共7个等级,以烘青茉莉花茶为例,特级茶的条索应是细紧或肥壮,有锋苗,有毫;茶香鲜浓醇持久。《工夫红茶》国家标准的感官品质要求是:工夫茶分为特级到6级共7个等级,其中对大叶工夫茶的要求为茶条肥壮、紧结、多锋苗,茶形匀齐,净,茶色乌褐油润,金毫显露;甜香浓郁、鲜浓醇厚、茶汤红艳、叶肥嫩多芽红匀明亮。《白茶》中的白毫银针分特级和一级两个等级,白牡丹、贡眉分特级到3级4个等级。以特级茶的叶态为例,标准对特级白毫银针的描述为合芽针肥壮、匀齐,对特级白牡丹的的描述为芽叶连枝叶缘垂卷匀整,对特级贡眉的描述为芽叶部分连技、叶态紧卷、匀整。 3项标准的理化指标都包括水分、总灰分、粉末的限量。此外《茉莉花茶》标准还包括茉莉花干的限量,《工夫红茶》标准还包括水浸出物限量。《茉莉花茶》标准规定各级别茉莉花茶的水分和总灰分均分别设定为小于等于8.5%和小于等于6.5%。特级、1级、2级茶粉末为小于等于1.0%,3级到6级为小于等于1.2%。特级、1级、2级茶的茉莉花干为小于等于1.0%,3级到6级茶的茉莉花干为小于等于1.5%。标准还以资料性附录给出了茉莉花茶各级别窨制过程中的配花量。《工夫红茶》标准各等级的水分和总灰分的限量一致,分别是小于等于7.0%和小于等于6.5%;分特、1级,2、3级,4、5、6级的粉末限量分别为小于等于1.0%、1.2%和1.5%;水浸出物分大叶工夫类和中小叶工夫类设定,从36%~28%不等。《白茶》标准规定,各类各等级白茶的水分为小于等于7.0%,总灰分为小于等于6.5/%,白牡丹和贡眉的粉末限量为1.0/%。 据3项标准工作组的专家介绍,茉莉花茶的生产和加工地域广大,风格、品种,加工工艺不尽相同。工夫红茶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地域也比较广大,品种及传统加工工艺等方面存在差异。制定标准过程只能抓住基本特征规定产品品质的基本要求。白茶是我国的六大茶类之一,生产和加工主要在福建的闽东和闽北地区,以其特殊的生产加工工艺和品质,一半以上出口,在港、澳和国际市场上有较高的知名度。《白茶》标准的制定,将进一步规范白茶产品的质量,推动我国白茶的生产和贸易。由白茶新工艺加工生产的新白茶,因与传统白茶的品质有较大差异,所以没有将新白茶产品列入标准范围。 茶叶进口国国家 美国:美国进口茶叶的最低标准

是通过不同方式和评茶师的感官审评建立起来的。在1987年制定的“茶叶进口法案”中规定,所有进入美国的茶叶,不得低于美国茶叶专家委员会制定的最低标准样茶。最低标准样茶,每年从贸易样中先订,计有7种:(1)中国红茶(包括省);(2)红茶;(3)乌龙茶(包括省);(4)绿茶;(5)中国包种茶(包括省);(6)香料茶(spiced tea );(7)加香茶(flavored tea )。各类进口茶叶,根据美国《食品、药品和化妆品管理规定》,必须经美国卫生人类服务部、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ii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简称FDA)抽样检验,对品质低于法定标准的产品和污染、变质或纯度不符消费要求的,茶叶检验官有权禁止进口,对茶叶的农药残留量除非经出口国环境保护部门许可,或按规定证明残留量在允许范围内,否则属不合法产品。 澳大利亚:海关“进口管理法”1975年和1977年先后规定,绝对禁止进口的茶叶有:泡过的茶叶、掺有假茶或不适合人类饮用的茶叶、有损于健康和不合卫生的茶叶。对一般进口茶叶,必须符合下列标准:水浸出物不少于30%(以干态计),总灰分不超过8%,水溶性灰分不超过3%(以干态计)。 埃及:进口茶叶必须符合1975年修订的“进口茶叶管理法”规定的如下标准:(1)各类茶叶必须用茶树的新梢嫩茎、芽、叶制成,根据不同制法分为红茶和绿茶;(2)各类茶叶的香气、滋味、颜色、品质必须正常,不得掺有泡过的茶叶、假茶或混有外来物质,不得着色或混有金属物质;(3)茶梗不超过20%;(4)水分不超过8%;(5)灰分不超过8%,其中水溶性灰分不少于总灰分的50%,水不溶灰分不超过1%;(6)多酚不超过(%):绿茶12、红茶17;(7)水浸出物不少于32%;(8)咖啡碱不少于2%。水溶性灰分碱度100克样品中不少于22毫克当量;(9)包装必须是对茶叶无害而适合茶叶储藏的容器。 巴基斯坦:巴基斯坦的茶叶国家标准有以下3种:

