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碰到这样的问题“浙东四先生——宋濂”。小编为您整理了以下解决方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解决方案1:
浙东四先生——宋濂
宋濂(1310年11月4日-1381年6月20日),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汉族,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他是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一、生平经历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据比宋濂小一岁的刘基回忆,宋濂才思敏捷,五岁能诗,九岁善属文。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
明初时,宋濂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年),他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宋濂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
二、文学成就
宋濂的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其中包括《送东阳马生序》等名篇。
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在明初文坛上,宋濂的文学成就颇高,他的文章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还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三、性格特点
宋濂性格缜密,在宫中问对的话,绝对不会告诉别人。应制的作品,也将其草稿删毁。他曾在居室的墙壁上写“温树”二字,有人向他问及宫内之事,他指二字来给他们看。这种谨慎的性格使得他在朝廷中得以保全自身,并赢得了朱元璋的信任。
同时,宋濂面对财物非常廉洁,曾经在门上写了大字:“宁愿忍受饥饿而死,不能贪利而活着。”这种清廉高风得到了后世的赞誉。
四、主要思想
宋濂对于佛、道二氏,尤其对于佛教典籍,也曾潜心研究,并多所汲取。在天道自然观方面,他借用医家与早期道家所使用过的“气母”即“气者生之母”的说法,认为宇宙的升降运动和四季庶物的欣荣藏息,是“气母”即“元气”运行的缘故。他认为,理,亦即天地之心,是绝对的,它通过元气而致有万物和运动。
宋濂认为,求道问学,修养道德,就在于体认和获得这个“天地之心”,而使“吾心”能够“冲然”、“渊然”、“浑然”、“凝然”、“充然”。苟能如此,人便能与天地并运,与日月并明,与四时并行,于是便实现了“君子之道”。
五、代表作品
宋濂的著作有《孝经新说》、《周礼集说》、《诸子辩》、《龙门子凝道记》二十四篇、《潜溪内外集》三十卷、《銮坡集》二十五卷、《萝山吟稿》二卷、《浦阳人物记》二卷、《翰苑集》四十卷、《芝园集》四十五卷、《洪武圣政记》二卷、《朝京稿》五卷等。他还主编了《元史》二百一十卷。除《洪武圣政记》一向单行及《元史》集体所撰外,其它作品后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亦称《宋文宪公全集》或《宋学士文集》)七十五卷。
其中,《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的代表作之一,该文以作者青年时代求学的艰难经历,告诫年轻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六、人物评价
朱元璋对宋濂的评价甚高,认为浙东人才中,只有宋濂和王祎最为出色。才思之雄,宋濂不如王祎;学部之博,王祎不如宋濂。
方孝孺则称赞宋濂的度量可以包容天下,而天下却不能容纳他一身;他的见识可以鉴识一世,而举世却不能了解他的为人。他认为宋濂的道德可以涵濡万类,而不获福荫其后代。宋濂的所能,都是众人所难以做到的,而他却从未自满。他所遭遇的,都是众人所难以处置的,他却能坦然面对,不计较个人的得失。
综上所述,宋濂作为浙东四先生之一,其生平经历、文学成就、性格特点、主要思想和代表作品都展现了他在元末明初时期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他的清廉高风、谨慎性格和深厚学识为后世所敬仰和传颂。