PS 493-1965 茶叶标准-A

PS 18-1958 茶叶包装箱及制箱用胶合板:

PS 784-1970 茶叶标准-B。

茶叶标准规定红茶必须经过发酵、干燥而正常,不含非茶类夹杂物、茶灰或其他杂质。允许含茶梗,但不允许未发酵的,含梗量不得超过10%。绿茶必须经过干燥而正常,不含非茶类夹杂物、茶灰或其他杂质。

茶叶理化标准有:(1)水浸出物不得低于33%;(2)总灰分含量应在3-8%之间,其中水溶性灰分占总灰分的比例不低于45%;(3)水溶性灰分碱度,以K2O计应在重量的1.5-2%;(4)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超过0.8%。(5)粗纤维含量不得超过15%;(6)咖啡碱含量不得少于2.5%。(7)茶多酚含量不得少于10%;(8)红茶水分不超过10%。以上限量标准均有其自己的检验方法。 英国:已把ISO 3720红茶规格标准等,转换为英国的国家茶叶标准。规定从1981年4月1日起,凡在伦敦拍卖市场出售的茶叶,必须符合这个标准,否则就不能出售。并将ISO 1839-1980茶叶取样方法,转换为BS 5987-1985英国标准。其他标准还有:

BS 6008-1985 茶-供感官检验用茶汤的制备;

BS 6048-1987 茶-红茶技术条件;

BS 6049/1-85 茶-已知干物质含量的磨碎试样的制备;

BS 6049/2-85 茶-在103摄氏度失重的测定;

BS 6049/3-85 茶-水浸出物的测定;

BS 6049/4-88 茶叶总灰分的测定;

BS 6049/5-81 茶叶水溶性灰分和水不溶性灰分的测定。

BS 6049/6-88 茶叶酸不溶灰分的测定;

BS 6049/7-71 茶叶水溶性灰公碱度的测定;

BS 6325-82 茶-红茶有关术语词汇;

BS 6986/1-88 速溶茶取样方法;

BS 6986/2-88 速溶茶松散密度和压实密度的测定方法。 智利:其茶叶国家标准有:(1)水分不超过12%;(2)粉末不超过5%;(3)含梗量不超过20%;(4)总灰分不超过8%;(5)10%盐酸不溶灰分不超过1%;(6)水浸出物红茶不少于24%、绿茶不少于28%;(7)咖啡碱不少于1%。 法国:赞成ISO 3720,并十分重视标准中茶叶代用品的鉴别,其茶叶国家标准有下列10种:

NFVO 3-001-1972 茶叶规格;

NFVO 3-340-1972 茶叶取样;

NFVO 3-341-1966 茶叶试验用粉末状样品的制备;

NFVO 3-342-1966 茶叶水分和挥发性物质测定;

NFVO 3-343-1968 茶叶水浸出物测定;

NFVO 3-344-1968 茶叶总灰分测定;

NFVO 3-345-1968 茶叶水溶灰分和水不溶灰分测定;

NFVO 3-346-1968 茶叶水溶灰分碱度测定;

NFVO 3-347-1968 茶叶酸不溶灰分测定;

NFVO 3-355-1972 茶叶制备感官审评用的茶汤。 罗马尼亚:茶叶国家标准有以下4种:

STAS: 968216-1975 红茶;

STAS: 968217-1976 茶的灰分测定;

STAS: 968214-1974 茶叶从大容器中取样;

STAS: 968215-1974 茶叶从小容器中取样。 保加利亚:茶叶国家标准有:

B.A.C 9808-1972 红茶;

B.A.C 2757-1977 开胃茶;

B.A.C 2758-1977 安神茶;

B.A.C 2759-1977 利尿茶。 德国:该国赞成ISO 3720,除有严格的茶叶卫生标准外,

定有以下检验方法标准:

DIN 10800-81 茶叶和茶叶制品的检验_干物质含量的测定;

DIN 10801-86 茶咖啡碱含量的测定;

DIN 10802-83 茶总灰分测定;

DIN 10803-85 茶水浸出物的测定;

DIN 10804-86 茶叶和茶叶制品的检验_茶柔质含量的测定:

DIN 10805-87 茶酸不溶灰分的测定;

DIN 10806-83 茶试样制备;

DIN 10809-88 茶感官审评方法。 其他:捷克和斯洛伐克的茶叶标准有:茶叶取样;(CSN 580115-);茶叶词汇(CSN 581303-88);发酵红茶一般规定(CSN 581350-74)。匈牙利的茶叶标准有:茶叶(MSZ 8170-80)。沙特阿拉伯的茶叶标准有:茶叶

与茶叶安全生产种植技术规范相关的资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